《夜雨寄北》 教案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教学对象:高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夜雨寄北》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诗歌的情感解读。
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夜雨寄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夜雨”、“孤灯”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4. 情感解读: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孤独、思念等。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隐喻、象征等手法。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4.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作业与评价作业:1. 背诵《夜雨寄北》。
2. 写一篇关于《夜雨寄北》的鉴赏文章。
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 课堂表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创作等活动来评估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终结性评价则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如背诵、写鉴赏文章等,来评价学生对诗歌的深入学习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李商隐的生平介绍资料。
2. 准备《夜雨寄北》的文本及其注释版本。
3.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资料。
4.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图像资料。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和朗读;2. 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3.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2. 相关资料:李商隐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方法等;3. 课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词的学习,分享学习心得;(2)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夜雨寄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针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详细讲解;(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完成练习题;(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词,进行拓展学习。
7. 作业布置(1)背诵《夜雨寄北》;(2)写一篇关于李商隐诗词的鉴赏心得。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雨寄北》的背诵情况;2. 学生对李商隐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以及对李商隐诗词的拓展学习。
《夜雨寄北》 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诵读并背诵《夜雨寄北》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经典名句的含义和意境。
(2)体会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难点(1)感受诗歌中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以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夜雨的音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雨夜里,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夜雨寄北》。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身处异乡、思念亲人的处境,为理解诗歌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君问归期未有期”中“期”的含义,“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如“巴山夜雨”的凄凉氛围。
5、情感体会(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
(2)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点明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期待。
初中夜雨寄北教案

初中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3)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诗中的情感和意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夜雨寄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夜雨寄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夜雨”、“孤灯”、“湿竹”等。
(2)通过想象和描绘,让学生感受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4. 情感理解:(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情感,如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诗人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
5. 拓展与对比:(1)引导学生了解《夜雨寄北》与其他诗歌的异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诗风和特点。
6.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节奏、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2)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对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教学对象:高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夜雨寄北》。
2. 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4.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诗中的情感表达。
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运用。
2. 理解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和艺术特色。
2. 引导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
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意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介绍李商隐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商隐诗歌,如《锦瑟》、《无题》等。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朗读《夜雨寄北》。
2. 讲解诗歌背景和诗意。
3.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三、情感理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孤独与思念。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四、诗歌创作实践(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夜雨寄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学生现场写作,互相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0分钟)1. 复习《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2.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如何表达情感。
三、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意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2. 推荐李商隐的其他诗歌,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3. 鼓励学生继续创作,运用所学意象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雨寄北》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创作诗歌的质量和情感表达。
六、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分享感受等。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夜雨寄北》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夜雨寄北李商隐教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教案第一章:简介李商隐与《夜雨寄北》1.1 李商隐简介:介绍李商隐的生平背景、文学地位及其代表作。
1.2 《夜雨寄北》背景:解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等。
1.3 《夜雨寄北》诗文解析: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字词,阐述诗意、意境等。
第二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2.1 诗歌主题:探讨《夜雨寄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友情、思乡、离愁别绪等。
2.2 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哪些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韵律与节奏:分析《夜雨寄北》的韵律特点,如平水韵、节奏感等。
3.2 字词选用:探讨作者在诗中运用的一些独特字词,以及这些字词所产生的效果。
3.3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第四章: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意象4.1 自然意象:分析《夜雨寄北》中的自然意象,如夜雨、孤灯等,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意义。
4.2 文化意象:探讨诗中涉及到的文化意象,如秋蝉、寒衣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教学实践与拓展5.1 教学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5.2 课后拓展:推荐与李商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李商隐的诗歌。
5.3 教学评价:设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情感体验等。
第六章:诗歌的结构与布局6.1 诗歌的结构:分析《夜雨寄北》的诗歌结构,包括起承转合等方面。
6.2 布局特点: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布局来展现诗歌主题,以及这种布局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第七章:诗歌中的意境与氛围7.1 意境创造:分析《夜雨寄北》中的意境特点,如孤寂、凄凉等,以及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来营造这种意境。
7.2 氛围表现:探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氛围,如夜晚的寂静、雨滴的滴落声等,以及这种氛围与主题的关系。
第八章:诗歌的审美价值与启示8.1 审美价值:分析《夜雨寄北》的审美价值,如词句的优美、意象的丰富等。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意象分析,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2)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寓情于景、对仗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
(2)讨论如何关爱亲友,珍惜相处的时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分享等。
4. 学生对亲情观念的认同和珍惜时光的态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夜雨景象,让学生置身于诗人的创作情境中,增强代入感。
2.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夜雨寄北》的独特之处。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夜雨寄北》教案设计篇一课题:《夜雨寄北》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文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我想这其中大家较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
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1、释题。
“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一叁—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
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写作背景。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较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为什么要剪“西窗烛”。
2.能力目标:背诵全文,并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培养欣赏诗歌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设身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想:黑板,教科书,多媒体教室
板书设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
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字数不限,没背会的同学下来将诗背熟!下节课交作业。
八.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