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doc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学生们学着读上两三遍,将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一一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一一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3)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一一第一句;盼望团聚一一第三、四句)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相关推荐《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夜雨寄北》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学生们学着读上两三遍,将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3)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学生们学着读上两三遍,将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3)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
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夜雨寄北》 学历案

《夜雨寄北》学历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这首诗。
2、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生能够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借景抒情等。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在特定背景下复杂的情感。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困难,当人们远离家乡,与亲人朋友分别时,只能通过书信来传递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夜雨寄北》,就是诗人李商隐在异乡写给远方亲人的一封“书信”。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诗人的深情。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 813 年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进行重点讲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诗人开篇就以问答的形式,表现了归期的不定,流露出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
“巴山夜雨”这一景象,既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又烘托了他愁苦的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在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这两句是诗人对未来团聚的想象,表现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重逢的期待。
(五)体会情感1、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对亲人的思念,又有对未来团聚的期待,情感复杂而真挚。
夜雨寄北李商隐教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教师姓名:教师职务:语文教师1.2 课程背景:《夜雨寄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本章节将通过解析这首诗,使学生了解李商隐的创作背景及其诗歌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3 教学目标:1.3.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夜雨寄北》的诗歌结构、意象和表达技巧;(3)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1.3.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生平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唐代著名诗人。
他与杜牧、李贺并称“唐代三李”,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李商隐擅长写作五言和七言律诗,诗作内容多表达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擅长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2.2 创作背景:《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秋,赴四川巴蜀任职途中所作。
诗人客居异乡,夜晚听到雨声,思念远方的朋友,创作了这首诗。
第三章:诗歌结构及意象分析3.1 诗歌结构:《夜雨寄北》共四句,每句七言。
诗歌结构紧凑,对仗工整。
3.2 意象分析:(1)夜雨:诗中核心意象,象征着诗人对家乡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2)孤灯:寓意诗人孤独的心境,夜晚独自品味思念之苦。
(3)湿竹:雨中竹林,寓意诗人与朋友相隔遥远,无法相互慰藉。
第四章:诗歌表达技巧分析4.1 借景抒情:诗人借夜雨、孤灯、湿竹等景物,抒发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4.2 对仗:诗歌运用对仗手法,如“夜雨寄北”与“孤灯湿竹”,“相思”与“难托”,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4.3 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对夜雨、孤灯、湿竹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孤独、忧郁的心情。
第五章:教学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了《夜雨寄北》的诗歌结构、意象和表达技巧。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XX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XX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XX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学生们学着读上两三遍,将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XX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意象分析,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2)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寓情于景、对仗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
(2)讨论如何关爱亲友,珍惜相处的时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分享等。
4. 学生对亲情观念的认同和珍惜时光的态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夜雨景象,让学生置身于诗人的创作情境中,增强代入感。
2.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夜雨寄北》的独特之处。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夜雨寄北》教案设计篇一课题:《夜雨寄北》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文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我想这其中大家较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
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1、释题。
“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一叁—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
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写作背景。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较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
2、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体会深切的爱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给出学生熟知的李商隐的诗句,让学生抢答下句。
1、夕阳无限好,
2、身无彩凤双飞翼,
3、春蚕到死丝方尽,
4、唯有绿荷红菡萏,
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不少李商隐的诗句,那么,老师这节课想考一考你们,李商隐哪一首诗涉及到写雨的呢?涉猎广泛的你们一定已经读过了,叫做《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
2、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
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写作(时代)背景。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在秋雨绵绵中,李商隐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
三、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的魅力。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齐读诗歌,读顺诗歌。
3、选一人来读,读准节奏。
4、听录音朗读,体会感情。
四.自读诗歌,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五、感受品味。
学生自读,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自选角度,对此次诗歌加以赏析。
教师给出平时赏析诗词的角度,让学生加以模仿写成。
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品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品评:何当:什么时候。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4、“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品评:却话:回叙。
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奇诡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问归期未有,夜雨涨秋池——绵绵愁思;羁旅之愁
何当共剪,却话夜雨——盼望早归。
思归之苦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情况而设计,我课前布置了他们提前预习,包括了解作者、此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句意思等。
学生中下层的比较容易跟上课堂节奏,所以课堂设计多是以朗读为主,品读是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因为学生平时习惯写批注,所以在读的基础上品味,不算特别难,整体上看这节课,效果还算不错。
但是在品读环节时间还是相当仓促,也没有适当的交流讨论环节,这是这节课美中不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