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案(优.选)

合集下载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教学对象:高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夜雨寄北》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诗歌的情感解读。

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夜雨寄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夜雨”、“孤灯”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4. 情感解读: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孤独、思念等。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隐喻、象征等手法。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4.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作业与评价作业:1. 背诵《夜雨寄北》。

2. 写一篇关于《夜雨寄北》的鉴赏文章。

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 课堂表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创作等活动来评估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终结性评价则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如背诵、写鉴赏文章等,来评价学生对诗歌的深入学习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李商隐的生平介绍资料。

2. 准备《夜雨寄北》的文本及其注释版本。

3.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资料。

4.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图像资料。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

夜雨寄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和朗读;2. 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3.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2. 相关资料:李商隐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方法等;3. 课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词的学习,分享学习心得;(2)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夜雨寄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针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详细讲解;(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完成练习题;(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词,进行拓展学习。

7. 作业布置(1)背诵《夜雨寄北》;(2)写一篇关于李商隐诗词的鉴赏心得。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雨寄北》的背诵情况;2. 学生对李商隐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以及对李商隐诗词的拓展学习。

《夜雨寄北》教学教案精选

《夜雨寄北》教学教案精选

《夜雨寄北》教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中的《夜雨寄北》。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并背诵全诗,分析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学习古诗的朗读节奏及吟诵技巧。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夜雨寄北》的字词、句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2. 学习诗中的意象,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吟诵技巧,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朗读和吟诵技巧。

难点:理解并感受诗人的孤独、思念之情,掌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夜雨寄北》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激发兴趣。

2.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意: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等。

4. 分析情感:讨论诗人为何会产生孤独、思念之情,联系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意。

5.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用词精炼等。

6.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分析《夜雨寄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进行课堂讨论。

7. 朗读与吟诵:分组练习,互相点评,提高朗读和吟诵技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夜雨寄北》2. 诗人:李商隐3. 诗的意象:巴山夜雨、秋池、西窗烛等4. 情感:孤独、思念5. 艺术特色:对仗工整、用词精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夜雨寄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答案示例:《夜雨寄北》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秋池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对仗工整、用词精炼,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水准。

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雨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也体会到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

夜雨寄北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夜雨寄北》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和解读《夜雨寄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分析《夜雨寄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表达和创作。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介绍2.1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李商隐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点。

2.2 背景介绍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

第三章:诗歌分析与解读3.1 诗歌意象分析雨、夜、北等自然意象的寓意和表现。

通过对意象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2 修辞手法解读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效果和表达作用。

第四章:诗歌表达与创作4.1 诗歌表达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如写心得、分享感受等。

4.2 诗歌创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给予学生创作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创作能力的提升。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

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5.2 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给予鼓励和建议,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夜雨寄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情感,进行分享和讨论。

6.2 诗歌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夜雨寄北》中的诗句或片段。

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以及它对自己的意义。

第七章:诗歌与生活联系7.1 生活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

7.2 情感共鸣让学生探讨自己是否有过与诗中相似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夜雨寄北》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夜雨寄北》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夜雨寄北》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夜雨寄北》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雨寄北》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点、难点: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一、揭题我们刚刚学了李商隐的《无题》,今天再来学习他的一首《夜雨寄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商隐呢?二、解题:这首诗大约是他身处巴蜀,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三、品味感悟1、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妻子问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巴山夜雨涨秋池”——读了这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

)是啊,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

“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范读,生画节奏读,分组读,齐读,背诵。

补充: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教学对象:高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夜雨寄北》。

2. 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4.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诗中的情感表达。

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运用。

2. 理解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和艺术特色。

2. 引导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

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意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介绍李商隐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商隐诗歌,如《锦瑟》、《无题》等。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朗读《夜雨寄北》。

2. 讲解诗歌背景和诗意。

3.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三、情感理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孤独与思念。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四、诗歌创作实践(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夜雨寄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学生现场写作,互相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0分钟)1. 复习《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2.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如何表达情感。

三、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意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2. 推荐李商隐的其他诗歌,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3. 鼓励学生继续创作,运用所学意象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雨寄北》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创作诗歌的质量和情感表达。

六、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分享感受等。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夜雨寄北》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夜雨寄北李商隐教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教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教案第一章:简介李商隐与《夜雨寄北》1.1 李商隐简介:介绍李商隐的生平背景、文学地位及其代表作。

1.2 《夜雨寄北》背景:解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等。

1.3 《夜雨寄北》诗文解析: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字词,阐述诗意、意境等。

第二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2.1 诗歌主题:探讨《夜雨寄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友情、思乡、离愁别绪等。

2.2 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哪些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韵律与节奏:分析《夜雨寄北》的韵律特点,如平水韵、节奏感等。

3.2 字词选用:探讨作者在诗中运用的一些独特字词,以及这些字词所产生的效果。

3.3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第四章: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意象4.1 自然意象:分析《夜雨寄北》中的自然意象,如夜雨、孤灯等,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意义。

4.2 文化意象:探讨诗中涉及到的文化意象,如秋蝉、寒衣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教学实践与拓展5.1 教学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5.2 课后拓展:推荐与李商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李商隐的诗歌。

5.3 教学评价:设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情感体验等。

第六章:诗歌的结构与布局6.1 诗歌的结构:分析《夜雨寄北》的诗歌结构,包括起承转合等方面。

6.2 布局特点: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布局来展现诗歌主题,以及这种布局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第七章:诗歌中的意境与氛围7.1 意境创造:分析《夜雨寄北》中的意境特点,如孤寂、凄凉等,以及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来营造这种意境。

7.2 氛围表现:探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氛围,如夜晚的寂静、雨滴的滴落声等,以及这种氛围与主题的关系。

第八章:诗歌的审美价值与启示8.1 审美价值:分析《夜雨寄北》的审美价值,如词句的优美、意象的丰富等。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意象分析,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2)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寓情于景、对仗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

(2)讨论如何关爱亲友,珍惜相处的时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分享等。

4. 学生对亲情观念的认同和珍惜时光的态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夜雨景象,让学生置身于诗人的创作情境中,增强代入感。

2.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夜雨寄北》的独特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导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脍炙人口的佳作。

今天我们要学他另外一首质朴自然的小诗《夜雨寄北》。

二、作者及背景
1、要阅读和理解一首诗歌,一定要对作者有所了解。

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李商隐
2、古代通讯极不方便,寄出一封信往往很长时间对方才能收到,甚至有一些信永远都寄不出或者收不到。

加上古人常常为谋取一官半职而离乡宦游,因而与家人聚少离多。

李商隐就是其中之一。

有没有同学知道李商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滞留巴蜀今天的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三、读诗
1、读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解诗
你问我的归期,归期实难说准。

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才能归去,与你共剪西窗烛花。

当面诉说巴山夜雨的情景。

3、同学们,在分析诗歌之前,我布置一个具有悬念的作业,学完这首诗用一句话给诗歌题目加一个副标题。

四、品诗
1、题目“夜雨寄北”
(1)寄北:“北”诗人在什么地方?家人在什么地方?诗人在巴蜀,亲友妻子在长安,隔着千山万水。

因此诗题为“寄北”。

(2)“夜”,古人远在异乡的夜。

同学们想象一下,没有我们现代的先进的通讯设备,没有电灯,异乡的夜,异乡的雨,异乡的雨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会如何?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又为什么?“寄”的是什么?仅仅是信吗?寄的是诗歌内容,就是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题目就已经初步把诗歌的情境点染。

2、“君问归期未有期”
谁问“归期”谁答“未有期”?为何“未有期”?如此矛盾,扣人心弦。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猜测一下,“谁问归期?如何问归期?”妻子?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呢?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一问一答,表现出相互之间的殷切之情。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跌宕有致。

板书“矛盾开篇,扣人心弦
有问有答,跌宕有致”
2、巴山夜雨涨秋池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也回答了“寄”的原因是“君问归期”。

“寄”的答是“未有期”,“寄”的意是“巴山夜雨涨秋池”。

让我们再次品味一下“夜”字,一般的夜与远客的夜有何不同?巴山的夜有何不同?巴山的雨夜又有何不同?
巴山在哪?妻子在哪?巴山与长安,相隔千山万水。

因为思念故有“君问归期”的殷切之情。

然而面对聚少离多的亲人殷切的期盼,诗人却只能回答“未有期”。

此时此刻他心中的凄苦可想而知。

然而诗人却不是主观诉说自己多痛苦,而是高明地运用了客观的容易触发悲思之情的意象-----夜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秋”是季节,但仅仅是季节吗?在古代秋的内涵是什么?巴山的秋又是什么?
一年之中我们什么季节最想念家?一天之中我们什么时辰最想念家人?在最思念季节“秋”,最思念的时辰“夜”,最容易多愁善感的情境“雨夜”诗人思念若狂。

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这就是诗人在诗中构建出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啊!
板书“直叙其事,情寓其中
直书其境,情景交融”
3、何当共剪西窗烛
绝句在古诗中属于短制,但也讲究起承转合的结构技艺。

在总体上通常可分为前半和后半。

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作用,后半部分是主题意旨所在。

但关键在第三句。

第三句得力末句就容易了。

第一句“起”是开头,第二句“承”是承接开头,把景与情渲染,使所描绘的意象更加鲜明,第三句是“转”,把思维转到另一个侧面,使读者到了全新的意境。

第四句是“合”回应主题,点明作诗目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引出了遐想。

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

“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

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在想象中,把眼前的一切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窃窃私语伴奏。

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

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

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痛苦的“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

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

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
丽。

然而诗人此时却是处在最孤独最寂寞最想念的时刻,想望“西窗剪烛”的幸福是多么甜蜜,但是想到“未有期”想到相聚遥遥无期,顷刻间他那颗狂热的心瞬间冰冷,更添痛苦。

越痛苦就越想念相聚时的幸福,越想念相聚时的幸福此时就越痛苦。

如此苦乐交替,苦乐相生,虽是瞬息变化,心却百感交集。

深沉委婉的情感就在这曲折回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板书“苦乐相生,曲折深婉”
4、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实第四句更为精彩。

“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

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诗人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

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

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实写是以景写情,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是虚写。

“巴山夜雨”和“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情谊。

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

然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诗人用“示现”的修辞,把不是眼前的的事物说成如在面前,因而这将来的欢欣,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

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

《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

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

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

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

但是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芯花。

他们剪去芯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久别重逢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板书“虚实相间,时空跳转”
五、完成悬念作业
夜雨寄北----“寒秋凄苦夜中遥望幸福的剪烛”
六、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七、布置作业。

1、收集古代描写思念的诗句
2、阅读和赏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八、以教唱唱诗歌结束本课。

这首诗我曾把它谱成歌曲,旋律简单,现在教会大家唱。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
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