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改进
基于马德堡半球实验原理的罐车容积

[8]卜全民,童星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研究[J]华
m
,得到实际充装体积为:
ρ
G2 - G1
39 820 kg
=
= 39.82 m³
ρ
1 000 kg/m³
V 实际 -V 理论
参考文献:
[1]ALP E Risk-based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practice:overall meth⁃
收稿日期:2022-08-17
DOI:10.19999/ki.1004-0226.2022.12.012
1 前言
[15]
作方案》
(下文简称《工作方案》
)
,其中明确规定“罐体
进入 20 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化工产业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
包括生产储存及运输环节的安全问题都要引起重视。
内部含有空气,在各个仓体内形成空气压强,防波板之
图 3 防波板主视图
前的连通孔位置下移,充装液体货物时,液体从底部逐
渐上升,当完全淹没连通孔后,仓体内上部的气体无法
排出,形成气压,导致水位不能上升,充满仓体,进而降
低了罐体所能容纳液体货物的有效容积。
如图 4 所示,封闭防波板顶部的排气孔,使仓体内
液位降低,达到降低充装量的要求。选择封闭排气孔的
达到减小有效容积的目的。此方案需要对罐体本体进
行焊接,维修时间长,维修成本高,如果处理不当,还会
对罐体造成二次伤害,严重影响罐体使用寿命,增加安
全隐患。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经济的整改方案,
只在防波板上进行作业,不需要在罐体本体动焊,经济
实用,值得推广。
2 原理及方案
马德堡半球实验教案幼儿园

马德堡半球实验教案幼儿园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实验,让幼儿了解气体性质,掌握气体受力情况,初步了解马德堡半
球的原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步骤
1. 引入
老师拿出一个气球,打气后放在桌上,并问:“大家看到这个气球了吗?它是
由什么构成的?”引导幼儿说出是由气体构成的,并通过提问让幼儿认识气体的性质。
2. 实验操作
老师带领幼儿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操作,将一个薄膜圆球套在一个玻璃杯口上,再将玻璃杯倒扣在平板上,用一根吸管将半球内气体抽走,观察结果。
3. 结论总结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老师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在没有气体支持的情况下,气
球就会被挤塌,呈现出凹陷弯曲的形态。
这说明气体对物体具有支持力。
”
4. 实际应用
老师引导幼儿思考:当我们呼吸时,胸部腔内的空气使胸腔膨胀,所以我们才
能呼吸,当我们呼气时气体受外力挤压,胸腔变小,所以我们的肺中的空气从毛细血管中流出肺泡,被人体利用,这与马德堡半球实验中空气在受到外压时的变化现象相似。
三、教学效果评价
本次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幼儿通过亲身操作,加深了对气体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掌握气体受力情况和马德堡半球的原理,引导幼儿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达到了预期目标。
为什么“马德堡半球实验”能证明压强的存在

为什么“马德堡半球实验”能证明压强的存在毋庸置疑,马德堡半球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实验,它得出了压力存在的确凿证据,是力学理论的里程碑式的实验。
那么,为什么马德堡半球实验能证明压力的存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历史、原理以及影响。
1. 故事起源:马德堡半球实验于1738年由第一级力学家英国牛津大学家斯特拉德.斯佩尔博士发明,它在英国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中验证发明。
2. 作用:马德堡半球实验首次将实验室实际应用到力学理论实验中,从而将可量化力学理论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层面。
3. 后续发展:后来马德堡半球实验作为一个标准操作模型,得到英法俄德四国的广泛应用,并在全世界的数学课堂中进行了教学。
1. 实验原理: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原理是向金属半球内夹杂一定的气体,并将它置于高的海拔位置中,通过控制环境气压、海拔来检验当气压变化时以及当海拔变化时,金属半球内部压力会发生什么变化,从而得出气体也存在压力的证据,从而证明压力的存在,从而证明压力定律的存在。
2. 器材:马德堡半球实验除了需要金属半球外,还需要一台气液转换仪用来计算随着气压和海拔变化时内部气压的变化,从而检验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实验结论等。
3.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分为三部分,实验前的准备活动、实验前的海拔配置活动和实验本身,具体实验步骤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
1. 研究范围:马德堡半球实验使得力学技术更加精确,允许研究人员更加细致的观察压力的变化,促进力学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包括物理化学、声学等所有科学领域。
2. 数学形象研究: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发明让科学家能够从数学图形的角度研究压力,更好的诠释数据,从而更清晰的了解压力的行为。
3. 力学理论发展: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导了把力学技术应用于实验研究中,从而给力学理论的发展更多因素加入考量,诸如工程应用、压力、拓扑等研究,促进了力学理论到新的层次。
马德堡半球实验半径与拉力的关系的题目

《探寻马德堡半球实验半径与拉力的关系》1. 引言马德堡半球实验是一个经典的物理实验,它通过探讨气体压力与容器体积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气体的物理性质。
而在这个实验中,半球的半径对于实验结果是至关重要的。
2. 马德堡半球实验简介2.1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很有意思的,它是通过将两个半径相当大的半球合拢在一起,并在内部抽空,然后用拉力拉开两个半球。
实验结果将会显示,在拉力大于一定数值时,无法再将两个半球分开。
2.2 实验意义这个实验对于研究气体的物理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气体压力与容器体积之间存在的关系。
3. 半径对拉力的影响3.1 半径增大,拉力减小根据实验结果,当半球的半径较大时,所需要的拉力也会相对较小。
3.2 半径减小,拉力增大反之,当半球的半径较小时,所需拉力也会相对较大。
4. 深入探讨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拉力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论来设计出更加节能高效的气体容器和设备。
通过对半径和拉力的关系进行精确控制,可以减少所需拉力,从而降低能耗。
5. 总结与回顾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及半径与拉力的关系,展示了在物理学领域中半径对于实验结果的重要性。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深入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气体的物理性质,并为工程设计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6. 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马德堡半球实验对于我们理解气体的行为和对工程设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对这一实验的理解,并不断探索更多的应用领域。
通过本文的探讨,相信读者也能对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及半径与拉力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7.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为了更深入地探究马德堡半球实验中半径与拉力的关系,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在不同半径的半球上施加拉力,并记录所需的拉力值。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半径与拉力之间的具体关系。
7.1 实验方法我们准备了多组不同半径的马德堡半球,并排列在实验台上。
大气压强系列实验改进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册大气压强中“马德堡半球实验”和“瓶吞鸡蛋实验”,笔者在教学演示中发现有如下弊端。
1、马德堡半球实验,用手摇抽气机抽气,常因接口不密封,而漏气,学生一拉即开,有的教师用两用打气筒抽气,常因导管软易被大气压压变形,导致实验效果不好,这样教师上课时常不去演示它。
教材中用两个皮碗,模拟演示,虽能说明大气压存在,但不能形象说明大气压强之大,难以让学生相信“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结果。
2、瓶吞鸡蛋实验,由于鸡蛋大小不易,实验时,有的鸡蛋在广口瓶的瓶口被挤破,有的挤不进去,又由于实验时,找鸡蛋,常给教师实验演示带来取材的麻烦,教师在上课时常常口述实验,避而不做。
为克服上述缺点,便于更好的操作,达到较好的演示效果,我对实验进行如下改进:其一:马德堡半球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凡士林、酒精、棉花、火柴操作方法:1、在两个马德堡半球的口上均匀涂摸凡士林,增加半球间的密封性。
2、教师将两球盖住,用手拿住两球,让两名女同学拉球,教师松手,球即开。
3、将棉花浸湿酒精,放入其中一个半球中,用火柴将其点燃。
4、将另一个带有阀门的半球关上阀门,快速的盖在已点燃棉花的半球上,稍后一会儿,用两个同学拉半球很难拉开,即使两个大人有时也难拉开。
5、将阀门打开,可听到空气进入阀门内的声音,接着再拉半球,球开,同时可听到“碰”的响声。
其二:瓶盖吸水实验材料:塑料饮料瓶一个(带盖),针、水。
操作方法:1、将塑料饮料瓶侧壁的不同部位(上、中、下)用针扎上三个小孔。
2、让一个同学将扎有小孔的饮料瓶装满水,举起,同学们可看到三个小孔有水喷出,且远近不同。
3、让另一个同学将瓶盖盖住,拧紧,学生可观察到三个小孔的水不再喷出。
其三:“手指吸住注射器的活塞”实验。
材料:30ml的玻璃注射器一只操作步骤:1、将注射器活塞向下,针孔向上倒立,手拿住外筒,另一手放在活塞下部离开活塞,学生会观察到活塞从外筒内下落。
2、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部,用手指堵住针孔,重复步骤1的过程,学生会观察到活塞不下落。
马德保半球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马德保半球实验,又称马格德堡半球实验,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时任马德堡市长奥托·冯·格里克在1654年进行的一项著名实验。
该实验旨在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展示其强大的力量。
实验使用了一对铜质空心半球,通过抽取内部空气,展示了大气压对半球的作用力。
二、实验目的1. 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 展示大气压的强大力量。
3. 探究大气压与真空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大气压是由于地球大气层对地面及其上的物体产生的压力。
在马德保半球实验中,通过抽取半球内部的空气,使半球内部形成近似真空状态,此时外界大气压将对两个半球施加压力,使得两个半球紧紧贴合。
四、实验器材1. 铜质空心半球一对,直径约30厘米。
2. 真空泵一台。
3. 橡皮圈若干。
4. 水银或其他液体。
五、实验步骤1. 将两个铜质空心半球内填充适量的水银或其他液体。
2. 将两个半球合拢,用橡皮圈密封接缝。
3. 使用真空泵将半球内部的空气抽出,形成近似真空状态。
4. 关闭真空泵,观察两个半球是否分离。
六、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当两个半球内部的空气被抽出后,外界大气压将两个半球紧紧贴合,使得两个半球难以分离。
即使使用多人同时用力拉扯,也无法将两个半球分开。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两个半球在抽出内部空气后,由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难以分离。
2. 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并展示了其强大的力量。
当两个半球内部形成近似真空状态时,外界大气压对两个半球施加的压力远大于人类施加的拉力,使得两个半球难以分离。
八、实验结论1. 大气压确实存在,并具有强大的力量。
2. 真空状态下,外界大气压对物体施加的压力更大。
3. 马德保半球实验为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
九、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海拔高度的大气压变化。
2. 研究大气压对其他物体的影响。
3. 开发利用大气压的科技产品。
十、实验总结马德保半球实验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实验,它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并展示了其强大的力量。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两个实验介绍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两个实验介绍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两个实验介绍1、马德堡半球实验:1654年,马德堡市长奥托·冯·格里克听到托里拆利的事,又听说还有许多人不相信大气压强;还听到有少数人在嘲笑托里拆利。
因此,尽管远离意大利的格里克在德国,但他专门为托里拆利抱不平。
他匆匆忙忙找来玻璃管子和水银,重新做托里拆利那个实验,确信那个实验是准确无误的;再将一个密封完好的木桶中的空气抽走,木桶就“砰!”的一声被大气“压”碎了!有一天,他和助手做成两个半球,直径14英寸,约37厘米,并请来一大队人马,在市郊做起“大型实验”.这年5月8日,马德堡市风和日丽,一大批人围在实验场上,熙熙攘攘十分喧闹.有的支持格里克,期望实验成功;有的断言实验会失败;人们在议论着、在争辩着、在预言着;还有的人一边在大街小巷里往实验场跑,一边高声大叫:“市长演马戏了!市长演马戏了———”格里克和助手当众把那个黄铜的半球壳中间垫上橡皮圈;再把两个半球壳灌满水后合在一起;然后把水全部抽出,使球内形成真空;最后,把气嘴上的龙头拧紧封闭.这时,周围的大气把两个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格里克一挥手,四个马夫牵来十六匹高头大马,在球的两边各拴四匹.格里克一声令下,四个马夫扬鞭催马、背道而拉!看起来在“拔河”似的.“加油!加油!”实验场上黑压压的人群一边整齐地喊着,一边打着拍子.4个马夫,8匹大马,都搞得浑身是汗.然而,铜球仍是原封不动.格里克只好摇摇手暂停一下.然后,左右两队,人马倍增.马夫们喝了些水,擦擦头额上的汗水,又在预备着第二次实验.格里克再一挥手,实验场上更是喧闹专门.16匹大马,用劲拉,八个马夫在大声吆喊,挥鞭催马……实验场上的人群,更是伸长颈项,一个劲儿地看着,不时地发出“哗!哗!”的响声.突然,“啪!”的一声巨响,铜球分开成原先的两半,格里克举起这两个重重的半球自豪地向大伙儿高声宣告:“先生们!女士们!市民们!你们该相信了吧!大气压是有的,大气压强是大得如此厉害!这么惊人!……”原理实验终止后,仍有些人不明白得这两个半球什么缘故拉不开,七嘴八舌地问他,他又耐心地作着详尽的说明:“平常,我们将两个半球紧密合拢,无须用力,就会分开.这是因为球内球外都有大气压力的作用;相互抵消平稳了.看起来没有大气作用似的.今天,我把它抽成真空后,球内没有向外的大气压力了,只有球外大气紧紧地压住这两个半球……”.即抽气前,半球的外部压力等于其内部压力等于大气压。
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原理和意义

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原理和意义
嘿,你知道吗?马德堡半球的实验那可真是太神奇啦!它的原理其实就像两个好朋友紧紧拉着手不松开一样。
当把两个半球合在一起,然后把里面的空气抽走,哇塞,这时候大气压就会狠狠地把两个半球压在一起!你想想啊,大气压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力士,紧紧地抱着这两个半球呢!这不就很形象了嘛!
咱说当年啊,奥托·冯·居里克就做了这个超级厉害的实验呢!他把两个半球合起来,抽走空气,嘿,那两队马都拉不开它们!这是何等的神奇呀!就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拼命拉住它们。
这说明了啥?说明了大气压的力量那是超级强大的呀!
你再想想,要是没有大气压,我们的世界会变成啥样?那可不敢想象!马德堡半球的实验意义那可太重大了呀!它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大气压的存在,让我们对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家伙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就像是你突然发现了一个一直隐藏在身边的超级大秘密一样,是不是超级有趣?哇,这个实验真的是太有意思啦,让我们对大自然的力量又多了一份敬畏和好奇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改进
作者:陈龙勇
作者单位:遵义八中,贵州,遵义,563002
刊名:
商情·科学教育家
英文刊名:SHANGQING
年,卷(期):2008(4)
1.朱佑明.王启彬对演示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改进[期刊论文]-湖北中小学实验室2002,12(4)
2.叶禹卿有关"覆杯实验"的几个问题——园丁工程专题之五[期刊论文]-物理通报2002(9)
3.王爱生利用饮料瓶演示大气压存在的几种方法[期刊论文]-物理通报2005(3)
4.余利军科学教学中实验改进探究[期刊论文]-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10)
5.张建同学生电路实验中带接插件导线的改进[期刊论文]-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26(12)
6.张廉大气压强实验的改进[期刊论文]-物理实验2000,20(6)
7.蒋学刚便携式大气压强演示仪的物理分析——全国第五届自制教具评选获奖作品之七[期刊论文]-物理通报2001(8)
8.万贞贵关于"大气压的测量"实验的改进[期刊论文]-物理通报2008(6)
9.张志强改变实验方法做好验证大气压存在实验[期刊论文]-实验教学与仪器2004,21(3)
10.王一红初中生命科学实验创新教学初探[期刊论文]-成才之路2008(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q-kxjyj2008043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