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可视化途径
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途径分析

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途径分析丁千千(安徽大学,安徽,合肥 230601)摘 要:数据新闻是当今新闻业寻求突破的重要途径,大多数的前线记者与媒体已经把数据新闻运用到了实际的报道之中,从而为新闻报道注入全新的动力。
数据新闻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深入挖掘和展示巨大繁杂的数据身后的关系模式,合理运用新型的可视化传播技术,增添新闻报道的形式。
本文将对于数据新闻的基础理论进行简要梳理,借此对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途径2009年,英国的《卫报》在其官方网站中首次推出了数据博客。
起初,数据博客仅仅是用来提供《卫报》新闻报道背后的数据整合,其内容包含了首页,全球数据搜索引擎,互联网中艺术家们的数据可视化作品,以及搜索公共开支的数据等等。
数据博客每日运用谷歌电子表单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新闻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可视化的相关处理,运用处理后的数据为报纸与网站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新闻资讯。
一、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升级模式数据新闻并不是横空出世,它是新闻行业经过持续的研究整合出来的产物。
在新闻学的发展过程之中,早已存在了重视在新闻报道之中运用数据的精准新闻学。
在新闻的报道中,也早已运用了收集整合数据的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模式[1],数据新闻伴随着精准新闻学和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的不断发展而产生。
二、新闻可视化传播途径分析数据新闻的应用从少数记者间的偶然尝试,逐渐的发展成为在新闻行业的系统化研究;从《卫报》等少数欧洲媒体的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世界领域的新闻改革方向;数据新闻带来的影响也逐渐由新闻行业拓展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当中,并且将各个行业的精英人士聚集起来,开创出了更具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1.数据新闻弥补传统新闻宏观叙事的不足在传统的新闻报道当中,非常注重细节方面的表述。
虽然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之中也拥有着一些对于宏观事物的报道,但是,这种偏于主观报道的文字缺乏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当媒体只对新闻进行中观或者宏观报道的时候,会让读者感到缺乏新闻的事实依据,从而使得新闻宏观的叙事能力不够。
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研究概述

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研究概述作者:詹洪春黄黎蒋文英杜涛郭海峰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22年第18期中图分类号:G237.5DOI:10.16660/ki.1674-098x.2205-5640-1486基金项目:玉林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 G2021SK10)。
作者简介:詹洪春(1974—),男,博士,副编审,研究方向为出版传媒政策与管理、学术期刊运营管理。
黄黎(1971—),男,博士,高级经济师,副编审,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出版传媒融合发展。
蒋文英(1975—),女,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数字阅读推广。
摘要:作为反映国家科技学术创新水平的重要窗口,科技学术期刊承担着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使命。
国内和国际学者对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是了解和分析该主题的重要资料。
本文从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理论、控制内容、过程控制、控制管理、控制影响因素和控制指标等视角,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概述。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期刊质量控制过程管理Overview of Quality Control Research in Sci-Tech Academic JournalsZHAN Hongchun1 HUANG Li1 JIANG Wenying2 DU Tao3 GUO Haifeng4(1.Business Schoo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7000 China; 2.Library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7000 China; 3.<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Magazine, Beijing,100124 China; 4.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Magazine Co., Ltd., Beijing, 100054 China)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window reflecting the national level of sci-tech academic innovation, sci-tech academic journals undertake the mission of disseminating knowledge of natural scienc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s have made great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sci-tech academic journals, which ar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this topic.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quality control theory, control content, process control, control management,control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ntrol indicators of sci-tech academic journals.Key Words: Sci-techjournals; Academic journals; Quality control; Process management科技学术期刊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学术创新水平,是自然科学知识的主要载体[1]。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存在问题与提升途径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存在问题与提升途径作者:谢镒逊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8年第23期摘要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相比纸质刊有很强的传播优势,如可以实现大众化传播、充分与受众互动。
但是,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还存在诸多问题:著作权保护意识弱,原创能力不足,复制纸质媒体、缺少特色,未充分发挥互动优势等。
面对这些问题,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可以利用一些途径来提升:充分与学术期刊纸媒融合,建立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矩阵,满足受众需求、深化新媒体产业链。
关键词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优势;著作权;新媒体矩阵;新媒体产业链中图分类号 G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3-0040-02微信公众号目前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成为自媒体的主要平台。
目前,各行各业都逐步利用微信公众号来向大众传播信息,学术研究也不例外。
各种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特别是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学术期刊也借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1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1)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具有大众化特征。
学术期刊的主要特征是专业性强,具有严格的专业化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术期刊的受众。
因此,专业的学术期刊一般每期印量较少、读者较少、影响范围较小。
而微信公众号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了运营成本,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扩大影响受众。
学术期刊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且内容比较深奥,传播性不足。
微信公众号可以利用层次性强的传播方式帮助学术期刊传播[1]。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改编的方式将专业的文章以易懂的方式呈献给普通读者,同时,还可以将微信公众号轻松、趣味的特性融入学术内容,将立体化的内容呈现给读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也会更加成熟,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受众可以在手机上阅读到学术期刊的相关内容。
2)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具有与受众互动的优势。
传统学术期刊与受众的互动很少,甚至基本没有。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论文影响力对比

收稿日期:2021-01-15作者简介:李润竹(1997 ㊀),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徐学友(1980 ㊀),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副研究馆员㊂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论文影响力对比李润竹1,徐学友2(1.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济南㊀250358;2.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山东济南㊀250014)关键词:智慧图书馆;论文影响力;文献计量摘㊀要:为探究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论文发表后的传播情况,将期刊载文量和被引频次作为学术影响力指标,将下载次数㊁期刊传播情况以及施引文献特点作为社会影响力指标,对比分析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论文影响力㊂结果表明:智慧图书馆相关研究逐渐获得学者的认可和关注,国内期刊逐渐走向国际化和权威化,但论文质量和传播范围具有局限性㊂建议国内期刊通过增加长英文摘要㊁缩短出版周期以及开设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提升期刊影响力㊂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2-0105-04㊀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9 2019年中国科研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260.64万篇,比2018年统计数量增加了14.7%[1]㊂由此可见中国科研人员对国际论文的追捧㊂2020年年初,教育部㊁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文件[2],文件明确提出要破除 SCI 至上 ,旨在引导科研人员合理选择投稿期刊㊂㊀㊀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和其他领域的融合是大势所趋[3]㊂学术界对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㊂王璇[4]和李一新[5]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了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㊂贾丽萍[6]分析了国内图书馆机器人相关论文的刊载时间㊁作者以及机构分布情况㊂杨九龙[7]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理论逻辑㊁现实困境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㊂柳益君[8]提出了图书馆在服务领域的改进措施㊂笔者对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论文发表后的传播情况展开了进一步探索,将期刊载文量和被引频次作为学术影响力指标,将下载次数㊁期刊传播情况以及施引文献特点作为社会影响力指标,分析了智慧图书馆领域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的影响力情况,旨在找出智慧图书馆领域中外期刊论文影响力的差异,找到促进我国图书馆领域期刊提升影响力的因素,帮助我国期刊改变办刊思路,引导科研人员合理选择投稿期刊㊂1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㊀数据来源㊀㊀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对核心期刊进行检索,检索式为:SU =( 人工智能 + 智能 + 智慧 + 机器人 )∗ 图书馆 ,时间范围为2010 2019年,共获得文献607篇,剔除会议㊁采访以及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后,最终得到有效文献567篇㊂笔者又对Web of Science 核心集进行检索,检索式为:TS =((wisdom or smart or intelligent or ubiq-uitous)and librar∗),研究方向选择INFORMATIONSCIENCE LIBRARY SCIENCE,时间范围为2010 2019年,剔除会议等与主题无关的数据后,共得到文献360篇㊂1.2㊀研究方法㊀㊀笔者借助CiteSpace 软件对智慧图书馆领域的论文进行定量分析㊂CiteSpace 是陈美超教授开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该软件能够依据节点类型对合作网络㊁关键词等进行共现分析,根据聚类或时区视图研究特定领域的热点和趋势[9]㊂因此,借助CiteSpace 对论文被引频次以及施引文献特点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对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宏观把握,也可以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501第41卷第2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年2月㊀与参考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国内外相关期刊发文量分析㊀㊀发文数量的变化是衡量某一特定领域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10]㊂笔者对检索到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智慧图书馆领域,2010 2016年发表于我国期刊的论文增长速率低于国外期刊㊂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大会在北京召开后,人工智能成功入选 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发表于我国期刊的相关论文进入高速增长期,论文增长速度远超国外期刊㊂㊀㊀普赖斯指出,每个学科都将经历萌芽㊁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当学科进入发展阶段后,科研工作者关注度增加,理论背景逐渐丰富,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严格服从指数增长[11]㊂在智慧图书馆领域,国内外期刊的载文量均呈指数增长,详见图1,说明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整体处于发展阶段㊂通过Excel绘制趋势线可知,国外期刊文献样本载文量为:y=23.057e0.0736x,方差值R2=0.4841;中国期刊文献样本载文量为:y=0.8587e0.2112x,方差值R2=0.8587㊂趋势线方差值越接近1,表明趋势线对未来发表的文献数量拟合程度越好㊂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逐渐增加,高水平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升㊂图1㊀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发文趋势2.2㊀国内外相关论文下载频次分析㊀㊀论文下载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对学者产生的吸引力,体现了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详见表1㊂在智慧图书馆领域,我国期刊发表的567篇相关论文中有480篇论文被下载507,194次,下载率为84.66%,篇均下载894.522次,单篇下载最高为39,636次;国外期刊发表的360篇相关论文中有329篇论文被下载103,831次,下载率为91.53%,篇均下载288.419次,单篇下载最高为371次㊂统计结果表明,相对于发表在国外期刊的论文,发表在我国期刊的部分论文被阅读和利用的频次更高,但是论文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论文质量低于发表在国外期刊的论文㊂表1㊀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下载频次统计文献总量被下载的文献数总下载次数篇均下载次数我国期刊567480507,194894.522国外期刊360329103,831288.4192.3㊀国内外相关论文被引频次分析2.3.1㊀篇均被引频次分析㊂在智慧图书馆领域,国内期刊发表相关论文总量为567篇,论文共被引8,777次,平均每篇被引15.4797次,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为373次;国外期刊发表相关论文总量为360篇,论文共被引2,262次,平均每篇被引6.2833次,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为111次㊂由此可见,我国期刊发表的有关智慧图书馆领域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高于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㊂2.3.2㊀论文被引用率分析㊂笔者将检索的样本数据根据被引频次划分区间,分别统计国内外区间内论文被引率,详见下页图2㊂统计结果显示,在国内期刊发表的零被引论文共87篇,论文被引用频率为84.66%;国外期刊发表的零被引论文共101篇,论文被引用频率为71.94%㊂其中,在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中,有82.21%的论文多数被引用0~10次,仅有3.9%的论文被引用30次以上;在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中,有87.12%的论文多数被引用0~30次,12.88%的论文被引用30次以上㊂由此可见,在智慧图书馆领域,国内期刊发表论文的被引用率高于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高引用率论文为国内学术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㊂2.4㊀期刊传播力分析㊀㊀㊀权威期刊具有较高的传播力,高传播力的期刊是承载学者科研成果的基础要素,能够进一步推广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成果[12]㊂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智慧图书馆领域被引总频次排名第一的期刊为‘图书与情报“,被引1,027次㊂该期刊为双月刊,审稿时长在一个月左右㊂国外期刊中,LIBRARY HI TECH的被引总频次最高,为399次,该期刊的审601李润竹,徐学友: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论文影响力对比稿时长在两周左右㊂图2㊀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论文被引用率统计㊀㊀笔者对我国智慧图书馆领域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期刊传播平台进行统计,详见表2㊂由表2可知,各期刊均实施了刊网融合,而开设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的期刊较少㊂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的开设有利于期刊的宣传,能够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因此我国图书馆领域期刊应该重视与 互联网+ 的融合㊂表2㊀我国智慧图书馆领域被引频次Top10期刊传播平台刊网融合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图书与情报ɿɿ图书馆杂志ɿɿ中国图书馆学报ɿ图书馆建设ɿɿɿ图书馆学研究ɿ图书情报工作ɿɿɿ情报资料工作ɿ图书馆工作与研究ɿɿ大学图书馆学报ɿɿ现代情报ɿ2.5㊀施引文献特点分析2.5.1㊀刊载施引文献的期刊分析㊂笔者对检索样本的施引文献按照来源期刊进行归纳,梳理了刊载施引文献篇数排名前十的来源期刊㊂剔除重复和自引文献,我国期刊发表的智慧图书馆论文的施引文献共8,554篇,期刊以我国学者发表为主,语种为中文㊂施引文献发表最多的期刊为‘图书馆学刊“,共刊载施引文献435篇,占国内发表论文施引文献总数的5.08%,其次为‘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共刊载施引论文350篇;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施引文献共2,169篇,语种包含英语㊁德语以及法语等㊂施引文献多数发表在SCIENTOMETRICS ,共刊载施引文献86篇,占国外发表论文施引文献总数的3.96%;E-LECTRONIC LIBRARY 共刊载施引论文60篇,位居第二位㊂我国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受语言的限制,收录和传播范围小,审稿周期长㊂同时,我国期刊发表论文的施引文献多数发表于普通刊物,表明该领域国外期刊刊载的论文质量整体高于我国期刊刊载的论文质量㊂2.5.2㊀施引文献地域分布分析㊂施引文献的地域分布情况是衡量文献传播范围的重要指标[13]㊂笔者选取样本数据中排名前二十的高被引论文,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施引文献地域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详见图3和下页图4㊂中国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施引作者主要分布在国内高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以及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对国内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关注度较高㊂国外该领域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受到各国关注,施引作者主要分布在美国㊁加拿大㊁德国和法国,施引作者分布国家之间形成一定的合作网络㊂我国与其他国家尚未形成合作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使图3㊀国内智慧图书馆施引作者分布701李润竹,徐学友: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论文影响力对比㊀图4㊀国外智慧图书馆施引作者分布该领域的发展受限,不利于学术交流和论文传播㊂语言障碍使国内外期刊产出论文传播范围不同,国外期刊多以英语发表为主,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关注㊂3㊀结语㊀㊀首先,我国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㊁下载量以及被引频次明显高于国外期刊,说明发表该领域期刊的传播率相对高于国外期刊㊂发表在我国图书馆领域期刊的论文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和知识的交流有促进作用,但语言障碍使传播范围较为狭窄㊂其次,图书馆领域期刊的传播能力逐渐增强㊂在融媒体时代,期刊努力通过传播平台转型升级[14],如:增加微博㊁微信公众号㊁Twitter 和Facebook 等新媒体传播媒介㊂再次,在智慧图书馆领域,发表于我国期刊的论文,其质量和传播范围均落后于国外㊂我国图书馆领域期刊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增加长英文摘要或双语发表的形式减少语言对传播力造成的不利影响,或缩短出版周期,为作者抢占成果首发权奠定基础㊂最后,科研人员应响应国家号召,将科研成果书写在祖国大地上,破除 SCI 论文至上 的观念,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期刊,同时加强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㊂参考文献:[1]㊀王洋.2019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从求数量到重质量评价指标变化显著[EB /OL ].[2020-06-02].http :// /shuju /2019-11/20/content_5453698.htm.[2]㊀李佩.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EB /OL ].[2020-06-04].http :// /srcsite /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3]㊀李立睿.人工智能视角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重构与创新发展:基于英国‘人工智能:未来决策的机遇与影响“报告的解析[J ].图书与情报,2017(6):30-36.[4]㊀王璇,王晓文,沈思.国内外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 研究的知识网络及演化态势分析[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5):77-82.[5]㊀李一新,黄案敏.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图书馆学刊,2017(10):124-130.[6]㊀贾丽萍.我国图书馆机器人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NKI 的计量分析[J ].图书情报导刊,2018(11):55-61.[7]㊀杨九龙,阳玉堃,徐碧涵.人工智能在图书馆应用的理论逻辑㊁现实困境与路途展望[J ].图书情报工作,2019(4):32-38.[8]㊀柳益君,李仁璞,罗烨,等.人工智能+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现路径和创新模式[J ].图书馆学研究,2018(10):61-65.[9]㊀王思茗,魏玉梅,孙熊兰,等.学科交叉对领域知识研究的影响分析[J ].情报资料工作,2019(4):26-33.[10]㊀李杰.Citespace 中文指南[EB /OL ].[2020-06-02].ht-tp // /blog -554179-1066981.html.[11]㊀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43.[12]㊀陈升,唐云,何增华.基于Citespace 的精准扶贫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7):226-233.[13]㊀邱均平,余厚强.论推动替代计量学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1):4-12.[14]㊀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4):467-474.(编校:周雪芹)801李润竹,徐学友: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论文影响力对比。
立足高校资源优势,创建学报品牌特色——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

- 10 -[作者简介]金延秋(1989—),女,山东聊城人,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编辑。
立足高校资源优势,创建学报品牌特色—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金延秋[摘要]高校学报因办刊模式固化,面临内部发展动力不足、优质稿源流失、外部竞争缺乏优势等问题。
文章结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探索转型的实践,介绍该学报在调整功能定位,服务“双一流”学科建设,反映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学术创新成果;立足高校资源,组建编委团队;转型开放办刊模式,全面吸引优质稿源;优化稿件处理流程,拓展多渠道宣传等方面的努力。
当前,该学报已在专题、专刊策划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学报的影响力得到一定提升。
此外,文章还提出学报的重点努力方向,以期为高校学报提高核心竞争力、创建品牌特色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报;转型实践;功能定位;选题策划目前,国内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约6000种,高校主办的学报数量约1300种[1],高校学报在我国学术期刊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学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学术期刊的未来。
在“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背景下,各高校学报在各自学科领域进行不断尝试,探索适合高校学报的发展之路。
黄祖宾介绍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依托本校优势,创立特色栏目,紧跟前沿热点,多措并举特色化的办刊路径[2]。
陈瑞芳等介绍了《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发挥功能定位作用,服务学科建设,助力科研人才成长,服务国家健康战略,促进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15年,是我国最早同时以大学校名和“学报”冠名的期刊,其以客观的学术语言记录清华大学发展的编年史,是清华大学学术成果展示与传播的重要平台。
然而,随着中英文科技期刊数量的增加及其水平的迅速提高,《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作为综合性期刊逐渐失去竞争优势,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者在投稿时会优先考虑投稿给SCI 期刊或者专业影响力较大的中文科技期刊,这导致其优质稿源不断外流。
大众科普传播渠道与方式探索

大众科普传播渠道与方式探索摘要:新疆科技馆作为一个科普教育基地,应探索多样化的大众科普传播渠道与方式。
传统媒体渠道包括电视、广播和报纸杂志,可以通过制作科普节目、科技新闻等形式吸引观众关注科技知识。
网络媒体渠道则可借助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和在线知识平台,通过发布文章、视频等形式传播科技知识。
移动终端渠道则可通过手机应用和短信推送,让更多人随时获得科技知识。
在大众科普传播方式上,科普展览活动、科普讲座也是很好的传播途径之一,本文在据此进行探索。
关键词:大众科普传播;方式探索;新疆科技馆一、大众科普传播渠道(一)传统媒体渠道传统媒体渠道是指通过传统的媒体形式,进行大众科普传播的方式。
传统媒体渠道主要是这些方式:1.电视:通过制作并播放科普节目、科技新闻等形式,吸引观众关注科技知识和发展动态。
科普节目可以包括科技解说、科技实验演示、科学故事讲解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传达科技知识,吸引大众的注意。
2.广播:可以制作并播放科普广播节目,让更多人通过听广播了解科技知识。
广播具有简单便捷、无时空限制的特点,适合在日常生活中传播科普知识,如科技新闻、科学解说和科学故事等。
3.报纸杂志:可以特设科技版面,刊登科技新闻、科普文章等内容。
报纸杂志作为传统阅读媒介,可以提供更为深入和详细的科技知识,适合让读者在闲暇时间中了解科学知识。
传统媒体渠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快速传播科技知识,特别是对一些老龄、边远地区或网络条件不佳的人群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由于传统媒体渠道较为成熟,观众也习惯了这一传播方式,所以可以通过与传统媒体合作,增加科普知识的传播范围和传达效果。
(二)网络媒体渠道网络媒体渠道是指通过互联网和在线平台进行大众科普传播的方式。
它主要包括这几种方式。
1.官方网站与社交媒体,建立和维护科普信息发布的官方网站,开设科普账号、科普群组等,通过发布文章、视频等形式传播科技知识。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Facebook等也是传播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可以通过有趣的内容吸引更多人关注科技知识。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策略探究

导力。
内容上强化创意。
节日、纪念日等周期性选题策划,不能落入俗套,从节日主题中寻找与受众的接近点,加入互动、趣味的玩法,生产具有创意的内容。
形式上体现新意。
图片、漫画、动图、短视频等可视化传播方式,音频类伴随性传播方式,H5互动融合产品,AR/VR等超体验产品,以及诸多媒体投入使用的人工智能产品,均是可用于媒体官方公众号的带给受众全新体验的媒介技术。
特别是当下的人工智能互动参与技术,带给受众真实的交流感与参与机会,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媒体策划活动不仅仅是打造几个爆款内容提升媒体的品牌,而是要成为一种成长性的日常活动。
媒介融合趋势下,微信公众号是提升河北省官方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重要一环,要充分的重视,转变思维,加大投入,培养人才,与其他媒介渠道合力共融助力新闻舆论引导力的提升。
■注释:[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18.[2]丁书娟.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四力”的关系探析[J].今传媒,2018(10):38.[3]清博大数据.微信榜单-地域-河北榜[EB/OL]. http:///custom/comrankdetails?type=mo nth&date=2019-01-01_2019-01-31&gid=593&key-word=[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1.(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责编:姚少宝《中国青年报》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冰点周刊是《中国青年报》特色栏目,其独树一帜的报道理念和写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长期以来,冰点周刊形成了独特而精致的文风与写作风格,成为中国特稿界的标杆。
学者李良荣认为,特稿是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捕捉读者的爱好,抓住新闻事件的特征、细节,用优雅的、幽默的笔调加以详细的描述。
[1]冰点周刊的报道既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又折射出时代主题和社会变化。
它聚焦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和平凡事件背后的不平凡,挖掘出历史进程中闪耀的人性和价值观。
6种方法,解决微信公众号文章配图难题

产品经理简称PM,是指在公司中针对某一项或是某一类的产品进行规划和管理的人员,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渠道等工作。
产品经理是很难定义的一个角色,如果非要一句话定义,那么产品经理是为终端用户服务,负责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人。
产品经理需要考虑目标用户特征、竞争产品、产品是否符合公司的业务模式等等诸多因素。
近年来互联网产品经理火热,一起看下为大家精选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学习文章。
当自媒体时代的风口期过去,“注意力的争夺”成为了自媒体人共同关心的课题,如何在第一眼留住用户?于是,“标题党”和“借势营销”应运而生。
早在2000年初,就有人提出21世纪是“读图时代”,直到现在,我们虽仍依赖文字,但图片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用图片“说话”,把文章内容生动表达出来?有六种方式。
1、1.0 插图和配图的江湖地位在文字里配图是从报纸和杂志时代就积攒的习惯,但在新媒体传播中,它又有了新的意义——传达出“我在现场”的含义。
传播学中所倡导的“接近性”,是指当你暗示这件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受众有某种程度的相关和接近时,受众更有可能点开和接收信息。
典型的一个例子:人们对于家门口旁抢劫案的关注度会比对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的关注度更高。
那么,文章里的配图是怎么越过文字,传达出“我在现场”和接近性的含义呢?案例1:美食和消费类KOL“我在现场”的应用场景原先集中在新闻报道类新媒体,但是随着新媒体发布时间的固定以及直播的兴起,美食类KOL独辟蹊径,率先开始打造“我在现场”的感觉,恨不得让每位受众身临其境,通过图片,把食物端到你面前。
波士顿龙虾君lobsbostoncom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注重描摹“感受”的文章里,“图片”的重要性超过文字。
我们可以看到,基本在所有的美食类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中,对于图片的选择和修饰远远超过了文字,并且一旦出现四行以上的文字段落,就会考虑是不是要在中间插图。
在这类推送里,文字其实是次要的,说破了嘴,再丰富的文字都不如一张滋滋冒油的图片打动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可视化途径这个体现的方式与过程,必须是可视的,要以简洁明了的内容,帮助人们在各种碎片化信息中识别出你的品牌,进而形成注意力聚焦,通过分享与互动,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内容的再制作与再传播,不断强化用户的记忆与联想。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可视化途径。
一、提出问题
笔者不久前进行过一次编辑岗招聘面试,在前来应聘的非新闻或编辑等相关专业的8名应届硕士毕业生中,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你眼中的编辑是什么样的职业?”要求应聘者按照自己的理解,阐述对编辑职业及其工作内容的定位。
除了1人答不出外,其余7人均说出了编辑对文章进行“审阅”“修改”的工作内容,问及新媒体方面,如微信公众平台的文章编辑及其运营,8个人无一例外都认为这不属于编辑的工作内容,而其中的3人,在校期间不仅有平面媒体基础,还有一定的新媒体经验,但是仍未将新媒体的工作内容纳入编辑岗的工作职责中。
二、分析问题
近几年,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意识到这一新生事物的重要性,从观望到积极参与,费尽心思运营微信平台。
然而,在非从业者中,仍然将
这部分的编辑工作与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工作割裂开,认为是“两回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误解?笔者认为,暂时忽略非从业者对编辑工作不了解这个客观原因,从微信公众号本身的特点来看,“不可视”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什么是可视化
可视化,简单理解,就是肉眼可见,即某一信息被受众感知,它是利用科技手段或平台传播特征的一整套传播理论[1-2]。
它不仅仅限于视觉叙事与图形化呈现,而是通过客户洞察,充分了解用户注意力聚焦与扩散规律,形成从内容策划到视觉表达,再到互动扩散的一整套信息传播理念。
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的编辑,对来稿进行加工,其工作内容会导致一个最直接、最可见的结果,就是稿件被刊发,书被出版——成品书是直接可见的,不需要借助任何媒介。
但是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的图文消息(不仅包括技术论文,还有各类图片、消息等微信公众号上可推出的所有内容)不能直接以某一种有形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而必须借助于某一特定载体——要么电脑、要么手机——并且必须以“有网络”为前提,这就导致了工作结果不能直接“可视”,从而产生了认识误区。
(二)深层面的可视化
可视化更深一层面的理解,就是产品独特性的
“可视化”,即你的产品和别的产品不一样,从哪里体现出来?这个体现的方式与过程,必须是可视的,要以简洁明了的内容,帮助人们在各种碎片化信息中识别出你的品牌,进而形成注意力聚焦,通过分享与互动,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内容的再制作与再传播,不断强化用户的记忆与联想。
比如一本书,之所以让读者确定地知道,它是A书而不是B书,不是因为纸张,不是因为装帧,不是因为书的内容,而是因为它的书名印刷在封面上,是直接可视的。
但是一个微信公众号,产品不能直接可视,那产品区别于其他公众号的“特色”自然也是不可视的。
假设你看了某一个微信公众号,认为很好,加了关注,但是你如何让其他人知道你成了某个公众号的“粉丝”?你既无书本可以拿在手里让其他人“可视”,也无某个可以证明的标志让人看见,如果你不主动说,那么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你关注了某号。
深层次的可视化,就是便于再传播的、产品特征的可视化。
三、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可视化途径
(一)将公众号的LOGO变得可视
LOGO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大多数科技期刊都直接以刊名作为注册商标,形成自己的期刊LOGO,在申请微信公众号时,一般是将刊名作为图片,直接生成本期刊微信公众号的LOGO,很少特意找专人设计,更不会把自己的微信公众号LOGO做成某个可见、可触的类似标志一样的牌子,发
放给每一个粉丝,用来作为粉丝的“商标”。
如果这个“牌子”携带方便,且有一定的艺术性、观赏性,便于“外露”,则无形中给公众号作了广告,向看见的人显示着自己的粉丝身份。
一句话,要把只存在于手机里、电脑上的LOGO物化,让人可看、可触、可辨识,形成读者的品牌认知与记忆重复。
(二)重视微信“线上”活动的可视化
现在,不少科技期刊越来越多地组织“线上”活动,因为在微信上发起活动成本低、传播快、受众广,是打造期刊品牌的有效形式。
但是,线上活动最大的弊端就是,活动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进展,都无法保留。
虽然那些呈现在手机里的消息,过后也是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的,但是毕竟不如实物摆放在固定地方那么直观,不能变成一种“文献”积淀下来。
那么,如何把一个“线上”活动可视化?
1.给活动命名并做整体规划。
每一个“线上”活动都应该有一个活动名称,并不断出现,让参与者重复记忆,形成认知。
注意活动的名字一定要好记,要朗朗上口,字数不宜太多。
最好将活动名称做成固定的图片,选择专有字体以形成特色(即上文所说深层面的可视化),便于传播,也便于将此图片直接作为活动LOGO;更要从一开始就规划好活动的整体“色调”,每个宣传都采用同一色系、同一风格。
一般来说,LOGO采用的颜色,就是主色调。
如我社在2017年针对某企业做一次技术推广,并推出其所著技术专著。
在活动伊始,
就将该企业主产品名称进行了艺术加工,作为活动名称,并结合专著封面的色彩和图案,确定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标志图案采用书的封面图片——在之后所有的微信宣传中都不断出现该色调和标志图,对读者形成视觉冲击,强化记忆。
2.设计活动LOGO。
活动有了名称,需要设计一个活动LOGO,利用视觉化的符号、形状、图形等方式,最大意义地将各种数据或活动内容进行整合,读者不仅可以参与内容的解读,也能通过分享行为影响社交媒体上的“圈子”,如微信的“朋友圈”,形成社群的内容聚焦[3]。
一般来说,活动名称和LOGO往往以图片格式存在,并以整体形象同时出现,昭示着活动的存在。
而这张图片,要出现在活动所用的所有物品之上,直观可视,通过视觉化表达,引导用户关注、分享、互动,同时也满足了读者的情感需求。
之前我社为企业做了一个贯穿全年的微信宣传活动,在设计活动LOGO图片时,别出心裁地将我社工作人员与对方工作人员的团队照片拼合在一起,图片上只有四个大字,就是本次活动的名称(四个字的颜色采用对方企业LOGO的颜色,也是这次活动的主色调),作为这次全年活动的LOGO图片,这张图片也成为该年度转载率最高的图片之一。
3.活动进程可视。
科技期刊的出版有固定的日期,而“线上”活动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科技期刊品牌之下的微信公众号与其他微信号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公号上发起的任何活动,都可以在期刊上分
阶段进行跟踪报道,将不可见的“线上”活动变成期刊上的文字消息,变得可视,使飘在“云端”的活动落到书面,也便于参与者日后翻阅,增强认知,满足读者“有文字可考”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