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解释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名句解释

国学经典名句解释

国学经典名句及解释谨慎·防微追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诗经·豳风·鸱鴞》迨(dài):趁着。

彻:整治。

绸缪(chóumoú):紧紧缠捆。

牖(yǒu)户:门窗。

天还未下雨,就要翻透桑田的土壤,并修补好门窗。

比喻事先要小心谨慎地做好准备工作。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周易·乾封》乾乾: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夕惕若厉:每天晚上进行反省。

厉,同“砺”,磨刀石。

无咎:不会有灾祸。

有德行的人从早到晚都小心谨慎,每天夜里都进行自我反思省语,就不会招灾。

成功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

《小学·外篇·嘉言》覆坠:失败。

燎毛:毛接近火而被烧。

谓成功极为艰难而失败极易。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烟泄穴致灰千室。

北朝·北齐·刘昼《新论·慎隙》蚓:蚯蚓。

穿堤:挖穿堤的孔洞。

漂一邑:指整个都邑洪水泛滥。

漂,浮。

邑:都城,城市。

一条蚯蚓挖穿的小洞能使大堤崩决,淹没城池;小烟囱的火星会把千家万户变为灰烬。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法句经·卷上》轻:看轻。

善:指好事,善事。

盈:充满。

积小善可成大福,犹如小小的水滴,可滴满一个大的容器。

一料火星,烧了万里江山。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祸患被忽视了,就会酿成大灾难。

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

三国·魏·应璩《杂诗》堤溃:堤防被冲缺崩溃。

祸患要在它刚露出苗头时就小心提防。

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尉缭子·十二陵》畏小:谓担心小的地方出错。

治大:指管理大的区域或处理大的事情。

谓怕出小错就要小心谨慎,要做大事就要有智谋。

患生于忿怒,祸起于纤微。

汉·韩婴《韩诗外传》纤微:极其细小。

汉·刘向《说苑·谈丛》:“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意思相近。

灾患产生于发怒,祸端由于疏忽小事而引起。

关于国学经典名言及解释

关于国学经典名言及解释

关于国学经典名言及解释我们在诵读国学经典时,还要明白其中的意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名言及解释1、言忠信,行笃敬。

选自:《论语》【译文】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厚道严肃。

2、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选自《礼记》【译文】有时紧张,有时松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处理政事的办法。

现在多指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劳逸结合。

3、一树百获者,人也。

选自《管子权修》【译文】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获的,是培养人才。

培育人才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收获很大。

4、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选自《三国志》【译文】志士有百种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

后来用来说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选自《左传》【译文】击第一遍鼓,士气振奋;击第二遍鼓,士气开始低落;击第三遍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

这句话鼓励大家趁情绪高涨时一口气将事情做下去。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译文】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说明向他人求学的重要性。

7、万物之中,以人为贵。

出处:范晔《后汉书?周举传》【译文】在天下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8、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老子》【译文】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9、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出处:《礼记》【译文】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听什么也听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

10、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

出处:桓宽《盐铁论》【译文】不因为不得志而改变气节,不因为地位卑下而改变志向。

11、不迁怒,不贰过。

出处:《论语》【译文】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12、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

出处:葛洪《抱朴子》【译文】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

13、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出处:《旧唐书》【译文】(一个人)不敬重别人,实际上是不敬重自己。

国学经典大全译文1000句

国学经典大全译文1000句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就成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大学》1、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2、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4、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5、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6、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7、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8、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国学经典名句释义

国学经典名句释义

国学经典名句释义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准;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著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解读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解读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解读
一、古代经典之美——中国传统国学经典解读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

这些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是中国古代先贤
留下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品德修养具有
重要意义。

二、《论语》——修身养性的经典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
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语录,都
是对修身养性的精辟阐述。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
的仁爱之道,懂得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

三、《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其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名言,启示我
们要先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做到内圣外王,才能实
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中庸》——中和之道,达于至善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阐述了中和之道的重要性。

其中“中
庸之道,天下之达道也”、“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经典
语录,强调了诚信、中正、和谐的重要性。

只有做到中庸之道,才
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五、结语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品德修养的重要依据。

通过学习《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国
学经典,让中华文化的光芒照耀世界。

国学经典诵读解释和寄语

国学经典诵读解释和寄语

国学经典诵读解释和寄语
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2.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

《孟子》译: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满招损,谦受益。

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7.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9.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译文]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比喻做事须谨慎,不能出一差错。

10.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1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译文]不论做什么事,事先
有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12.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商君书》[译文]行动迟疑不决办不成事,做事犹豫不能成功。

13.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周易》[译文]仁慈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观察事物,见的其“智"的一面。

国学经典名言及译文

国学经典名言及译文

国学经典名言及译文一、为人处世篇1.以天下为己任原文:国有重器,不可轻弃;下有重任,不可推诿。

——《论语·卫灵公》译文:当国家拥有重要器物时,不可轻易丢弃;当下有重要的责任时,也不能推脱。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系辞下》译文:天空永远清晰明亮,君子应该不断自强不息。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译文:先修身,再齐家,治理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后要不断地重复,不也是一种乐趣吗?5.有志者,事竟成原文:有志者,事竟成。

——《战国策·赵简子策5》译文:有志者,最终目标必能实现。

二、为政治国篇1.民无信不立原文:民无信不立。

——《庄子·逍遥游》译文: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立足。

2.民以食为天原文:民以食为天。

——《左传·襄三年》译文:国家的人民以吃饭为天大的需求。

3.爱人者,常怀天下心原文:爱人者,常怀天下心。

——《孟子·离娄上》译文:善待他人的人,常怀天下众生的大爱。

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原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译文:不积累小的努力,就无法成就伟大的事业。

5.安邦定国家必先安家原文:安邦定国家必先安家。

——《管子·形势篇》译文:维护国家安宁必须首先维护家庭安定。

三、修身养性篇1.吾日三省吾身原文: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译文: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次。

2.照熊照猫,先知道自己原文:照熊照猫,先知道自己。

——《庄子·内篇·养生主》译文:先了解自己再去审视他人。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原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译文:对自己和对手都了解透彻,战斗中就不会失败。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原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什么是国学经典文化

什么是国学经典文化

什么是国学经典⽂化国学,⼜称为“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国⽂化与学术。

其内涵包括了历史⽂化与艺术特征的各类学科,具有历史性、延续性、民族性和国家性。

具体来说,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学、史学、医学、数学、伦理学、宗教学、礼俗学、考据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以及书画、⾳乐、戏剧、星象等(《四库全书》包含了国学的主要内容,共分经、史、⼦、集四部)。

国学以先秦诸⼦和儒家哲学为主流,对中国的传统⽂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和杂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和社会,如何建⽴⼈与⼈、⼈与社会、⼈与⾃然的和谐关系,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化观念。

这种观念和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华⼈社会,也影响着当今世界。

国学的宗旨,乃是“为天地⽴⼼,为⽣民⽴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太平。

”国学的当代价值,是深远⽆量的。

学习推⼴国学,有利于唤起中国⼈民的⽂化⾃觉、⽂化⾃信和⽂化认同,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化融合,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有利于提⾼国民的⽂化素养、道德素养和精神⾯貌,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和兴盛。

中国古⽂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幸运礼物,也是民族⽂化经过风⾬洗礼后留下来的宝贵薪⽕。

即使⼈类已经步⼊电⼦时代,科学技术⽇新⽉异,新的发明不断涌现,但是传统⽂化依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

在世界四⼤⽂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国⽣机盎然,永不衰竭?在西⽅列强⽠分世界时,为什么许多国家消亡或被吞并了,⽽中国却历经劫难屹⽴不倒?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深邃的传统⽂化,有儒道思想和龙的精神,其精髓是:“⾃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是我们⽴于不败之地的根。

国学对于育⼈、治国、理政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进⾏国学教育,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也是个⼈和社会的需要。

作为中国⼈,不懂⾃⼰的国学是遗憾的。

因此,要通过每个⼈的努⼒,使我们的国学进⼀步发扬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字文》节选解释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玄,天也;黄,地之色也;洪,大也;荒,远也;宇宙广大无边。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云气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碰上寒夜,很快凝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金子生于金沙江底,玉石出自昆仑山岗。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最有名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果子中最珍贵的是李和柰,蔬菜中最看重的是芥和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海水咸,河水淡;鱼儿在水中潜游,鸟儿在空中飞翔。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祸害是因为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由于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一尺长的璧玉算不上宝贵,一寸短的光阴却值得去争取。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供养父亲,待奉国君,要做到认真、谨慎、恭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对父母孝,要尽心竭力;对国君忠,要不惜献出生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让父母冬暖夏凉。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能这样去做,德行就同兰花一样馨香,同青松一样茂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还能延及子孙,像大河川流不息;影响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仪态举止要庄重,看上去若有所思;言语措辞要稳重,显得从容沉静
《弟子规》节选解释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

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

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

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

(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三字经》节选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14、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解释】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

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115、幼而学,壮而行。

上致君,下泽民。

【解释】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116、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

【解释】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给连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117、人遗子,金满赢。

我教子,唯一经。

【解释】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这样,我只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118、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解释】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