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镑、美元和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浅谈日元带给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的启示

吴 黎 明
一
摘 要: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 币国际化 日 益成为经济界关注的主要课题 。 日元作为亚洲最早 实现 国际化 的货 币,在 定程度上对于人 民币国际化有着重要 的借鉴意义。通过比较 美元和欧元 ,日 元 国际化 的路径 选择 和人 民币有 着非常相似之 处。人 民 币国 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 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 学习日元国际化 的经验和教训 ,对于每一步都要谨小慎微 ,逐步 实现人民 币国际化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败也让 E t 本付出许 多代价 。究其原因 ,我们可 以将 日元 国际化失败 的原
一 1 . 日本对外贸易的基础薄弱。 日 本在海外的贸易额巨大 , 但是相对于国内来说 日 本的海外市场的结构 并不合理。日 本长时间为出口 导向性国家。 并且进出口贸易构成比较固定。
2 . 国 内的 金 融 市 场 的不 健 全 。
一
人 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分析 : 1 .人民币国际化完成后 ,能得 到铸币税 收益。2 . 人 民币 国际化可 以对境外 的人民币资产 进行金融运 作而得 到巨额 的净 收益 。3 .提 高人 民币在 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 。4 . 提 高 中国抵 御金融 冲击 的能力、节 省外汇储备 。5 .有利于本土企业走出去做强做 大。6 .有 利于 中国金融 行业 的发展和壮大。7 . 为 中国居 民提供 了更 多的理财渠 道 ,促进 居 民
赞币政策烛立惶
达尔文在卡拉帕格斯 岛上发现 了许多从来没有见过 的生物 ,就是 由 于天然 的屏障使得卡拉帕格斯岛上的生物只能与世隔绝独 自进化。—旦外来 物种入侵,岛上的动物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同样, 作为岛国的 E t 本, 一样面 临着这样的困境。这就是 日 本人整天所说的 “ 3 1 本卡拉帕格斯化” 。美元对 于日 元的影响之巨大 , 也是 日 元汇率不稳定的—个主要原因。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指人民币由不可兑换货币通过不同阶段的可兑换,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全过程。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外经贸往来的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已越过国界,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流通,在此背景下,我国应顺应形势发展,在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监管体系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关键字:人民币国际化探讨1、导言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以及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人民币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人民币已在周边国家或地区广泛流通,开始了它的国际化进程。
笔者认为,人民币在走向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上,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并借鉴其他各种货币国际化的途径来设计具体的方案,以渐进方式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2|、主体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
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事实上,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
从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
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
我国每年都有大批旅游者到这些国家观光旅游,因而在这些国家可以用人民币购买商品的购物店越来越多,可以用人民币兑换本国货币的兑换店和银行也开始出现。
笔者赴韩国考察发现,在韩国比较知名的购物商场、酒店、宾馆等每日都公布人民币与本地货币、本地货币与美元的比价。
人民币同本地货币和美元一样,可以用于支付和结算。
在韩国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办理人民币与韩币、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业务,也可以随时用人民币兑换欧元、日元、英镑等所有的硬通货。
尤其在去年12月29日,中国银联宣布,从2005年1月10日起正式开通“银联卡”在韩国、泰国、新加坡的受理业务。
使持卡人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可以使用“银联卡”进行购物消费、也可以在这些国家的取款机上支取一定限额的本国货币。
从2005年12月开始又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五国率先开通了中国银联卡ATM受理业务。
美、欧、日元国际化的比较

2012年1月刊改革与开放一、美、欧、日元国际化的个性分析(一)美元国际化分析美元无疑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货币,在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中普遍使用。
在各国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额超过半数之多;在国际票据市场、债券市场上美国发行债券数额占全球总量的约26%;在外汇交易市场中,美元作为主导货币居支配地位,占全球外汇交易的约87%;各国银行的对外资产中,美元占约47%,在国际银行贷款币种构成中约为35.2%。
在国际汇率体制中,采用盯住汇率制的国家,其国别货币绝大部分盯住的是美元。
1.美元国际化的进程(1)三次特定的历史机遇使美元重挫英镑。
基于完全工业化的美国,在一战前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工业生产总值占到了世界总产值的1/3,比英法德日四国合计还多,同时,自19世纪以来的贸易顺差,也为美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元提供了第一次登上世界经济舞台的机会,美国利用战争期间的军火贸易和物资援助,持续扩大财富规模,拥有巨额黄金储备,具备了与英镑对抗的基础,同期也完成了重要的一步———债务国向债权国的转换,美元与英镑分庭抗礼的格局基本形成。
尽管如此,世界的金融中心依然在伦敦而非纽约,英国依靠广阔的殖民地和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财富、经验和制度来维持英镑的主导地位。
迫使它放弃这一地位并寻求美国合作的是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英国最终无法承担起基于金本位的世界经济秩序,只得寻求当时经济实力最强、黄金储备最为雄厚的美国的帮助,为美元提供了第二次崭露头角的机遇,为美元省去了破旧之力,英镑颓势已现。
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元的成功扩张提供了第三次机遇,英国为了获得更多的美国援助,不得不做出越来越多的让步,美国凭借《租借法案》向英国盟友提供战略物资的机会,加速了美元向欧洲的渗透和持续坚决对英镑的打击,权势转移过程被加快,英国失去与美国抗衡的资本,改变了英美讨价还价的地位,1943年英国接受“怀特计划”标志着英镑败局已定。
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摘要:为了克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走出经济失衡,人民币有必要提高国际地位,并进一步实现国际化。
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等四种主要货币,在其国际化的进程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走向国际的人民币进行借鉴。
本论文将对四种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进程启示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来看,作为一个大国必须要有一个符合本国利益而且自己所能控制的货币体系,而诉求自己货币地位的提高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目前中国也正面临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这一问题。
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人民币国际化成为我国克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走出经济失衡的必要途径。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对英镑等主要货币国际化的进程进行分析得到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一、主要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分析(一)英镑国际化的进程分析英镑是第一个成为国际货币的主权货币,英镑取得世界货币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实力的增强。
英国在19世纪80年代取得了在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同时保持资本净输出,这为英镑汇率稳定性的保持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历史数据上来看,英国的经济实力越强,国际收支顺差特别是贸易顺差越稳定,英镑的汇率越坚挺,英镑作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地位就越能够得到保证。
(二)美元国际化的进程分析一战之后,经济的强盛促使美国开始诉求并取得了美元国际地位的提升。
战后初期美国的单独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1/2,出口贸易的1/3和黄金外汇储备的2/3,都占第一位,其对外直接投资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代替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这一结果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两国经济力量的对比。
以美国为母国的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以及美国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美元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使更多的经济主体愿意或被迫持有美元,这对美元地位的保持和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影响因素及前景分析--基于与欧元、英镑、日元及美元的对比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Degree,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spect Analizing:Based on the Comparison with Euro,Pound,Japanese Yen and US
Dollar
作者: 沈悦[1];戴士伟[1];樊锦琳[2];张蕾[1]
作者机构: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2]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1
出版物刊名: 经济问题
页码: 27-34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期
主题词: 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货币竞争
摘要:基于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推进,选取人民币、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5种货币构建了一个"国际货币份额指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总指数和相对性指数,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了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利用"国际货币竞争相关模型"预测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前景。
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总指数在2016年已达到4.5%,但相对性指数不理想;经济实力、贸易规模、政治稳定性、货币惯性等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较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并不能显著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人民币有望在未来成为世界第三大货币。
日元汇率政策变革及对中国的启示作用和价值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

日元汇率政策变革及对中国的启示作用和价值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一、引言美国财政部在2013年4月12日发布全球汇率问题报告中称:自中国2010年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10%,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例大幅下降。
此次美国财政部虽未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但仍表示人民币被“显著低估”,仍有进一步升值的理由。
报告指出中国央行每天只允许人民币汇率在1%左右的范围内浮动。
报告呼吁中国进一步提高本币汇率弹性,增加“透明度”。
报告中这样的言论,目的是敦促中国汇率更加灵活化。
讨论汇率政策最好的方法是国际案例研究。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日元一直呈升值趋势,直至近日实施量化宽松新政并在二十国集团(G20)央行默许下才开始阶段性走低。
对日本而言,自1973年实施了新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怎样避免或者应付快速的日元升值成了最重要的政策问题之一。
本文就意在观察日元政策过去40年的转变历程并根据日本案例总结我国应该汲取的经验。
二、影响日元汇率政策的主要事件(一)“尼克松休克疗法”和日元投机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国、日本经济一直是收支盈余状态,而美国陷入长期的通胀和赤字。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了一系列改善收支状况的措施,包括单方面终止黄金可自由兑换。
德国在1967年升了币值,日本仅是放松了资本流出控制并使进口商品和劳务进一步自由化,这些举措对缓解日元低估远远不够。
很快就被迫放弃固定制度。
日元兑美元马上由360:1升到了340:1,虽然进行了很严重的外汇市场干预,但是在当年年底还是升到了315:1,并且在东京市场上货币的投机十分严重。
投机者通过经常项目交易积累日元权益和美元负债,比如,在外贸收支中预付、缓付货款,多开、少开发票等等。
1971年12月18日,各国经过漫长的多边磋商达成协议,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率下调7.89%,并且大部分其他的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也要做出调整,特别是日元需要调整16.88%,将兑美元汇率调至308:1。
日元国际化及其对中国的借鉴及启示

日元国际化及其对中国的借鉴及启示一、日元国际化的进程第一阶段:日元国际化的起步(1960~1980年)。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的经济重建初期,由于外汇短缺,采取了严厉的外汇管制措施,日元不可兑换。
1958年12月,英国、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瑞士等西欧国家缔结了恢复货币可兑换的措施,促使日本加快日元可兑换的步伐。
1960年7月,大藏省将日元列入对外结算指定货币名单,并允许非居民在日本的外汇银行开立可自由兑换和转账的“自由日元账户”,标志着日元国际化的正式起步。
此后,日本于1964年4月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1973年2月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并逐步放松资本管制。
1970年至1980年,在日本的出口、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分别由0.9%和0.3%提高到了29.4%和2.4%。
70年代后期,由于日元升值和美元危机的发生,世界各国开始出现了日元需求。
日元面临国际化的发展,1978年12月,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并采取了“大幅度缓和欧洲日元债发行方面的限制”和“促进日元在太平洋地区流通”等政策措施。
第二阶段:日元国际化的迅速发展(1980年~90年代初)。
《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政策报告的提出,正式拉开了日元国际化战略的序幕。
其后,日本政府在推进日元国际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如建立东京离岸市场,对外开放日元CP市场和外汇CP市场等。
1990年在日本出口、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
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也升至8.0%,超过了英镑3.0%的2倍以上。
由此,世界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
第三阶段:日元国际化的最新进展(90年代至今)。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引发对东亚货币体系的反思,特别是对日元的作用给予新的关注。
对此,大藏省设立了“外汇和其他交易委员会”,研究日元国际化问题,并于1999年4月发表《面向21世纪的日元国际化》的报告书,强调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日元国际化有利于推动东京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亚洲经济,并提出了一整套措施。
美元国际化进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美元国际化进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邵鹏斌一、美元国际化的历史进程1、三次特定的历史机遇美元重挫英镑。
基于完全工业化的美国,在一战前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工业生产总值占到了世界总产值的1/3,比英法德日四国合计还多,同府,自19世纪以来的贸易顺差,也为美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元提供了第一次登上世界经济舞台的机会,美国利用战争期间的军火贸易和物资援助,持续扩大财富规模,拥有巨额黄金储备,具备了与英镑对抗的基础,同期也完成了重要的一步——债务国向债权国的转换,美元与英镑分庭抗礼的格局基本形成。
尽管如此,世界的金融中心依然在伦敦而非纽约,英国依靠广阔的殖民地和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财富、经验和制度来维持英镑的主导地位。
迫使它放弃这一地位并寻求美国合作的是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英国最终无法承担起基于金本位的世界经济秩序,只得寻求当时经济实力最强、黄金储备最为雄厚的美国的帮助,为美元提供了第二次崭露头角的机遇,为美元省去了破旧之力,英镑颓势已现。
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元的成功扩张提供了第二次机遇,英国为了获得更多的美国援助,不得不做出越来越多的让步,美国凭借《租借法案》向英国盟友提供战略物资的机会,加速了美元向欧洲的渗透和持续坚决对英镑的打击,权势转移过程被加快,英国失去与美国抗衡的资本,改变了英美讨价还价的地位,1943年英国接受“怀特计划。
标志着英镑败局已定。
2、制度安排为美元扫清障碍。
众所周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主导地位。
1944年 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结束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混乱的国际经济秩序,寻求国际货币合作的新方式。
美国凭借占当时世界总量59%的200.8亿美元黄金储备,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完全体现美国的利益。
美元与黄金的挂钩以及固定汇率使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变得顺理成章,在全球黄金总量既定的前提下,美元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英镑、美元和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一、国际货币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所谓国际货币是指被世界各国广泛地用于国与国之间商品贸易、资金融通、直接投资和储藏手段的货币,也就是能够在国际流通领域执行计算单位、交换媒介、支付手段、价值储藏职能的货币。
所谓的货币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不仅在国内流通领域执行货币的职能,而且在国际流通领域执行货币的职能,也就是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直接投资、国际储备中被广泛使用。
一种货币从国内走向国际不是这个国家政府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规模决定的。
也就是说,一种货币的国际化主要是由国际市场驱动的。
然而,尽管政府在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不是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它能够对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一种货币的国际化是市场和政府相互推动的结果。
另外,还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如经济发展的前景、货币自由兑换的程度、货币币值的稳定程度、货币汇率的稳定程度、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等。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货币制度因素将对一种货币国际化的程度起到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
从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币已经基本具备国际化的基础,而且在事实上也已经开始了区域化的进程。
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认真研究英镑、美元和日元的国际化是很有必要的。
回顾英镑、美元、日元国际化的进程,没有一个国家的货币的国际化不是由这些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决定的。
但是,在不同国家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英镑国际化的进程
自人类社会形成国家并在国家之间发生经济活动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货币是超主权货币——黄金。
当黄金在各个国家将其他商品排除出货币流通领域而承担起货币的职能以后,它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也成为了货币。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成为国际货币的主权货币是英镑。
但是,英镑也是凭借着可兑换黄金而成为国际货币的。
在欧洲,经济上首先崛起的国家不是英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经济发展都先于英国。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经济崛起主要是依靠海上贸易和海外扩张实现的。
到16世纪初期,葡萄牙控制了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个港口地区,垄断了半个地球的商船运输航线,成为当时世界海上贸易第一强国。
而西班牙则通过对美洲的掠夺,获得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
据统计,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吨注册白银和200吨注册黄金。
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黄金和白银产量已经占世界总产量的83%。
荷兰的经济崛起方式有所不同,荷兰经济是依靠捕鱼业和商业贸易发展起来的。
荷兰人充分地发挥了经纪商、加工商和销售商的角色,迅速地积累起社会财富。
到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世界总贸易额的50%,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上。
1609年,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
同年,世界第一家中央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正式成立。
在17世纪,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金融业最发达的地区。
荷兰盾本来是最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种作为国际货币的主权货币的。
但是,根据历史学界的看法,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界限。
在这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的陆地上,彼此之间很少往来;之后,不同地区的人类联系才开始增加,人类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但是,即使向后延续100年,世界经济体系仍然没有形成,国际货币还没有产生的必要。
而英国正好在国际货币产生最合适的历史时期崛起了。
首先,英国依靠战争的方式摆脱了欧洲强国对它的束缚。
1588年,
英国发动海战并战胜了西班牙。
1652年、1664年和1672年,英国三次对荷兰作战,终结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荷兰帝国的地位。
同时,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以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
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殖民统治迅速积累财富,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但是,最终奠定英国经济无与伦比地位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英国建立起强大的工业体系,人类社会也由此开始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英国依靠它所建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了“世界工厂”,有力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资金融通成为必要,英国的金融业迅速发展,伦敦演变成金融中心。
由于英国在工业制品的生产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英国政府努力推动自由贸易。
英国从世界各国进口原材料,向世界各国出口工业制品,获取了巨大的贸易利益。
为了取得更大的贸易利益,英国企业大规模向海外直接投资,以控制外国的原材料供给和工业制品的市场。
这样,英国成为了不可比拟的经济大国、贸易大国、金融大国和投资大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的主权货币英镑变成为了国际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