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_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第1讲 古希腊文论ppt课件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9
4、亚里斯多德的主要文论思想 ①文艺的本质 A、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与柏拉图一样,亚里斯多德也主张文艺的本质在于摹仿。然而,从哲学世界观 来看,后者的摹仿说与前者有着实质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见教材 P29-30) B、文艺摹仿比现实更真实 ——“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C、文艺摹仿的真谛在于“合情合理”的创造
11
B、悲剧情节比悲剧人物性格更为重要 ——“悲剧是为了摹仿行动,才去摹仿行动中的人”
C、悲剧冲突的本质 ——“过失说”(不知而误犯)
D、悲剧的社会功能 ——“陶冶或净化说”(“卡塔西斯说”)
12
7
总结: 柏拉图的两种文艺观——
一种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艺活动;另一种是在神灵附体并唤起理式回忆的 条件下产生的文艺活动。 两种文艺观给后世文论提供的主要启示—— 文学反映论方面 文学创作论方面
8
三、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1、生平简介 求学阶段(20年):“学院之灵” 君师阶段(9年):“太子太傅” 授业阶段(15年):“逍遥学派” 2、百科全书式的智者 3、文艺思想的代表作
——理想国不需要文艺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4
4、柏拉图的主要文论思想 ①基于理式论的摹仿说
理式:超时空、非物质、非意识且永恒不灭的“本体”。它决定着现实世界的 一切,而现实世界则只是其影子。 文艺的本质:文艺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他以三种床(“床喻”) 对此作出说明。 摹仿说的哲学本质:客观唯心主义。 摹仿说的文论价值:反映论(镜子说)
6
③文艺的灵感说 柏拉图虽然从哲学和政治理念上否定文艺,但对文艺活动本身又是深有体会的, “灵感说”的提出即源于此。 诗人灵感的由来源于“神灵附体”,其具体表现是心灵的迷狂状态。即是说, 只有诗神附体于诗人的心中,后者才能产生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的特殊心境, 好诗由此得以出炉。(反问:好诗的出炉难道仅凭迷狂?) 灵感说的实质:诗人之灵魂对充满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西方文艺理论

二、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475)。
精神贵族 • “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 是丑陋的。” • “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 那么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便 是幸福的”; • “驴子宁要草料不要黄金”; • “猪在污泥中取乐”。
对文论主要影响
• 其一,从一种独特的角度深化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 说,强调“对立产生和谐”。 “对立的事物是协调的。不同的事物产生最美的和 谐。” “自然实际上偏爱对立,……是从对立的事物中、 而不是从相同的事物中创造和谐,……看来艺术也是在 摹仿自然中创造和谐的。” • 其二,提出“逻各斯”(Logos)思想。 在他眼里,希腊自荷马以来几乎没有一个智慧的人。什 么是智慧? 凭借 “逻各斯”认识“一切是一” 。“女巫西比 亚……代神而言:不要听我的,而要听逻各斯——智慧 在于同意一切是一。”
高尔吉亚(前483-前376)
• 西方文论史上第一个讨论 “艺术幻觉”问题的人。 “艺术幻觉说”来自他的三 个著名的认识论命题。第一, 任何事物都不存在,第二, 即使有事物存在也是不可认 识的,第三,即使有可以认 识的事物也是不可传达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艺术只能 被认的“神赐灵感”之说,在德 谟克里特这里也变成了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创作论。 比如古希腊诗人品达(公元前522?~442年)认为:诗人是 “天性中就有知识的人”,“神告诉诗人的事情是凡人 所不能发现的”。这与柏拉图后来所说的“神灵凭附” 和诗人的“迷狂”一脉相承,后世的西方文论在总体上 也始终强调“天才”和“灵感”。其实德谟克里特也说 过一些与柏拉图相似的话,比如“不为激情所燃烧,不 为疯狂一样的东西赋予灵感的人,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 诗人”等等。但是对他而言,“灵感”只是一种特殊的 心理状态,“灵感”同样是一种“自然物”,却并非神 灵所赐。乃至有研究者认为,德谟克里特是第一个否定 “神赐灵感”的人。 • 德谟克里特从“经验”出发的基本立场,决定了他更关 心具体的艺术创作理论,他开始涉及艺术创作中的手段 和技巧,比如提出“适度”的原则,据说还为埃斯库罗 斯的悲剧讨论过舞台背景的透视问题。是古希腊哲学与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 质主义、反结构主义等。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文论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 性,认为文本与作者、读者、世界的关系 是相对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的。
德里达、福柯、德勒兹、加塔里等。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01
德里达
解构主义文论的创始人,认为语 言符号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 的,文本的意义也是多元的、不 确定的。他主张对文本进行“解 构”,即揭示文本中的矛盾和冲 突,打破原有的意义结构。
法国的布瓦洛、英国的德莱顿等。
思想
主张文学作品应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 推崇古希腊罗马作家的创作原则和艺术标准。
古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欧洲文学的规 范化和艺术化。
局限性
过于强调模仿和传统,束缚了文学的 创新和个性表达,忽视了文学的情感 和内在价值。
西方文论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西方文论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 主义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详细描述
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其发展 过程中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主 义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代表 人物,如古典主义的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 比亚、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以及现代主义的卡夫卡等。 这些理论观点和代表人物对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目录
• 西方文论概述 • 古典主义文论 • 浪漫主义文论 • 现实主义文论 • 现代主义文论 • 后现代主义文论
01 西方文论概述
西方文论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西方文论是关于西方文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多元性、历史 性和批判性的特点。
西方文论导读

三、雅各布逊:
• • 雅各布逊:(1896—1982)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奠基人。 1918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随后任莫斯科戏剧学院俄语教授; 1920年移居布拉格,1933年任教于捷克马萨里克大学,1939 年流亡北欧,1940年定居美国并加入美国籍,执教于著名的 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任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文学及普通语言 学教授。其学术经历分为俄国形式主义时期、捷克结构主义 时期及美国结构主义时期。 布拉格学派之父:1926年与穆卡洛夫斯基等创立布拉格学 派,1928年在海牙举行的第一届国际语言学大会上,与日内 瓦学派合作制订了一个结构和功能语言学纲领。把音位学作 为一种模式来分析诗性语言。 1960年之后,又成为巴黎先锋派文学理论社团“太剀尔” 杂志的撰稿人。
• 3.研究方法: •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 a.内部研究:文学的文学性。把文学与其它事物 加以区分,把文学研究与其它研究加以区分。 (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 • 学院派文艺学研究现状:现实主义理论与象征 主义理论(哲学的、宗教的、心理学的、历史的 解释)。 • 科学性问题 • b.形式主义。对内容,对所指的完全否定。
• c.文学本质研究: • 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 文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 “艺术永远独立于生活,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 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什克洛夫斯基) • “诗歌性表现在哪里?表现在词使人感觉到是词, 而不只是所指对象的表示者或者情绪的发作,表现在 词和词序、词义及其外部和内部形式,不只是无区别 的现实引指,表现在获得了自身的分量与意义。” (雅各布逊) • 艺术实际上是游戏性的,并不与固定的意义相联 系。词就是词,首先和主要的是它的音响的经验和物 质性和具体性。无意义词语是任何艺术结构力求达到 的理想境界。(艾亨鲍姆) •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一、西方文论的概念与起源1.1 西方文论概念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Theory)是指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的产生、形式、内容、风格、流派、主题、意义等方面。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揭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变迁,探寻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1.2 西方文论的起源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学哲学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的文艺批评家如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人,关于文学的审美规范、创作技巧和审美功能的思考,为西方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活动,如维特鲁威、蓬塔诺等人提出了一些与西方文论相关的理论观点,为文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西方文论的发展与演变2.1 古典主义文论古典主义文论是指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和传统,追求规范化、经典化和理性化,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模仿和借鉴,强调文学作品的规则性和完美性。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柯尼耶、英国的杜费等。
2.2 浪漫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奇特、唯美和非理性特质。
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融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英国的科尔里奇等。
2.3 现实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追求作品的真实、自然和精确,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和客观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米约、英国的伦斯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2.4 后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主张超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对立,批判现代化的理性主义和真理寻求,追求个体化、异质化和多元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西方文论概要

西方文论概要第一章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第一节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西方的美学和文论,就产生于诗歌与哲学之争。
关于艺术:希腊文的艺术(techne), 显然含有“技术”(technique)的意味。
它泛指人类的创造活动,所以建筑、木工、纺织等等本来就是“艺术”的一部分;而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在欧洲语言中常常需要以“美的艺术”来表达(fine arts)。
古希腊人:耗费体力的程度——艺术的高下A.耗费体力较少的音乐:自由的艺术B.劳役之苦的雕塑、建筑、绘画:奴隶的艺术关于“摹仿”:在古希腊的思辨哲学肇始之时,宇宙论,心理学以及对人创造活动的研究被认为是三大分支。
核心问题:试图描述一种包罗万象的统一秩序。
赫拉克利特:人要按照自然生活德谟克利特:将人类称为小宇宙德里达:文学的问题实际上是文学与真理的关系问题文学意义上的摹仿(mimesis),最初是指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一种激情表达。
在古代希腊,诗歌、音乐、舞蹈曾经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又以舞蹈为核心。
希腊意义的摹仿,似乎更像后世所表达的“表现”。
而摹仿特指“摹仿自然”、“摹仿外物”、甚至“传移摹写”,可能是在德谟克利特以后逐渐演变的结果。
关于“净化”或“宣泄”“净化”(katharsis或catharisis)又译作“卡塔西斯”,亦即后来弗洛伊德所用的“宣泄”。
净化也是指上述宗教祭祀活动中所导致的一种情感作用。
净化成为后来亚里士多德解说悲剧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前柏拉图时代的美学和文论一、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兴起,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得到一些发展。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和文论思想,与其哲学的基础和道德的目的直接相关。
①就哲学意义而言,毕达哥拉斯学派最著名的命题就是“数即宇宙”。
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一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
从完满的一和不定的二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
西方文论 自考复习

【第一讲】前柏拉图美学思想——从毕达哥拉斯到苏格拉底(约前6世纪到前5世纪)一、西方古代文明三大形态(一)希腊文明:工商业社会,城邦制,哲学发达(从米利都学派到智慧王朝),文艺以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为特点。
(二)希腊化文明:经济形态介于前后两者之间,王国制,科学发达(亚历山大里亚),文艺上缺乏创新。
(三)罗马文明:农业社会,共和制和帝国制,政治学发达(罗马法),文艺在共和向帝国转型时出现黄金时代。
二、美学上的三大流派(一)美的客观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自然美学,主张“美在和谐”。
(二)美的主客观统一说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艺术美学,主张“模仿自然”。
(三)美的主观说苏格拉底的伦理美学,主张“美即功利”。
三、自然美学创始者毕达哥拉斯(约前580-约500),其学派综合了哲学、宗教和政治,该学派自创立起到公元4世纪一直很活跃,其贡献主要在数学方面(如几何学中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黄金分割比例等)。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宇宙的基元,整个宇宙是由数组成的,没有数就没有宇宙,这一观点又被称为唯数论。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思想即建立在唯数论的基础上,认为:(一)音乐的美在于数的和谐。
毕氏本人发现音乐的质的差别是由发音体的量即频率的差别所决定的,认为最和谐的音调的频率的比例是1:2:3:4,3:2的五音度和4:3的四音度比不上2:1的八音度,看中4和10。
(二)宇宙中存在天体音乐。
毕氏认为天体音乐跟天体运动的速度和天体之间的距离都有关系,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在天体音乐上是全音程,从月球到水星是半音程,普通人之所以听不到天体音乐是因为“大音希声”,不少后世科学家如克普勒认同其观点。
(三)音乐有净化灵魂的功用。
毕氏认为人间音乐是模仿天体音乐的,人的心灵对应于外部的大宇宙乃是一小宇宙,大小宇宙之间是同类相应的,因此人间音乐之于人类同天体音乐之于大宇宙。
四、艺术美学古希腊人对艺术的认识经历了从神话式的观点到散文式的观点的转变。
《西方文论教程》教学课件 第一章 古希腊文论

三、诗为迷狂说
如果没有缪斯的迷狂,单想凭技巧便成为一个名副 其实的诗人,那么无论谁去敲诗的大门,都注定要 被挡在门外。神智清醒的人所写的诗,遇到迷狂中 人的诗,便黯然无光了。[1]
[1] Plato, Phaedrus, 245a. J. Cooper and D. Hutchinson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Indianapolis: Hackete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1] Plato, Ion, 543b. J. Cooper and D. Hutchinson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Indianapolis: Hackete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诗人迷狂系代神所言,是柏拉图对后代影响深 远的著名诗学思想。这是说,诗人描述人类的 崇高行为,一如伊安之吟诵荷马,不是凭借艺 术的规那么,而是为缪斯所迫。这是一种迫不 及待,非得一吐为快的迷狂。至于神何以要剥 夺诗人的正常理智,苏格拉底的解释是,原因 在于神想使听众明白,诗人在恍惚迷狂之间发 布这些至尊无价的言词时,已经失去了常人的 理智,所以真正说话的是神,我们是通过诗人 在清楚聆听神的话语。另外,诗人创作不是凭 借技艺,而是迷狂中代神所言使然。
画家的名称是模仿者,诗人也是模仿者,就像所有的 模仿者一样,他们和真理是隔了两层。
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说,从荷马以降的所有诗人, 都只是模仿者,他们模拟德行或者诸如此类东西 的形象,而永远不达真理。如前所见,诗人和画 家一样,他对做鞋的手艺一窍不通,却能有模有 样画出画家的形象。他的画只能取悦那些同他见 识相当的人,他们完全是根据色彩和形状来作出 判断。[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论转向
• 语言论转向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 • 古希腊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是什么”,各派哲学对此
分别作了解答。这叫本体论。 • 到17世纪,欧洲哲学从对世界本质的探询转到了人认识世
界何以可能的探询,关注“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 这叫“认识论转向” •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逐渐由认识论轴心转 的语言论轴心,关注“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的 本质”。强调要先在语言层面上检验命题的真伪。
德国古典美学歌是德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1759~1805
席勒
他们主要目标是要G把o感et性he和理性结合起来寻求自由S。chiller
1775-1854
谢林
Schelling
1770—1831
黑格尔
Hegel
浪漫主义
1770-1850
华兹华斯
Wordsworth
1772-1834
柯勒律治
Coleridge
• 所谓科学主义则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方法、原 则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 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 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是主 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非理性转向”
• 在西方古典哲学中,人本主义与科学、理性主义并无根本 冲突,人被看做理性的动物。
何为西方文论?
• 所谓西方文论,主要指自古希腊开始,西方社会 2500多年来人们所总结出来的关于文学创作和文 学鉴赏的理论遗产。
•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 • 1)人们对文学规律的总结; • 2)对具体作品的评判; • 3)对文学新思潮的倡导和推动; • 4)对于文学作品鉴赏所提出的基本理念等等。 • ——余瀛波(2010)《图解西方文论》,世界图
——朱刚(2006)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 大学出版社。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
作家、作品、世界和读者四要素: • 1. 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 2.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 3.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 4.作品与作品的关系
1912从古至今的各种文论或强调作家,或突出读者,或
侧重作品,从而形成文论的各种流派。
1828—1893
泰纳 Hippolyte Taine 种族、时代、环境
1840—1902
左拉 Zora
1821-1867
波德莱尔
Baudelaire
1865-1939
叶芝
Yeats
• 西方文艺批评自古希腊罗马开始至十九世纪虽不 乏大量真知灼见,但总体来看,二十世纪以前的 西方文学批评尚称不上是文学批评“理论”,因为 这些文学批评实践在阐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论 述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方法论意识等方面远远无法 和二十世纪西方批评理论相提并论。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 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主要涉及现代文论及后现代文论。
1) 古典文论:古希腊
All of Western philosophy is but a footnote of Plato. —— Alfred N. Whitehead
何为文论?
• 文论 • 文艺批评理论 • 诗学 • 文艺批评
与文学艺术有关的理论问题 和对具体文学艺术作品的批评。
• Literary theory/theories, • Western critical theory • Poetics • Literary criticism
Criticism 源自拉丁文“Criticus”和希腊文 “Kritikos”, 意为判断或评价。
• 当代西方文论中,“语言论转向”主要体现在科学主义文 论中,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 义等。
• Russian formalism was an influential school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Russia from the 1910s to the 1930s. It includes the work of a number of highly influential Russian and Soviet scholars such as Viktor Shklovsky, Yuri Tynianov, Vladimir Propp, Boris Eichenbaum, Roman Jakobson, Boris Tomashevsky, Grigory Gukovsky who revolutionised literary criticism between 1914 and the 1930s by establishing the specificity 独特 性and autonom自治 of poetic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 模仿理论(Mimetic Theory) 2. 修辞理论(Rhetorical Theory) 3. 表现理论(Expressive Theory) 4. 形式理论(Formal Theory)
• 1.模仿理论阐述文学艺术作品同世界的关系。 认为文学艺术作品模仿、反映人的行为和 客观世界。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 罗提诺等。
Lessing 莱辛 《汉堡剧评》
《拉奥孔》
德国古典主义
德国古典美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由康德为始, 到黑格尔之间
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
1724—1804德国古典美学全面总结以往的美学历史经验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规模最大、
最有严1谨74科9学-形1态8的3美2学思想体系。
艾布拉姆斯对文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文学的四个构成部分。 他用图示来表示:
世界 文本 作者 读者
艾布拉姆斯把文学理论分成四大部分。文本与世界的关系构成他 称之为模仿的理论,也就是普遍认为的诗歌(文学艺术)模仿自然(客观 世界)。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构成他所谓的实用理论,也就是诗歌的教 化与愉悦功能。文本与作者的关系构成表现理论,也就是诗歌表现诗 人的理想信念和永恒的普世价值。而抛开文本与作者、与世界、与读 者的关系,仅仅关注文本自身的构成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内部关系,构 成了客观理论。客观理论也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以 及此后的结构主义批评所倡导的理论。
• 文艺复兴时期,人的理性再度得到肯定。 • 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黑格尔,理性主义始终占统治地位。
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完全一致。 • 但19世纪起,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叔本华、尼采非
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问世,使传统的人本主义与科学、理 性主义之间出现裂痕。进入20世纪,人本主义哲学和文论 中非理性主义逐渐占了上风。这就是所谓的“非理性转 向”。 • “非理性转向”主要体现在人本主义文论中。如存在主义、 精神分析批评、阐释学、接受美学等。
• 2. 修辞理论强调文学艺术作品同读者的关 系,亦即文学艺术作品应如何教导读者并 给予读者愉快。例如贺拉斯、但丁、约翰 逊、西德尼等。这一理论盛行于中世纪和 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末开始衰落。
• 3. 表现理论强调文学艺术作品与作家(艺术家) 的关系,尤其是作家心灵的特殊功能在文学艺术 创作中的作用。此理论盛行于18、19世纪。例如 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心灵分析派的 弗洛伊德和荣格等。
究作品文本;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 研究读者和接受。 • 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 朱立元(1997)《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本主义 VS. 科学主义
• 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 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 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以及 其他哲学问题。
• Russian formalism exerted a major influence on thinkers like Mikhail Bakhtin 巴赫金and Yuri Lotman, and on structuralism as a whole. The movement‘s members had a relevant influence on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as it developed in the structuralist and post-structuralist periods. Under Stalin it became a pejorative 贬义词term for elitist 精英art.
1225~1274
圣·托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起, 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 Lecture 1 • Sep.13, 2012 • Grade 2009 • By Zhang Yaqiong
Contents
• 一、课程简介(5m) • 二、 二十世纪之前的西方文论(20m) • 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10m) • 四、 俄苏形式主义(55m)
普罗提诺
《“寓诗教艺于基》乐督”教Plo神ti学n从u观s而将念为柏与《基拉东(督L论图方o教的神n崇文g客秘高论in观主的u》唯义s基心等)本主思取义想向哲熔学为、一P新炉l,o柏tin拉u图s 主义
和奥古斯丁等人的神学思考铺平了道路。
中世纪
354~430
圣·奥古斯丁 (St. Augsti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