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合集下载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四、教学时授: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相聚于此——铜陵市实验中学。

一说到铜陵啊,老师就想到了一个词——江南。

江南多美景,当涂的采石矶、芜湖的天门山、铜陵的老洲、宿松的小孤山、大孤山,不可尽数。

同学们,这些地方你都去过吗?没去过,没关系,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看看这四处美景中的一处——小孤山、大孤山。

教师展示ppt。

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陆游我们大家熟悉吧?南宋爱国主义诗人。

他写过哪些诗?我们能背一背吗?接龙背诗。

(3)、题解小孤山、大孤山的概貌(4)、背景我们这篇散文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学生齐读课下注释1(五)、一读课文理文言字词1、教师范读,ppt展示生字词。

学生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问学生有无一些文言知识点不清楚的。

Ppt展示两张: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六)、二读课文理作者游踪速读课文,说一说游踪是什么明确:烽火矶——彭浪矶、小孤山——彭蠡口——大孤山——江州——泊湓浦PPT展示谷歌地图(应该在地图上从哪里到哪里)(7)、三读课文明写景方法1. 烽火矶、小孤山、澎浪矶和大孤山这四个景点,分别是怎么样的(各有什么特点,尽量用文中的话)?烽火矶:突兀,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澎浪矶:三面临江,倒影水中,虽无风,亦浪涌小孤山:峭拔秀丽,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金山:祠宇楼观亭榭雄伟众多小孤山PK大孤山:秀丽,旁边有沙洲葭苇PK四周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2. 烽火矶、小孤山、澎浪矶和大孤山是四个独立的景点,各有各的特点,但它们在陆游笔下,又钩成了一个整体。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第一篇:《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赏析指导”,明确本单元标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引用课文中的比喻,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应当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应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解读再现文中对自然、人物、事件、事理形象的表现。

二、新课教授:1、释题: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写作背景)2、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3、朗读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划记。

其后自我朗读。

4、整体感知: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船的行程。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小孤山大孤山》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 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记出生字词,并查找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2)解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3)分析文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4)阐述文章的深层含义及作者的表达意图。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强调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过小孤山大孤山》;2. 完成相关练习题;3. 深入思考文章的深层含义,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阐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景点;2.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意识和对自然地理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教学难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照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个景点的风景和特点。

2. 学习(1)第一课时: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小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小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轮廓和植被分布等。

(2)第二课时: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大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形状和植被类型等。

(3)第三课时: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a.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背景等;b. 介绍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等。

3. 讨论与互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和历史背景,并总结出共性和特殊之处。

(2)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4. 拓展与应用(1)实地考察:学生们外出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亲身感受和了解其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考察所得的信息,撰写一篇关于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文章,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五、教学评估1. 合作讨论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的掌握程度;2. 学生的实地考察报告和写作文章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准确描述能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描述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探讨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4. 学生讨论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 教师提出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变迁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质背景。

2. 描述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3. 探讨小孤山的演变情况。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地质图,引导学生了解地质背景。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形成过程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情况。

4.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了解小孤山的演变过程。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孤山演变的认识。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2. 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自然资源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5. 学生分享对保护小孤山自然资源的想法和建议。

第四章:小孤山的人文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人文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探讨小孤山的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历史图片和文化遗址,引导学生了解人文历史。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人文历史的认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阅读。

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3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或简短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作业布置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读后感。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2 同行评价:邀请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和评价,收集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小孤山和大孤山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7.2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教学素材:收集与小孤山和大孤山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赏析指导》关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大致内容,能大致区分散文和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2、疏通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鉴赏游记写景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1、教学重点:疏通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教学难点:理解散文和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课时安排:2课时三、课前预习作业1、对照课下注释,结合练习册参考译文,基本读懂文章内容。

2、阅读《赏析指导》内容,了解散文与诗歌塑造形象的不同之处。

3、完成《练习册》预习作业2-4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赏析指导》大意明确,10分钟1、学生迅速阅读全文,画出有关散文与诗歌塑造形象不同的语句。

2、教师诠释分析。

下面我们看看两张中国画,找出两者的区别。

(幻灯片展示)前一幅写意,以形写神,追求意境,缘物寄情。

后一幅工笔,线条工整、细腻严谨,具体真实。

古代诗歌和散文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大致就可以用写意画和工笔画来区别,一个偏重于抽象写意,一个侧重于具体生实。

所以,古人云:“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较大,上下句之间多有跳跃和省略,更注意对事物的提炼和升华,能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

散文展现的形象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感,让人身临其境。

3、小结:教师复述“赏析指导”2-3段的相关语句。

<二>择要串译全文,25分钟第1段译文:八月一日,(船)过烽火矶。

南朝以来,从武昌到京口,都设置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

从船上看山,只看到高耸的山峰罢了。

等到船抛锚停在江中后,(我)经过山下,(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洞穴,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大不一样。

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覆盖缠绕在它的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简述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图片。

2. 与小孤山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名称由来,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4.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观点,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2. 简述小孤山演变历史,包括地貌变化、植被生长等。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

2. 与小孤山形成和演变相关的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3. 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过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4.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包括植被、动物等。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类型和特点。

2. 简述小孤山动物种类和生态环境。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

’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
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以及感情
2、学生齐声读课文,注意节奏
3、分组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三、检查预习
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C )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 )
B、沙洲葭苇(jiā)
C、潦缩(liáo )
D、岸如赪(chēng )
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 C )
A、信造化之尤物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

估客: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B )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4、重点语句翻译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明确: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

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明确: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

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明确: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明确: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明确: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
(6)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7)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明确: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四、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问: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
明确: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

彭泽都昌:烟雨空濛,鸥鹭灭没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分析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
烽火矶:运用色彩词、点面结合,比喻修辞、精笔描摹
小孤山:对比、不同角度的描摹
大孤山:对比、想象描摹问:景点众多,作者怎样描绘不使其孤立?各景点均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以游踪(移步换景)为线索,文中多次写到江流与船行,为分散的景点贯以线索——完整优美的长江山水图
诗文传说的引用、郡县沿革和地形防戍等说明在文中有何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更具有思想深度,充满历史的积淀。

诗文传说增添了神话的氛围,更显空灵雅致
与所描绘的胜景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