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

合集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展决定了“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

“两个必然”的思想既不是出自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

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

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

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1]这种基本矛盾,第一,反映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手段,而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无产阶级,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遭受资本家的剥削。

第二,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理及方法论汇总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理及方法论汇总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理及方法论汇总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①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原因和结果原理:(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如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4)原因与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5)原因与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方法论: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本质和现象原理:(1)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有区别的: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是表面、外部的东西,可以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及答案经远离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恰恰是非 1 的、1.问: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教条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面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可以从内容和历史使命两个方对着西方社会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大举压境,不仅没有坚持马克思面来回答。

首先,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主义,反而在“新思维”的指导下,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和侧面论位和指导作用,这才是前苏联社会主义解体的真正原因。

证和解决共同理论主题——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具体的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其 3.问: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吗?还有没有别的标中辩证唯物主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理答: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论观点。

两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一标准,不存在其它的标准。

当然,这并不排斥人类理性和逻辑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

可是,逻辑证明尽管重要,内容,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

逻辑证明的前提、规则、结论,观点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仍然要通过实践检验去确定其真理性与科学性。

逻辑证明是实践的基本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检验的必要补充,却不能代替实践检验,也不能脱离实践单独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行。

具体的实践有局限性,实践检验认识只能是一个过程,无限理论验证。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标指向,马发展的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分析及当代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分析及当代任务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中国的具体的实际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时代要求、理论品质、实践依据和文化依据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的必然性,然后从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客观实际来分析其必要性,并结合面临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危机提出新时代应当如何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必要性;历史任务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一)时代要求近代中国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经过不断地斗争。

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思想和观点,如以林则徐、曾国潘、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主张“中体西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在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大力发展实业、军事等,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提下是不可能促使国家富强的。

如以洪秀全、洪仁?\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领导了作为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也提出和实施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地主阶级的残酷镇压,也未能得到实施和发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同样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其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所具有的明显的局限性和封建统治的强大,最终成了“百日维新”的闹剧。

此外还有以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希望借此将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导致其革命果实迅速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独立、富强、民主的问题。

无数次的斗争表明,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或是资产阶级都是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无法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的富强。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二重性”学理分析--兼析马克思“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思想的现实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二重性”学理分析--兼析马克思“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思想的现实合理性
[ 摘 要 ] 克 思 主义 时代 观 的 “ 重 性 ” 现 为 “ 时代 ” “ 时代 ” 辩 证统 一。 基 于这 种 “ 重 性 ” 马 二 体 大 和 小 的 二 的分 析 , 们 可 以得 出马 我
克 思 的“ 个 必然 ” 两 个 决 不 ” 思 想具 有 现 实 的 合理 性 。这 个结 论 对 于 澄 清 当前 两个 典 型 的 对 社会 主义 前 景 认 识 的 误 区, 而 两 和“ 的 从
维普资讯
20 0 6年 4月
中共 长 春 市 委 党 校 学 报
Apr, 0 . 20 6
第 2期( 总第 9 7期)
J u a f te P r co lo P o hn cu nc a o i e o r l h at S h o f C C f C agh n Mu i pl n o y i C mm t e t
坚 定 人们 的社 会 主 义理 想信 念 。
[ 关

词] 克思主义; “ 马 两个 必 然 ” “ 个决 不 ” ; 两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o8 86 (o6 0 — 0 3 0 10 — 46 2 0 )2 0 0 — 2
马 克 思 0t到 : 生 产 以 及 随 生 产 而 来 的 产 品 交 换 : “ 是 一 切 社 会 制 度 的 基 础 ; 在 每 个 历 史 地 出 现 的 社 会 中 , 品 分 配 以 及 和 它 相 伴 随 的 社 会 之 划 分 为 阶级 或 产 等 级 , 由 生 产 什 / 怎 样 生 产 以 及 怎 样 交 换 产 品 来 是 z ,、 决 定 的 。 所 以 一 切 社 会 变 迁 和 政 治 变 革 的 终 极 原 因 , 不 应 当在 人 们 的 头 脑 中 , 人 们 对 永 恒 的 真 理 和 正 义 在 的 日益 增 进 的 认 识 中 去 寻 找 , 应 当 在 生 产 方 式 和 交 而 换 方 式 的 变 更 中 去 寻 找 ; 应 当 在 有 关 的 时 代 的 哲 学 不 中 去 寻 找 , 应 当 在 有 关 的 时 代 的 经 济 学 中 去 寻 找 。” 而 嘲㈣ 不 难 看 出 : 我 们 判 断 这 样 一 个 变 革 时 代 也 不 能 “ 以 它 的 意 识 为 根 据 ; 反 , 个 意 识 必 须 从 物 质 生 活 相 这 的 矛 盾 中 , 社 会 生 产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之 间 的 现 存 冲 突 从 去 解 释 。” 当然 , 着 时 代 的 演 进 , 类 的 文 化 、 随 人 心 理 、 质 、 学 技 术 、 算 机 等 都 成 为 推 动 时 代 发 展 的 素 科 计 动 力 。但 总 的 来 说 , 克 思 主 义 时 代 观 的 动 力 系 统 体 马 现 着 根 本 动 力 和 多 种 动 力 的 有 机 结 合 , 们 在 强 调 根 我 本 动 力 推 动 时 代 进 步 的 同 时 , 不 可 以 忽 略 其 它 诸 动 也 力 的 作 用 , 看 不 到 社 会 动 力 诸 要 素 自 身 的 发 展 和 提 “ 高 , 不 到 社 会 动 力 诸 要 素 相 互 关 系 和 相 互 作 用 程 度 看 的 日益 发 展 和 完 善 , 就 不 可 能 真 正 理 解 社 会 由 低 级 也 向 高 级 的 前 进 动 力 。 ” P 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系 已经在 阻碍 生产而不是促进 生产 了。 回答 了 “ 两个必然 ”最终实现 的条件 。 实践 中焕发 出新 的生机 与活 力。这就使
一 部分人对 “ 两 个 必 然 ”和 列 宁 的 预 言 它 变 成 了束 缚 生 产 的 桎 梏 ,它 必 须 被 炸 因此 , “ 两 个 决 不 会 ”是 “ 两个 必然 ”
毁,它 已经被 炸毁 了。”生产 力和生产 实现 的前提条件 , “ 两个必然 ”是 “ 两 产 生了质疑 ,是 “ 两个必然 ”过时 了, 关系的矛盾 ,推动 着新 旧社会 形态的更 个决不会 ”发展 的最终结果 。 还 是资本主义制度 的弊端还 没有 完全暴
替 。 因 为 资 产 阶 级 的 生 产 关 系 已经 太 狭 “ 两 个 必 然 ” 说 明 社 会 主 义 代 替 露 ,尚有 其存 在 的余 地 呢 ,所 以认 清 资本


的理 论 依 据
斗 争 不 可 避 免 , 资 本 主 义 生产 出 它 自身 础 上 , 如 果 没 有 生 产 力 的充 分 发 展 就 没
马克思 、恩格斯不仅提 出了 “ 两个 的掘墓人 ,资本 主义必然 灭亡,社会主 有 社会 主义 的到来。总之 , “ 两个必然 ” 必 然 ” 的 论 断 ,而 且对 这 一 论 断 进 行 了 义 必 然 胜 利 。 和 “ 两 个 决 不会 ” 是 辩 证 统 一 的 ,不 能 论证 。主要包括两个 层面:一是从 资本 主义社会 的阶级矛盾加 以论证 。 二、 “ 两个必然 ”与 “ 两个绝不会 ” 把二者分裂 开来,这样 我们 才能更加 全
斯在这部 巨著 中提 出了 “ 两个必然 ”的 级没有生产 资料 ,大 部分生产 资料掌握 即新的更高形式 的生产关系所 依赖 的物 论断 , “ 资产 阶级 的灭 亡和无产阶级 的 在少数资产 阶级手 中,无产 阶级除 了 自 质 存在条件 ,包 括新的 生产 力和代表 新 胜利 是同样不 可避免 的。”虽然 1 6 0多 己的劳动力外 一无所有 ,这就 使无产阶 生产力 的阶 级,只有在 旧的社会形态 中 年过去 了,回首看世界 社会 主义 的发展 级成为真正革命 的阶级 。无产 阶级只有 发 展并趋于成 熟时 ,才会 出现 更高 的经 和资本主 义的新变化 ,我们 发现马克 思 废 除全部现存 的 占有方式 、消灭资本主 济 社会形态 。这 是从无产阶 级与资产 阶 主义经久不衰 ,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 。 义私有制 ,才 能获得生产 资料 ,改善 自 级的矛盾进 行揭 示的。 无产 阶级 实现 “ 两 《 共产党宣言》中 “ 两个必然 ” 己的生活条件 ,无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 的 个 必然 ”是 建立在生产 力充分发展 的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
学生:XXX
(XX学院XX级XXXX班,学号XXXXXX)
摘要:“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这一理论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虽然代替封建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仅仅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所以资本主义必然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废除私有制,代之以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客观经济规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两个必然”核心科学性客观性
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也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一、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哪里
自然科学是用来解释自然的,社会科学是用来解释社会的,自然和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能把客观规律近似地描述出来就是科学,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应用自然科学实现了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目的,这样的自然科学就为大家所公认,而在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中,由于社会本身是人构成的,由于利益关系的不同,在社会改造中利益被剥夺的阶级就不会承认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是真理、是科学,反而会把一些宗教迷信说成是真理,把一些伪理论、伪科学说成理论、科学,反动阶级永远不会承认社会科学真理,社会真理总在进步阶级
手里,所谓真理有阶级性,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永远不会得到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承认的,但人民会承认他,越来越多的大多数人都会承认他。

(二)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在哪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马克思公正地承认、高度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创造丰富社会财富,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历史进步性。

“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一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直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现实性
马克思“两个必然”的论断根源于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又使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形成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资本主义是在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三次革命”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第一次产业革命与股份资本对私有制的扬弃,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垄断资本下资本社会化和
管理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国家垄断资本下资本占有形式、运行机制及分配关系的进一步社会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并没有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以下三点可以看出:第一,以所有制实现形式为内容的生产关系的调节,无法摆脱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局限性;第二,以加强国家干预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以福利国家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关系的调节,不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全面地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作了准备。

垄断特别是国家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走向最全面的社会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物质准备,并且国家垄断为社会主义准备着社会化的管理机构。

而且,国家垄断成为使资本变为社会财产的过渡点。

然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能力尚未穷尽,当代资本主义暂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并且,资本主义又是一个庞大的世界体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又因为,社会主义本身还是一个年轻的制度,所以它的完善和巩固更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的分析
纵观马克思的全部社会主义思想,他对“两个必然”的揭示,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
(一)从唯物史观角度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一切社会形态无不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阶级斗争角度
运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考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史,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三)从剩余价值规律角度
运用剩余价值学说,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揭开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胜利。

(四)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角度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过程,指出资本主
义生产的自然过程必然否定资本主义自身,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四、结束语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唯物史观对整个人类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他们认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消亡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因此都具有暂时的性质。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仅仅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尖锐起来,最终导致大规模、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

最终结果就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客观经济规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J].《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1卷:页码37~85
[2] 列宁.《国家与革命》[J].《列宁选集》,1995年,第3卷:页码24~67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J].《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2卷:页码3~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