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人格理论与应用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人格(第二讲)

第十一章 人格(第二讲)

(二)班杜拉的人格社会学习理论
个体的人格,可由表现于行为的心理特征来认 定。任何人格特质,都是在现实生活的社会环境 中,经过耳濡目染,向别人模仿学习而形成的。 自我强化、替代学习
了解:一种简单的人格分类方式
心理学家寻求着简单而又有力的对人进行分 类的方法,希望这些方法可以使他们对人在 不同情景下的行为做出预测。

他们很少根据环境的不同挑战水平改变自 己的反应方式,因而他们的行为比B型人更易 于预测。

C型人格与癌症
C型人格主要特点:不表现出愤怒,把愤怒藏 在心里并加以控制,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别人 过分合作,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生活 和工作中没有主意和目标,不确定性多;对 别人过分有耐心;尽量回避各种冲突,不表 现负面的情绪(特别是愤怒),屈从于权威 等 对愤怒的压抑、抑郁与癌症的发生、恶化和 预后不良有联系的研究报告则相当的多
A型人的特点
A型人常处于中度至高度的焦虑状态中。他们不断给自 己施加时间压力,总为自己制定最后期限。 A型人是速度很快的工人,他们对数量的要求高于对质 量的要求。
从管理角度来看,A型人表现为愿意长时间从事工作,
但他们的决策欠佳也绝非偶然,因为他们做的太快了 。
A型人很少有创造性,因为他关注的是数 量和速度,常常依赖过去经验解决自己当前面 对的问题。
大五人格与职业选择
心理学认为人格与人们选择的职业类型及在该行业中业绩 表现有关。
外向性和开放性:社会和事业方面的兴趣均与外向性有关。
外向者应该较偏好社会和事业方面的职业,且比高内向者表 现为佳。并且社会兴趣还与随和性有关。
再如,调查行业(如记者、自由作家)、艺术与求新性(开 放性)呈正相关,对经验高度开放者比此特质低者表现较佳。因 此,艺术与调查性行为需要具有好奇心、创造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的人,也适合对经验保持高度开放的人。 Costa(1984)

第十一章 人格

第十一章 人格

第十一章人格人格:指表现于不同情形中的,持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人格心理学家既研究人格结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组织或模式),又研究人格维度上的个体差异。

特质:是构成个体差异变化的人格维度背后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倾向。

Allport是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既相对独立,又彼此重叠。

按照概括性和弥散性的大小,他将特质区分为枢纽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他还假定有一个叫“统我”的人格组织者。

自我效能:指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采取行动去产生某个想要的结果的一种信念。

它不一定与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相符。

复习题心理动力学和人本主义的人格观点有何不同?Freud的心理动力学认为,诸如愿望、害怕或意向这样的心理力量决定着行为。

他的地形模型区分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心理过程。

Freud认为,心理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情绪,即冲突的感受或意向,是人类经验的原则而非例外。

人们努力最大程度地同时实现矛盾冲突的动机,这种解决方案称为“妥协形成”。

Freud的驱力或本能模型将性(libido)和攻击视为人类的基本动机。

他的发展模型提Freud的结构模型区分出:本我(性和攻击能量的蓄水池),超我(良心)和自我(心理的理性部分,必须在愿望、现实和道德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认为,个体内部是主动具有创造性的力量或“自我”,它们寻求表现、发展和成长。

Rogers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意在了解一个人的“现象经验”,即他们如何认识现实存在,如何体验自身和世界。

按照Rogers的说法,个体有“真实自我”、“虚假自我”和“理想自我”。

从心理学探讨这些内容需要移情。

人本主义理论对理解人格的某些基本方面有所贡献,但是,它们不如其它理论那么好理解。

总之,心理动力学倾向于认定人格是原始、非道德的力量所在,而人本主义则认为人格力量本质上是积极向上,与社会道德力量相符的。

第十一章 人格(第一讲)

第十一章 人格(第一讲)

35
2 其他的生理因素
A 脑与人格:脑的局部受伤会导致人格和行为的改变 B 生化物质:神经介质分泌的异常会影响一个人的行 为模式或人格特征:
精神分裂是多巴胺分泌过量所致
36
(二)环境基础
1 家庭环境 家庭的结构类型、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子女的多少等都 会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孩子生活在残缺家庭或寄养家庭中往往得不到父母的爱,很 容易对人格的早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1
(二)人格的稳定性
表现为两个方面: 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 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 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属于人格特征 焦虑气质与焦虑状态 易怒特征与发怒状态
22
(二)人格的稳定性
由于人格的稳定性,我们可以 从儿童的人格特征来推测其成人时的人格特征与适 应情况 从成人的人格特征来推论其早年的人格特征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外显的和内隐行为模式: 思想、情感和行为
15
“人格”定义的内涵
第一,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 与此相近的表述还有:个人在各种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 一贯的行为方式,个人适应环境的习惯系统,个人的生 活风格,个人的生活方式,个人与他人互动的方式,个 人实现其社会角色的方式,个人做任何事的共同方式, 等等。 比如一个好迟到的人,做什么事都好迟到,开会、约会、 聚餐,甚至乘火车,都要别人等他(她),合作共事时也 是他(她)承担的任务最后完成。
体贴、温暖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儿童成熟、独立、友好、自主 特性的发展;
受溺爱的孩子常缺乏爱心、耐挫力; 经常受体罚的孩子会发生更多的攻击行为。
37
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 为。 人格发展的确受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 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 人格。

第11章人格-北京大学

第11章人格-北京大学

assess)
• •
词汇假设 特质:
– 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相对持久和一贯的
任何特征
z 观察到的倾向 z 推断的人格倾向
27 28
阿尔波特的人格结构
• • •
卡特尔 Raymond B Cattell

枢纽特质Cardinal Trait
– 同情心、吝啬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因素分析理论
– –
中心特质 Centrial Trait
阿尔波特
• •
阿尔波特Gorden Allport 卡特尔Raymond B Cattell 埃森克Hans Eysenck 大五因素 王登峰:“大七”人格模型 特质理论评价
特质理论的创造者 人格描述词(1936)
z 17,935
descripter ( stable, emotional, action,
新弗洛伊德理论
• • • •
荣格: 分析心理学
• • •
Carl G. Jung Alfred Adler Erich Fromm E. Erikson
除原始生物冲动,还有创造和自我实现 反对冲突的概念 集体无意识
– 所有人共享的观念、情感、符号,代代相传 – 表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

MBTI人格量表
– 期望


自我效能感
– 有关自我能力的信念 – 是人格的组织者
35
36
6
凯利 Kelly: 个人构念

2.4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个人构念
– 有关人、地方、事物及对人重要的事件的心
罗杰斯Rogers个人中心的观点
真实自我true self 错误自我false self 理想ideal self z 价值条件:无条件积极关注

第十一章 人格测验与评估ppt课件

第十一章  人格测验与评估ppt课件

F诈病量表(Fake bad):主要是对被试偏态或 随机反应的量度,用于检测受试者是否不认真理 解错误或伪装疾病。
有时我觉得有鬼神附在我身上。 有很多时候我宁愿坐着空想,而不愿做任何事。 最好是把所有的法律全都不要。
两点编码
MMPI-2
L
F
K
Hs
D
Hy
Pd
Mf
Pa
Pt
Sc
Ma
明确无疑的剖图
MMPI-2
Pd (精神病态量表, Psychopathic deviate) 本量表由表现受试者经常地和放肆地漠 视社会习惯、情绪反应简单并且不能吸 取教训的项目所组成。
我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使我感兴趣的 事情。F
我深信生活对我是残酷的。
Mf ( 男 性 女 性 化 , 女 性 男 性 化 量 表,Masculinity-femininity )
常用编制方法:
➢联想法 ➢构造法 ➢表露法 ➢完成法
联想法:让被试根据刺激(如单词、墨
迹)说出自己联想到的内容
举例:
荣格的文字联想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
构造法:让被试根据他所看到的图画,
编造一个包括过去、现在将来等发展过程 的故事。
举例:
主题统觉测验(TAT)
表露法:让被试通过绘画、游戏或表演
节目来自由表露他的内心状态。
人格测验
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在人的行为中 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心理特质和行 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 预测个人未来的行为。 应用于教育领域、医学领域、心理 咨询与治疗领域
人格测量的发展简史
现象学时期
➢ 颅相学 ➢ 面相学
强调先天作用,有宿命论的思想。
科学的人格测量时期
➢ 1844年,英国学者高尔顿《品格的测量》,科学 评估性格的开始

第十一章 人格PPT课件

第十一章 人格PPT课件
32
(2)A-B型人格
A型人格(A-type personality) 主要特点是:
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时间紧迫感强,成就欲 高,上进心强,具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 事认真负责,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 办事匆忙,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社 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人格。 患冠心病的A型人格人数是B型的两倍多。
1 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
场独立性 (field-independent,简称FI):在信 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 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 标准或参照,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
主要有: 霍兰德的性格分类、 斯普兰格的六种价值类型、 薛崇成等人 (1988)的阴阳五行说
35
(1)霍兰德的性格类型分类
人格类型 现实型 R 研究型 I 社会型 S 企业型 E 艺术型 A 常规型 C
霍兰德的人格类型划分 心理特点
重视物质、实际利益,遵守规则,喜欢安定,不爱社交,感情不丰富, 缺乏洞察力。喜欢从事有明确要求的程序化操作,如机械、电工等。 好奇心强,重分析,好内省,比较慎重。甚欢从事有观察、有科学分析 的创造性活动,如自然科学研究、天文观测与研究等。 乐于助人,喜欢社交,善于合作,注重友谊,责任感强。喜欢选择教育、 医疗、社会工作等。 支配性强,富有冒险精神,自信,精力旺盛,爱抒发个人见解。愿意从 事组织、领导工作,如厂长、经理等。 想像力丰富,热情冲动,好创作。喜欢从事非系统化的、自由度大的活 动,如表演、绘画等艺术工作。 易顺从,自制力强,想像力差,喜欢稳定、有秩序的环·境。愿意从事 重复性、习惯化工作,如出纳员、资料管理员等。
37
(3)阴阳五行说
人格类型
心理特点
太阳 多阳无阴,其人格特征是勇敢刚毅、坚持己见、激昂进取、傲慢暴躁;

第十一章人格

第十一章人格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结果解释:
2.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 环境特质: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
3.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 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 能力特质 :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 差异特质。 气质特质 :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 度与强度的特质。
到统合与完善。
2、自我调控系统的结构成分
(1)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 对自己的洞察与理解。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 价 (2)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 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包括自尊、 自卑、内疚等。 (3)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 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包括自我监控、自 我激励、自我教育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表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 强、不平衡 强、平衡、灵活 不可遏制型 活泼型 胆汁质 多血质
黏液质 抑郁质
强、平衡、不灵活 安静型 弱 抑制型

四种气质类型的人去电影院
2、霍兰德的性格类型分类
人格类型 现实型 R 研究型 I 社会型 S 企业型 E 艺术型 A 常规型 C 霍兰德的人格类型划分 心理特点 重视物质、实际利益,遵守规则,喜欢安定,不爱社交,感情不丰富, 缺乏洞察力。喜欢从事有明确要求的程序化操作,如机械、电工等。 好奇心强,重分析,好内省,比较慎重。甚欢从事有观察、有科学分析 的创造性活动,如自然科学研究、天文观测与研究等。 乐于助人,喜欢社交,善于合作,注重友谊,责任感强。喜欢选择教育、 医疗、社会工作等。 支配性强,富有冒险精神,自信,精力旺盛,爱抒发个人见解。愿意从 事组织、领导工作,如厂长、经理等。 想像力丰富,热情冲动,好创作。喜欢从事非系统化的、自由度大的活 动,如表演、绘画等艺术工作。 易顺从,自制力强,想像力差,喜欢稳定、有秩序的环·境。愿意从事 重复性、习惯化工作,如出纳员、资料管理员等。

第十一章 人格

第十一章 人格

2、自我调控系统的结构成分
(1)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 对自己的洞察与理解。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 价
(2)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 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包括自尊、 自卑、内疚等。
(3)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 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包括自我监控、自 我激励、自我教育
反应
访友
遇见陌生人
和母亲共同 进餐 和领导在一 起工作 同伴给予赞 扬
文雅、克制、 依从 笨拙、尴尬、 害羞 热情迎合
留意、小心、 顺从 不露面、不为 人注意
二、特质类型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 体所具有的、相同的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为三种: 首要 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像、审美、情感丰富、 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高分者特征 乐群外向 聪慧、富有才识 情绪稳定 支配、攻击 轻松兴奋 有恒负责 冒险敢为 敏感、感情用事 怀疑刚愎 幻想、狂放不羁 精明能干、世故 忧虑抑郁、烦恼多端 自由、批评激进 自立、当机立断 知己知彼、自律严谨 紧张困扰
低分者特征 缄默孤独 迟钝、知识面窄 情绪激动 谦逊顺从 严肃审慎 权宜敷衍 畏怯退缩 理智、着重实际 信赖随和 现实、合乎常规 坦白直率、天真 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保守、服从传统 依赖、随群附众 矛盾冲突、不拘小节 心平气和
(1)5; (2)2; (3)7。
54.猫和鱼就象牛和:
(1)牛奶; (2)牧草; (3)盐。
55.我在小学时敬佩的教师,到现在仍然值得我敬佩:
(1)是的;
(2)不一定; (3)不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人格理论与应用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人格的一般概念、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认知风格、人格测验,以及人格的成因等,掌握运用人格的理论原理分析自己、他人的人格类型特征的方法,并能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本章将教材“第十一章气质类型特征及其应用”和“第十二章性格及其培养”合并。

第一节 人格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二、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气质(tenlperament)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character)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我控制(stir-regulation)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第二节 人格理论一、特质理论人格特质理论(theoryofpersonalitytrait)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两类人格特质一类是共同特质(commontraits),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

另一类是个人特质(individualtraits),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首要特质(cardinaltraits)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中心特质(centraltraits)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s)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这些次要的特质除了亲近他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表面特质(surfacetraits)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sourcetraits)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体质特质(constitutionaltraits)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

环境特质(environmen—tdtraits)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

动力特质(dynamictraits)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

能力特质(abilitytraits)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气质特质(temperamenttraits)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现代特质理论三因素模型艾森克(Eysenck,1947,1967)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threefactormodel)。

这三个因素是:①外倾性(extraversion),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 异;②神经质(neuroticism),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③精神质(psychoticism),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简称EPQ,1986) 。

五因素模型塔佩斯等(Tupes&Christal,1961)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bigfivefactorsmodd)。

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宜人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1989年麦克雷和可斯塔(McCrae&Costa)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NEO—PI—R)。

二、类型理论类型理论是20世纪30~40年代在德国产生的一种人格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personalitytype)的差异。

人格类型理论有三种,即: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FranckFarley)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类型理论的代表。

法利认为,T型人格(Ttypepersonality)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与消极性质),法利又将T型人格分为T+型和T—型两种。

当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时,就是T+型人格。

当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质时,就是T—型人格。

这种人有酗酒、吸毒、暴力犯罪等反社会行为。

对立类型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A--B型人格A型人格(A-typepersonality)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

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

B型人格(B-typepersonality)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 型好,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

内一外向人格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C.G.Jung,1875—1961)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一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外向人格的特点是,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内向人格的特点是,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

多元类型理论气质类型学说现代的气质学说仍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胆汁质(cholerictemperament),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这种人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多血质(sanguinetemperament),这种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他们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粘液质(phlegmatictemperament),这种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这种人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抑郁质(melancholictemperament),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像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性格类型说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Spranger,1928)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

不同的性格类型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

经济型。

这种人注重实效,其生活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和获得财富,如实业家等。

理论型。

这种人表现出具有探究世界的兴趣,能客观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力图把握事物的本质,尊重事物的合理性,重视科学探索,以追求真理为人生的目的,如思想家、科学家等。

审美型。

这种人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富于想像力,追求美感,以感受事物的美作为人生的价值,如艺术家等。

权力型。

这种人倾向于权力意识和权力享受,支配性强,其全部的生活价值和最高的人生目标就在于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得到某种权力和地位。

社会型。

这种人能关心他人,献身社会,助人为乐,以奉献社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宗教型。

这种人信奉宗教,相信神的存在,把信仰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阴阳五行说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书(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特质理论与人格类型理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人格的复杂结构,艾森克(Eysenck,1967)提出人格结构的四层次理论,将上述两种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模型的最下层“特殊反应水平”是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误差因子;上一层“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特殊因子;再上一层是特质层,是由习惯反应形成的,属群因子;最上层是类型层,由特质形成,属一般因子。

艾森克还用两个维度来描述人格,一个是内向和外向,一个是神经质倾向。

后者表现为情绪稳定和不稳定。

各种人格特质都可以用这两个维度组成的人格维度图来表示。

第三节 认知风格一、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威特金等(Witkin,1940)在垂直视知觉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差异。

场独立性(6eld-independent,简称P1)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

场依存性(neld-dependent,简称FD)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二、冲动-沉思卡根等人(Gagane,1964)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冲动与沉思,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

冲动(impulsivity)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没有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就开始解答问题。

他们使用的信息加工策略多为整体性策略。

当学习任务要求作整体性解释时,成绩较好。

沉思(reflection)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