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心理学 (1)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一.女性主义的缘起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
(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
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
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
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
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
(朱刚:336)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
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
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
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
(林树明:7-8)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
女性心理学课件

汇报人: 202X-12-25
目录
• 女性心理学的概述 • 女性心理特征 • 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的角色和心理 • 女性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保护
01
女性心理学的概述
Chapter
女性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定义
女性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女性心理 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心理
家庭主妇的心理
情感纽带:家庭主妇通常将家庭视为生活的重心,她们 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 带。 照顾需求:家庭主妇承担着照顾家庭成员的责任,关注 每个家庭成员的需求和情感,努力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家 庭环境。
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心理
• 传统与现代交织:尽管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角 色有所改变,但家庭主妇仍面临着传统观念 的压力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之间的矛盾心理。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了 解女性的心理需求和态度。
02
女性心理特征
Chapter
女性的认知心理特征
01
02
03
感知觉
女性通常更注重细节,对 情感类信息的感知更为敏 锐。
记忆
女性在情感记忆和面孔识 别方面表现较好,而男性 在空间认知和事实记忆方 面更优秀。
思维方式
女性更倾向于直觉思维, 而男性更倾向于逻辑思维 。
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心理
01
职业女性的家庭角色
02
平衡挑战:职业女性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在家庭中履行 角色的挑战,需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需求。
03
角色期待:社会对职业女性的角色期待通常包括事业成功和家庭照顾 能力,这给她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04
自我认同:职业女性在家庭中可能面临自我认同的挑战,她们需要在 职业和家庭角色中找到平衡点,实现自我价值。
沟通心理学答案有答案

1.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沟通心理学理论时,要避免成为 CA. 人云亦云的人B. 照本宣科的人C. 野蛮分析家D. 过于僵化的人2. 一定要敢于 ( ),因为它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是一种思维训练和逻辑呈现,更是了解自我的重要一步 BA.下结论B.提问题C.做假设D.多参考3. 承认是否找过心理医生不是最重要的,自己能够找到自己最重要。
✔4. 考试是一种验证。
✔1.我爱你也不是因为你,我恨你也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过去的 DA. 故事B. 经历C. 不快D. 情结2.通过( )缓解压力的这样一种方式其实还是比较科学的 AA. 运动口腔B. 有氧运动C. 大声哭泣D. 开怀大笑3. 我们研究某种事物,从另一种角度看这个事物也被 CA. 升华了B. 修通了C. 破坏掉D.理解了4 有些孩子(潜意识)中(可能)承担什么责任呢孩子要承担( )责任。
AA. 维系家庭的完整B. 维系家族的荣誉C. 制造矛盾D. 再社会化5. 内疚的强迫性重复,它是一个潜意识中的( ) 机制。
BA.隔离B. 自动运行C. 无意识D. 创伤防御6. 防御机制是我们处理自己 ( )的那套方式。
CA.冲突B.创伤C.焦虑D.困惑7. 阻挠女性通过____缓解压力,她就可能会反向形成为另外一种替代性的行为 CA.表演;旅游B.患病;吝啬C.唠叨;购物D.欲望;隔离8. 女性的空间知觉能力先天性地弱于男性。
X9.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都可能受到心身陷阱的影响。
✔10.研究本能或许植根于人的生物本能、人的破坏欲。
✔1 拖延症是人类的本能吗不是2 在家庭生活中,以男性失去做家务为先天条件来讲,男性和女性谁更容易内疚 BA 都一样B 男性C 女性3 在认知吝啬中,我们所讲到的广度范围是 AA5-9 个B7-9 个C5-8 个D4-7 个4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她)恰好是你所喜恶的 BA 人格类型B 性格类型C 经历特点D 人5 “敢于示弱,随时示弱,及时示弱”更是强者的最高修为之一。
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再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引 言
美国著 名小说家 威廉 ・ 福克纳 的短 篇小 说 《 献给 爱米 丽 的一朵玫瑰花 》 是一篇给许多读者在心灵上带来震撼的作 品。 小说哥特 式的故事情 节给读者留下 了深刻印象,共分为 五个小节 ,从爱 米丽小姐 的去世开 始,转 了一 圈,在最后一
其 本质是一 种道德的 , 反主流文化的运动 , 目的则是改变 其
和思 维出发 ,学会构建 自我 ,更加关 注女性 的心理健康与人 类的心灵 家园。 关键词 :女性主 义心理 学;爱米丽 ;性格 ;原 因 中图分类号 :I 0 . 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7 — 2 9( 0 6) 0 0 0 — 3 6 32 1 2 0 i — 12 0 迫下解放 出来 ,根据 “ 女性价值 ”创造 一种替代性 的文化 ,
人类心理 、 探索 心灵 的奥秘起 到了独特 的作用 。 女性主义 心
理学并不只是 关于女性 (f o e )的研 究,也不只 是 由女 ow mn 性 (yw me ) b o n 来进行 的研究 , 是为女性说话 ( r o e ) 而 f m n ow 的研 究。② 如果说前三种概念是从社会 的宏观层 面去研究 , 那 么从女性 心理 的角度去研 究女性无疑 是从 社会 的微观 层
l2 0
维普资讯 http://www来自主 要 的任 务址 乍 行 后代 欠性 : 济 领 域 没 f n l , 址 『 i 总 权
面进行 的。
从而重燃对作者 的一种敬佩之情 。 因此,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
义心理学的角度重新解读这篇脍炙人 口的小说 , 试图补充 一 种 往被践踏、 ‘ 被压抑 和被忽视 了的不同的声音——女性 的 声音 ,让 人们可 以从女性心理和思 维出发 ,学会构建 自我 ,
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

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是当代文学、电影、艺术等领域的重要主题之一。
这些作品呼吁消除性别歧视,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本文将介绍一些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并分析它们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初期,当时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女权主义运动。
这些作品旨在揭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劣势地位,并呼吁性别平等。
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包括:1. 《第二性》(The Second Sex) by 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是一本女性主义哲学著作,于 1949 年首次出版。
这本书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它认为女性在社会中被视为“第二性”,她们的生命经验与男性有着本质的不同,女性应该摆脱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对她的限制,追求自我实现。
2. 《女性神话与伟大变革》(Women"s Mythology and Great Change) by 阿芙拉·哈克 (Afra Hirschfeld)《女性神话与伟大变革》是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于 1981 年首次出版。
这本书分析了女性在神话和传说中的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作者认为,女性应该放弃她们在传统社会中的被动角色,追求自我实现。
3. 《女性的艺术》(A Room of One"s Own) by 弗吉尼亚·伍尔芙 (Virginia Woolf)《女性的艺术》是一本女性主义文学著作,于 1929 年首次出版。
这本书认为,女性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中被边缘化,她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创作空间和自由。
这本书为女性艺术家和作家树立了榜样,鼓励她们追求自我实现。
这些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促进了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并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女性心理学课件

2 性差别主义 3 性别在媒体中的表征 4 性别的英文中的表征
第三章 性别的自我概念:发展过程和个体 差异 1 性别的自我概念 2 出生前的发展 3 性别形成的理论 4 性别相关的特质 5 性别态度
第四章 婴儿与儿童期 1 儿童对于性别的知识与信念 2 与性别相关的活动和兴趣 3 与性别相关的社会行为和人格特质 4 对性别发展的影响 5 儿童的性虐待 第五章 青春期:身体发育和健康 1 青春期 2 月经:情绪与弱势的感觉 3 性:婚前性关系问题,性的压力,避孕的问题 4 健康问题:消极的身体映象,苗条对于女性的压力. 越来越瘦和孩子气.(用奶瓶喝水,进食障碍,整形) 5 心理健康
男性行动性:知识、决策力、有主见似乎与男性定型相联。 女性亲和性:依赖、柔顺、服务性似乎与女性定型相连。 理想的男性女性应具有两性的特征。 二、女性与男性的差异
男女在能力与行为上的差异存在很多不同的 看法。比较公认的两性之间的差异包括:
女孩的语文能力比男孩强; 男孩的视觉-空间能力较强; 在年龄稍长以后,男孩的数学能力优于女孩; 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 两性之间差异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很多学者指出 遗传的作用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三、本课程内容设置 第一章 女性心理学简介:历史与研究 1 界定:性与性别 2 女性与男性:
第二章 性别的文化表征
1 女性和男性的刻板定型:好女人是美丽、讨人 喜欢、不过分自信的社会。但大多数现代女性把 自己看承是过于自信的、独立的、率直的自我, 这是矛盾的。 男人表达我爱你的方式是山顶洞人式的,将 挣来的肉食(生活费)带回家,然后说,我都是为了你 和孩子.事实是,男人喜欢做自己的事情,建立事业, 让太太照顾一切. 家庭中也可以由女性先改进,对他好,理解他.女人 是丈夫伟大的导师!更懂得生活和了解自己的情绪.
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女性心理研究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
2.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是一种充分体 现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无女性的心理学”。
三个方面表现: (1)女性与女性经验无关紧要,不具有代表性,因而不能成为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 (2)从男性经验出发界定心理学概念。 (3)女性心理学家是边缘化的群体,学科地位低下,学术成就很少能得到主 流心理学界的认同。
我国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1.对西方概念、理论的引进
我国关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始于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 的介绍, 而且生存于对西方研究的模仿中。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中 国的心理学者们就没有停止过对西方女性心理学专著的翻译工作, 内 容多集中在介绍其产生背景、认识论、研究取向以及方法论等方面, 这为我们了解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在发达国家的进展打开了通道, 也 为我国研究者提供了思路。但是, 单纯对西方概念、理论的引进也存 在其致命的弊端: 首先,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西方女性主义心理 学产生背景的独特性, 西方理论服务于我国研究的普适性便有待推敲; 其次, 随着日益完善的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被引入, 我国心理学界趋 向于将西方研究作为自己研究的标准或称参照系,这暗示着东西方女 性主义心理学的逻辑起点以及研究框架都应该是一致的, 但事实上这 一点也是备受诘问的。
女性70年代的 西方女权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 学分支,它以女性主义立场和态度重新解读 和审视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与方法论,着重 批判父权制社会体系下主流心理学中所表现 出来的男性中心主义和价值标准,揭示主流 心理学及其研究行为对女性经验的排斥与歪 曲理解。女性主义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界中 独树一帜,对正确、全面地认识人类心理, 探索心灵的奥秘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 后现代文化:发展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是在20 世纪60-70 年代的西方女权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它以女性主义立场和态度重新解读和审视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与方法论,着重批判父权制社会体系下主流心理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男性中心主义和价值标准,揭示主流心理学及其研究行为对女性经验的排斥与歪曲理解。
女性主义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界中独树一帜,对正确、全面地认识人类心理,探索心灵的奥秘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女性主义生成背景研究现状本土化1.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生成背景1.1社会文化背景1.1.1女权运动:孕育的摇篮艾宾浩斯说,“心理学虽有一个长久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女性主义心理学。
如果把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起作为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前身,那么女性主义心理学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但把女性主义心理学真正作为一门正规的科学来研究,已经是19世纪后半叶的事了。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在1970 年才真正得到国际心理学界承认,其主要标志是:1969 年美国女性心理学者成立了女性联合会,1973 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第35 分会——女性心理学分会,以及1977 年《女性心理学季刊》杂志出版。
女性主义心理学受女权主义运动启发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渊源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
女权主义运动是一场旨在消除社会性别基础上的压迫的社会运动,它要求从社会的各个层面上改善女性地位。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浪潮”是指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20 年代的妇女运动。
这一时期的妇女把男女生来是平等的当做自己的口号,从要求改善她们在就业、教育、政治和家庭中的位置和机会出发,逐渐过渡到为争取妇女参政权的斗争。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浪潮”是指20 世纪60-70 年代的妇女运动。
第二浪潮的基调是要消除性别差别,并把这种差别视为造成女性对男性从属地位的基础。
第二浪潮提出“个人即政治”的口号,不仅力图从社会政治、经济原因认识妇女的处境,也看到妇女作为被压迫群体所伴随的心理压迫,并且懂得从社会中而不是男性生来的心理差异中寻求被压迫的根源。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进程,在后现代运动的影响下,女权主义运动进入“第三浪潮”。
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既不愿意通过寻找男性和女性的共同特质而使得男性和女性达到平等的地位,也不想确立女性的独特之处,弘扬女性对男性的高贵之处,它要解构和消解性别差异,从中发现社会怎样建构了男性和女性范畴,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建构了男女不同的形象,最终达到解放妇女的根本目的。
1.1.2“父权制”:革命的镖靶西方主流心理学根植于西方主流文化—父权制文化。
男性中心主义是父权制文化的本质特征。
在父权制文化的影响下,西方主流心理学推崇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追求客观性与价值中立,忽视主观性和个人经验的价值,忽视和歪曲女性经验等,反映了心理学研究中的男性主义偏见。
女性主义心理学正是对父权制文化影响下的主流心理学研究传统的反叛和纠正。
1.1.3后现代文化:发展的动力女性主义心理学与后现代文化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学者甚至将女性主义视为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科学主义的理智运动。
它要向所有相互对立的理论、范式和学派所共同遵循的某种元科学纲领挑战;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经验,其本质在于它把社会看作是由无限多的生成意义的文化载体所构成的;它是一种批判性的解构战略。
其目的不在于获得最大限度的清晰理解,而在于批判和摧毁。
1.2哲学与科学批判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社会文化运动的结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哲学与科学批判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来自女性主义哲学、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女性主义科学批判,尤其是女性主义思潮为女性主义心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批判武器与丰富的理论滋养。
1.3心理学背景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奥康奈尔和罗素指出:“心理学的历史是由男性心理学家所建立的,并为男性心理学家服务的。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一方面与科学心理学自身的危机与困境以及科学心理学对女性的忽视、歪曲及病态化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早期的女性心理学研究(包括少数女性主义者的努力)也为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现状2.1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2.1.1实证主义取向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基于“女性主义经验论”(feminist empiricism) 。
它忠实于心理学中的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 但对主流心理学的核心假设——价值中立与客观性提出了质疑。
她们认为, 主流心理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与男性中心主义偏见, 其原因在于心理学研究者未能严格遵循公认的科学方法论程序, 使由于迷信、无知、传统和偏见带来的敌意态度和虚假信念渗入科学研究的进程。
因此, 她们尊重心理学的科学主义传统, 并试图通过更严格地遵循科学研究的规范要求, 超越实证主义传统的文化植根性, 消除心理学研究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 使之成为真正客观无偏见的心理学。
2.1.2现象学取向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基于“女性主义的立场认识论”(feminist standpoint epistemologies) , 是女性主义心理学中的激进派。
她们不满于实证主义倾向的保守性, 认为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的科学方法是基于男性中心主义的世界观, 而为心理学中的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偏见负责的, 应该是心理学自身的概念框架和规范准则。
因此, 必须推翻心理学研究传统中的主流男性话语, 建立女性主义心理学理论,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科学的男性化, 建构女性主义的“后续科学”(successor science) 。
2.1.3后现代取向后现代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基于后现代女性主义( postmodern feminism) 。
她们拒绝寻求普遍的女性立场, 认为个人身份受个体差异和立场的影响, 如民族、种族、性倾向、阶级等; 而且知识从来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
现实植根于社会关系与历史情境, 并被社会地建构, 研究者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意义的建构以及权威者如何控制这些意义上。
她们认为, 科学批判只是提供一种改造现实的可能性, 并不追求新的科学模式的建构。
因为, 重建意味着重新落入男性中心主义圈套, 树立新的权威和普遍话语。
因此, 她们主张采用解构的方法, 重新解读主流心理学中的有关女性的所谓“科学的”知识, 从中发现所隐含的男性偏见。
2.2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2.2.1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第二次女性主义的思潮,心理学中的女性经验主义观点产生了。
20世纪80年代,由于女性立场论认识论的影响,女性主义心理学从“性别中立、平等基础上的”心理学发展为“以女性为中心的”心理学。
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女性主义心理学发生了后现代转向。
2.2.2女性主义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2.2.2.1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从来就是一种带有性别歧视与种族偏见的心理学。
19世纪末,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心理学的研究重心即从对人类心理的理解转移到对人类行为的控制。
由于这种心理学中的性别偏见以牺牲对女性经验的情境理解为代价,强调客观性与价值中立,而影响了女性心理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心理学主要受到两种因索的影响:一方面,受性别歧视的影响,心理学重视性别差异的研究,认为女性与男性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且这些性别差异是生物决定的而不是文化决定的现象。
这种心理学中的性别歧视为男性在父权制文化中的支配地位和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屈从地位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另一方面,受种族偏见对心理学的强有力影响,心理学将欧洲白种男性作为人类的典范,女性与有色人种是对这种标准的偏离。
由于性别差异被看作是生物决定而不是文化决定的现象,因而20世纪初心理学中对于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脑结构与功能方面的性别与种族差异,而不是社会性别与文化的差异。
因此,佩普劳等人指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性别偏见与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贯穿于整个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性别偏见不仅影响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心理学概念与理论的发展,而且影响研究方法的使用、心理学在治疗领域的应用以及职业心理学的结构。
”2.2.2.2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是一种充分体现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无女性的心理学”。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女性与女性经验无关紧要,不具有代表性,因而不能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从男性经验出发界定心理学概念。
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试图把女性安放到他的男性模式中去,把女性的生理解剖和心理发展历程与男性比较,把女性捏来捏去直至正好适应他提出的男性模式;(3)女性心理学家是边缘化的群体,学科地位低下,学术成就很少能得到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同。
20世纪60~7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才促使心理学史学家开始重视心理学界女性前辈的贡献。
谢利夫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心理学中的父权制,在这个父权体系中,实验主义者占据了最高的地位,接着是测量学家,最底层包括发展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心理治疗学家。
最高层多半由男性占据,最底层包括更多的女性。
女性心理学家在心理学中的这种学科地位的循环,使女性被迫进入应用心理学领域而不是学术心理学领域,同时也使应用心理学领域处于较低的地位。
2.2.2.3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是一种脱离社会历史情境的厌女主义的(misogynist)心理学。
主流心理学宣称心理学是价值中立的科学,认为只有价值中立的研究才能产生无偏见的知识。
因此,他们把个体看作是脱离社会情境的抽象的存在,关注个体普遍的、一般的心理过程,隔断了个体行为与社会地位、社会性别、历史、信仰等文化价值因素的关系,抵制对文化价值因素的考虑。
因此,主流心理学所倡导的价值中立与客观性实质上是厌女主义价值观在心理学中的体现,旨在为父权制文化的统治提供“科学的”解释。
心理学中大量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业已证明:“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即便怀有良好的愿望也是如此。
技术上的保证并不能完全排除价值观的影响,在测验理论假设的过程中科学的严格性并不能排除理论上的偏见和对研究问题的选择。
因此,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没有揭示现实,相反却阻碍和限制了我们对女性经验的理解。
”2.2.3女性主义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指导意义2.2.3.1使女性和女性经验成为心理学的合法研究范畴在女性主义心理学看来,主流心理学中以男性为主体的研究者对女性的忽略、排斥和歧视,是心理学中男性霸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需要在现有的心理学研究中加入社会性别因素,纳入女性及与女性相关的议题,将女性经验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以消除性别偏见,更全面、更真实地揭示心理世界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