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知识结构图
中国近代史思维导图、知识框架

年 辛 亥 革 命
甲 午 战 争
新 文 化 年 运 年 动 五 四 运 动
1919
1842
1840
1898
1901
1915
1936
1860
1895
1905
1926
1949
1900
1911
1921
1937
1948
1927
1931
1934—1936
1938
1946
1947
1940
1945
年 中 国 共 产 党 诞 生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北 伐 战 争 时 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近代化探索
土地革命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年 鸦 片 战 争
年 《 南 京 条 约 》
洋 务 运 年 动 年
1894
年 《 马 关 条 约 》
年 戊 戌 变 法
年 八 国 联 军 侵 华 战 争
年 《 辛 丑 条 约 》
年 废 科 举
年 北 伐 战 争
年 南 昌 起 义 井 冈 山 革 命 根 据 地 创 建
年 九 一 八 事 变
·
年 西 安 事 变
年 七 七 事 变
年 台 儿 庄 战 役
年 百 团 挺 进 大 别 山
年 三 大 战 役
年 渡 江 战 役 新 中 国 成 立
年 红 军 长 征
中国近现代史主体架构(8k)

中国近现代史主体架构知识总结学校:班级:姓名:一种社会形态: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鸦片战争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和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反帝(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反封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个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合作方式:党内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抗日统一战线(合作方式:党外合作)三个社会阶段: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条基本线索:①、屈辱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列强侵华史)(鸦战、八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鸦、甲战:半殖民地化程度);②、抗争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近代人民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不屈不饶的抗争史;③、探索史:中国近代史是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④、发展史: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公元纪年法:初、中、末划分·简记公元前(B.C.)时期划分公元(A.D.)9-7初期1-36-4中期4-63-1末期7-9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1840-1842年1856-1860年1894-1895年1900-1901年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影响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时间1840年1919年1949年事件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革命名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划分时期)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主权;半封建:仍然是封建社会和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受到西方工业生产的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结构图(中华书局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386 年 (拓跋珪)
平城
534 年 (元善见)
邺
535 年 (元宝炬)
长安
550 年 (高洋)
邺
557 年 (宇文觉)
长安
长安
25 年 (刘秀)
洛阳
三国
魏
蜀
吴
220 年 (曹丕)
洛阳
221 年 (刘备)
成都
北朝
222 年 (孙权)
建业
西
东
晋
晋
265 年 (司马炎)
洛阳
317 年 (司马睿)
建康
宋
420 年 (刘裕)
建康
齐
梁陈北东源自西魏魏魏
北
北
齐
周
479 年 (萧道成)
建康
502 年 (萧衍)
建康
557 年 (陈霸先)
建康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结构图(中华书局版)
(建朝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前 2070 年 (禹)
前 1600 年 (汤)
□夏 □商 □周
阳城
亳
西
东
周
周
前 1046 年 (周武王)
镐京
前 770 年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五霸)
战国 (七雄)
□晋
南朝
前 221 年 (秦始皇)
□秦 □汉
咸阳
西
东
汉
汉
前 202 年 (刘邦)
中国近现代及世界近现代示意图

中国近代知识结构一(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反封建、求民主的斗争
1. “向西方学习”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 2.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平均主义;《资政新篇》资本主义色彩 3.洋务运动(19C60-90年代):中体西用 A.背景 B.内容 C.结果和影响 4.戊戌变法(1895-1898):改良君主立宪 A.背景 B.过程 C.结果和影响 5.义和团运动(1898-1900):扶清灭洋 6.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7.辛亥革命(1911):三民主义,革命民主共和 A.背景 B. 过程 C.结果和影响 8.收回利权,兴办实业:实业救国 9.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A.背景 B.主要内容 C.结果和影响
1700
1800 工业革命 机器大生产
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原始积累) 西欧为中心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和拓展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一、二战结束前的世界(20世纪初-1945)
1.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 (2)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②新经济政策(1921-1928) ③斯大林模式
(1)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新经济的出现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调整 ①扩大国有化 ②社会福利 ③混合经济的出现 ④第三产业兴起 (3)美国为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4)美国经济霸权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出现(70年代初)
2.苏联改革(1)赫鲁晓夫 (2)勃列日涅夫 (3)戈尔巴乔夫 3.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港 澳 回 归
加 入
WTO 等
十 六 大
2022年中考历史第一部分知识梳理模块二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第十三讲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课件

建立 美援朝战争的考验;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 海
步走上国产化道路
空 空军
(1)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
军
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的
发展
建
(2)改革开放以来,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
设
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返回子目录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即导弹部
新时代强 军之路
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 新格局
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 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科技强军之路,目的不是对外
认识 侵略扩张、称霸世界,而是加强国防力量,有效保障
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返回子目录
考点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空海
军 军 发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
的
新换代,海军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 展
建
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设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
接入列
“辽宁舰”
返回子目录
陆
1949年11月,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刚刚诞生,就面临抗
第十三讲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目 录
1
数据导航 时空坐标
2
数据纵览 考情分析
3
a
数据链接 真题试做
4
a
数据透视 知识清单
5
数据分析 拓展提升
1 数据导航 时空坐标
2 数据纵览 考情分析
知识点
中考复习丨初中历史7-9年级分册知识归纳基础强化思维导图大事年表

初中历史分册知识归纳七年级上册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生活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子。
3.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帝黄帝(“人文初祖”)部落结盟,为汉族前身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禅让制”。
6.“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禹传子,家天下。
(第一个世袭的国王是启)7.西周时期,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而形成的制度:分封制。
8.目前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商朝的司母戊鼎。
9.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最久的水利工程:战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的大型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10.战国时期改革最成功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我国由奴隶向封建制的转变是通过变法来完成的)11.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12.商鞅变法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建立郡县。
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这是因为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1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晚期的孔子,他的言行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15.最早提出自然资源可持续使用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
16.建立和谐社会与儒家的仁政有关。
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是庄子。
17.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由兵家鼻祖孙武所著。
1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由秦始皇(赢政)于公元前221年建立。
1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皇帝制度的创立者)20.汉武帝时,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1.儒家学说开始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思想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2.新疆最早成为我国行政区的标志: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西汉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
《中国近代现代史》隐性知识结构点击

《中国近代现代史》隐性知识结构点击《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的诸多知识结构是显而易见的,如外国侵华史、中华民族抗争史、中国人民探索史、国共关系史、共和国发展史等;但是教材里也存在着大量隐性的知识结构,这类知识结构的特点是:知识点不多,零散地分布于不同的章节之中,不易被学生察觉和把握,而它们往往又是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着重考查的内容。
因此,笔者对这类隐性知识结构进行了发掘,现将《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的隐性隐性知识结构整合如下。
1、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3次变化:1840—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以后是社会主义社会。
2、近代以来,中国政局的3次演变:1840—1912年属晚清统治时期,1912—1949年属中华民国时期,1949年以后属社会主义社会时期。
3、近代史上出现的民族资产阶级3个政治派别及其主张:①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良方案。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③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4、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3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3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6、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探索活动的3个阶段及特征: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阶段,主要仿效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
③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阶段,主要由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发展到走十月革命道路。
7、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党的工作重心的3次转移:①1927年开始,从城市逐步转移到农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②1949年开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农村时期。
③1978年开始,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完整版)中国近代史思维导图、知识框架

中国近代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北伐战争时期
1860年1842年《南京条约》
近代化探索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洋务
运动新文
化
运动
1949
年1948年三大战役
1947年挺进大别山
1946年内战爆发
1945年日本投降
1940年百团大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6年西
安事变1934—1936年
红军长征
1931年九
·一八事变
1927年1840年鸦片战争
1938年台儿庄战役
1926
年北伐战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
四运动
1905年废科举1901年《辛丑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98年戊戌变法1895年
《
马
关
条约》1894年甲午战争1915年新中国成立
渡江战役
南昌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史知识结构图
(1949 ---------至今)
筹备:第一届政协会议
成立:
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抗美援朝(1950---1953 )
巩固土地改革(1950----1952)新中国的成立并政治:三大改造(1953--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过渡经济:执行“一五”计划(1953--1957)
(1949----1956)民主法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大跃进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失误教训: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规律,(1956----1966)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模范人物: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
文化大革命时期结束标志:1976、10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66----1976)
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
经济
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法制: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社会主义现代化政策:一国两制
建设新时期成功实现:1997香港回归1999澳门回归
(1978——)统一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986年:制订“863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科教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
50年代周恩来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成功)。
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
外交成就70年代2、1972年,中日建交
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9年,中美建交。
改革开放后2001年,举办上海APEC会议
2001年,加入WTO
原因:国家的独立自主,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强大,国际地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