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1)

合集下载

历史九年级知识点梳理

历史九年级知识点梳理

历史九年级知识点梳理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九年级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九年级历史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革命,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为中国的民主与科学进步开辟了新的道路。

2.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新思潮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场运动宣扬科学、民主、进步,并发起了一系列对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的批判。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爱国运动。

它发生在1919年,起因是对巴黎和约中中国领土割让问题的强烈抗议。

五四运动不仅促进了中国的民主与科学运动,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条件。

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1921年成立于上海。

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中国的独立、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世界史知识点1. 一战与二战:一战和二战是20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

一战爆发于1914年,主要由欧洲各国之间的冲突引起,导致了世界格局的剧变。

二战爆发于1939年,造成了更广泛的冲突,并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巴黎和会与联合国成立: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于191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会议,旨在制定和约来解决战后的和平问题。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合作与发展。

3. 冷战与华约运动:冷战是二战后期至1990年代初期的一段紧张对峙时期,主要由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引起。

华约运动则是1950年代美国领导的一场反共运动,旨在遏制和打压共产主义国家的扩张。

4. 第三世界运动与非洲独立:第三世界运动是冷战时期一些亚非拉国家为争取民族独立、追求经济发展和实现国际地位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和斗争。

初中政治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汇总

初中政治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汇总

初中政治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政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

以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点汇总。

1. 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封建主义的严重剥削、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等。

这种动荡的社会背景为中国近代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而辛亥革命也成为了中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启蒙。

在这一运动中,学生与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和中国政府的软弱无能。

4.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共同抗击北洋政府统治的过程中建立的合作关系。

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结果,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武装起义,在中国取得了重大胜利,建立了初步的统一政权。

5.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进行抵抗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成为二战东方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牺牲精神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6.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新中国的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高度的重视,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如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7.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进行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打开了大门。

8. 香港、澳门的回归与台湾问题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政府对这些地区的主权恢复。

而台湾问题则一直是中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致力于实现祖国统一的目标。

初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初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初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近代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而初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也将涉及到这一部分内容。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初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近代史的知识点,帮助你进行复习和备考。

1. 近代史的时间范围近代史一般指自17世纪中叶以来,即近400年的历史时期。

具体的时间范围可以从明朝末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冷战结束。

2. 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1)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代表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冲突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等。

这些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引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2)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农民起义,由洪秀全领导,提出了均田免粮、共产教育的理念。

太平天国最终失败后,清政府推行了戊戌变法,试图进行改革与革命,但结果并不成功。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起源于对《凡尔赛和约》的抗议,并成为了反对封建思想和帝国主义的声音。

五四运动最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4)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试图实现国家的民主、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

(5)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一段历史,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了激烈的国共内战,最终导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 近代史的影响与启示近代史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它揭示了中国在世界大潮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我们要加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警惕外来势力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威胁,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最后,它强调了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为我们建设美好的社会提供了借鉴。

初中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进程及阶段特征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年)(1)起步阶段(1840~189年):1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近代企业在中国被迫开放的港口城市出现,这些企业使用机器生产,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1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领导的,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到了中国;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的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年):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缓慢地、艰难地向现代化中国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一本全(八上)-2020年备战中考历史知识点一本全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一本全(八上)-2020年备战中考历史知识点一本全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一本全(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一)导火线/借口:虎门销烟。

1.道光帝为维护清朝统治,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

1839年6月3日起,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2.历史意义:①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②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目的):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三)爆发及结果:鸦片战争爆发的标志:1840.6 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四)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②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武器落后(说明了:落后必然挨打。

)(五)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③赔款2100万银元。

④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由两国协商。

(六)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①社会性质上: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最大影响)②地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目的):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二)过程:1、1856.10,英军炮轰广州,战争爆发。

2、1860.1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1、中国战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允许各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个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通商贸易章程善后条约》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偿英法各800万两白银。

)(三)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2、中俄签订一系列条约,俄国共割占中国领土15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我国领土俄国割占最多)时间条约名称割占领土范围领土面积(平方千米)1858 《爱珲条约》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1860 《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40万1860 1864 《北京条约》《戡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19世纪80年代《改订条约》等中国西北部7共计150万平方千米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起义的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初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知识点汇总

初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知识点汇总

初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知识点汇总中国近现代历史是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现代中国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围绕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一、晚清时期(1840年-1911年)1. 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不平等条约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

2.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其领袖洪秀全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最终被清朝镇压下来。

3. 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中法战争是中国与欧洲列强之间的冲突之一,中国战败后签订了《中法新约》。

4. 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是光绪皇帝试图通过改革振兴中国的一次尝试,但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并最终失败。

二、辛亥革命(1911年)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主革命,宣告了清朝的结束,并建立了中华民国。

2. 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三、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1. 北洋政府: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成为北洋政府的首任大总统,北洋政府成为中国政治的中心。

2.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 国共合作(1924年-1927年):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苏联的促进下,为共同反抗帝国主义和保卫民族利益而达成的合作。

4.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1949年):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蒋介石成为政府主要领导人。

四、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1. 卢沟桥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附近的冲突中杀害了多名中国士兵。

2. 重庆国民政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

中考近代化知识点归纳

中考近代化知识点归纳

中考近代化知识点归纳中考近代化知识点归纳涵盖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人物、思想以及社会变革等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简要归纳:一、鸦片战争- 1840年,英国为保护其在中国的鸦片贸易利益,发动了鸦片战争。

- 结果是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赔款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政府为自强而发起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 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洋务学堂,引进西方技术,兴办洋务企业,创建海军等。

三、戊戌变法- 1898年,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推动下,试图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 改革因慈禧太后的反对而失败,仅持续了103天,被称为“百日维新”。

四、辛亥革命-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篇章。

五、五四运动- 1919年,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学生运动。

-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革新运动。

六、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新道德等。

-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

七、抗日战争- 1937年至1945年,中国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胜利。

-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民族解放战争。

八、新中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中国近代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的变革,还包括了思想、文化、教育的革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中日关系专题(1)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中日关系专题(1)
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因此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反映侵略
的深度)。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俄国、法国、德国三国干涉还辽(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
(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时间:1895年5月;起义军:台湾义军(徐骧)黑旗军(刘永福)
编辑推荐:中日关系专题汇总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中日关系专题(1)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理解):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
略中国,进而称霸世界。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清朝出兵朝鲜。
2、性质:由日本挑起的侵略战争。
3、爆发:1894年(甲午年),日军袭击中国运兵船
4、主要战役:①平壤战役②黄海大战(邓世昌致远舰)③辽东战役
的胜利。
(二)、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4月
2、双方代表:李鸿章(中)-伊藤博文(日)
3、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
本军费白银二亿两意:①增辟口岸,侵略由沿海扩展到内地,(反映了侵略的广度);
②在通商口岸允许开设工厂,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反映帝国主
(旅顺大屠杀)④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没)
5、结果:清朝完败于日本。
6、失败原因:(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①战前不作认真准
备,战争爆发后避战自保,贻误战机。②慈禧太后挪用军费大搞万寿庆典,
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
后。
注意:清政府的失败是封建制度的失败,日本的胜利是资本主义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1)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近代文化
1、1905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揭开制碱奥秘。

3.魏源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4、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5、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6、、鲁迅代表作有《孔乙己》,《狂人日记》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7、为适应抗战需要,郭沫若创作《屈原》,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比如有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中共七大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背景:抗日战争前夕。

(2)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

(3)中心任务: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
题。

(4)政治路线: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5)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条件。

2、抗日战争的胜利:
(1)原因:
①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②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家和广大华侨的支持。

(2)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3)意义:①国内: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
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
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②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提高了国际地位。

(4)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西安事变
1.背景: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④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2.目的:逼迫蒋介石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
②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和平解决意义: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背景: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企图占领华北。

1936年,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形式十分危急。

2、时间:1937年7月7日晚。

3、经过: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

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从此,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结果: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

5、影响:①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③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二、南京大屠杀
1、背景:①1937年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中国战败,上海沦
陷。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②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2、概况:六周以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3、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表决规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难者国
公祭日。

4、原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国民革命运动
一、国民革命运动
1.社会背景:国民痛苦。

2.各党反应:(1)共产党:中共二大,制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国民党: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背景:1924年,国民党召开一大,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

4.目的:反帝反封建。

二、黄埔军校与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地点:广州黄埔;时间:1924年5月;
(2)人物:孙中山是创建者和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特点: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
4)作用: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1)时间:1926年-1927年;主体:广东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
(2)目的: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3)讨伐对象及顺序: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先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5)胜利进军的成果:①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后,又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②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6)胜利的根本原因:国共第一次合作。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建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后来,南京政府统治全国。

2.性质:代表大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

3.政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