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构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乡村统筹协调发展思路

乡村统筹协调发展思路一、乡村振兴背景乡村和城市是国家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逐渐减少,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种种挑战。
如何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优化资源配置乡村是资源丰富的地方,但资源开发利用仍存在不少问题。
要实现乡村协调发展,就必须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源向农村流动。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资源的投入,鼓励农村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三、打造乡村产业链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
政府可以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等方式,打造完整的乡村产业链条,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就业创业,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乡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
同时,建设智慧乡村,推动信息化建设,提升乡村生产生活水平。
五、培育乡村新动能乡村振兴需要新动能的支撑。
政府可以通过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等方式,培育乡村新动能,实现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要注重发挥农民创业创新的主体作用,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
六、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落实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七、强化乡村治理乡村治理能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治理的规划和引导,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增强农民自治意识和能力。
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政府可以通过推动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县域经济圈等方式,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机流动,实现城乡互补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九、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大全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
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大全,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1xx村委会辖xx村、xx村、xx村3个自然村。
国土面积18.06平方公里,属半山区,耕地总面积1251.19亩(田889.81亩,地361.38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
其中,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3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9亩;林地25303.50亩;其他面积131亩。
据初步统计,201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80万余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90万余元,占经济总收入80%以上;畜牧业收入28万余元(年内出栏肉猪559头),占经济总收入5%。
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余元,主要以种植小米辣、烤烟等为主。
目前已种植成功一个果品翠冠梨。
已签订农业承包合同300余份,土地承包面积1251.19亩。
从以上数据得知,居住村民不算多,每户以6口之家计,户有承包地6亩以上,再加上自行开垦的荒地,户有耕地可达10亩还多,但经济收入偏低。
通过采取与村“两委”领导、村民小组长和村妇女组织、老年协会负责同志座谈,进村入户、实地查看的方式,对xx、高搂寨、xx3个村子发展农业产业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发展产业优势条件分析一是居住户数少,人均拥有耕地面积较人口居住密集的甸尾、铁所,户有耕地多。
二是群众学习使用科学知识意识强,民风纯朴,都有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对改变村庄面貌期盼度非常高,都愿意积极参加新农村项目建设,参与土地流转并支持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
三是3个自然村位置依山傍水,无环境污染,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空间大。
二、发展产业劣势条件分析(一)产业结构单一,全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没有其他支柱产业,农业种植仅从过去单一结构的种植水稻、玉米发展到现在种植烤烟、洋芋、小米辣,种植的经济作物品种单一,导致全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为加快农村振兴步伐,河南省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就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展开研究,以期为河南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繁荣。
在新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被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旨在通过加大农村产业发展力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乡村振兴战略对其发展意义尤为重大。
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对于河南来说,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实现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缺乏协调发展机制。
目前,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和协作机制,导致各产业之间资源无法有效共享和协同发展。
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下,虽然有粮食、果蔬、畜牧等产业,但整体上没有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互补与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农村产业链不完善、供应链薄弱、市场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导致农村产业发展动力缺乏,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现有的农村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缺乏新兴产业的支撑,农村产业发展亟需新的动力来源。
农村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技术设备陈旧,人才储备不足,农村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作者:王雨萌来源:《新经济》 2016年第2期王雨萌摘要: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是促进城乡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和优化升级的战略性实践突破,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核心纽带。
本文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出发,在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四个层面上提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路径,基于共生理论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城乡产业之间存在的关系。
关键词:共生理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路径一、共生理论概述从共生的生物学概念出发,共生是指生物之间按照某种物质或规律生活在一起的状态,共同面对周边环境,所形成的一种互利关系。
共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①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
②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或相互结合的形式,主要包括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
③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关系产生的外界环境,是共生单元以外所有因素的总和。
共生关系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城乡产业协同的共生机理1.城乡产业协同的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存在的基础,是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
当把“城”和“乡”二者看为一个共生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时,各大城市、中小县镇、乡村便是其中最基本的共生单元,它们之间合作、协调,彼此进行能量、信息、技术的交流,促进城乡产业的共同发展。
2.城乡产业协同的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也可称为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形式或相互结合的模式,是由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组合决定的。
城乡共生模式根据行为方式可划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和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模式。
以前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导致的城市、乡村发展速度不同是典型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
随着城乡产业发展进程加快,城乡合作加强,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要逐渐建立一种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模式。
产业链视角下的统筹城乡发展

产业链视角下的统筹城乡发展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农业和工业产业链的延伸及对接机理以及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
文章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统筹城乡之间经济的发展,让农村自身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使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关键就在于对农业产业链的构建。
本文阐述了这条农工结合的产业链的构建的思路,并依照这个思路构建了产业链,系统的阐述了它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政策上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链;城乡统筹;城市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但目前的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从长期来看,这种二元经济模式也会直接制约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因而农村的发展成了我国城市化的关键所在。
国家虽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极力促进农村的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口号,但始终无法形成城乡之间发展的一种良性互动,故成效也不大。
因而,统筹城乡的发展不能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财政,更要依靠农村自身形成的一种发展动力,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共生的发展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
那么,如何形成这样一种有机的机制便成了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一、文献综述在传统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中,主要是从制度创新的角度进行的。
姜作陪认为,制度创新是决定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
根据目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当务之急是必须进行一场制度革命(姜作陪,2003)。
张红宇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国民经济分配格局等方面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城乡统筹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张红宇,2003)。
余兴厚认为,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格局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延缓了城市化进程,也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因而要进行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
制度创新的角度很好的解释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形成的原因,但是在当前状况下,单单是靠国家的制度创新是很难实现城乡统筹的,只是给城乡统筹注入了一个外生的动力,真正的统筹是要在城乡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的统一。
白土乡产城统筹发展研究专题

白土乡产城统筹发展研究专题1探路——洞察大任产业园周边城乡1.1大任产业园大任工业园区区白土乡德地村大任片区, 龙江穿越本区, 以龙江为界与宜州市德胜镇竹仓村相临, 西面为麦地村。
总规划用地面积为22.6平方公里。
规划中, 大任产业园的主导产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化工、建材和配套现代服务业。
1.2白土乡白土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区东南部, 距离河池市城区31公里, 直线距离8公里, 与323国道金(金城江)宜(宜州)一级公路相距18公里, 交通便利。
总面积178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20502亩。
1.3金城江区金城江区位于广西西北部, 距离大任产业园, 全区土地总面积2340平方公里, 辖14个乡镇, 共31.21万人, 是河池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金城江区距离大任产业园40公里, 金城江-大任二级公路通车后距离为30公里, 是西南出海大通道必经之路和商品流通集散地, 在西部大开发中处在承东启西的重要地位。
1.4德胜镇德胜镇位于宜州市西部40公里处, 与河池、环江两县交界, 是我国西部通往南部沿海地区的咽喉要道,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 总面积309平方公里, 辖19个行政村(街), 1共4.3万人。
距离大任产业园38公里, 直线距离17公里, 黔桂铁路和323国道线穿境而过, 交通便利。
1.5拉浪乡在宜州市西部, 龙江西岸, 距离大任产业园25公里。
面积103平方公里。
辖6村委会, 人口1.4万。
对外交通有通柳贵公路。
1.6总结2问路——剖析大任产业园产业选择《河池市大任产业园总体规划(2023-2030)》详尽分析河池市市域工业园产业结构布局特点, 差别发展, 错位经营, 注重衔接国家重大政策, 巧用区域地理与人口优势, 引领园区承接中西部产业转移和内生产业升级发展。
大任产业园的建设运营, 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将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2.1战略定位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行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迅猛发展, 良好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禀赋, 巨大的国内市场和迫切的产业升级规定, 共同决定了大任产业园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
构建区域产业链统筹城乡发展研究述评

8 4 1 1 7 儿 1 2 3 3 6 7 8 7 7 2 6 4 4 l 9 4 5 5 2 是 17 99 2 8 3 3 2 3 2 2 3 4 9 13 11 1 3 l 4 1 9 0 9 7 7 3 5 8 4 至夸 9
0 0 0 0 0 0 0 1 0 0 1 I O O 2 1 0
3 3 19 95 至今 0 0 3 l 1 2 7 5 0 8 3 6
l
0 I l O 0 3 l 3 3 5 9 8
构 建 区域产业链统筹城 乡发展研 究述评
迟梦筠 , 勤林 龚
( 四川大学 经 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 06 ) 10 4
【 摘 要】 文章检索分析 了国内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 发现从统筹城乡发展和产业链两个角度分别展开研究的成
果 不少 , 鲜见将 区域产业链 构建与统筹城 乡发 展结合起 来的专题研究。 在评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 文章提 出构建延展城 乡 两个地域 空间 、 接三次产 业部 门的区域产 业链 , 链 形成统筹 协调 的产 业体 系 , 淡化城 乡差 别 、 整合城 乡优势 、 和城 乡对 缓 立, 实现 区域 内的产业互动与空 间共融, 推动城 乡二元矛盾缓解 , 实现城 乡统筹发展。 【 键 词 】 统筹城 乡发展 ; 关 产业链 ; 域 产业链 区
我 国学者对 统筹城 乡发展 和构建产 业链 研究 的 总体 情 况
一
0 0 1 0 l l l 0 6 5 4 1 6 l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收 录 4 5 2 0 3 3 6 3 4 3 期间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者:李琢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33期摘要:城乡统筹问题是当代中国城乡研究的重点课题,鉴于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其话题性涌现出来。
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面临城乡统筹的问题,而文章聚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城乡统筹问题,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统筹的理论就是聚焦各个区域的“三农”问题,在统筹“三农”问题的过程之中,重点是协调农村与城市的关系,需要把握住农业、农村以及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结合当地的土地环境、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等问题,进一步提出城乡发展的可行性路径,从而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城市与乡村的融合提供有利的契机,在此过程之中,优化居民的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促进城乡统筹的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统筹;理论;实践“中国城乡统筹百佳县市”的评价推举,涵盖除直辖市所含区与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国县域行政单位2760个,因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因素影响,湖北省所属103个县域行政单位不参与本年度榜单排位,故本年度榜单实际涵盖全国2657个县域行政单位进行排位。
城市化的最终归宿就是为了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在二者实现共同发展的過程之中,提升国家的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城乡地区的共同繁荣,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但在二元体制下的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目标,从而导致在城镇化的改革过程之中,改革的重心略有偏移,最后导致城镇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统一。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统筹的理论发展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看出当前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正在加大,因此,当前国家实行城镇化的宗旨是改善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的不良状况,协调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各单位以及各部门就需要紧密结合当前城市与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
国外的城镇化研究学者对城镇化的研究较早,1950年左右城镇化研究诞生于的西方国家,城镇化研究与当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起时间大体一致,城镇化研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当时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城镇化的研究之间相互影响,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的影响,而城镇化研究等的理论都从不同层面反映出了社会主义早期城镇化的理论与思想,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城乡协调发展理论观则详细论述了城市与乡村之间共同繁荣的可能性,但是这一点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城乡之间的关系会从对立转变为融合,时间进入到21世纪,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看出当前城市与乡村未来实现共同繁荣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阻力,此种背景下,需要关注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从战略层面而观之,更加需要重视“城乡联系和流”的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链构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6-11-29T11:25:08.5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9期作者:孙春建[导读] 摘要:根据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统筹城乡发展实践证实,造成城乡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的本质原因还是由于城乡发展未能够达到联动效果,经济形态与产业结构间缺乏密切的关联性。
菏泽市牡丹区何楼办事处 274000
摘要:根据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统筹城乡发展实践证实,造成城乡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的本质原因还是由于城乡发展未能够达到联动效果,经济形态与产业结构间缺乏密切的关联性。
而统筹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城乡之间一体化的发展。
明确产业链构建的内在本质以及相关的运作模式方可由更加深刻且专业的角度来解析产业链和统筹城乡具体目标间的互动性,能够促使人们更加明确的认识到产业链构建对统筹城乡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价值作用。
另外,要实现产业链构建的科学化还必须要在教育、就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好统筹工作,同时予以相应的政策指引以及财政扶持。
关键词:产业链构建;统筹城乡发展;产业关联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越来越快,但与此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具备有两面性的特点,一方面能够实现区域内的农村经济转向至城市,另一方面较快的城市发展也使得城乡二元化被无限放大,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我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城乡隔离,城乡间原本的关联性已经逐渐丧失。
基于这一背景现状之下,若想凭借某一单方面的因素来推动城市化以及带动周边乡村发展,非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可能会导致城乡间的差距愈发扩大,据此下文将重点就产业链构建与统筹城乡发展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一、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想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久、稳定发展,就必须将城乡发展统筹起来,这同时也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种突破,是确保城镇化能够得以顺利施行的必要策略。
虽然当前的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其中依然还存在有许多的现实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即为忽略了城乡间的关联性。
第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城市对于周边各项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源的吸引力急剧增强,极化效应凸显,然而城市化的快速扩张所带来的“涓滴效应”并不显著。
大量的城市将发展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对于基础设施与高新技术方面,而针对一些加工制造业却明显重视程度不足,进而导致城乡发展缺乏有效的互动性。
第二,由政府出资直接对农村居民予以补贴无异于“授之以鱼”,仅能够解决眼前问题,无法从本质上改变农村地区的贫困现状,尽管目前国家所大力推行的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主动性,然而实际情况确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整体规划,从而导致在农村的新兴产业建设方面往往较为主观,“盲目从众”的情况十分严重。
第三,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小城镇,纯粹凭借乡镇企业来推动城镇发展,难免会出现规划滞后的情况,其最终所带来的结果必将是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间的恶性竞争与资源浪费。
二、产业链构建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影响
(一)打通城乡产业关联
将城乡间的产业打通其主要的作用价值即为以工业的现代化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促使传统农村经济长期滞后的局面能够得以改善,而产业链的构建将会在此过程当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由统筹城乡产业的角度而言,借助于工业来带动农业是实现农村经济较快提升的主要途径,然而农业现代化建设目前依然存在有大量的现实问题,例如,对于农产品的有效需求较低、输出渠道有限,农业生产地区的资金投入有限、技术水平滞后等。
而通过产业链的构建则能够实现农产品的价格被导向至市场,由此便可打破地方政府及大企业的垄断,进而引导农民生产具有市场需求的产品,由此也便实现了城乡产业的关联。
(二)提升城乡就业水平
通过对产业链的构建有助于促进产业迂回,使得各产业发展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同时再加上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必将会带动物流、金融、餐饮、教育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发展,而由此产业链所衍生出的服务业必将会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通过产业链构建,不仅能够促使城市当中的非核心产业由原产业当中被分离出来,并转向经济水平更低的地区来缩减生产成本、推动产业升级,而被分离出的部分往往是劳动较为密集的产业,借助于同城市发展产业的关联性,可使之保持稳定的市场导向;此外对于经济水平较低地区来说,接受产业转移不但能够弥补自身所存在的技术、资金不足,还可将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及财政收入带来重大利好,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能够从本质上实现“授之以渔”的效果。
三、菏泽市牡丹区城市建设新思路
目前菏泽市牡丹区以建设畅通、宜居、幸福城市为目标,重点开展了提升城市形象、发展城市建设、落实民生工程,通过以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平台,促使市容市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自牡丹区开展“1446”工程以来,牢牢环绕着构建科学发展与邻边经济高地核心区为目标,以建设开发、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特色农贸产品等四大部分为核心,重点着力于“四区六园”开发建设,不断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拼搏进取,奋勇争先,使得整体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城市的综合开发是第二、三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将会在加快城市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以及推动城镇化发展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价值。
牡丹区位于菏泽市的中心城区,综合开发是其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积极开展城镇建设,牡丹区实行了“产城一体”式的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来带动城市发展,通过对城镇实施综合开发来推动产业发展。
在城区当中积极开展了“三大片区”的建设工作,打造出了千亿级的万福河商贸物流区,搭建起了南部新城的发展架构;重点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推行牡丹园片区建设、大学城片区建设等,实现了对北部新城的高效发展;积极推动对老城区的整体规划,将现代与传统有机的融合起来,打造出了多个商业步行街、商住综合体以及金融中心等,实现了对老城区的转型与审计。
而在乡镇发展方面则以“镇园合一”为原则,重点实施对工贸型、商贸型城镇以及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产业链构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当中,依然还存在有城乡发展缺乏密切的关联性等现实问题,对此本文重点阐述了产业链构建将会对统筹城乡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其中包括有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打通城乡产业关联、提升城乡就业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并提出了一些产业链构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
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文的分析、探讨,能够引起更为广泛的讨论与交流,并给予相关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黄小晶,骆浩文,黄丽芸等.基于循环经济的城乡旅游产业链构建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12).
[2] 张妮妮,宋徽,蔡雪洁等.产业链视角下城乡产业互动发展的路径与机制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 迟梦筠,龚勤林.构建区域产业链统筹城乡发展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