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除湿细解及其分类
中医里燥湿、化湿、胜湿、祛湿、渗湿、利湿的区别

中医里燥湿、化湿、胜湿、祛湿、渗湿、利湿的区别祛湿:祛除湿邪的总称,包括化湿、利湿、燥湿等。
燥湿:用苦味药祛除湿邪,适于湿邪上泛,因苦味主降。
化湿:用芳香类药物祛除湿邪,适于上焦及脾胃湿邪,芳香入脾。
渗湿:用味淡的药物利湿的方法。
利湿:用利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有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暑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等法,适于中下焦湿邪。
药物的区别:渗湿就是淡渗利湿药,性平味淡,具有渗利湿邪作用的药使在里的湿邪从小便排出,利小便而排湿,比如茯苓,滑石,车前草,泽泻,瞿麦、扁蓄等燥湿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性质的疾病,比如湿疹,过敏性疾病,苦参,黄柏,黄连,黄芩等。
化湿芳香化湿药,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本类药物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多入膀胱、脾、小肠经。
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临床上主要用于内湿症,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调所致的脘腹痞满、口淡多涎、呕吐泛酸、大便溏泄、食少体倦、口腻发甜、舌苔白腻等症。
此外对于湿痰壅滞,以及湿温、暑温、霍乱、痧胀等症,亦可适当选用,以化除湿浊。
芳香化湿药主要用于湿犯中焦,脾为湿困,运化失常引起的食少纳呆,倦怠乏力,胸闷脘痞,口甘多涎,便溏,苔腻等症。
常用的芳香化湿药有苍术、藿香、佩兰、砂仁、砂仁壳、白豆蔻、白蔻壳、草豆蔻、草果等。
利湿:症见小腹胀满、小便浑赤、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舌苔黄腻,,利湿就是以通利水道。
常用药有泽泻、车前子、车前草、滑石、木通、通草、萆薢、冬瓜皮、茵陈蒿、赤小豆、灯芯草、地肤子、木防己、玉米须等。
祛湿法辨异及其临床应用(一)湿邪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可罹及人体任何部位。
外湿者,与季节及久居湿地或淋雨涉水,感受湿邪有关,常见发热恶寒,头重如裹,肢节疼痛,周身困乏;内湿者,多与恣食生冷及脾肾阳虚,运化功能失常有关,常见胸脘痞闷,呕恶泻利,食欲不振或水肿,黄疸。
然外湿亦可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达肌肤,且湿邪又易与风、寒、暑、热、温、毒等邪纠结,本?身又可化热、化寒、化燥,其表现形式错综复杂。
祛风除湿中药

祛风除湿中药1.独活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痹止痛。
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关节炎、镇痛。
2.威灵仙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3.桑寄生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
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
4.五加皮功能与主治: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弱乏力,水肿,脚气。
5.白花蛇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痉。
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6.海风藤功能与主治:祛风温,通经络,止痹痛。
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7.络石藤功能主治: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喉痹,痈肿8.老鹤草祛除风湿、舒筋活络,适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关节不利等症9.虎杖祛除风湿,且能活血通络止痛,也可用于风湿痹痛10.臭梧桐有祛除风湿、止痛之功,用治风湿痹痛之症11.防己祛除风湿,利水消肿12.秦艽祛风湿、舒筋络,常用于风湿痹痛、关节拘挛、手足不遂等症13.透骨草(附:急性子)有祛除风湿作用,并能活血止痛,用治风湿痹痛14.豨签草豨签草为祛除风湿常用要药,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等症15.鹿啼草本品有祛风湿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16.千年健本品既能祛风湿,又能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腰酸脚软、手足拘挛麻痹等症17.虎骨祛风通络,强健筋骨,适用于风湿痹痛、风邪偏胜关节疼痛击肝肾亏损,腰膝痿软之症18.徐长卿本品善于祛风,功能通络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疼痛19.寻骨风(附:丝瓜络)祛风通络,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20.接骨木祛风湿、通经络,对风湿痹痛、关节不利之症21.蜇砂本品善于化湿,功能通络利痹,可用于风湿痹痛之症22.松节(附:松香、松花粉)本品苦燥温通,具有燥湿通络利痹之功,善去筋骨间风湿,对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等症23.海桐皮品功能祛风湿,通经络,主要适用于下肢关节痹痛以及腰膝疼痛等症----------------------------------------------------------------------------------------------------------独活Duhuo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等地。
中药学祛风湿药要归纳总结

中药学祛风湿药要归纳总结祛风湿药是中药学中一类重要的药物分类,常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
在中药学的研究和应用中,对于祛风湿药的归纳总结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祛风湿药的分类、功效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一、祛风湿药的分类根据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祛风湿药可以分为风寒湿药、风湿湿热药、壮筋湿药三大类。
1. 风寒湿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因风、寒、湿邪所致的风湿疾病,如寒湿型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常见的风寒湿药包括桂枝、防风、羌活等。
2. 风湿湿热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因湿热邪气所致的风湿疾病,如湿热型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常见的风湿湿热药包括秦艽、白芷、藁本等。
3. 壮筋湿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因筋脉受损而引起的风湿疾病,如筋脉麻痹、肌肉萎缩等。
常见的壮筋湿药包括巴戟天、杜仲、桑寄生等。
二、祛风湿药的功效及应用根据祛风湿药的不同分类,其功效和应用也有所差异。
1. 风寒湿药的功效及应用:(1)桂枝:温通经络,解表散寒,适用于风寒湿内侵引起的疼痛、僵硬等症状。
(2)防风: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适用于风寒湿邪引起的关节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3)羌活:温经散寒,舒筋活络,适用于寒湿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2. 风湿湿热药的功效及应用:(1)秦艽:清热化湿,祛风止痛,适用于湿热病邪引起的关节红、肿、痛等症状。
(2)白芷:祛风解毒,活血化瘀,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关节肿痛、疼痛等症状。
(3)藁本:祛风散寒,疏风活络,适用于湿热痹阻、关节痛等症状。
3. 壮筋湿药的功效及应用:(1)巴戟天:温补肝肾,壮筋阳,适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筋脉麻痹、腰腿酸软等症状。
(2)杜仲:温肾助阳,强筋骨,适用于筋骨不利、筋脉麻痹等症状。
(3)桑寄生:补肾壮骨,活血化瘀,适用于筋骨痹阻、骨痛等症状。
三、祛风湿药的归纳总结祛风湿药是中药学中一类重要的药物分类,根据其不同分类以及药物的功效及应用,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如下:1. 风寒湿药:适用于因风、寒、湿邪所致的风湿疾病。
中药分类常用的祛风湿药有哪些

中药分类常用的祛风湿药有哪些祛风湿中草药主要是指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行气、通痹止痛、补益肝肾、杀虫止痒等作用的一类中草药。
此类中草药主要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引起的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沉重以及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等症,或年老体弱、肝肾不足、筋骨无力、拘挛疼痛,或筋骨折伤后期,或风湿热引起的瘾疹、湿疹、疥癣、皮肤痉痒等。
根据作用不同,祛风湿剂可分为祛风散寒除湿剂、祛风清热除湿剂、祛风除湿强筋壮骨剂、祛风除湿杀虫止痒剂。
祛风湿药:凡以祛风除湿,解除痹痛,用治风湿痹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药性分析1、性味:多为辛温香燥2、归经:主入肝、肾,次入脾3、分类与功用①祛风湿散寒药—多辛苦温—祛风湿,散寒止痛,舒筋通络—治风湿痹痛属寒者②祛风湿清热药—多辛苦寒—祛风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③祛风湿强筋骨药—多苦甘温—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治风湿日久或肝肾虚损之腰膝无力,亦治肾虚腰痛或中风半身不遂等。
4、常用配伍①据感邪偏重不同配伍:·风痹(行痹)关节游走疼痛:祛风力强+活血养血药·寒痹(痛痹,疼痛明显):温性大+温经通阳药·湿痹(着痹,肢体重着麻木):温燥药+健脾运湿药·热痹(红肿热痛):苦寒性药+清热燥湿药②据病位:·病邪在表或偏上部:配祛风胜湿解表药·病邪入里:配活血通经③风湿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不足:配补肝肾药养血药常用的祛风湿药:1、威灵仙【来源】毛茛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棉团铁线莲C.hexapetala或东北铁线莲C.manshurica的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味辛、咸、温。
归膀胱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主治痛风顽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腰膝冷痛,诸骨鲠咽【主要成分】威灵仙根含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和多种三萜皂甙等。
棉团铁线莲根含生物碱、白头翁素、肉豆蔻酸等。
常用中药主要效能归类歌注-祛湿药

常用中药主要效能归类歌
注-祛湿药
凡能祛除湿邪的药物称为祛湿药,由于湿邪所在的部位及药物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祛风湿、芳香化湿、利湿药三类。
1.祛风湿药归类歌诀
祛风湿羌独威灵,防己豨莶蛇寄生,
秦艽桐皮瓜鹳草,加皮络石海风藤。
注:祛风湿药: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活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证。
常用的药物有:羌活、独活、威灵仙、防己、豨莶草、白花蛇、乌蛇、桑寄生、秦艽、海桐皮、木瓜、老鹳草、五加皮、络石藤、海风藤等。
2.芳香化湿药归类歌诀
芳香化湿佩藿香,砂仁白草蔻朴苍,
湿盛困脾脘腹胀,食减呕吐服安康。
注:芳香化湿药:性味多属辛温香燥,有芳香辟浊化湿的作用。
适用于湿盛困脾所致的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呕吐泛酸、苔腻脉滑等症。
也可用于治疗暑湿及湿温证。
常用的药物有:佩兰、藿香、砂仁、白豆蔻、草豆蔻、厚朴、苍术等。
3.利湿(利尿)药归类歌诀
利湿泽车猪茯苓,金砂钱薏滑木通,
萹瞿通草瓜腹皮,石萆冬豆肤子宜。
注:凡能通利小便、渗利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湿药,亦称为利尿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甘淡寒,作用缓和,适用于水湿停蓄体内产生的多种疾病。
如水肿、风湿、淋浊、黄疸、疮疹等。
常用的药物有:泽泻、车前子、猪苓、茯苓、海金砂、金钱草、薏苡仁、滑石、木通、萹蓄、瞿麦、通草、冬瓜皮、大腹皮、石韦、萆薢、冬葵子、赤小豆、地肤子等。
中药养身消食化湿的七味药材

中药养身消食化湿的七味药材中药药材天然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在中医理论中,有一类特殊的药材,被用于养身、消食和化湿。
这些药材在中药中被称为"七味药材",因其独特的功效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七种具有养身消食化湿功效的中药七味药材。
1. 苍术苍术,又称延胡索,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
其具有温中消积、化湿益肺的作用。
苍术可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此外,苍术还可以改善肺部湿气困滞的症状,如咳嗽、胸闷等。
苍术一般可加入汤剂或者煮汤饮用。
2. 白术白术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能够健脾,益胃,除湿。
白术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特别有效。
此外,白术还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缓解湿气引起的浮肿、体重增加等问题。
白术一般可作为中药材煮水饮用。
3. 苡仁苡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能健脾,利水,化湿。
苡仁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同时,苡仁还能帮助体内排除多余的湿气,改善湿气引起的体重增加、浮肿等问题。
苡仁一般可作为中药材煮水饮用或者加入汤剂中服用。
4. 茯苓茯苓是一种具有利水、化湿功效的中草药。
茯苓可以帮助脾胃排除多余的湿气,改善湿气引起的浮肿、体重增加等问题。
同时,茯苓还能够改善睡眠质量,消除疲劳感。
茯苓一般可作为中药材加入汤剂或者煮水饮用。
5. 神曲神曲,又称川桂,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
其具有祛湿、消食、化湿作用,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特别有效。
神曲还可以改善湿气引起的浮肿、体重增加等问题。
神曲一般可加入汤剂或者煮汤饮用。
6. 苍耳子苍耳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主要具有健脾、利水、除湿的功效。
苍耳子能够改善脾胃虚寒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等。
同时,苍耳子还可以帮助排除湿气,缓解湿气引起的肥胖等问题。
苍耳子一般可作为中药材煮水饮用或者加入汤剂中服用。
7. 藿香藿香是一种具有解表祛湿的中草药。
藿香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利尿祛湿的中药原理有哪些

利尿祛湿的中药原理有哪些
中药中常用于利尿祛湿的药物有茯苓、泽泻、泽漆、车前子等。
利尿祛湿的中药原理如下:
1. 茯苓:具有利尿作用,可增加尿液排出量,减少组织间液体的积聚,从而起到祛湿的效果。
2. 泽泻:具有促进尿液排泄的作用,可增加尿液排出量,改善体内湿气的积聚。
3. 泽漆:具有渗湿化痰、利尿通淋的作用,能够排除体内湿气,减少湿痰的生成和湿浊的积聚。
4. 车前子:具有利尿作用,可增加尿液排出量,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和湿热。
这些药物通过增加尿液排出量,促进湿气的排出,减少体内湿气的积聚,从而达到利尿祛湿的效果。
同时,这些药物还可以改善水液代谢,增强排湿排毒能力,有助于改善湿气引起的各种疾病和症状。
但需要注意,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控制剂量,以防止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
中药养身消食化湿的九种药材

中药养身消食化湿的九种药材概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消化不良和湿气滋生成为了常见问题。
中药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总结。
本文将介绍九种具有消食化湿作用的中药药材,供读者参考。
一、陈皮学名:Citrus reticulata陈皮是指晒干的橙子皮。
其味道辛香、微苦,性温,归于脾、胃经。
具有燥湿健脾、理气消食的作用。
可以用于胃脘胀满、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的调理。
二、白术学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白术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我国南北各地。
其味甘、辛,性温,归于脾、胃经。
具有健脾固表、燥湿化痰的作用。
白术可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湿气停滞等症状的治疗。
三、茯苓学名:Poria cocos茯苓是一种真菌,主产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其味甘淡,性平,归于心、脾、肾经。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湿的作用。
茯苓常用于湿气重、小便不利、脾胃虚弱等病症的调理。
四、苍术学名:Atractylodes lancea苍术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我国南北各地。
其味辛、苦,性温,归于脾、胃、肾经。
具有温中祛湿、理气止痛的作用。
苍术可以用于脾胃虚寒、湿气病症、腹痛腹胀等的治疗。
五、山药学名:Dioscorea opposita山药是一种块茎植物,主产于我国南北各地。
其味甘淡,性平,归于脾、肺经。
具有益肺化湿、健脾养胃的作用。
山药在脾胃虚弱、湿痰阻滞等症状的调理中有较好的效果。
六、黄芩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黄芩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我国东北地区。
其味苦、寒,归于胆、肝、脾经。
具有清热燥湿、消食导滞的作用。
黄芩常用于暑湿病症、胸腹痞闷等症状的治疗。
七、木香学名:Saussurea costus木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我国西北地区。
其味辛、苦,性温,归于脾、肺经。
具有温中散寒、燥湿驱虫的作用。
木香可用于脾胃虚寒、湿气阻滞、寄生虫感染等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除湿细解及其分类风湿头重------羌活,防风,川芎,白芷等。
暑湿感冒------藿香,厚朴,半夏,茯苓等。
三焦湿热------白豆蔻,薏苡仁,半夏,厚朴等。
肢体水肿------冬瓜皮,桑白皮,白茅根,泽泻等。
湿困脾胃------苍术,白术,厚朴,白豆蔻等。
痰湿咳喘------茯苓,陈皮,半夏,贝母等。
膀胱湿热------萹蓄,瞿麦,通草,鱼腥草等。
肝胆湿热------柴胡,黄芩,茵陈,栀子等。
湿闭胸阳------瓜楼,薤白,桂枝,半夏等。
水湿凌心------附子,白术,桂枝,茯苓等。
痰湿肥胖------泽泻,荷叶,黄芪,薏苡仁等。
湿浊眩晕------茯苓,半夏,泽泻,天麻等。
股阴潮湿------牛膝,黄柏,薏苡仁,萆薢等。
膝眼肿胀------牛膝,萆薢,车前子,薏苡仁等。
风湿痹痛------羌活,独活,威灵仙,乌梢蛇等。
湿疹瘙痒------防风,蝉蜕,苦参,土茯苓等。
湿热泻泄------黄连,黄芩,白头翁,马齿苋等。
寒湿腰痛------干姜,茯苓,白术,杜仲等,
湿热尿浊------萆薢,薏苡仁,黄柏,牛膝等。
痰湿流注------苍术,厚朴,半夏,白芥子等。
湿热带下------车前子,龙胆草,芡实,黄柏等。
湿热癣疾------白鲜皮,苦参,地肤子,蛇床子等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