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挣扎 废都辨析 雷达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理论评论 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论素材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素材:理论评论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论对于中国文坛来说,贾平凹是一个奇异而又复杂的存在。
他的创作,几乎集中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并从乡村走到城市的作家们所共有的矛盾,同时,又隐含了他个人在艺术超越上所出现的某些耐人寻味的困顿。
一方面,他试图容纳一些现代意识和审美观念;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挣脱沉重的乡土羁绊。
在主观上,他渴望回到民间,回到自我独立自治的精神空间,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实践中,他又显得顾虑重重而巧取中庸。
他的作品在读者群中总会引起一波又一波的巨大反响,但他对一些批评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警惕甚至是耿耿于怀。
他崇尚一种憨实、木讷、谦逊、低调的人生哲学,但又常常被内心的自由冲动折磨得焦灼不安……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与自己混沌无序的思想做斗争,是在与自身困顿焦灼的精神意绪相抗争。
他试图从中寻找某种理想的平衡方式,但是,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他依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西西弗斯〞。
因此,面对贾平凹的创作,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他在散文和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只是他对人性的强烈不满和对自然的极度迷恋,更重要的,是他在传统思维中对一些现代艺术小心翼翼的拥抱的尴尬姿态,是他在自我超越的冲动中所表达出来的优柔寡断、辗转反侧,是他融自卑与自信于一体的彷徨和焦虑。
正是这些隐秘的原委,使他的创作〔特别是后期创作〕一直缺乏本质性的超越,始终处于一种困顿中的挣扎状态。
一悲苦背后的精神质色审度贾平凹的创作,有必要先从他的人生心态入手。
因为与其他的作家相比,贾平凹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个性禀赋,总是有着异乎寻常的表达欲望,而且每每充满了某种悲天悯人的无奈之绪。
他反复强调自己这一辈子,除了没有坐过牢,“经历了人所能经受的种种事变〞,(1)其言辞之中,饱含着浓烈的凄苦与沧桑。
那么,细察他的人生历程,是否果真如此?贾平凹,一九五二年夏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于某某南部的丹凤县棣花村。
1972年被推荐到西北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留在省城某某至今,历任某某人民编辑、《长安》编辑、某某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以及《美文》杂志社主编等职。
贾平凹小说研究综述

第!期
叶澜涛: 贾平凹小说研究综述
)"
评价综述类除了资料汇总外, 其余很多论文对贾平凹各个阶段的创作进行了总结式的评价。 例如早 期雷达的 《模式与活力—— —贾平凹之谜》 、 刘建军的 《贾平凹论》 等, 中期李遇春的 《拒绝平庸的精神漫 游—— —贾平凹小说的叙述范式的嬗变》 、 杨胜刚的 《对贾平凹 "# 年代四部长篇小说的整体阅读》 、 叶君和 岳凯华的 《贾平凹九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心理根源》 等, 近期周燕芬的 《贾平凹与三十年当代文学的构 成关系》 、 陈晓明的 《本土、 文化与阉割美学—— —评从 〈废都〉 到 〈秦腔〉 的贾平凹》 、 程光炜的 《批评对 “贾平 凹形象” 的塑造》 等均是各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 关于贾平凹的早期评论主要是以感受式为主, 将不同阶段的贾平凹创作进行梳理, 由于写作时间先 后有别, 因而对于其创作分期的划分也是各有不同。 雷达的 《模式与活力—— —贾平凹之谜》 (载 《读书》 !"$% 年第 & 期) 是较早对贾平凹的创作进行概括总结的论文, 它将贾平凹 !"&$ 年至 !"$' 年的创作划分 为三个阶段, 认为贾平凹总的创作模式在于擅长描绘人物的 “性” “情” , 活力之处在于展现男女主人公各 种心灵秘密。 刘建军的 《贾平凹论》 (载 《文学评论》 !"$' 年第 ( 期) 也将贾平凹 !"&$ 年至 !"$' 年的创作 划分为三个阶段, 但着重分析的是贾平凹在写作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即从清新乐观到沉思孤独, 却又包 含喜悦自信的复杂情绪, 而无论作者情绪变化如何, 现实主义精神始终不变。 中期评论主要梳理的是贾平凹 "# 年代创作的范式和心理趋向, 但论述的角度和重点有所差异。 李 —贾平凹小说的叙述范式的嬗变》 (载 《小说评论》 )##( 年第 % 期) 梳理 遇春的 《拒绝平庸的精神漫游—— 总结的时间从 !"$# 年至 )##) 年。 论者将其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即 “启蒙论” 叙述阶段、 “ 生存论” 叙述阶 段和 “现代性反思” 叙述阶段, 并以这三个阶段的代表作串联起贾平凹二十余年的创作历程, 认为贾平凹 的创作不甘平庸、 不断自我超越。 杨胜刚的 《对贾平凹九十年代四部长篇小说的整体阅读》 (载 《小说评 !""" 年第 * 期) 分析的是贾平凹 "# 年代的四部长篇小说即 《废都》 、 《土门》 、 《高老庄》 、 《白夜》 的特 论》 色, 论者认为这四部小说充满了批判意识和现实主义精神, 表达了作者对于国运世风深沉的忧虑。 但不 足的是, 小说在描写上存在观念化痕迹, 人物有流于抽象之嫌。 叶君、 岳凯华的 《贾平凹 "# 年代长篇小说 )##* 年第 ! 期) 分析的也是贾平凹 "# 年代的长篇小说, 但分析的 创作的心理根源》 (载 《中国文学研究》 视角有所不同, 主要从作家的心理轨迹进行论述。 "# 年代的贾平凹是一个失去家园的孤独灵魂, 既失去 了现实家园, 又失去了政治家园, 精神家园也没有终极关怀而茫然失措。 贾平凹在这四部长篇小说中表 达了寂寞、 悲凉的情绪。 近几年的贾平凹评论呈现出更加宏观和多元的视角, 不仅梳理的时间段更长, 而且出现了从批评史 的角度来讨论批评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这也显示贾平凹的创作不断走向历史化和经典化的进程。 周燕芬 的 《贾平凹与三十年当代文学的构成关系》 (载 《当代作家评论》 )##" 年第 ' 期) 概括的时间从 !"&& 年至 )##& 年, 总结出贾平凹的创作有两大特色: “ 个人化” 与 “民间化” 。 这两大特色统一于一个总的思想原 则, 即 “以中国传统美的方法, 真实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 ( 《我心目中的小说—— —贾平凹自述》 , 载 《小说评论》 )##( 年第 % 期) 。 程光炜的 《批评对 “贾平凹形象” 的塑造》 (载 《当代文坛》 )#!# 年第 % 期) 侧重梳理的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批评史, 时间跨度从上个世纪 $# 年代至新世纪初。 论者认为批评对 “贾 平凹形象” 塑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塑造、 改写和修复 “贾平凹形象” 过程中, 文学批评也裹挟了大 量其他因素和信息。 在这一双向互动过程中, 批评家的文学观念和知识结构也发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变 化。 从批评史的角度来认识贾平凹的创作, 显然具有 “知识考古学” 的价值。 张博实的 《以 “中国之心” 诠释 当代中国经验—— —新世纪以来贾平凹创作研究述评》 (载 《当代作家评论》 )#!( 年第 ( 期) 延续上一篇的 评论研究路径, 也从评论史的角度总结了新世纪十年贾平凹研究的概况。 新世纪十年, 对于贾平凹的研 究主要涉及对 《废都》 的重评及 《秦腔》 、 《古炉》 的评价。 论者认为真性情是贾平凹的创作个性, 近十年的 贾平凹小说充满了厚重的 “落地” 之感。 从语言方面对贾平凹小说进行总结性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 汪 政、 晓华的 《 “语言是第一的” —贾平凹文学语言研究札记》 —— (载 《当代作家评论》 )##% 年第 ( 期) 是其中 之一。 论文主要从贾平凹作品中的古语和方言研究入手, 指出贾平凹对于语言的声音效果要求严格, 通 过对短句式的大量使用及方言、 古语的插入使得其小说语言厚重精练。 在这些综述类文章中, 需要重点提及的是陈晓明的 《穿过 “废都” , 带灯夜行—— —试论贾平凹的创作 历程》 (载 《东吴学术》 )#!( 年第 ' 期) 。 这篇文章概述的是贾平凹 !"$# 年至 )#!( 年的创作, 重点论述其
被裹挟的命运——《废都》文学形象分析

场 官司把他折 磨的够 呛 。他感 觉 自己没有才 华了 ,可别人 却认定 期有 ,如 民族危亡的关 键时刻 )及社会 担当的社 会群体 ,他们没有 他是 谦虚 ……这 种种 的尴尬 的状 况 ,就像张爱 玲笔下所说 的那样 : 自己独立 的话语 权。他们要 么借科 举而进 入国家 的权利话语 圈而反 人生是一 袭华美 的袍子 ,爬 满 了虱子 。这是人 生的尴尬 。葛 红兵认 过来成为压 制压 制话语 的主导者 ,要么成 为思想 上的漫游者 .他们 为 :9 年代 的 中 国存 在 一个 文 化上 的转 型 ,即 由群 体本 位文化 向 0 大 部分是官员 的后 备军和皇权 的依 附者 。庄 之蝶作 为一个生 活在西 个 体文化 的转型 。知识分 子个体从 五 四时期充 当启 蒙和解放话语 的 京 都市的现代人 ,却更多 的沾染 了传 统文人 习性色 彩 。表面一 表正 道德权威 和社会权威 的神坛 上 ,降格 为面临一 系列 欲望消费个体 。 经 。内心放浪不羁 。庄 之蝶是 西京 四大文化名 人之 首 ,还有搞 音乐 l 9年 , 《 明 日报 》的一篇 《 93 光 道德 重构. 市场经 济的必然 要求 》 的 阮知非 ,工于书法 的龚靖元 。以画画著称 的韩希眠 。然而 ,这些 文 中认 为 “ 市场经 济建立 在这样 一种人 性论上 ,即把人的私人 欲 头戴 “ 文化名人 ”光 环之下 的名人干 的都尽是 一些卑鄙 肮脏 的苟且 望 当做经济 发展 的根 本动力 ,现代 西方市 场经济正是 由于充分借助 之事 。庄 之蝶作为一个作 家 ,然 而我们却 没有看 到他有 ~部作品 出 人 的私人欲望 的需要 ,才把人 们 的积极性调 动起来 ,从 而创造 了巨
一
传 统文人的典型形象 代表 ,可悲 的是存 在于一 个不属 于他 的时代 。 “ 市场 ”,对于长期 处于世 俗欲望 压抑 的庄 之蝶等文人 们 ,意味着 从经典 现实主义重视典 型性格 的眼光来 看 ,我 们可 以把庄 之蝶看作 个 欲望张扬 和世俗享 受都 能充分实 现 的时代 ,现世 的欲望取代 了 是一个 精神载体 :典 型的心理 寄寓体 ,甚至符 号化 的人 。在他 的身 传 统文人 田园牧歌式 的或独 善其身 的理想人 生 ,世俗 的享受取代 了 上存在着那个 时代转 型期知识分 子存在 的本质 困境和永元 止境的痛 精神 的崇高 ,原来处 于集 体话 语之下 的人们被 强行拉人后 现代 话语 苦遭遇 ,因此必然具有 一种悲剧 精神一 在现代 的历史语境 中丧失传 与市场 话语相互 扭结 的语 境 中 ,人不 免陷入 了焦虑的状态 。庄 之蝶 统上的 自我。所以叔本华 说 : “ 生是在 痛苦和无 聊 中之 间像钟摆 因为是 西京文化 名人 ,从 而更加 倍地受 到人们 的关 注 ,一段关 于他 人 样的来 回摆 动着。”庄 之蝶始终 把 中国士大夫 的那种淡 泊静虚心 的不知 是真是假 过往情史 经过 添油加 醋的描述 一番 ,便成 了街 头巷
废墟中的挣扎与毁灭——略评《废都》中的人物形象

读过贾平凹的作 品我们会发 现 ,在 写《废 都》之 前 ,他几 乎不涉及城市题材。可 以说 从《废都》起贾平 凹的视野 由诗 意的山村转到喧嚣的城市。然而贾平 凹是农 民的儿子 ,他骨 子中的乡土情 怀让 他在 面 对大 城 市的 喧嚣 时却 难 以适 应 。 压抑的都市生活体验 ,使他感到窒 息。因此在《废都 》中贾平 凹极力把城市写成 一座废墟 ,一座戕 害人 类精神及 自然人性 的废墟 ,毫不掩饰地表现 出对城市 的厌 烦及对城 市中人们生 存 境 况 的 深 深 忧 虑 。
一 、“都 ”之 “废 ”与 “人”之 “废 ”
作者以深深的忧患意识对作品进行深 度挖掘 ,从 如下几 个方面进行哲理思 索与展现。
首先 ,《废都 》中描 写 了都市 的颓 废形 象。在 《废 都 》里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 城市 (西 京城 )的生活 图景及 其历史 背景。在这个古 老的西 京古 都 ,它拥有“一千九百八 十年”灿 烂光 辉历史 ,多少英雄故事在这里上 演。如今的西 京城却变 成了一座 欲望的城 市 ,它在城市文 明畸形发展 中慢慢丧失 自 己的历史 感与传统 意识 而变成一个废都 、一个废墟 。
有什么是真 的?还有 什么 可让人 相信 、可崇 拜 、可信 仰 呢?” 这些足 以可见这个西京古都一切都腐朽 糜烂 ,一切都不 可相 信 ,这就 是废都 ,这就是废墟 。
其次 ,《废都》中描写 了没落 的一群 ,他们 是废 都型人 格 的绝妙化身 。像周敏 一样 的人们 都满 怀理想 地踏 入这 座城 市 ,为在 这座城市站 稳脚 跟而 不懈地 奋斗过 。可是 ,当他 们 一 旦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后 ,他们都“陨落 ”了。这个古 老的 西京古都 ,就 像一 个大 染缸 ,浸泡其 中的人 ,不 久就会变 得面 目全菲 。他们在这 座城 市腐化 的空气 里 ,失去 了人格信 念 , 失去 了做人 的真诚 ,他们 变 得像孟 云房 一样 的世 故 ,钟 唯贤 一 般 的懦弱与委 琐 ,李 洪文 一般 的狡猾 。“在这 个城 里 的文 化 圈里 ,庄之蝶算 是最好 的”。可是 ,他作 为一名有声望 的作 家 ,又是人 大代表 ,却直通市长办事 ,还为生产 假 冒伪劣 农药 的黄老板推销产品写过吹捧文章 ;为 了 自己的私欲 ,为 了名 , 在与景雪荫打官 司时 他不惜 牺牲 柳月 一生 的幸福 去讨好 市 长 ,甚至 去贿赂法官 。不难看 出庄之蝶在城 市的腐化 中沉沦 了。作为西京城文化 圈里的人物 ,庄之蝶 、汪希眠 、龚靖元和 阮知非 ,都 曾经高高在 上 ,成为西京 人的精神代 表 ,他们 是文 化名流 ,可转眼间他们 都“陨落 ”了。在他们 的潜意识中欲望 的驱使 ,使他们失 去 了作为 知识 分子应 该有 的责任 和 良知 , 权 、钱、欲 占据 了他们 的所有 。他们抛 弃 了人 性 中 的真、善 、 美 ,毁灭了 自己的人格 和尊 严 ,最后他 们又 在欲 望 的膨 胀 中 爆炸 自毁 ,道 德沦丧 ,信仰丧失 。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题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他是启蒙刘慈欣科幻梦的偶像……许旸凭《三体》成为首位摘得世界科幻荣誉雨果奖的亚洲作家、今年春节档爆款电影《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如今,刘慈欣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大IP,但你知道,启蒙大刘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是什么吗?原来就是上世纪50年代引进出版的凡尔纳《地心游记》。
读小学的刘慈欣从床底下将父亲的一箱书籍翻出来读,“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打开了窗户。
也就是这些当时被视为‘不务正业’的闲书,一下子为我打开了广阔的世界,让我的想象飞出了乡村,飞出了中国,甚至飞出了太阳系。
”刘慈欣记得,那是个很热的夏天黄昏,一口气读完《地心游记》,深受震撼;之后他又读到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科幻文学作品……后来的故事你们也都知道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青少年时期对于经典科幻作品的大量汲取,就没有大刘日后科幻创作源源不绝的动力和源泉。
说到大刘科幻启蒙第一人,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都出自他手。
当然,高产并不是他唯一的标签,既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一是可怕的想象力。
并不仅仅是天马行空,更在于对未来的精准预估。
回头去看凡尔纳所在的150年前的欧洲,进化论刚刚被提出,元素表还在门捷列夫的脑子里,诺贝尔还在玩火,电还没有进入工业取代蒸汽动力,更不要说各种基于电能的技术了。
没有汽车、没有飞机,啥都没有。
中国那个时候在进行太平天国运动和抗击第二次鸦片战争。
但那时候凡尔纳的书里已经有了什么呢?有伟大的潜艇鹦鹉螺号,有罗比尔的直升飞机信天翁号,有巨大的钢铁浮岛,有磁悬浮的高速铁路,有太空旅行……有些即使是100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觉得不可思议。
人文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的焦虑、突围与迷惘——以《废都》庄之蝶的人物形象为例

第9卷第4期V o l.9,N o.4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8年6月Jun. ,2018人文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的焦虑、突围与迷惘----以《废都》庄之蝶的人物形象为例王珊(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废都》自一九九三年问世以来,其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胆的性描写备受争议,遭遇了“被 禁”到“解禁”的过程。
《废都》通过讲述西京四大名人之一的庄之蝶的一场桃色官司、他与几个女人的纠缠、他心灵的挣扎与矛盾,凸显其在现代社会的焦虑、突围与迷惘,从而达到社会和人性的观察和批判,乃至生 存困境的思索。
关键词:知识分子;庄之蝶;焦虑;突围;迷惘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8)04 - 083 - 031庄之蝶的焦虑:人文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废都》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的古城西安。
恰逢中国由长期固有僵化的计划经济向 新型灵活的市场经济转化,尤其是商品经济和消费主义 文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社会思想多元共存。
科技逐 渐成为社会的第一生产力,使广大知识分子真正获得大 展才华的机会。
然而,在社会的急速转型中,也有一部 分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再一次受到前所未 有的巨大冲击。
1庄之蝶作为人文知识分子(所谓人文 知识分子指的是从事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学者专家)的代表之一,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逐渐失去本应重新获 得的社会中心地位,被新的商品社会边缘化了,成为现 代社会的“零余者”。
如果说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将人文知识分子抛到边 缘化的境地,那么积淀着千年文化传统的“废都’’环境和 文化氛围对于庄之蝶精神上的桎梏则让庄之蝶陷人传 统与现代的纠结之中,焦虑不已。
西安是一座传统文化 浓厚的古城,西安城“古典”传统的文化氛围,不仅仅是 在那些保存完好的历史古迹博物馆中,更有那散落在民 间生活的一部分,如古老的风俗习惯、方言中保存完好 的上古古雅词语、历史悠久的古街道名称、颇具规模的古文物市场,所有的这些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情。
心灵突围的挣扎与探索_从_呐喊_到_彷徨_的嬗变

容易让人联想到鲁迅,“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
脸”,“又浓又黑的眉毛”,这简直就是鲁迅!再看小说中
的某些情节,吕纬甫奉母亲之命回家乡为小兄弟迁坟,
邻居家的女孩顺姑的病死,明明都是鲁迅在现实生活
中的亲身经历,他将这些素材运用到小说创作之中,自
我分析的意味不言而喻。即使是作为吕纬甫故事的倾
听者和评判者 的“ 我 ”,也 是 鲁 迅 自 我 心 灵 的 折 射 ,他
些夸张和演绎的成分来掩饰的犹豫在《祝福》中显然已
由此可见,从《端午节》开始,经过《祝福》《在酒楼
经消除。《祝福》中鲁迅在用平实的手法描写祥林嫂大 上》《孤独者》,鲁迅一步步地将自己的内心大门敞开,
半生生活的同时,又特意加入了“我”这个归来的知识 对自我灵魂深处的“鬼气”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解剖。
分子形象,并让两人在相遇之后有了一次特别的对话。 至此,鲁迅对自我灵魂的拷问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
他者与自我是完全对立的一对概念,他者是除了自我之外的其他存在,自我则是指向个人的与他者相对的存 在。如果说我们需要通过“他者”来观照自己,那么,他者对于我们理解鲁迅自我也就具有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也许 正是基于上述的“他者”对“自我”的意义,鲁迅才将两者并置于他的小说当中,在对他者的关注的过程中反思自 我,并在剖析自我的过程中观照他者。他者与自我以其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共同出现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 中,分别获得了特定的角色定位和定性,并得到了关注和凸显。通过对两本小说集中二十多篇作品写作内容的观 照,可以发现其中伴随着鲁迅从对他者的热切关注到对自我的无情拷问的回归,其中又以一些自我生活侧面、情 感波动和心理矛盾在小说中的投注为这一回归的契机。
在以《狂人日记》步入文坛之前的六、七年当中,精神上的危机使鲁迅长期处于沉默的状态,他用抄古籍、拓古 碑来排遣心中的寂寞和悲哀。直到 1918 年前后他接受了《新青年》的邀请,参加了杂志的编辑工作,才在《新青年》 同仁的力促下写稿,参与当时的启蒙运动和文学革命。为了不再陷入“五四”之前近十年的心狱,摆脱内心那些“悲 观”的确信,鲁迅以生命本能的潜在欲望对这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热烈的回应,尽管内心不乏理智的消极认识,但 他仍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社会,试图以他的小说创作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国民。“他者”成为这一时期鲁迅 小说创作的关键词,旧式文人、愚昧国民、沉滞的农民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孔乙己》《药》《风波》《白光》等都以社会 上的“他者”为表现和描写的重点,而较少涉及自我的生活和思想,无论是旧式知识分子的形象,还是愚昧无知的 国民形象,鲁迅都以较为超然的心态呈现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状况。他讽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 害,揭示传统文化造就的国民劣根性,展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无知愚昧,孔乙己、华老栓、七斤、陈士成都是 他现实观照的具体人物,在这些作品中,鲁迅试图通过对他者的塑造来驱除内心的“鬼气”。这些小说的创作显示 了鲁迅已经摆脱了“五四”前夕心灵的困扰和纠缠,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自我之外的他者。
缺失的女性独立意识--《废都》中主要女性形象分析

缺失的女性独立意识——《废都》中主要女性形象分析李杜(湖南省特教中等专业学校湖南·长沙410119)摘要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主要围绕作家庄之蝶的生活展开描写,尤其描写了他与四位女性在爱欲中的挣扎与放纵以及在这种浮沉的爱欲中他们的逐渐颓废。
本文主要从解读《废都》中的女性形象出发,分析这部作品所透视出的女性独立意识的缺乏问题,并探讨缺乏这种独立意识的原因。
关键词贾平凹《废都》女性形象女性独立意识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L ost A wareness of Female Independence——The Main Female Image Analysis in"Waste All"LI Du(Hu'nan Special Education V ocational School,Changsha,Hu'nan410119)Abs tra ct Jia Pingwa's novel"Waste All"mainly revolves Zhuang Zhidie's daily life to launch the description,describedhim struggling which liked wanting to hit with to indulge especially with four females as well as wants in this kind of viciss-itude love to hit them gradually dispirited.The deficient problem which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unscrambles"Waste All"the feminine image to embark,analyzes who this work perspective to have the female realizes independently,and discusses lacksthis kind of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the reason.Ke y words Jia Pingwa;"Waste All";femal image;female independent awareness九十年代中期,贾平凹的一部长篇小说《废都》引起了中国小说界一场毁誉不一,众说纷纭的文坛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