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整理).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

最新整理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

高中历史必修三月考复习提纲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背景: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阶层:士阶级活跃。

文化: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

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3.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二、孔子和早起儒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1. 思想核心是“仁”。

2. 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民本)3. 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符合礼的要求强调社会秩序。

4. 主张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孟子(名轲,代表新兴地主阶级)1. 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 “提出民为主,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3. 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所以要用仁政来回复和充实人的善性。

孟子提出的“仁政”:1.民有恒产。

2.省刑法,薄赋税。

3.勿夺其时。

荀子(名况,代表新兴地主阶级)1•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

2•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即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3. 认为人性本恶。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行善。

荀子语录:1.制天命而用之。

2.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名聃,代表没落奴隶主阶层)1.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强调一切顺应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

2.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认为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有天、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

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法、术、势)1•主张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

提出系统的法制理论。

2. 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韩非子语录: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1、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小结:①春秋:孔子创立②战国: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③秦始皇时期,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④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统治地位;⑤宋明:吸取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重新确立统治地位;⑥明清:提出经世致用,批判继承儒家思想;⑦维新派:西学与儒家经史结合,借用儒家思想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宣传维新变法思想;⑧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对儒家思想全盘否定;2、孔子的思想主张、评价?(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②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2)评价:①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②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孟子的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4、荀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A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B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5、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不受重视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6.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7、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评价)?①.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覆盖内容比较全面
一、第一部分统一的唐朝
1.继承西魏文化和政治体系
(1)武则天继位,维持西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以确保统一;
(2)彻底废除北魏宦官政治,军队也由武则天实施统一管理;
(3)制定了七郡七十二县的行政体系,使政治管理更加一致;
(4)实行额外派官制,将中央官员分配到各州、县任职,从而保证
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5)积极发展商业,尤其是外贸,唐朝也继承了西魏的“开边邦”
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6)继承西魏文化,大力宣扬儒家文化,实行科举制度,提倡文学
创作,促进的唐朝文化的发展。

2.唐太宗李世民的
(1)实行了九品官人制,大大简化了官制,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能力;
(2)取消山海经学试,代之以同级考试,以增加考试的水平和实效性;
(3)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经济建设,唐太宗实行了新的出纳、考核、租税制度,推行把官职从继承转变为任命,目的是提高官员素质;
(4)发展武装力量,促进军队的统一;
(5)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促进唐朝的鼎盛;。

最新高中历史-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精品

必修三复习提纲福州金桥学校白艳丽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儒学:创立者:孔子仁礼德治初步发展者:孟子仁政君轻民贵荀子礼法兼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道家:创立者老子辩证转化无为庄子齐物逍遥无为法家: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墨家:墨翟兼爱非攻尚贤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三、宋明理学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明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即理存良知知行合一四、明末清初思想活跃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天理反对将儒学僵化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指南针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司南宋应用于航海造纸术最早的纸出现于西汉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火药最早出现东晋宋末元初应用于军事印刷术最早是唐朝的雕版印刷术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二、中国古代的艺术书法:书法的五种字体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历代书法名家秦朝李斯小篆东晋王羲之行书唐朝颜柳欧楷书怀素张旭狂草元赵孟頫楷书绘画:宋之后文人画开始占主导京剧: 19世纪中后期形成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春秋《诗经》现实主义战国楚辞屈原《离骚》浪漫主义唐诗李白诗仙浪漫主义杜甫诗圣现实主义宋词柳永李清照婉约苏东坡辛弃疾豪放元曲关汉卿《窦娥冤》民间疾苦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市民文化繁荣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代表人物阶级立场核心主张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技术)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度)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制度)李大钊、陈独秀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科学民主(思想文化)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位伟人三大理论三次巨变孙中山三民主义(1918)新三民主义(1924)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毛泽东毛泽东思想(1945 党的七大)新中国成立194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邓小平邓小平理论(1997十五大)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领域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文艺事业 1956双百提出繁荣抛弃双百凋零恢复双百提出二为繁荣教育领域确定社会主义性质教育教育事业被破坏三个面向科教兴国科技领域 1964年原子弹 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神州系列飞船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起源公元前5世纪的智者运动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复苏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人文主义发展成熟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伏尔泰自然权力学说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卢梭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科学领域物理学近代物理学牛顿 1687 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现代物理学普朗克 1900 量子力学爱因斯坦 1918狭义相对论 1916年广义相对论生物学达尔文1859《物种起源》进化论技术领域第一次 18世纪70年代前后到19世纪中期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第二次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电的发明和应用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电气时代第三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信息技术信息时代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文学领域 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英国拜伦的《唐璜》19世纪中后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复活》音乐领域乐圣 19世纪贝多芬将古典音乐推向高峰开启浪漫主义音乐先河《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绘画领域 19世纪后半期的印象派荷兰画家梵高《向日葵》20世纪立体派毕加索《格尔尼卡》法西斯罪行影视艺术科技进步推动的新艺术形式 1895年巴黎卢米埃尔兄弟电影。

历史 必修三复习提纲

历史  必修三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形成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⑴经济: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⑵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候、士大夫崛起⑶阶级关系:“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⑷思想文化: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2、“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相互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诸子百家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商鞅3、影响: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⑴创立:春秋晚期⑵基本内容:①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主张“克己复礼”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③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进步性: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保守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⑴孟子的思想①政治思想: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②君民关系: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⑵荀子的思想①政治思想: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 道家:①老子: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

高二历史必修三1-6单元提纲

高二历史必修三1-6单元提纲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1---6单元)第一单元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概况和意义2、孔子的思想主张、保守部分和对教育的最大贡献3、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4、儒家思想家主张的异同5、汉初实行“无为”的原因、目的、具体措施及作用6、汉代实行“有为”的原因和目的7、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吸收了哪些学派的思想、内容、特点、作用8、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的原因9、三教合一局面出现的背景、表现、出现于哪个朝代10、唐代奉行什么政策,具体指什么11、程朱理学形成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影响12、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以及思想主张13、宋明理学的影响(积极和消极)14、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15、明清民主启蒙思想形成的背景16、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以及评价17、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的异同点(创新课堂17页)18、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第二单元1、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提出的主张以及对其评价。

2、苏格拉底主张提出的背景及其主张、贡献。

3、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比较。

4、柏拉图的代表作、主张及其评价。

5、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及贡献。

6、文艺复兴的背景、核心、主张、实质、成就(文学三杰、美术三杰---人物、作品及其内容)、影响。

7、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意大利的背景及影响。

8、宗教改革的背景、序幕、主张、影响、实质。

9、启蒙运动的背景、含义、进程、核心、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识记他们的主张和代表作)、影响(对欧洲、世界)10、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比较。

11、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第三单元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政治、经济、主观、对外、教育)。

2、明清之后,中国没有催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政治、经济、政策、思想、根本原因)。

3、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带来的影响。

4、《九章算术》成书的时间和意义。

5、四大农书是什么(朝代、人物、著作)。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二、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思想(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主要思想主张:A.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C.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D.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E.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A.思想——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B.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1、《孙子兵法》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一)汉初的黄老之学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主要内容: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4、新儒学的影响: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1)内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2)历史地位: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2、陆王心学(1)内容:陆九渊:①“心即理也”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王阳明:③“致良知”④知行合一(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一)异端思想家李贽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一)天文学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二)数学: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③东汉:《九章算术》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三)四大农书: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四)医学: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五)四大发明: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2、印刷术: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3、火药: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

火炮、火箭、突火枪等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4、指南针:①战国:司南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欧洲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文艺一、书法艺术1 汉字起源和演变: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2 书法艺术发展1、秦汉小篆、隶书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兰亭序》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二、绘画艺术1、起源:新石器时代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6、明清:八大山人木刻版画、年画等三、文学(一)诗歌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3、汉赋:司马相如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关汉卿《窦娥冤》(四)小说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2、宋代:话本3、明清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五)戏曲1、原始-汉唐:傩舞2、两宋:南戏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4、清代:京剧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一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单元主题: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5、实践:洋务运动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四、维新思想1、出现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4、与顽固派论战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5、实践:戊戌变法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五、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1、背景: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②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③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新文化运动概况:①标志:1915.9 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③思想阵地:《新青年》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影响: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