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元代“书会才人”
忽必烈的文人墨客元朝的文学家与书法家

忽必烈的文人墨客元朝的文学家与书法家忽必烈的文人墨客:元朝的文学家与书法家忽必烈是元朝第五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统治者之一。
人们通常将他视为冷酷无情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文学和书法方面也有出色的才华。
本文将重点介绍元朝时期忽必烈及他的文人墨客,探讨他们对元朝文学和书法的重要贡献。
一、忽必烈与元朝文学忽必烈在继位之初就非常重视文化发展,并注重培养文学才华。
他积极推动汉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为元朝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 诗词创作忽必烈在位期间亲自才捧诗词文化,提倡宫廷文人进行创作。
他本人也酷爱诗词,曾多次与文人雅士联句对诗。
这些创作不仅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也彰显了忽必烈皇帝文化修养的一面。
2. 学术研究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学术繁荣的时代之一,而忽必烈对学术的支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鼓励文人学者编纂历史文献,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了元朝学术的发展。
3. 文学作品的收集与保护忽必烈不仅注重文学作品的创作,还非常重视文学作品的收集与保护。
他建立了大量的文库,收集珍贵的文献典籍。
这一举措对后来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元朝的文学家元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卓越的文学家,他们在文学创作和批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 丘处机丘处机是元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文学才华而闻名。
他的代表作《朝花夕拾》以其深邃的感情描写和优美的文笔被誉为元朝文坛的瑰宝。
2. 徐祯卿徐祯卿是元朝时期的重要文学家,他擅长骈文创作,多以讽刺讽喻的方式表达思想。
他的代表作《蜀道难》被誉为徐祯卿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广泛传播。
3. 杨时杨时是元朝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和评论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到的文学眼光被尊称为“文藏之圣”。
他的代表作《意林》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文论之一,对元朝的文学影响深远。
三、忽必烈的书法才华除了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忽必烈还以其出色的书法才华而著称。
00533元代17个作家简介整理

00533 元代 17 个作家简介整理1.元好(hào)问(1190 年 8 月 10 日—1257 年 10 月 12 日),字裕 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金末至大 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 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 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他擅作诗、文、词、曲。
其中以 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 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邓牧(1246—1306),元代思想家。
字牧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年 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下笔多仿古作。
《洞霄图志》、 《伯牙琴》。
王实甫(1260 年-1336 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 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 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 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 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 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关汉卿(约 1220 年──1300 年),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 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
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 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 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 60 多种,今存 18 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 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 40 多首、套数 10 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 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 圣人”。
〖书法赏鉴〗元代一流写手“困学民”鲜于枢书法成就及人生际遇

〖书法赏鉴〗元代一流写手“困学民”鲜于枢书法成就及人生际遇【摘要】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二杰”,但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
他们同为元代书坛重镇,在有元一代影响颇大。
由于一为吴兴人,一为渔阳人,所以人们又习惯上称他们为“南北二雄”。
鲜于枢书法由唐人书法入手,再上溯东晋二王。
他功力扎实,善悬腕作字,喜用狼毫,强调骨力。
鲜于枢书法大字楷书雄逸健拔,圆润遒劲,气势磅礴而不失规矩。
行书结体谨严,真力饱满,潇洒自然。
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笔法纵肆,气魄恢宏。
由于一生官位都不高,常赋闲家中,鲜于枢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鲜于枢除具书法专长外,更是一位文学家,写下了许多诗词。
鲜于枢还能作曲,弹得一手好琴,而且精通文物鉴定。
明代王世桢尝云『鲜于博学,负材气,貌伟而髯,类河朔伧父。
余见其行草,往往以骨力胜,而乏姿态,略如其人,以故声称渐不敌赵吴兴。
』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二杰”,但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
他们同为元代书坛重镇,在有元一代影响颇大。
由于一为吴兴人,一为渔阳人,所以人们又习惯上称他们为“南北二雄”。
鲜于枢书法由唐人书法入手,再上溯东晋二王。
他功力扎实,善悬腕作字,喜用狼毫,强调骨力。
鲜于枢书法大字楷书雄逸健拔,圆润遒劲,气势磅礴而不失规矩。
行书结体谨严,真力饱满,潇洒自然。
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笔法纵肆,气魄恢宏。
由于一生官位都不高,常赋闲家中,鲜于枢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鲜于枢除具书法专长外,更是一位文学家,写下了许多诗词。
鲜于枢还能作曲,弹得一手好琴,而且精通文物鉴定。
明代王世桢尝云『鲜于博学,负材气,貌伟而髯,类河朔伧父。
余见其行草,往往以骨力胜,而乏姿态,略如其人,以故声称渐不敌赵吴兴。
』鲜于枢在书法艺术上追求超越宋人,师法晋唐,与赵孟頫齐名,有“南赵北鲜”之说。
鲜于枢的传世书法作品约有四十件,多为行草书,且以墨迹为主。
元代,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影响极大的——柯九思

元代,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影响极大的——柯九思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县)人。
其父柯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元朝时期以学识居官宦。
柯九思博学能诗文、善书,最擅长的是书和画,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他的书法作品传世绝少,在文学艺术领域却是多才多艺、卓有成就。
他工诗文、好诗翰、识金石,可谓集诗人、词家、金石鉴赏家于一身!
行楷是其所长,字体早期秀逸,晚年沉郁。
雄伟中具质朴之骨力,厚重中见挺拔之秀气,具有独行的艺术魅力。
柯九思绘画成就最高,影响极大。
所画山水,苍秀浑厚,丘壑不凡;花鸟石草,淡墨传香,饶有奇趣。
他尤善画墨竹,发展了墨竹画鼻祖文同的画法,别开生面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融于画法之中,'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即颜真卿)撇笔法',这是卓越而独特的创造。
柯九思笔下的墨竹'各具姿态,曲尽生意',新竹拔地而起,枝茂叶盛,欣欣向荣;老竹稍稍倚斜,枝叶扶疏,劲节健骨;幼竹奋发向上,稚叶初长,充满朝气。
正如元朝国子祭酒刘铉所赞叹的'晴雨风雪,横出悬垂;荣枯稚老,各极其妙。
'此外,
明朝刘伯温、清朝乾隆皇帝对柯九思的墨竹都有题咏之作。
艺术是永恒的。
柯九思多藏魏晋人书法,如晋人书《曹娥诗》,也有部分宋人的精品,如苏轼《天际乌云帖》、黄庭坚《动静帖》等,经他鉴定的书画名迹流传至今者颇多。
弘扬中华文化经典,传播中华书画艺术....... 向历代艺术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刊文编辑:朝海夫。
书会才人名词解释

书会才人名词解释书会是一种休闲活动,它汇集了一群人共同完成读书学习、思考和交流的社会活动。
他们在一起分享关于书籍生活的思想,交换他们自身所阅读的书籍的看法,共同建立书籍文化。
书会由书本创作者、出版商和读者等多方组成。
它的成员常常会阅读相同的书籍,在书会活动中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讨论书籍的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形成阅读的渊源。
同时,书会也是一个交友场所,书会中的读者们会彼此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增强自身文化修养,获取新的阅读经验,获得智慧。
二、才人(Literary Genius)才人是一个专业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群具有非凡才华的文学家。
才人凭借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打动我们的心灵,唤起我们对生活的关注,使我们深受动容。
他们的文字能够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将现实中的残酷描述得淋漓尽致,使我们看到无边荒凉的火焰,也能让我们看到深藏心底的阳光时刻,让我们拥有一颗自由的心,感受生活的本真和美好。
才人们的作品在受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我们追求精神自由,弘扬着文化精神,展示着人类追求智慧的精神。
三、词语解释1、书会:书会是一种休闲活动,它汇集了一群人共同完成读书学习、思考和交流的社会活动。
2、才人:才人是一个专业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群具有非凡才华的文学家。
3、词语解释:是对某个词语的含义加以说明的过程,用于帮助读者理解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书会才人书会才人是指书会里的才人。
书会才人不仅拥有出色的书卷气,而且能够自如地运用言辞,搞懂人性、掌握文学技巧,使自己的文字妙趣横生,激发人们对文学的思考和创作。
他们既是书会的战士,也是智慧的渊源。
他们可以从书籍中熏陶自己的智慧,得出深刻的思考,激起自身的创作欲望,在辩论中指出错误,帮助他人理解文学作品,传播文化。
书会才人有着深厚的文学知识背景,他们能够把书籍深入浅出地讲解,精彩烘托文学作品的魅力,让书籍孕育出越来越多的青春梦想,让我们由陋习转变成淳朴正直,赢得越来越多的思想自由。
元朝四大书法家及其作品欣赏

元朝四大书法家及其作品欣赏元代书法家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瑰宝。
元代书法家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当时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在元代书法家中,最为著名的四个人被称为“元四家”。
他们分别是黄公望、赵孟頫、文征明和董其昌。
他们的书法作品,不仅体现了当时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也具有了深远的文化意义。
1.黄公望黄公望(1269~1354),字号子昂,号千里眼。
他是元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蒙学派的代表人物。
黄公望书法大胆秀逸,有一定的创造性,同时又深受唐、宋、元三代书法艺术的影响。
黄公望于青龟山隐居,画山水、写诗赋,并以书法为精神寄托。
黄公望的书法作品,多数保留至今。
他的书法继承了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前人之大成,但又不失自己的特点。
黄公望书法作品无论是草书还是楷书都非常出色。
黄公望的行书,尤为出类拔萃。
他的书法作品以神韵奇丽著称,其千姿百态的线条绵密厚重,充满了中国传统国画之美。
2.赵孟頫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眉山。
他是元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元末明初文坛的领袖。
赵孟頫书法宽泛、自由,风格清秀潇洒,是元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也引起了后世的广泛关注。
他的草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赵草”,赵孟頫草书以豪放的线条,明快的笔意,一种古朴、奔放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他的行书则以朴拙俊秀而闻名。
赵孟頫的书法取其潇洒之气韵、留其清秀之气质,使其作品不仅取得学术界高度认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
3.文征明文征明(1470~1559),字仲宣, 号东篱。
他是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被誉为“千古神品”,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最高峰的艺术家之一。
文征明擅长“内涵派”艺术,他的书法以独特的造型和极具意境的作品而著称于世。
文征明的书法飞逸清丽,富于韵味,不论楷书、草书、行书都极富魅力。
他的草书充满古意和韵味,多以活泼奔放的线条搭配,以自然姿态展示写意状态;行书则以洒脱和直率自如令其笔意随处可见。
元代文人与元杂剧兴盛相互关系论争综述

元代文人与元杂剧兴盛相互关系论争综述
陈茂琼
【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22)005
【摘要】作为元代"一代之文学"光辉代表的元杂剧何以在金元之交迅速崛起并在很短时间内进入繁盛时期,始终是20世纪学术史上的焦点问题之一.在研究者较多地注意元代经济、政治和民族政策等外部原因对元杂剧兴盛所产生的影响之同时,逐渐把讨论的重点转移到元代文人与元杂剧兴盛的相互关系上来,并在长期的论争过程中形成一些共识,愈来愈明晰地体认到由沉沦市井间的书会才人组成的作家群体及由这些群体和杂剧艺人结成的巩固同盟,才是元杂剧走向兴盛的决定性条件.【总页数】4页(P102-105)
【作者】陈茂琼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7.1
【相关文献】
1.从元杂剧反面女性形象看元代文人心态 [J], 王天婵
2.浅议元代文人地位变迁与元杂剧繁盛之间的关系 [J], 杜文明
3.元代文人地位变迁与元杂剧中女性意识的突显 [J], 周志艳
4.由元杂剧看元代文人心态 [J], 石晶晶
5.导致元杂剧兴盛的三种历史文化趋势——兼评建国以来诸家元杂剧繁荣原因说[J], 廖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元代文人与元杂剧繁荣的关系

论元代文人与元杂剧繁荣的关系作者:苏琼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5期内容摘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光辉代表,能在金元之交迅速崛起并在很短时间内进入繁盛时期,它的产生与繁荣除了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外,还和元代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整体环境分不开。
它的繁荣原因始终是学术史上的焦点问题之一。
这几年学者逐渐把讨论的重点转移到元代文人与元杂剧兴盛的相互关系上来,并在长期的论争过程中形成一些共识,明晰地认识到书会才人组成的作家群体及由这些群体和杂剧艺人结成的巩固同盟,才是元杂剧走向兴盛的决定性条件。
本文将从这方面作为切入点,去剖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关键词:元代文人元杂剧繁荣关系元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大量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
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的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
结构上一般由四折一楔子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角色: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外、杂五类;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它的一些表演程式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国戏曲若干表演特点,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元杂剧之所以会像诗、词那样成为元代文学的主干,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其次,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所以使得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再次、专业作家群的形成,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专业作家群的推动和影响。
据《录鬼簿》等有关资料说明,这些专业作家和前代文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首先大多数杂剧作家不仅是接近下层人民的,而且他们本身就是生活在普通人民之中的社会地位低下的知识分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元代“书会才人”
书会是元代的一种民间行会组织,成员多为地位卑微的下层文人,从事剧本、唱本的创作。
“书会才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推动了元代文学的发展并使戏曲迅速走向繁荣。
标签:元代;书会;才人
北宋创设商业演出场所勾栏后,市民有了集中性的娱乐场所。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的娱乐需求不断增长,勾栏的行业竞争压力逐渐加大,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剧本来满足市民的需求。
在这种供需压力的刺激下,民间出现了书会。
书会产生的最早时间已难以考证,这种民间组织多见于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聚集了大量沉郁下僚的文士從事说唱、话本、戏曲的创作,在元代,陆续出现了玉京书会、元贞书会、古杭书会、武林书会、九山书会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书会,为俗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杂剧成为了有元一代富于特色的文学样式,取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
一、“书会才人”的由来
书会是民间组织,成员中虽有官员,但绝大部分是以写作剧本、唱本谋生的民间下层文人。
“书会才人”一词最早见于元代钟嗣成所著《录鬼簿》,但是对于“书会才人”的身份,《录鬼簿》并未作出明确界定,只留下作者名单及剧目。
《录鬼簿》将记载的杂剧作者分为三期:第一期(1234—1276)“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所录作者57人,皆北方人,第二期(1277—1340)“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1341—1367)“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
徐朔方曾经对“书会才人”进行过专门的探讨,他认为,《录鬼簿》的作者将元代的剧作家分为“名公”和“才人”是有重大意义的,《录鬼簿》在列举“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后,讲到“右前辈公卿大夫居要路者,皆高才重名,亦于乐府用心。
盖文章政事,一代典型,乃平昔之所学,而舞曲辞章,由于和顺积中,英华自然发外者也。
”这就说明《录鬼簿》中所列的四十四位“名公”,其身份为文人士大夫。
而与“名公”相比,“书会才人”的社会地位则低得多,他们一般出身卑微,没有官位,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文人。
王国维曾经对“书会才人”的产生进行过研究,认为元初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出现大量“书会才人”的重要原因。
蒙古统治者以弓马取天下,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轻视汉族文人,取消科举制度约八十年,文人难以入仕,生活困窘,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因而有大量文人迫于生计加入书会成为职业作者。
二、“书会才人”的特点
多数研究者把元杂剧创作分为前后两期,以大德年间(1279—1307)为界。
前期是高度繁盛的时期,作家作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当时活动的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玉京书会的关汉卿、白朴,元贞书会的马致远等,大批“书会才人”的涌
现,使戏曲发展日趋成熟。
后期活动的中心南移,主要作家有秦简夫、郑光祖、乔吉等。
“书会才人”作为元杂剧的主要创作群体,既具有传统文人的特点,又具有群体自身的独特性。
一方面,他们是接受过汉文化传统教育的读书人,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熟悉音律辞藻,擅长诗词创作,在掌握了戏曲的体例特征后,更容易创作出受到人们欢迎又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价值的杂剧,另一方面,“书会才人”社会地位地下,长期混迹于勾栏,阅历丰富,较之“名公”更加了解社会各阶层的情况,他们熟悉各种民间故事和传说,对社会现状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了解广大人民的生活诉求和愿景,为书会的剧本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另外,书会还有一些文人亲自参加杂剧的编排演出,如玉京书会中的关汉卿,在创作之余,“至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者”。
三、“书会才人”对元代文学的影响
“书会才人”群体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杂剧的发展。
首先,在剧本内容上,“书会才人”更加关注社会现实。
蒙古入主中原后,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社会思想意识更为自由活跃,为杂剧艺术的生长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生活在民族歧视和入仕无望困境中的文人,或主动,或迫于生计地进行杂剧创作,通过杂剧中的嬉笑怒骂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不平和抗争精神。
因此,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显得朝气蓬勃,作品大多反映百姓生活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对官场、吏治有着很强的批判力。
其次,在审美取向上,“书会才人”更加注重迎合百姓的娱乐需求,表现为剧本题材的多样化和语言的通俗化。
一方面,剧本题材较为广泛,常见的有历史剧、公案剧、家庭婚恋伦理剧、神仙道化剧等,并对传统剧目和民间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进行加工改造,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丰富内容,另一方面,为迎合市民的审美,使戏曲得以广泛传播,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诗词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也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甚至用市井俚语入辞,使戏曲琅琅上口,有着鲜活的生活气息。
参考文献
[1]李修生.元杂剧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吴戈.“书会才人”考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2).
[3]徐朔方.论书会才人——关于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编著写定者的身份[J].浙江学刊,1999(04).
[4]李爽.书会才人对元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探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0(02).
作者简介:张敏(1983.11—),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研究;陈瑞玲(1989.01—),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教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