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提要样本

合集下载

【政策解读】《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年修订版)》重点完善了六方面内容

【政策解读】《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年修订版)》重点完善了六方面内容

【政策解读】《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年修订版)》重点完善了六方面内容编者按:2016年12月7月,《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年修订版)》经市政府同意,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发布实施。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是直接指导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核心技术文件,同时也是检验规划质量的重要标尺。

自2011年发布实施以来,指导本市控规编制800余项,有效推进了控规全覆盖,也提高了控规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

近年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强化五个统筹”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要求,上报国务院审批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也明确提出了“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及具体策略。

对照新形势和新要求,为了不断与时俱进、提升控规编制水平,由市规划国土资源局详规处牵头、市规划编审中心负责开展了技术准则的评估修订工作。

在7个国际城市案例研究、6项重点专题研究,并广泛征询专家、市级相关委办局、区县政府、控规编制单位、开发建设单位等基础上,工作组编制形成了《技术准则(2016年修订版)》,于2016年11月经市政府研究批准,12月初由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发布实施。

为了便于广大控规编制、管理单位正确理解和执行,现对其主要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技术准则(2016年修订版)》在原准则基础上,重点完善了以下六方面内容:(一)促进土地混合弹性使用,提升城市活力现行《技术准则》统筹衔接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的城乡用地分类标准,优化地类划分,鼓励土地混合使用。

本次修订重点加强土地使用的混合引导,提高业态使用弹性。

1、新增“综合用地”地类借鉴新加坡的“白地”,在区位条件最为优越、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如中央活动区),选取核心地块作为“综合用地”,用于商业、办公、住宅、文化等多个用途的混合。

在透彻研究和深入协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开发需求确定功能用途和具体比例,实现土地的最优配置。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4号——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4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4号——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4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4号——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办法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4号《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办法》已经2015年9月7日市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

市长杨雄2015年9月11日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办法(2015年9月1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4号公布)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修改及其监督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原则要求)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综合考虑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资源条件、环境状况、人文因素和公共安全,体现保障社会公众利益、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保护城市基本生态和城市历史风貌的总体要求。

第四条(法定地位)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相关规划管理的依据。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五条(管理职责)市人民政府领导全市城乡规划工作。

区、县人民政府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管理工作。

区、县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的具体工作,业务上受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领导。

第六条(组织编制机关)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新城、新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区、县人民政府会同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

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特定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相关区、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标准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标准

2. 3.

语 ........................................... 4
土地使用 ........................................... 7
3.1. 3.2. 3.3. 规划导向 .................................................................................................................. 7 用地分类 .................................................................................................................. 7 混合用地 ................................................................................................................ 12
9.
综合交通 .......................................... 37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9.10. 9.11. 规划导向 ................................................................................................................ 37 基本要求 ................................................................................................................ 37 道路系统 ................................................................................................................ 38 轨道交通系统 ........................................................................................................ 41 交通枢纽 ................................................................................................................ 42 常规公交 ................................................................................................................ 43 出租车 .................................................................................................................... 44 加油(气)站 ........................................................................................................ 44 静态交通 ................................................................................................................ 45 慢行系统 ................................................................................................................ 46 地块机动车出入口控制......................................................................................... 47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年修订版)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年修订版)

5. 空间管制 .......................................... 18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规划导向 ................................................................................................................18 空间景观构架 ........................................................................................................18 建筑高度 ................................................................................................................20 建筑界面 ................................................................................................................21 公共空间 ................................................................................................................23 风貌保护 ................................................................................................................24 地下空间 ................................................................................................................25 其它 ........................................................................................................................25

上海临港建筑规划方案

上海临港建筑规划方案

上海临港建筑规划方案上海临港是上海市的东部新城,位于浦东新区南端,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和临港新片区发展,上海临港在未来的建筑规划方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上海临港作为一片新兴的城市区域,应该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在建筑规划方案中,应该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绿化率。

同时,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建设水循环系统,减少水资源浪费。

此外,还应该注重空气质量改善,在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上,要尽可能减少对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

其次,要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

上海临港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区域,需要完善的公共设施来支持其发展。

在建筑规划方案中,应该合理布局学校、医院、商场等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此外,还应该注重交通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桥梁、地铁等,以提高区域的交通便利性。

再次,要注重功能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上海临港的建筑规划应该注重将不同功能的建筑融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多样性和高效率的城市环境。

在建筑设计和用途选择上,要兼顾住宅、商业、办公等多个功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还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建筑等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最后,要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

上海临港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建筑规划方案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同时也要注重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的体现。

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和旅游开发,提高人们对本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综上所述,上海临港的建筑规划方案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功能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保护和传承。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上海临港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城市区域,为周边地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6号

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6号

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正文:---------------------------------------------------------------------------------------------------------------------------------------------------- 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2003年12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6号发布)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临港新城的管理,促进临港新城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区域)上海临港新城(以下简称临港新城)由主城区、产业区和洋山深水港后方配套区等组成,东起南汇滨海,西至郊区环线(远东大道)及至南汇区与奉贤区界,北以大治河为界。

第三条(发展方向)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临港新城应当建成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以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服务、出口加工、教育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海滨城区。

鼓励临港新城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成为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综合性试验区。

第四条(管委会)本市设立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

管委会是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依据本办法的委托行使如下职责:(一)制订、修改、实施临港新城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行政管理的具体规定;(二)负责临港新城内投资项目、土地使用的审批;(三)负责临港新城内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的行政管理;(四)负责临港新城内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认定;(五)协调上海海关、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等行政管理部门对临港新城内企业的日常行政管理;(六)负责为临港新城内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七)完成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公共事务的管理)管委会负责临港新城有关行政事务的归口管理。

临海滨海新城分区规划

临海滨海新城分区规划

临海滨海新城分区规划1.规划范围与期限(1)规划范围临海滨海新城分区规划范围涉及临海东部地区的杜桥、桃渚、上盘三镇全镇域范围,其中陆域面积41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820平方千米。

(2)规划期限近期:2007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2.发展目标与定位(1)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工业兴市”方略,以平台拓展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强势推进陆海联动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临海东部区块整体优势和竞争力。

至2010年规划近期,逐步建设成为承接国际制造业与资本转移的重要载体,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支撑,温台沿海产业带最具发展活力的产业区块,重要的临港型工业板块和物流中心;至2020年规划远期,经过滨海新城的发展,力争使临海市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台州前列。

(2)城市功能定位临海东部区域产业引擎,新兴临港城区,滨海服务中心,生态宜居新城。

(3)城市性质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区域,临海新型工业和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经济区,未来台州的门户、腹地港和浙东沿海临港服务中心,古城旅游、海岛旅游和生态旅游为特色,临海市东部副城及和谐发展示范区。

3.发展容量与规模(1)人口规模至2010年规划近期,滨海新城总人口将达到38万人(常住人口),城市(镇)人口达到1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4%。

至2020年规划远期,滨海新城总人口将达到51万人(常住人口),城市(镇)人口达到4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78%。

(2)用地规模近期建设用地规模:至2010年规划近期,临海滨海新城城镇建设用地19.5平方千米,其中杜桥片区7.5平方千米,上盘片区2.5平方千米,桃渚片区2.5平方千米,白沙湾新区7平方千米;远期建设用地规模:至2020年规划远期滨海新城城镇建设用地为66平方千米,其中杜桥片区10.9平方千米,上盘片区3.5平方千米,桃渚片区7.0平方千米(含洞港、红脚岩产业区块),白沙湾新区36.6平方千米,头门台州中心港区8平方千米。

关于容积率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容积率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容积率的认识与思考
马明
【期刊名称】《住宅科技》
【年(卷),期】2011(031)006
【摘要】容积率是"宗地"面积允许的建筑容量,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指标,是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分析了影响容积率的诸多因素,指出了过高容积率的多种危害,论证了加强容积率科学管理的几个问题.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马明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补偿性容积率计算的工业用地容积率管理 [J], 何健元;邱浩锋;樊惠萍
2.新时期城市住宅容积率的分析与建议--以上海临港新城四个(镇)城市社区容积率的情况为例 [J], 杨晰峰
3.基于补偿性容积率计算的工业用地容积率管理 [J], 何健元;邱浩锋;樊惠萍;
4.广州首个容积率计算办法印发实施明确地下停车库不计入容积率 [J],
5.容积率1.0左右的传统院落空间与现代住区设计应用研究——以上海安亭新镇莱茵半岛项目为例 [J], 袁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临港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提要
前言:
根据上海市政府于 1月批准并实施的《上海市临港新城总体规划( -2020年) 》, 临港新城的发展定位明确为: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集装箱国际深水枢纽港和国际航空枢纽港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高度协调、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综合型滨海新城和具有辅城地位的战略重点发展区域, 并成为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重要产业基地之一。

为了满足临港新城工业园区重装备产业用地的需要,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 集团) 有限公司根据临港新城总体规划要求, 实施了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围滩造地工程。

工程圈围顺堤沿-2m( 吴淞高程) 线布设, 顺堤长6896.9m, 西侧堤长512.4m, 东侧堤长312.0m, 圈围成陆约3.01k㎡( 合4518亩) , 将为上海沪东重机、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大众汽车等一大批大型企业落户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提供必须的土地资源。

与此同时, 企业相应所需的码头岸线的规划建设也迫在眉睫。

根据《上海港总体规划( ~2020年) 》( 送审稿) 芦潮港以西8.0 km作为港口岸线, 重点拓展临港产业功能, 配合临港新城和洋山港的建设, 规划布置货运码头、公务码头、陆岛交通客运码头岸线。

为适应临港新城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对水上运输的要求, 明确临港新城港区的发展方向, 确定临港新城港区的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 指导和规范临港新城港区岸线的利用和开发, 充分发挥港区综合物流功能和临港新城产业功能, 促进临港新城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 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受上海临港经济发展( 集团) 有限公司的委托, 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下编制了《临港新城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规划港区建港条件的分析研究
该港区属强潮海域, 水流急, 含沙量高, 浪大是港口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为此, 对其自然条件、现状进行了详实调研分析, 进行了潮位、潮流、泥沙、波浪现场观测, 着重对海岸演变和潮流、泥沙及波浪对规划港区可能出现的影响进行了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和评价, 对规划港区建设5000吨级码头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 一) 、岸滩演变和海床稳定性分析
历史上南汇咀在长江丰富的泥沙供应下不断向海淤涨。

历史时期兴建的海塘忠实地记录了南汇海岸变迁的历史过程。

可见不同时期的淤涨速率是不同的, 而且期间也曾有过停顿或冲刷时期, 但向海推展是南汇咀海岸发展的总趋势。

南汇咀处在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 水流和泥沙条件比较复杂。

因受长江口下泄沙量和长江入海汊道分流分沙变化的影响, 南汇咀岸滩地形曾出现过多次冲淤转换, 表现为南汇东滩和南汇南滩常呈现此冲彼淤的交替变化, 即东滩冲南滩淤, 南滩冲则东滩淤。

南汇咀岸滩的前端因此而发生往复性摆动, 故此俗称”摇头沙”。

追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 南汇咀经历着一个由冲转淤的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南汇咀芦潮港一侧滩地处在强烈冲刷状态, 当时0米等深线贴岸而过。

岸线靠修建的丁坝和顺坝等海工建筑物来抵御强潮和风浪对海岸的强烈侵蚀, -5m等深线亦在当时修建的丁坝坝头前沿经过, 当时芦潮港验潮亭建在海堤外-6m 水深的海中, 如今早已成为陆地。

至1983年后, 南汇咀南滩开始由冲转淤, 淤涨速度逐年加快, 表现为0m以上的滩地不断展宽, 以-5m水深线为代表的水下斜坡随之向海推进。

1985~1990年, 芦潮港断面0m和-5m等深线分别外推了70m和270m; 在新开港断面0m、 -5m等深线分别外涨了20m和480m。

1990~1996年间, 水下滩坡继续外涨, 而-7m~-8m等深线以外的平坦海床则开始由淤转冲。

1994年开始, 南汇咀两侧滩地开始大规模的人工促淤造地工程, 0m 以上滩地大部分被圈围, 相继上马的工程有南汇东滩的一、二期, 人工半岛一、二期以及南汇南滩的东临港围垦和西临港促淤工程, 被围滩地面积达22万亩, 近150km2。

如此大规模的促淤造地工程其所产生的影响, 一是固定了南汇咀东0m线以
上滩地的边界, 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稳定了”摇头沙”的摆荡范围; 二是阻隔了南汇咀附近水域滩槽水流和泥沙的交换, 削减了沿岸水体的泥沙来源, 降低了含沙浓度; 三是筑堤后原先大量进滩水流被阻, 加强了堤前水流强度, 有利于堤前海床的冲刷。

在这种水沙环境下, 地形变化的反映是: 堤前滩地变窄, 滩坡变陡, 表明当前已处在大规模围地工程后期水下地形的稳定调整阶段。

这就给码头的建造提供了一个较稳定水深的水域条件。

( 二) 、自然条件对临港新城港区的影响
影响港口建设和营运的气象因素有风、雨、雾和冰, 海象因素主要有潮流、近岸海流和波浪。

临港新城规划港区不宜作业因素标准见表1。

表1 港区不宜作业因素
经过上述岸滩演变和海床稳定性分析和自然条件对临港新城港区影响的分析为规划港区5000吨级码头的建设条件提供了依据。

二. 规划港区码头总平面布置的试验研究
规划港区码头工程的建设势必造成规划区域潮流、泥沙、波浪运动和泊稳条件的变化。

因此, 对规划港区码头总平面布置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

主要试验研究有: 《上海临港产业区5000吨级码头潮流、泥沙整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1) 和《上海临港新城工业区5000t级码头详细规划阶段水流、泥沙问题定床潮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8) 结论如下:
( 1) 拟建中的5000吨级码头所在的芦潮港海域, 为杭州湾北岸强潮流、高含沙区域, 水流泥沙条件是直接影响到码头今后能否正常运营的关键因素。

( 2) 近来, 随着长江下游输沙量的下降、南汇东滩大型围垦工程的建设, 使南汇芦潮港附近海域的流速增强, 造成南滩芦潮港东侧深水区出现冲刷, 并有逐渐向西和向近岸区发展趋势。

位于芦潮港以西的临港工业区附近水域地形处于过渡调整时期。

( 3) 两个重件码头和5000吨级码头的建设, 使近岸1200m范围水流减缓, 形成淤积环境。

( 4) 定床水流泥沙试验结果表明, 5000吨级码头的接岸引桥座数越少, 近岸区水流强度减弱幅度也越少, 进而可减少近岸区泥沙回淤; 在近岸区范围内, 五引桥方案泥沙淤积厚度比三引桥方案要大10cm/a左右。

( 5) 随着5000吨级码头口门宽度的增加, 口门中部水流( 主要为落潮流) 强度随之增强, 平均回淤率减少, 但口门宽度大于600m后, 水流和泥沙增加幅度逐渐变缓。

( 6) 5000吨级码头口门宽度的变化对对码头后侧近岸区及两个重件码头前沿水域水流、泥沙条件的影响较小, 一般讲, 随着口门宽度的减小, 近岸区和重件码头前沿水域水流均稍有增加, 码头前沿水域回淤率变化不大。

综合考虑水流、泥沙等条件后, 推荐三引桥口门宽度600m方案。

( 7) 三引桥方案中西侧公共重件码头的布置方案基本合理, 2#和3#码头单元之间的口门设置, 为西侧近岸区清淤提供了方便。

( 8) 本报告中提供的工程区泥沙回淤率为一般条件下的年回淤率, 根据经验, 码头施工期和建成初期回淤率可达试验值的1.5~2.0倍。

( 9) 根据工程经验, 因码头后方引桥桩基范围内泥沙清淤困难, 将会逐渐减弱近岸区水域水流强度、增加泥沙回淤。

由于引桥桩基范围泥沙回淤的累积作用, 常常使码头后方近岸区为泥沙强淤积区域。

为此, 应特别重视对近岸区泥沙淤积的情
况的监测、并及时采取有效清淤措施。

( 10) 今后尚需结合波浪泊稳问题尽快开展波浪( 包括风暴潮、台风等极端恶劣天气条件) 泥沙问题专题研究。

三. 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
( 一) 吞吐量预测结论
根据临港新城的区位优势, 产业发展定位规划, 新城建设营运与发展需要, 港区的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以及上海港总体规划, 该港区的性质为: 临港新城港口将成为集公务、货运和客运为一体的, 主要面向临港新城地区的, 具备公共型和货主型码头特征的, 集重大件、滚装件、集装件杂和大件等为一体的多用途、综合性港口。

经过对临港新城港区经济腹地的调查, 对港口货运生成量的分析研究, 在对大量实际数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预测得出了规划年所规划港区的货物吞吐量: 近期 : 565万t其中砂石料运量340万t
远期2020年: 900万t其中砂石料运量270万t
客运码头客运量:
随着舟山诸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临港新城规划实施人口的聚增, 以及东海二桥等大型工程的拉动, 海岛旅游、大桥观光等一系列客运、旅游航线的开辟和航班增加。

预测: 客运量130~180万人次/年
2020年客运量250~280万人次/年。

( 二) 港区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范围为芦潮港以西到南汇与奉贤区交界处, 岸线全长约8.0 km, 以及与岸线相对应的D1路以南的港口和工业用地。

( 三) 岸线利用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