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tam一家的中国年_2015年中国药学家

合集下载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奖作者: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20期新华社电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39岁开始研究中草药抗疟疾屠呦呦生于1930年,85岁的她仍活跃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2011年,她因发现青蒿素而荣获美国拉斯克奖。

这一大奖在世界医学界也具有很高的声誉,其获得者有近四分之一后来获得诺贝尔奖,被认为是诺奖“风向标”。

这位现年85岁的女科学家是浙江宁波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人生的期待和憧憬,而她也终生与天然植物结下不解之缘。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药学院),屠呦呦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

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疾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方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又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的经验,39岁的她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1971年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从东晋药书获得灵感研究青蒿素遇到的难处比想象中还要大。

屠呦呦筛选出的样本并不尽如人意: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高考作文素材:屠呦呦获诺奖

高考作文素材:屠呦呦获诺奖

• 李克强贺屠呦呦获诺奖:体现中医 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 2015年10月06日 00:19 来源:新华通讯社 • 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祝贺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李克强在贺信中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 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 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 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 力的不断提升。 • 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 大贡献。
• 攻关
•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38岁的她被委任负责重点进行中草 药抗疟疾的研究。 • 耗时3个月,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 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选出的胡椒“虽 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 “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 好而被放弃。 • 其后,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 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 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 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试验, 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 100%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 • 在其后的临床观察中,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还亲自携药去海南昌江 疟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在她报告了“30例青蒿抗疟全部有效”的 疗效总结后,掀起了全国对青蒿抗疟研究的高潮。 • 屠呦呦继续进行青蒿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最终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 单体,并命名为青蒿素。在《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中,有一页印 制粗糙的新药证书复印件,那是中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 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这份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申报获批 的证书上,并没有屠呦呦的名字。

屠呦呦获诺奖

屠呦呦获诺奖

屠呦呦获诺奖作者:来源:《新作文·金牌读写高中生适读》2015年第12期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该奖项。

关键词一:“三无”科学家。

屠呦呦在此之前并不出名,她本人是个“三无”科学家:无留洋经历,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

她所研究的领域也不热门,为中草药。

这就使她的获奖具有“爆冷门”的意味。

关键词二:以身试毒。

她曾在60天内对30例疟疾患者做临床观察,并曾自己以身试毒。

关键词三:坚持不懈。

屠呦呦从发现青蒿素,到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经历了40 年,从那个时候到2015年获奖又经过了10 年,她说现在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她曾收集汇总出2000多个治疟方药,然后精选出640个。

1971年提取到191号(即191次实验)药物样品时,才显示出100%的抑制率。

启示:启示一:英雄不问出身。

留过学的,戴过博士帽的,自然是值得重视的高端人才。

进了科学院成为院士,则更是尖端人才,需要倍加珍惜。

不过,并非是“野无遗贤”,在这个小圈子以外,还有着大量出类拔萃之才。

一旦有适宜的土壤气候,就会脱颖而出。

最后能否成为“英雄”,不取决于光环式的“出身”,而是脚踏实地的努力。

启示二:处处有用武之地。

如今攀科学高峰,多习惯于瞄准一些热门领域,这自然也是必要的,但是,那些不被关注的冷门地方,也是大有可为的。

屠呦呦的成就表明,科学研究只要吻合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并非只有“热门”领域才是“用武之地”。

附录:屠呦呦:我有一个希望我这次得奖,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形成一个新的激励机制。

我们国家要深化体制改革等等,正好诺贝尔奖来了,在中国还是第一次,零的突破,很多年轻同志怎么发挥他们的能力、他们的实力,形成新的激励机制,这是我的心愿。

我已经老了,新生力量是很重要的,不光是医药领域,各个领域都会有创新的。

初中八年级下册政治思品第四单元 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人教版知识点练习

初中八年级下册政治思品第四单元 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人教版知识点练习

初中八年级下册政治思品第四单元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人教版知识点练习第1题【单选题】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A、合作是为对方工作减轻负担B、在赛场上不需要个人竞争,只为集体贡献力量C、合作能产生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力量,完成自己不能完成的事情D、合作就是一味的奉献,不求任何回报【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面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当时是封建社会,无可厚非B、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C、当时的农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公平D、这种现象是由于农民不勤劳造成的【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某班同学要进行足球比赛,球技高超的小明却被两个组同时拒绝。

原因是他在以往的比赛中,喜欢单打独斗,动辄训斥队友,甚至经常和对手发生激烈争吵。

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A、竞争和合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B、生活中处处有合作,合作比竞争更重要C、“训斥”能激发人的斗志,赢得比赛D、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图,某反腐大剧热播期间,有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盗取该剧全集,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售卖。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诱惑是导致人们做出错误选择的主要原因②我们应该及时地向剧组举报以行使监督权③非法传播是违背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行为④非法传播者侵犯了版权方的智力成果权。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硬。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①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②合作的核心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③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④我们要善于竞争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比尔盖茨的名言:“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公平是相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B、生活中不公平的事是无法改变C、生活中的不公平是常有的,要学会接受、泰然处之D、生活中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我们要去追求公平【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呼唤着正义。

屠呦呦 获奖感言资料

屠呦呦 获奖感言资料

屠呦呦诺奖报告演讲全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12-18 08:19 来源:新华网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已经抵达瑞典并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

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央视记者王薇薇)演讲全文如下: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 (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主题人物阅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讲解

主题人物阅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讲解

主题人物阅读: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者【人物事略】屠呦呦, 药学家, 浙江宁波人, 生于 1930年。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51年至 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 (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仅有大学本科学历,于 1969年与其他几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523项目”。

1971年,她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 1972年,她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她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发明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 35年以来 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方面的出色成绩, 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2011年 9月, 她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5年 10月 5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颁奖辞】屠呦呦,一个因特别而好记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中国,也传遍了全球。

“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 她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一段传奇,让国人自豪亢奋。

【素材解读】话题 1:迟到了 40年的大奖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最早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

20世纪 5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当时的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一度被压制的疟疾又卷土重来。

20世纪 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药物,但始终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

1967年 5月 23日, 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 代号为“523”。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中新网10月5日电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系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此次奖项是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将委员会主管乌尔班·兰达勒颁发的。

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物介绍】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

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

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此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所获得的最高奖项。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获奖后,85岁的屠呦呦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对名利看得很淡:“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看淡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科学精神诸多的第一,使得国人欣喜若狂,反而屠呦呦本人显得颇为淡然。

在其看来,获奖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了更多人,让百万人的生命得以被挽救。

这是一种无法抹杀的历史事实,也是对自己的最大认可。

科学成果的获得来之不易,在科学的山峰上,最终成功登高者往往只是少数。

尽管很多人行于半途就抱恨终天,但其亦给了后人继续向上的台阶。

所以科研工作者要有一颗淡定坦然之心,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

拥有这种品质与情怀者,最终必然会获得成功,老一辈的科学家无不如此。

如钱学森、钱三强、李政道、袁隆平等,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科学家最应有的基本素养,那便是淡看名利、潜心研究与长期坚持。

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这似乎具有某种讽刺意味。

的确,在商业的裹挟之下,国内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成了圈钱的道具,科学家也成了“另类商人”,科研经费投入得越来越多,然而有建树的成果却越来越少。

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保持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风范才更值得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otam一家的中国年_2015年中国药学家
最初和周红林联系是通过MSN,她流利顺畅的中文表达,让我几乎忘记了网络另一端的姑娘来自以色列。

直到拍封面照、采访整个流程结束,有着白色皮肤和黄色鬈发,说着一口地道中国话的周红林,从没给我“外国人”的感觉,当我向她说起自己的这种印象,红林很高兴地说:“真的,我采杭州三年了,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里,喜欢这里热情的人们,中国不是有个‘第二故乡’的说法吗?我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怀孕,现在我们一家三口都生活在杭州,可以说,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 从连吃三天鸡蛋面到“本地通” 三年前,红林大学毕业,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在以色列当地找一份工作,另一个是出国继续学习。

和男朋友商量过后,她决定留学。

到哪个国家留学,成了摆在她面前的第二个选择,神秘的中国,是其中一项很有吸引力的选项,在比较了学费、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各方面因素之后,红林和男朋友一致决定到浙江大学中文系学习语言。

他们在家乡举行了婚礼,婚礼结束后的第六天,他们就踏上了中国之旅。

当初他们只是打算学一年的语言,有了简单的中文水平就回国,可没想到,这叫寺就是三年。

刚来杭州时,红林说,没有任何中文基础的那段时间真是感觉寸步难行,连g乞饭都成问题,因为饭店的菜单根本看不懂。

他们曾经一连三天都在吃鸡蛋面,并不是他们爱吃鸡蛋面,而是因为第一次试着点菜就点的鸡蛋面,他们尝了一下,感觉还不错,接下来的几天吃的都是这个。

直到中文老师教了他们一些常用菜的写法,他们才算告别了鸡蛋面。

红林说,那段日子带来的“后遗症”就是,现在她和先生都不想再吃鸡蛋面了。

现在的红林不仅普通话说得很流利,就连杭州话都能听得懂一小部分了。

相约见面地点的时候,红林说起杭州的道路街巷来头头是道,俨然一个“本地通”。

如今,红林和先生在杭州也都各自开展了自己的事业,她说,虽然他们最后还是会回到以色列,但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早就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中国年让我有想家的感觉以色列的犹太历“新年”是在中国的初秋季节,每到过犹太新年的时候,红林和先生就会去上海,在上海的犹太人很多,
他们会聚在一起,穿着节日的盛装,吃着丰盛的食物,互相说着祝福的话,进行犹太新年的各种传统仪式。

说起中国的农历新年,红林说,和以色列新年一样,是一个团聚的节日,全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

和以色列过年时的食物也和中国一样有很多的象征意义。

比如以色列新年时要吃鱼,象征着在工作和学习中走在前面;吃石榴则代表生活富足…… 每当快到中国新年的时候,红林就感觉人们的情绪都变得不一样了,好像很兴奋的样子。

而到了中国人过年的时候。

身边的中国朋友都回家了,红林也会变得格外想家,想远在万里之外的父母和家人。

她和先生也不愿意在中国人欢天喜地过年的时候冷冷清清,所以,在中国新年的时候,他们有时会约上几个其他国家的好朋友.到家里聚一聚,有的时候,还会去美丽的西湖边走走逛逛。

宝宝叫唐朝的“唐” 2003年末,还在学中文的红林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在中国孕育的小宝宝带给她和先生太多的惊喜。

红林笑着说,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就打了很多的中文底子。

有时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宝宝就在肚子里很兴奋地乱动,茌红林看来,那是他在举手要回答问题了,她就低头问宝宝:“你知道答案吗?知道就告诉妈妈吧。

”可能正是由千这个原因,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听懂中文,就连邻居老奶奶用杭州话说“再见”时,他都会马上摆摆小手跟奶奶再见。

现在,宝宝在一个多语言的氛围中成长,妈妈最常说的是以色列的西波拉语,爸爸则常用英语交流,而阿姨说的是普通话,周围时不时还有杭州话冒出来,红林说,这样对宝宝有好处,可以让他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很多种语言。

红林的宝宝叫“丫OTAM”,这是以色列古代一位国王的名字。

中国朋友给宝宝音译了一个中文名字“游唐”,昵称“唐唐”。

红林很认真地给我解释了一下宝宝名字的中文意义,“游,就是旅游的意思,就是我和先生游学到中国生的宝宝;唐,是中国唐朝的唐,其实也是指中国。

”红林还去杭州丝绸市场给唐唐买了件唐装,她觉得一个外国的小朋友穿着中国的传统唐装会很有味道。

在飘着咖啡香气的一家西点屋,听红林说着宝宝的中文名字,想着唐唐穿着唐装的可我油然而生一种既感动又亲切的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