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术前选择的应用

合集下载

利用三维 CT 测量数据进行髋臼假体准确定位

利用三维 CT 测量数据进行髋臼假体准确定位

利用三维 CT 测量数据进行髋臼假体准确定位易里力;黎克;陈辉;邓智斌;谭勇;蒋飞鹏【摘要】目的:利用术前三维 CT 测量数据进行髋臼假体准确定位。

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4月,进行50例51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男31例,女19例;年龄51~75岁,平均62岁。

股骨颈骨折头下型35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Ⅲ~Ⅳ期6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Crowe Ⅰ型5例,髋关节骨关节炎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其中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1例。

患者均为初次置换,根据患者年龄、骨骼质量等因素采用骨水泥全髋、混合全髋、生物全髋。

术前利用三维CT 测量的前倾角和外展角数据,并与正常值比较,换算出假体臼缘与骨臼缘的距离,帮助准确植入假体。

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病例随访5年,无假体脱位及骨溶解和假体撞击。

结论利用术前三维 CT 测量数据进行髋臼假体准确定位,方法可靠,值得推广。

【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3页(P841-842,843)【关键词】CT;测量;髋臼;假体;定位【作者】易里力;黎克;陈辉;邓智斌;谭勇;蒋飞鹏【作者单位】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骨科,湖南湘乡 411400;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骨科,湖南湘乡 411400;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骨科,湖南湘乡 411400;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骨科,湖南湘乡 411400;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骨科,湖南湘乡 411400;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骨科,湖南湘乡 41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导致髋臼假体位置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如显露不充分,患者体型较大,导向器不准确以及术中患者体位发生变化等。

定位不良会增加脱位率,导致肢体长度差异,假体撞击,界面磨损,甚至需要进行翻修手术。

髋臼的位置异常也会改变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导致骨盆骨质溶解和髋臼假体移位。

如何准确定位假体位置是临床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假体型号选择与测量方法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假体型号选择与测量方法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假体型号选择与测量方法假体的测量手术前的假体模板测量是为了术中假体安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恢复髋关节的旋转中心,股骨偏心距达到双下肢等长。

术前模板测量需要投照中心位于耻骨联合的骨盆正位片和髖关节侧位片。

这些X线片应当包括足够的股骨上段。

X线片的放大系数应与模板一致,一般是10%~20%。

术前模板测量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标注:首先在正位骨盆片上找到两侧的泪滴,做一连接两侧泪滴底的水平连线。

然后在患侧股骨小转子处找一个重复性好的标志,在对侧小转子处找到同一点。

测量自泪滴连线到所选小转子点的垂直距离。

两侧垂直距离之差为两下肢实际长度之差,即患肢短缩的长度。

第二步,髋臼测量:首先在髖关节侧位X线片上测量出股骨头的大小,髋臼尺寸原则上比股骨头大2~4mm。

根据上述数据在骨盆正位X线片选择合适的髋臼大小。

模板的髋臼下角应位于泪滴连线上,髋臼开口线与泪滴连线成45°角倾斜,髋臼内缘靠上骨盆内壁即髂坐线上,髋臼外上角与真臼的外上缘齐平。

在此位置上标注髋关节旋转中心。

第三步,股骨柄测量:将股骨侧假体模板与股骨近端重叠选择股骨柄的大小。

假体生产厂家一般以序号来描述股骨柄的大小规格。

假体大小确定后观察柄模板上股骨头的旋转中心与髋臼旋转中心的相对关系,根据是否恢复术前偏心距的情况,确定采用标准偏心距假体还是高偏心距假体。

最后参照先前获得的肢体短缩的数据,确定恢复肢体长度所需要的股骨颈切骨距离(以小转子上缘为基线)。

测量全部完成后可得到的数据有:髋髋的尺寸、股骨头的规格号、柄的偏心距、小转子上方的切骨距离。

术前肢体缩短假体的选择是选择骨水泥柄,还是非骨水泥柄可以根据股骨髓腔的形态来判断。

在髖关节正位片上,从小转子中部画一横线,连接横线下10 cm 和和3cm两点,划出髓壁内外侧连线,测量近端和远端髓腔内壁连线横径远端髓腔canal)与近端股骨距(calcar)横径之比(canal/calcar)叫髓腔/股骨距比率(CC比)。

基于CT图像的全髋关节置换辅助诊断算法

基于CT图像的全髋关节置换辅助诊断算法

基于CT图像的全髋关节置换辅助诊断算法WANG Qi;LIU Sheng-wei;ZHU De-cheng;XU Xiao【摘要】计算机辅助诊断算法是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热门.全髋关节置换前医生需要手动对比CT与股骨柄图像进行诊断.提出了一种基于CT图像的人工髋关节置换辅助诊断算法.首先统一CT图像与人工髋关节图像的度量;然后通过图像处理提取CT中股骨头中心与股骨干轴线作为内部基准;最后根据基准对人工髋关节图像进行几何变换,与CT图像融合后以模拟植入后效果,辅助医生诊断.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准确地将人工髋关节图像与CT图像配准.【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9(019)001【总页数】7页(P183-189)【关键词】CT图像;全髋关节置换;计算机辅助诊断【作者】WANG Qi;LIU Sheng-wei;ZHU De-cheng;XU Xiao【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9计算机辅助诊断是近年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研究的热门,是减轻医生压力,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

目前,计算机诊断还无法完全取代人力诊断。

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生进行诊断是一种提高治疗效率的有效途径。

得益于医学影像领域与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辅助诊断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因此一直都受到国内外相关专家的高度重视。

目前,对于计算机辅助诊断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医学图像降噪处理[1]以得到信息保留完好的医学图像;医学诊断模糊专家系统技术[2]可以进行常见病的初步诊断;医学图像三维重建[3]辅助骨脱位诊断;医学图像自动分割[4]可以提取病灶所在,量化图像信息等。

其中,图像自动分割是基于医学图像诊断的重要技术。

对于各类医学影像,如细胞、骨骼、肿瘤等,不同的分割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需要学者们慎重选择。

文献[5]提出一种基于多视角深度信念网络的肺结节识别方法,能够有效分离病灶,降低假阳性诊断。

全髋关节置换前假体型号的选择方法

全髋关节置换前假体型号的选择方法

全髋关节置换前假体型号的选择方法李建龙;李毅中;林金矿;姚学东;庄华烽【摘要】10.3969/j.issn.2095-4344.2012.48.003% 背景:假体和股骨近段髓腔横断面的匹配非常重要,模板测量法术前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准确率低,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方法用于全髋关节置换前预测假体型号.目的:利用 CT 测量股骨峡部最小髓腔内径及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并通过两种髓腔径大小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方法:利用 CT 测量52例61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前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和峡部最小髓腔内径大小,根据两种髓腔的大小进行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以常规模板测量法作为对照.分析两种方法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可行性、准确性.结果与结论: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和峡部最小髓腔内径大小与股骨假体型号之间都存在很强的相关性(r=0.97-0.99, P <0.05).CT 峡部测量法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优秀率为47.5%;比模板测量法有更好准确性,尤其是在≤65岁的年龄段.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置换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优秀率为52.5%;比模板测量法有更好准确性,尤其在>45岁的年龄段.CT 峡部测量法对于年龄≤65岁或股骨干髓腔窄小者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则在年龄>45岁或股骨干髓腔宽大者的置换前选择假体型号方面具有更好的准确性.两种方法综合运用有利于选择出匹配度更高的股骨假体.【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2(000)048【总页数】5页(P8943-8947)【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假体;股骨;CT【作者】李建龙;李毅中;林金矿;姚学东;庄华烽【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 引言全髋关节置换的目标是缓解疼痛,恢复关节活动度,改善功能,重建髋关节正常的生物力学[1-2]。

CT三维重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CT三维重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CT三维重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CT三维重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各类髋关节置换病人共82例。

其中股骨颈骨折2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5例。

所有病人术前均行髋关节CT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关数据,以测量到的参数指导手术方案及假体选择。

术后使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03min(90~120min),术中出血平均360ml(200~500ml),术后平均住院日16.3天(10~23天),术后测量肢体长度差异平均0.6cm(0.4~1.0cm)。

利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优66例,良12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95.1%。

结论:CT三维重建可以通过更精确和全面的数据测量,为THA提供更合理的手术方案和假体选择,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 CT;三维重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9-0098-0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重要手段。

而手术过程中植入假体不匹配与安放位置不合理,会造成术中植入困难,术后假体易脱位、松动及磨损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手术失败。

CT三维重建的出现,使影像质量及精度越来越高,可以立体的观察髋臼、股骨头及周围毗邻情况,提供多平面多角度的测量数据,对于植入假体的选择及安放位置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2例THA患者进行分析,讨论CT三维重建在THA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1)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RCO分期Ⅳ期;(2)年龄>65周岁,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

排除标准:(1)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人;(2)各因素导致的骨盆倾斜、畸形或股骨近端畸形者。

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的选择及应用:本刊中文部

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的选择及应用:本刊中文部

2 股 骨 峡 部在 非 骨 水 泥 型 全髋 关 节 置换 中 的
作用
3 高龄 患 者 锥 形 股骨 柄 假 体 全髋 置 换 后 的 中
期 疗效
李 毅 中 ( 建 医科 大 学附 属 第二 临床 医 学 院骨 福
科 ,福 建省 采 州市 3 20 ) 6 0 0
刘宏鸣 ( 苏州 大学 附属 第一 医院 骨科 ,江 苏省 苏
1 8 6 3 :0 — 0 . 9 6,( )1 3 1 5
Eb w S r .9 54 f ) 8 —8 Io ug 1 9 ; 4 : 6 2 9 2
陀0 Kr b r ,r sa L , deln . to e sono e 1 on eg M B o tm A So r d V Re rv r i ft u h
8 非 骨 水 泥型 髋 关 节 假 体用 于 老 龄 初 次 全
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股骨假体的安置
和置 入后 的稳 定 。文章 旨在 观察 C 峡部 测 量股 T
骨峡 部 在 非骨 水 泥型 全髋 关 节置 换 中的 作 用。 收 集4 尸 体 股骨 的 C 影像 及 额状 解 剖 面 ,分 例 T
2 0 8 ( ):7 3 1 6 0 2;4 1 1 5 — 2. 0 7
罗 滨. 启 华, 学洪 , 肱 骨远 端 的解 剖观 测 肱骨 假 体 的设计 [] 李 陈 等. j J. 中国 临床解 剖 学杂志 ,0 42 () 7 .7 . 2 0 .24: 43 6 3
Nee n . r CS 2 d Repac l eme t t o a t rg e o me a n hr pls y f l n hu ar o rl
2 股 骨 峡 部 在 非 骨水 泥 型 全 髋 关节 置 换 中

CT数据髋部骨骼3D模型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

CT数据髋部骨骼3D模型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

CT数据髋部骨骼3D模型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胡华平① 彭炳龙① 文毅英① 敖沸① 贾芝和① 杨慧文① 何敏① 【摘要】 目的:分析CT数据髋部骨骼3D模型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

方法:选定萍乡市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2020年1月-2022年1月住院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二维组手术前后采用传统二维影像评价,3D组手术前后采用基于CT数据髋部骨骼3D模型重建的三维影像评价,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指标[股骨近端匹配度、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外展角]、手术指标、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并发症总发生率。

结果:3D组术后6个月前倾角、外展角均低于二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术后股骨近端匹配度、股骨偏心距均高于二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D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二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个月,3D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5.00%)高于二维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个月,3D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50%)低于二维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前后引入基于CT数据髋部骨骼3D模型重建技术,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出血量、引流量,缩短手术及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CT 髋部骨骼3D模型 髋关节置换术 The Role of CT Data Hip Bone 3D Model Reconstruction in Hip Replacement/HU Huaping, PENG Binglong, WEN Yiying, AO Fei, JIA Zhihe, YANG Huiwen, HE Mi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17): 108-111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ole of of CT data hip bone 3D model reconstruction in hip replacement. Method: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hip arthroplasty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of Pingxiang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January 2022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2D group was evaluated by traditional 2D image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and the 3D group was evaluated by 3D image reconstruction of hip bone based on CT data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Imaging measurements (proximal femur matching degree, femoral offset, anteversion angle, abduction angle)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surgical indicators,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postoperative hip function, and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anteversion angle and abduction angle of the 3D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2D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matching degree and femoral offset of proximal femur in the 3D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2D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ll surgical indexes in the 3D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2D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hip joint function in 3D group (95.00%)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2D group (80.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One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total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3D group (2.50%)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2D group (20.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of hip bone 3D model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CT data before and after hip replace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hip joint function, reduce blood loss and drainage volume, shorten operation and recovery tim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surgical safety. [Key words] Hip dysplasia CT Hip bone 3D model Hip replac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Pingxiang People's Hospital, Jiangxi Province, Pingxiang 337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17.025*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普通科技计划项目(20204410)①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 江西 萍乡 337000通信作者:胡华平 髋关节发育不良是指在出生之后髋关节存在缺陷,未及时给予有效治疗,病情持续性恶化,最终引发软骨退变、股骨头脱位等,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1-2]。

髋关节置换术前影像学测量研究进展

髋关节置换术前影像学测量研究进展

髋关节置换术前影像学测量研究进展自1963年Charnely 首次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地治疗类风湿性髋关节炎以来,该手术已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和应用。

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手段。

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矫正畸形、减轻或解除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因此,原则上对于只要有髓关节破坏的征象,伴有中到重度持续性疼痛和功能障碍,而且通过其他各种非手术治疗不能得到缓解的疾病,都是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指征。

因此人工关节置换在对髋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创伤、肿瘤、化脓性关节炎和结核等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髋臼假体的安放位置是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近期和远期效果的重要因素,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可引起假体撞击、脱位,导致臼杯受力不均造成内衬的磨损加剧、周围骨溶解、假体早期松动等并发症,进而需要早期翻修术。

精确测量髋臼假体位相参数,对于术中臼杯位置安放、术后假体位置随访有重要意义。

髋臼位相的测量方法可分为实物测量、x线二维影像测量、CT三维影像测量和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测量四大类。

x线片平片具有简单、快速、经济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相关文献也最多。

测量参数包括前倾角,股骨近端情况,髋关节组成骨骨质密度,周围软组织情况。

为了描述髓臼位置,Calandruccio于1987年提出髋臼轴的概念,即垂直于髋臼口平面并通过髋臼顶点的直线。

在此基础上,Murray于1993年提出了基于人体冠状面的髋臼前倾角三种定义,即解剖前倾角(anatomicalanteversion:AA)、手术前倾角(operativeanteversion:OA)、影像学前倾角(radiogranhicanteversion;RA),并探讨了三者在同一平面上的相互关系及其不同的使用范围,以后成为大多数文献研究依据。

髋臼影像学前倾角定义为髋臼轴与人体冠状面的夹角,可转化为髋臼面与人体矢状面的夹角(即平面前倾角),在x线片平行于人体冠状面和X线光束的中线垂直通过髋臼旋转中心的条件下,髋臼前倾角在前后位X线片上表现为髋臼面在人体冠状面的垂直投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 术 最 常 见 的 失 败 原 因 之 一 为 假 体 松 动 , 而相对于髋臼侧假体, 股骨侧假体由于其所受应 力特点,更加容易松动,这涉及到假体初始的稳定 性、 远期的骨长入以及假体表面处理等多方面的 问题; 假体属于近端压配或是远端压配的固定方 式会直接影响股骨侧的力学重建, 这取决于假体 植入后股骨的应力传导和应力遮挡等。 如本研究 使用的近端固定型假体,靠近端良好的压配、抗张 力设计的大转子螺钉以及领托的设计, 使假体不 会出现异常的应力传递, 使应力的传导更接近正 常从而获得良好的初始稳定。 而假体周围骨长入 影响着关节假体的远期生存率, 植入假体初始的 机械性稳定则是骨长入的保障, 要获得良好的初 始稳定,则要求假体与骨面的接触缝隙宽度小于 1 mm,以 便 于 假 体 表 面 涂 层 的 骨 长 入 ,因 此 ,假 体 与 髓腔的精确匹配显得尤为重要。 而要做到这一点
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11 年 7 月 至 2013 年 6 月 间,45 例在中山 市 人 民 医 院 骨 一 科 初 次 行 THA 患 者的临床 资 料 。 其 中 男 25 例 ,女 20 例 ;年 龄 46 ~ 82 岁 , 平 均 58.1 岁 ; 股 骨 头 缺 血 性 坏 死 27 例 , 股 骨颈骨折 l0 例,骨性关节炎 8 例。 所有手术均由本 文第一作者完成, 术前测量及假体选择均由本文 第二作者完成, 人工关节 均选用 Link 公司非骨水 泥型 RIBBED 全髋假体系统. 1.2 方法 1.2.1 常规 X 线片模板测量法(对照组) 患者术 前按照要求拍摄双侧髋关节正位片和侧位片 (包 含股骨中上段)。 按照传统模板测量法的要求,用 假体模板与 X 线片上股骨近端髓腔进行匹配,选 择适合的股骨假体型号。 1.2.2 CT 三 维 重 建 测 量 法 每 名 患 者 术 前 行 双 侧 髋 关 节 (含 股 骨 中 上 段 )的 螺 旋 CT 扫 描 (要 求 : 取平卧位、 髋关节中立位, 从髋臼顶上方 3 cm 致 股 骨 小 转 子 下 方 18 cm, 西 门 子 16 排 螺 旋 CT,层 厚 及 层 距 均 为 2 mm), 通 过 三 维 数 据 处 理 站 重 建 出髋关节三维 表面模型 ,主 要 测 量 CT 图 像 上 股 骨 颈截面髓腔长径及股骨干峡部的最小髓腔内径。 实 验 组 一— ——股 骨 颈 截 面 髓 腔 长 径 (AB 线 )定 义 : 股骨小转子最突出处上方 1.5 cm 与股 骨 干 解 剖 轴 成 45°夹 角 (∠ABG,图 1)的 股 骨 颈 截 面 最 长 的 髓 腔 内 外 侧 径 长 度 (AB 线 , 图 1、 图 3)。 实 验 组 二— ——股 骨 峡 部 的 最 小 髓 腔 内 径 定 义 : 垂 直 于 股 骨峡窄部横断面的最长髓腔内径线 (CD 线,图 4), 并相交最长髓腔内径线中点的髓腔内径(EF 线,图 4)。 然后根据已获得的股骨假体柄近端 A’B’线及 峡部参数 E’F’线分别进行假体选择(图 2)。 1.2.3 研究方法 采用双盲法,第一作者为术者, 不参与术前假体测量, 实际使用的股骨假体型号
C MY K
实 用 医 学 杂 志 201422
图 1 术前各测量径线所在平面(ABG 夹角约 45°) 图 2 假 体参照径线
图 3 股骨颈截面髓腔长径
图 4 股骨峡部的最小髓腔内径
由术者据临床经验确定的。 本文第二作者独立运 用上述三种方法于术前预测出假体型号, 记录传 统 X 线 片 模 板 测 量 法 、CT 测 量 股 骨 颈 截 面 髓 腔 长 径及峡部最小内径测量法在术前选择的股骨假体
对照组模板测量法选择型号与实际型号相 比 , 相 差 0 号 l5 例 (33.3% ), 相 差 1 号 21 例 (46.7%),相差≥ 2 号 9 例 (20%);实 验 组 一 CT 测 量 股 骨 颈 平 面 髓 腔 长 径 的 大 小 为 (24.1 ± 4.8)mm, 根据该结果所选择的型号与实际型号相比:相差 0 号 25 例(55.6%),相差 1 号 16 例(35.6%),相差≥ 2 号 4 例 (8.8%);实 验 组 二 CT 测 量 股 骨 干 峡 部 最 小 髓 腔 内 径 的 大 小 为 (11.4 ± 3.5)mm,根 据 该 结 果 所 选 择 的 型 号 与 实 际 型 号 相 比 : 相 差 0 号 28 例 (62.2% ), 相 差 1 号 11 例 (24.4% ), 相 差 ≥ 2 号 6 例(13.3%);同时使用 实 验 一 及 实 验 二 方 法 来 选 择 假 体 型 号 ,二 者 均 一 致 的 为 18 例 ,在 这 18 例 中 与 实际型号相比 :相 差 0 号 16 例 (88.9%),相 差 1 号 1例,相差≥ 2 号 1 例。 实验组一与对照组的优秀 率 对 比 间 的 P 值 为 0.034,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 0.05);实 验 组 二 与 对 照 组 的 优 秀 率 对 比 间 的 P 值 为 0.006,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 0.05);实 验组一与实验组二在预测假体型号的优秀率对比 间 的 P 值 为 0.520, 差 异 不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 0.05); 而三间者的良好率对比之间的 P 值均大于 0.05,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型号,并与实际手术中使用的假体型号对比,分析 各测量法选择假体型号的准确性, 探讨影响上述 各测量法选择股骨假体型号准确性的可能原因。 1.3 统 计 学 处 理 采 用 SPSS 13.0 软 件 进 行 统 计 学分析, 预测的假体型号与实际选择的型号完全 符合的为优秀,相差一个型号的为良好,相差 2 个 型 号 及 以 上 的 为 差 ; 组 间 比 较 采 用 χ2 检 验 , P < 0.05 认为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 2 结果
C MY K
2638
实 用 医 学 杂 志 2014 年 第 30 卷 第 16 期
对照组 实验组一 实验组二
相差 0 号[例(%)] 15(33.3) 25(55.6) 28(62.2)
注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鄢P < 0.05
表 1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优秀率和良好率
相差 1 号[例(%)] 21 ( 46.7 ) 16 ( 35 .6 ) 11 ( 24.4 )
股骨髓腔的测量目前使用最多是以股骨峡部 的最小髓腔内径来决定使用假体型号, 但临床经 验发现, 股骨侧假体的选择常常受到多个因素影 响,其中以股骨颈截面髓腔长径、股骨峡部的最小 髓腔内径及股骨前弓度的影响最大。 股骨近端髓 腔形态影响着股骨假体与髓腔的良好匹配, 并对 防止 THA 术后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早期微动起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1-3] 本 研 究 用 CT 三 维 重 建 多 方 位 观察股骨近端形态, 精确测量出股骨颈截面髓腔 长径、股骨峡部的最小髓腔内径,通过与股骨假体 柄对应的径线相比较来选择假体型号; 与常规 X 线片模板测量法术前预测股骨假体型号进行比 较。 观察分析上述三种方法对假体选择的符合情 况, 以找出作为 THA 术前计划股骨假体选择的最 佳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C MY K
2636
实 用 医 学 杂 志 2014 年 第 30 卷 第 16 期
CT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术前选择的应用
蔡荣辉 李锐军 刘康
摘 要 目 的 :探 讨 CT 三 维 重 建 对 全 髋 关 节 置 换 术 选 择 股 骨 假 体 型 号 的 准 确 性 及 其 相 关 影 响 因 素 。 方 法 :收 集 45 例 初 次 全 髋 关 节 置 换 (THA)患 者 的 临 床 治 疗 ,术 前 用 三 维 CT 重 建 测 量 并 分 析 股 骨 颈 平 截 面 髓 腔长径大小、股骨峡部的最小髓腔内径,利用股骨颈截面髓腔长径大小及股骨峡部最小髓腔内径的测量值 对 比 股 骨 假 体 的 型 号 大 小 来 指 导 选 择 假 体 型 号 ,采 用 模 板 测 量 法 对 照 分 析 比 较 CT 三 维 重 建 预 测 股 骨 假 体 型 号 的 可 行 性 和 准 确 性 。 结 果 :两 个 实 验 组 利 用 CT 三 维 重 建 预 测 型 号 与 实 际 型 号 之 间 存 在 较 高 的 优 秀 率 , 两 个 实 验 组 与 对 照 组 预 测 假 体 型 号 之 间 的 优 秀 率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 0.05);而 优 良 率 间 的 差 异 则 不 存 在 统 计 学 意 义 (P > 0.05)。 结 论 : 在 THA 术 前 ,利 用 CT 三 维 重 建 选 择 股 骨 假 体 型 号 可 行 ,准 确 性 高 。
股骨近端髓腔形态学特点对于股骨侧假体的 匹配和远期稳定有着重要的 关 联 ,随 着 螺 旋 CT 的 广 泛 应 用 ,CT 三 维 成 像 技 术 使 我 们 对 股 骨 近 端 髓 腔形态有了更精确的把握 。 本研究利用 CT 三维重 建股骨近端形态来精确测量股骨颈截面髓腔长径 大小和股骨干峡部最小髓腔内径大小, 这样既克 服了 X 线片上局部组织重叠、 肢体旋转以及放大 率不一致的不足, 亦能进一步提高了测量的精准 度和客观性。 股骨颈截面髓腔是影响股骨假体安 放的重 要 部 位 。 Decking 等 [7]研 究 表 明 植 入 股 骨 侧 假体柄近端与股骨距水平处的背侧及内侧骨面有 较紧密的接触,这对股骨假体植入起重要的限制, 同时对假体的初始固定、 增加远端稳定有重要意 义,有利于减少微动,促进骨长入,增加假体抗旋 转能力和纵向稳定性。 实验组一、二测量法的优秀 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模板测量法 , 组间的差异具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 0.05), 证 实 了 根 据 CT 测 量 股 骨 颈截面髓腔长径大小和股骨干峡部最小髓腔内径 大小在术前进行选择股骨假体型号具有可行性, 且较模板测量法具有更好的准确性, 对 THA 术选 择合适的股骨假体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因在实际 操作中假体是否匹配还受安置假体安置的角度及 股骨前弓等因素的影响,未能做到百分百符合,尤 其是“漏斗形”患者,容易出现假体与股骨颈平面 髓腔长径大小匹配, 但假体远端较股骨干峡部最 小髓腔内径大的情况, 所以会出现测量值相差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