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

合集下载

场所·地域·时代——重读深圳大学演会中心的思考

场所·地域·时代——重读深圳大学演会中心的思考

三 结论总之,深圳文化中心是由普利兹克建筑大师矶崎新领衔担任主创设计师设计,已建成十余年并屡获重要设计奖与优秀工程奖的深圳市一标志性公共建筑。

对于这样一座建筑运用后评估方法进行回访、调研,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研,证实该建筑在使用10余年后仍然保持着良好的使用状态,仍然按照初始的建筑策划及设计运行;其中使用者对于金树、银树大厅入口的标志性有充分的认同感;对于大空间利用外部景观资源,将中央绿带-莲花山景观借助大玻璃引入室内的“借景”策略也表示赞赏与肯定;对于开放阅览空间以及山地葡萄园式的观演空间模式,也都表示充分的认可。

这些都是经历10余年时间考验、对民众生活和建筑学仍具有贡献意义的优秀设计策略。

上述优秀设计策略充分佐证了普奖评委的对矶崎新大师的评语,即“他曾在中国主持设计诸多堪称典范的建筑作品,例如位于广东的深圳文化中心(2007)”。

图39图40图41图42深圳大学演会中心(图1)设计记录了一个80年代一位建筑师的实践与思考。

建筑一、时代与建筑师二十世纪80年代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巨变、思潮涌动的时期。

这一时期,代主义对建筑的本质单一的定义和理解。

二十世纪70年代,挪威著名城市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Place, Region and Era- Reflections on Rereading theperformance center of Shenzhen University 图1图2图3摘要:一个80形式表达的讨论与探索。

关键词:场所精神,校园建筑,自然元素,地域原型有其“守护神灵”的陪伴,这种灵性也决定了其特性与本质。

对建筑而言,“场所”(Place)之成为人们喜爱的场所。

【注1】50年代受教育的建筑师,他们“早主义的影响”,【注2】建筑师又作为国内知名院校的建筑专业及美术教师,其教育与专陶与浸润,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建筑师对建筑、艺术的理解。

关于建筑地域性论文:论建筑的地域性

关于建筑地域性论文:论建筑的地域性

关于建筑地域性论文:论建筑的地域性【摘要】建筑的时代性与地域性问题在设计中广泛受到关注,作者通过具体建筑类型的分析,提出不应苛求高层建筑的地域性,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的国际化是现代建筑的地域性总体淡出,但力争在某些建筑上有所作为,多元共处、不同而和、显示特色、树立标志等独到见解。

关键词:地域性;时代性;标志性;多元和谐共处建筑的时代性与地域性问题历来为业内人士所关注。

建筑应具时代性的认识较为一致。

而对当今建筑地域性的企求及其发展趋向的认识则差别甚大。

同时业外人士包括某些政府官员与部分市民当感到城市建筑水平不高,千篇一律而有所不满时常归咎于建筑缺乏地域性。

一、当代建筑企求地域性首先在城市高层建筑面前碰了壁当今世界不少大城市,尤其是发展迅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往往是高楼林立。

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高层建筑及其群体形象犹如雨后春笋已成为城市面貌最为显眼的标志,建筑时代性最集中的代表。

而且国内外高层建筑尚有不断比高之势。

这中间虽有人为的炫耀因素,同时高层建筑从取向、布局、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确也不少,需要认真对待使其健康发展。

然而当今世界高层建筑发展至如今派势决非偶然。

人类现代生活的互动整合,方便、快捷、效率的考虑,集中效应与效益的追求,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环境的优化配置等,以及经济实力、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使这种必然变为现实。

诚然,高层建筑在显示时代性方面确实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进而企求其在地域性上也有所展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而这一愿望在大量的事实面前一再碰壁。

不少专业人士一再著文并展示国内外不少城市高层建筑群体雷同的图片,作为现代城市建筑缺乏地域性的例证。

的确当今诸多城市建筑面貌的趋同性在高层建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些雷同通过努力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然而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大致雷同是现代高层建筑的本质在起作用。

使用功能、内部布局的国际趋同,结构、设备等的要求与制约,建筑师在外型总体轮廓上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尤其是超高层建筑随着高度的增加选择的余地愈来愈小。

《[建筑的地域性]论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论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论建筑的地域性》首先黄总谈到了建筑的地域性,他说,建筑本质最简单直接的描述,仅仅是一个“上栋下宇,以蔽风雨”的空间,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掩避体”,建筑就是人类的房子,首先是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住”的问题,其次才是美观和文化。

建筑的存在需要场地,而后房子的修建需要材料,其次,建筑的过程,反映了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因此任何建筑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性的特征。

地域性、民族性、乡土性、相互渗透又都生长在传统性基础之上,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建筑传统的形成,就是源发于不同的地域原始环境。

“一切建筑都是地区建筑”(注1)这句话准确地阐述了建筑与环境、空间、场所之间的关系,为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传统是突出时间因素,强调不同历史时期建筑之间的纵向区别,地域是突出空间因素强调因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所产生的建筑之间的横向区别。

其实,最初建筑的形象和功能都是自然生成的,经过历史上不同地域人们的反复印证,成为一种识别标志,成为一种建筑文化。

202x年“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以来,时至今日,对于地域建筑多有高水平的论述,见之于学报、书刊已十分活跃,虽然所谈角度各有区别,但基本要领却都趋同,本文对于地域性建筑的名词解释,不妨在此引用名家定义,少费斟酌,在建筑创作上,又可成为明晰的理论依据。

地域性建筑的定义“以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素为主,辅以特定人文因素特色的建筑作品”(注2)地域性建筑=地方性建筑其最基本的特征为:1、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2、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3、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4、有其他地域没有的特异性并具明显的经济性。

但是地域建筑的表现又是丰富多彩的,具有更多的意义:广义的地域建筑“是指利用现代材料与科技手段,融汇当代建筑创作原则,针对某种气候条件而设计,带有某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由于这些建筑能够在一些相类似的地区使用与推广,相比传统的地域建筑有更大的适应性”(注3)高技乡土所谓“高技乡土”是将高技术与地理气候,地域环境、乡土文化以及建筑营建方法相结合,追求现有信息、智能以及生态技术功能,又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创造倾向。

建筑地域性和场所性的意义——安腾忠雄建筑的释义

建筑地域性和场所性的意义——安腾忠雄建筑的释义
作者简介 : 王志强( 9 8 )男 , 17 一 , 山东莱州人 , 助教
维普资讯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3期
美学 ” 的价值取 向的形成 。
人文精神 的复兴是 当代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各种文化 圈中, 建筑首先就要认识其固有 的 历史特性 。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为我们建筑 的创作提供 了巨大源泉, 不乏一些优秀的建筑师创造 的具 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建筑。然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仅从建筑形式上继承 , 形成 了肤浅 的“ 大屋顶” 风格 。 面对先进 的西方建筑和本土的传统 , E本早期也遇到了和 中国 目前相同的境况 , 在 t 安腾提供 了精神继 承传统的很好范例 , 由此反思 自己, 吸取他国的经验和精华 , 发掘 和整理本土文化的精神并将其应 用到 现代建筑 中去 , 创造具有真正民族 内涵的建筑 , 而不是一味的照搬西方的建筑风格或是形式上的折 中。
建 筑 地 域 性 和 场 所 性 的 意 义
— —
安腾 忠 雄建筑 的 释义
王 志 强 , 丽 美 王
( 州职业技术学 院, 泰 江苏 泰州 2 5 0 ) 2 30
摘 要: 通过 对安腾 忠雄 建 筑 的释 义 , 思在 迅猛 发展 的全球 化和 多元 化 中, 反 建筑地 域性 、 所 场 性 具有的 更深更 广的含 义 , 探讨 目前 国 内面 临的一 些 问题 , 建议 目前 中国建筑 更应从 地
从丹下健三题为《 如何理解现在 日 本现代建筑——为了创造而继承传统 》 的论文 中阐述到了“ 现代建筑 中的传统问题——重要的不在于它的精神 , 而在于现代与传统的交流 , 建筑师如何进行创作实践” 。即 思考 传统 时的两 种方 法 : 因袭 传统 形式 的方法 , 一 一继 承 非形 态 的精 神方 法 。【 2 J 腾考 察过 许 多神社 、 在安 寺庙和民居中 , 伊势神社 、 数寄屋建筑及农舍对他 的影响很大。与一般人不 同的是安腾更倾向于接受精 神和感性的遗产 , 而不是在形式和材料等可见物质层面上所体现的 日本美学传统 。伊势神社所具有的

建筑的在地性表达研究——以诚品书店宜兰店为例

建筑的在地性表达研究——以诚品书店宜兰店为例

2020·02一、千城一面的建筑表达随着亚洲建筑的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地区的建筑失去了其固有的场所精神,丧失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固有的文化个性,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建筑局面。

同样,独立书店的发展也面临着均质化的问题。

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和大众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的当下,传统书店为了生存纷纷朝以多业态结合的“书店+N”的模式转型。

[1]其中最常见的模式是“书店+咖啡厅”模式,单纯的模式转换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却也使之走入了另一个均质化的空间形态。

标准化的形式下书店丧失了地域的特色,生活品质也随之降低。

在地建筑师黄声远通过其营造的空间体现了对当地独有的人文和地域关怀。

二、地域性与在地性(一)地域性建筑的地域性(regionality)是指用根植于地方的、民族的自然环境、自然材料、风俗文化等因素呈现出建筑的区域化差异。

建筑的地域性呈现了当地独有的特质,营造了独有的场所精神。

地域性、地方性(locolity)、地点性(locus)经常在建筑地域性研究中被提及。

从地理因素方面讲,地域性辐射的范围最大,较常指国家,而地方性则辐射范围相对较小,常以省、市为单位。

在建筑地域性研究中,地域和地方常被混淆,笔者认为地域性的涵盖范围比较大,是包含了自然、文化、经济等因素的集合。

地点性则指某个场地其独有的特性,根植于一个地点,该地点用场所独有的生活、文化特质与环境和人互动,来对抗建筑趋同。

[2](二)地域主义与批判的地域主义地域主义并非一味地使用现成材料、沿用历史元素,而是反对纯粹的美学至上的观念。

建筑中吸收地方的、民族的元素风格,与新技术相结合,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一定程度上展现地方特色。

批判的地域主义更注重于建筑与场地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精神的结合,更注重人的感知和场所的领域感。

地域主义和批判的地域主义都是为了与文化趋同做抗争。

(三)在地性实际工作中,建筑师进行设计,往往先搜集已有的建筑风格的素材,并从中提取相应的建筑图像及符号,意图从视觉上展现建筑的风格。

批判的地域主义——浅谈对可识别性建筑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批判的地域主义——浅谈对可识别性建筑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批判的地域主义——浅谈对可识别性建筑设计的意义和作用摘要:在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世界各地的建筑逐渐失去了建筑在所在地域的可识别性以及对该地域的尊重和文脉的延承,呈着日趋同化的方向发展。

本篇论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分别从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概念提出、代表建筑师及几种思想和在具体实例中的体现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提倡了“建筑应该回归本土,与该地域的历史文脉相一致,与当地实际的地形、环境、气候、光线、材料、颜色等要素相融合”的地域主义精神,以期在建筑可识别性设计中有所裨益。

关键词:地域风格批判的地域主义乡土派场所可识别性建筑一、序言在读研究生期间,导师曾讲提出判定“可识别性建筑”的四个方面,即特定的时代、地域、对象和手段,这引发了我对地域主义建筑的几点思考,从而也是本篇论文的选题来源。

由于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时域、对象和手段,因此建筑创作应该是具体条件下的具体创作。

我对这样的观点非常赞同,本身也非常欣赏具有地域主义风格的建筑作品。

在平日阅读了一些相关的著作并将所喜爱的建筑绘制下来,点滴的积累构成论文的组成要素,使文章更加充实和生动有趣。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工作者,我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应该保持其特有地域的可识别性,在设计过程中应该从建筑条件差异性的角度来看待创作。

二、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概念(一)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时代背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建筑领域也受到了世界范围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新建筑正在向着同一化的趋势发展。

在世界各地多种多样、相互差异的地形地貌中,同一风格形式、同一结构选型、同一语言模式、同一材料颜色的建筑物摆出了相同的冷冰冰与漠不关心的表情,仿佛将它们放在任何地域都能不受任何约束地顽强存在。

然而这样的建筑是缺乏可识别性的,失去了建筑对该地域的尊重和文脉的延承以及与当地实际的地形、环境、气候、光线、材料、颜色等要素相融合的地域主义精神。

(二)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概念提出为回应全球化发展所造成的问题,“批判的地域主义”这一原创性的运动就应运而生了。

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建筑的地域性

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建筑的地域性

12 建 筑地域 性 的 困境 .
全球化信息社会的崛起 , 导致 了可 预见 的变化 。作 为支配利
益表现的流动空 间主导了全球 , 超越 了地 区、 社会 和文化 , 与之相
认同什么?抵 御与认同的逻辑接合 点在什 么地方?单边 的演绎 , 即抵御全球化 , 抵御 世界 普世价值 原理显然 是不切实 际的 自我封
地把 新技术 、 新形式 和传 统精神 结合 起来 , 造 了具 有地域 特色 创
的新 拉美建筑 , 为 实践 “ 判的 地域 主 义” 代表 人物 。随着 成 批 的
“ 批判 的地域 主义”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思 潮 中的蔓 延 , 得它游离 使
于主流和边缘之 间, 为新背景下非主流 中解读和演绎 建筑地域 成
中 图分 类 号 : U9 2 2 T 8 . 文献标识码 : A
1 建 筑 的地域 性
建筑 的地域性伴 随着人类文 明的产 生而产生 , 在农耕文 明阶 段最具独特性 , 在工业文 明阶段 随着文 明在 时空上 的接 触逐渐消 退, 而在今天全球化 的冲击 下 , 建筑 的地 域性 和它 的留存 重新得
闭 。2 0世纪下半叶 , 以巴拉 干为首的众多拉美建筑师充满想象力
应, 曾经作为过 去传 统 建筑 意 义 背景 的历 史 、 殊文 化 、 验 等 特 经 等, 都被全球化所排 除。建筑 和特 定社会 之间的意义关联 渐渐模
糊 了。吴 良镛先生在 国际建协 2 0届大会 的主 旨报告 中指出 :技 “
维普资讯
第3 2卷 第 1 8期
20 0 6 年 9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 I TEC TURE
Vo _ 2 No. 8 I3 1

地域主义

地域主义

基本概念1. 广义地域主义“广义地域主义”之于建筑理论,又包括“乡土主义”、“当代乡土主义”、“新地域主义”等。

所谓“新地域主义”,顾名思义,是对“传统地域主义”的反思和改良,是“传统地域主义”进化到“批判的地域主义”之间的折中,往往是利用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融会当代建筑创作原则,针对特定地理和气候条件而设计的、带有某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

由于这种建筑能够在一些相类似的地区使用和推广,相比传统的地域性建筑有更大的适应性,因而我们可以统称为“广义地域主义”建筑。

2.批判的地域主义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机械性地域主义”的狭隘性和“民族主义”倾向并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新地域主义”应运而生并逐渐“红旗漫卷”。

“新地域主义”对“机械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尝试进行改良,这就使其更加理智和具有“批判性”——直至“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的形成。

“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广泛意义上的“地域主义”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即都具有相同的传统和强调地方性。

区别在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讲求原创性,旗帜鲜明地反对绝对的“历史主义”的一厢情愿,反对“机械性地域主义”的小妇人般的浪漫和惟美。

对于传统的继承,有独到的见解并更加技巧性。

“批判的地域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选择性的和“批判性”的。

3.批判的地域主义不是乡土建筑批判的地域主义并不是用来描述“民居”或乡土建筑的。

因为乡土建筑是通过气候、文化、社会和手工艺的结合自发产生的。

批判的地域主义是用来描述和识别近来出现的不同地区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目的是以批判的态度表达和服务于它们赖以存在和立足的有限的区域和民众。

这种地区主义依靠地区社会和政治上的自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与建筑专业知识联系起来。

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出现有赖于一种强烈的对自主性认同的追求,一种强烈的对个性的认同,一种对文化、伦理和政治独立的渴望。

哲学家保罗·里克尔(Paul Ricoeur)认为仅有通过当地文化与大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滋润,杂交的“世界文化”才能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
摘要: 围绕“场所”这一关键词,针对阿尔瓦•阿尔托和阿尔瓦罗•西扎作品的思想与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相同点和差异性,最后对当代现代建筑缺乏“场所精神”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进的希望。

关键词: 现象学,场所,场所精神,文脉
1 现象学中的场所
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走向日常的建筑学》中对“场所”进行了定义。

“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它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

因此“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人们不应该将整体场所简化为所谓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等各种抽象的分析范畴。

2 阅读阿尔瓦•阿尔托
诺伯格•舒尔茨解释说“场所精神”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提出的“定居”(dwelling)一词,它与“存在的立足点”(existentialfoothold)意义相同。

建筑应该有相应的场所文脉依托才能有存在的意义,而对于阿尔托而言,其建筑存在的立足点就是芬兰所特有的北欧地质与气候条件和遗留下来的建筑与历史文脉。

通过将芬兰传统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结合起来,阿尔托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浪漫主义风格,这不仅仅是对工业化味道十足的国际式建筑温和而坚定的修正,也是对现代建筑语言的补充和重塑,也构成了阿尔托标志性的建筑语言。

2.1珊纳特塞罗市政厅
1)如画式的构图。

因顺应山势的要求,建筑体量被“化整为零”,形成一个个内向的院落,散落在高低不同的山地上,形成了如画般自由的构图。

当沿着森林小径通过逐渐抬高的土地,走上台阶进入内院,人的空间体验是随着自然而变化的。

从外部森林到入口台阶再到内部院落,所有的差异通过自由形态的台阶曲线得到了统一和弱化(见图1),不同空间之间的连续得到了加强,建筑向外部发展同时成为可能,建筑、基地和自然得到了完美融合。

2)院落化的布局。

市政厅位于城市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中心,包括一个“U”形的会议室和一个独立的公共图书馆,并组成了一个内向的院落。

向心性的院落布局隐喻了卡累利农舍聚落的空间,而与院落主入口对景的会议室,则是一个有着倾斜屋顶的立方体量,占据着基地的中心,同时也呼应着农舍坡度不同的斜顶。

3)传统材料的现代表现。

建筑采用当地的传统材料———手工制的砖和木材,但是用一种现代的手法将其组织在一起,竖向的木制百叶,与周围的树木相呼应,加强了场地竖向的韵律,同时也使建筑横向的形体被削弱了,隐于整个环境之中。

2.2伏克塞涅斯卡教堂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Three Crosses Church,1956年~1959年)是阿尔托最具代表性的有机建筑作品之一,被誉为与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相媲美的杰作。

建筑对场地进行了完美的回应,从建成环境看,场地由散布的数目和缓坡所共同构成的宁静特质(见图2), 在阿尔托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1)道路的设置。

场地中通达教堂的道路既没有采用现代主义所偏爱的几何式构图,也没有设计成主要和次要道路的模式,而是结合场地中已有的树木设计成若干条分散且略带曲折的自由形式。

这样设计的结果,一方面,多个入口和分散的小道使得人们可以自由的进出场地,从而有效地消除场地与小镇之间由于明显边界而产生的割裂感;另一方面,曲折的道路顺应了自然的肌理,有利于削弱人工感以保持其自然属性。

2)垂直元素的呼应。

场地由于树木和不远处的工业烟囱的围绕而形成了垂直的特性,而高耸的钟塔的设置则是对场地垂直特性的强调。

钟塔上大下小的造型是对树木形态的比拟,在成为场地地标的同时,也使建筑具有与场地同样的垂直特性。

如何使钟塔具有一定标志性同时又能不突兀,与环境很好相融合,建筑师通过大量的推敲工作才得以确定。

3 阅读阿尔瓦罗•西扎
在对西扎作品的阅读之中,最吸引人的便是他这种对待场所的欣然态度:场所的独特性得到了保留,无论是常态的还是非常态的文脉都被西扎完整的继承下来。

3.1 场所自然因素的影响
西扎早年的作品博阿诺瓦餐厅清晰地展现了他是如何发展出这种建筑思路的。

作品表现出与地形紧紧相扣的姿态,建筑物的体量被消解成一些碎石状的几何形状与太平洋海岸上嶙峋的岩石相呼应(见图3)。

在形态构成上,西扎的建筑可理解成一种地形的“再生长”,表现了建筑的物质性与场所精神的平衡状态。

建筑物并没有采用现代主义常用的矩形,它的轮廓由一系列微妙的折线围合而出。

平面上的折线都来自于对基地地貌的延续,而斜交的墙体则深深的植入岩石层,屋顶也通过倾斜来适应场地特点,这些处理使得建筑物与地面相遇的结果变得更加温和。

种种与场所的联系能够被轻易地读出,因此西扎的建筑往往能与周围的景观和谐共处,而从结果来看,与其说是建筑对于地貌的适应,不如说是建筑元素的形式完全由自然所支配,由自然选择出了西扎的答案。

3.2 场所文脉的影响
除了对于自然地貌的尊重,人文精神同样是西扎在场所精神实践中重视的一个环节,对于建筑元素的选取能够唤起人们对文脉的集体记忆。

仍然看博阿诺瓦餐厅,他大量使用的红木材质和白色粉墙来源于对当地海岸传统建筑装饰手法的运用,通过深远的出挑来回应当地强烈的日光问题也是传统的设计方式。

对照西扎的其他建筑,这个手法的生命力持久悠长。

“有些我最近的作品,经过和居民或是未来居民所组织的团体长时间的讨论”,这句话同样来自于西扎对自己设计思路的八条总结。

需要强调的是,西扎并不迁就于传统材料的使用模式,在博阿诺瓦餐厅这个案例中,尽管他使用了红木这种传统建材,但从窗户的节点可以了解到,这些传统都被解构成一个个单独的元素,再经由建筑师组合,完美呈现出现代主义风格和地方主义两种特质。

西扎的建筑建立在场所的自然环境和文脉之上,他关注建筑与场所相关的基本要素———地形、地貌、时间、空间、材料、氛围、活动、事件等问题,对于建筑的诠释建立在对这些场所元素的延续和重构上,所以西扎的建筑与场地才能够达到微妙的平衡。

4 比较阅读
作为当代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在处理场地与建筑的关系上的手法可以说与阿尔瓦•阿尔托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场所自然因素和文脉的考虑都可以在这两位建筑师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关注当地传统材料与建筑建造工艺,并使其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手法相结合,使得这两位建筑师成为地域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代表。

同时两者的建筑语言都采用了基本几何性与有机形态的结合,不同的是,阿尔瓦罗•西扎的作品中,更是从三维的尺度上对这些基本的几何立方体进行加工变形:基本几何体量的切削和增减,白色几何体面的相互连续和嵌套,可塑性不规则的大体积、大体块的组合方式,都使得西扎的建筑在纯粹中蕴含着变化,呈现出拓扑的后立体主义几何学和蕴含的变现主义特征。

另外,在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中,体现出的除了民族浪漫主义和人情化的关怀等特征外,还有着多立克主义的理性体现。

圆形、弧形、中心空间等古典语言在其作品中多次出现。

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的设计中,扇形平面在建筑群体中的规划的出现并非偶然(见图4),更是出自他对希腊古典精神的追求。

类似的语言还出现在罗凡尼米公共图书馆等设计中,反映阿尔托对古代传统的思考和将古典精神与秩序在现代建筑中进行转译的考虑。

而在西扎的建筑中,这种古典的秩序似乎更是通过更加纯粹更加雕塑般的建筑形体来表现的,在这里秩序似乎脱离了古典语言的束缚,转化成了一种更现代的表现方式,而其所蕴含的精神却得到了提纯与深化,展现了一种更能打动人的纪念性。

建筑,依托于它所生长的土地,表达了建筑师独特的秩序语言与精神诉求。

5 结语
通过阅读阿尔托与西扎,我们能体会到其所代表的一类建筑师为实现民族地域性和现代性相结合所作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他们是在现代化建筑千篇一律的“方盒子”以及其玻璃与钢组成的冷漠的外表中开辟出一条民族地域主义之路来。

创造出真正根植于自己国家的历史传统,具有民族特质的建筑。

反思现代化改造进程最为迅猛的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外国建筑师思想的不断植入,从国家大剧院、CCTV到最新的上海中心,中国被当成了外国建筑师的试验田,各种文化思想在这里杂交,形成了一种千奇百怪的荒谬之态。

而本土的建筑师,大多数也未能考虑到中国独特传统的保护,只是浮躁的追求所谓现代化、国际化的当代城市展现出的面貌。

这种文化断层做法是极为愚蠢的,“场所”或者是地域性,应该是现代建筑师所应给予深入考
虑的,如何使得现代主义很好的与民族传统联系起来,阿尔托和西扎为代表的地域性现代建
筑师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范例,但是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精神内涵不同,将民族性地
域性现代化的道路仍然是不可预知的,也许需要通过几代甚至更多建筑师的努力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肯尼斯•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南,译.北京:三联书店,20 04.
[3]邓燕嫦.解读阿尔瓦•阿尔托的伏克塞涅斯卡教堂[J].广东建材,2009,25(7):215-21 7.
[4]司徒娅.自然化倾向的三种维度———阿尔瓦•阿尔托建筑作品解读[J].安徽建筑,200 6,13(1):26-28.
[5]拉斐尔•莫内欧.八位当代建筑师———作品的理论焦虑及设计策略[Z].林慧芳,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专业有限公司,2010.
[6]蔡凯臻.建筑的场所精神———西扎建筑的诠释[J].时代建筑,2002(4):5-14.
[7]黄周.解析阿尔瓦罗•西扎[J].建筑与规划,2008,22(2):191-1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