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历史探源
《新民晚报·夜光杯》的风格与上海地域文化

副 - 应 该 将 科 学 性 与 艺 术 性 相 结 合 。我 们 强 调 报 纸 的 可 ? - l J 读 性 、 味 性 , 刊 理 所 当 然 地 承 担 了相 应 的 责 任 。 在 基 层 调 趣 副
激浊 扬清 、 力求 使 副刊 文 章充 满 诗性 的描 写 、 性 的 张扬 、 灵 文
言论 与 上 海 文 化 身份 之 契 合 。提起 《 光 杯 》 夜 的言 论 , 人 们 的第 一 印 象势 必 就 会 想 起 那 鞭 辟 入 里 、 洒 自如 的 “ 放 挥 林 式 ” 格 , 了 继 承 和 发 扬 林 放 式 杂 文 的优 良传 统 , 风 为 开辟 了
杂 文专栏 的“ 象杂谈 ”与通 常在《 光杯 》 二 版的“ 世 , 夜 第 灯 花 ” 论 专 栏 共 同 秉 承 了 “ 晚 谭 ” 摒 弃 空 谈 、 话 的 品 言 未 的 大
些 文化 体 现 得 酣 畅 淋 漓, 让 国 内其 他 晚报 副 刊 分 享 其精 彩 之 处。 也
关 键 词 : 夜 光 杯 《 上 海 地 域 文 化 文 化 互 动
地域 文 化特 色 各 异 ,新 民晚报 》 为上 海 的 一张 文 化名 《 作
片. 走出国门, 已 自信 地 向 世 界 展 示 “ 三 角 ” 颗 璀 璨 明 珠 长 这 所 散 发 出 的 文 化 魅 力 的 奇 光 异 彩 。《 光 杯 》 为 最 能 体 现 上 夜 作 海 文 化 特 质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发 挥 了 巨 大 作 用 。 所 以 本 更
做上海报业的“新天地”——新民晚报《夜光杯》发展策略

o n t e e op ng St a e e guan heD v l i r t gisofYe gbe fXi i Ev n ng io nm n e i
Zh o Mei a ( c o l fJ u n l m 。 d nUn. ri ,Sh n h i 0 0 0 S h o o r ai o s Fu a ie st v y a g a 0 0 ) 2
—
( 复旦 大 学新 闻 学 院 , 海 2 0 l 上 0 0m)
摘 要 本文时新 民晚报《 夜光杯》 发展策略进行 了分析 . 关 键 词 上海报业 新 民晚报 夜光杯
中图分类号 G 1 文献标识码 A 20
Beng t e Ne Fi l o i h w ed fSha ha e s pe ndu t y ng iN w pa rI sr
新闻界 I N0723 21 第 期 21 ̄ , S 0—48 00 2 .00 4 S1 年 gE J
Prs Cice I N 1 07-2 38 es r ls SS 0 4 No2 2 0. . 0i Apr2 0. .Ol
做 上 海 报 业 的“ 天 地 " 新
一
所 呼 唤 的 是 什 么 阶 层 什 么 年 龄 什 么 品 位 和 知 识 的 读 者群 , 从
而 决定 副 刊 的 面 貌 。 0 ” 2如 何 吸 引年 轻 受 众 ? .
、
《 光 杯 》 在 的 必 要 性 与 必 然 性 夜 存
《 光 杯 》 者 群 的 老 化 , 不 争 的 事 实 。如 果 没 有 “ 夜 读 是 新 信 息 的易 得 与 新 闻 的 同质 化 , 报 纸 的 副 刊显 得 更 为 重 生 血 液 ” 使 注入 读 者 群 , 么 报 纸 势 必 面 临 读 者越 来越 少 的趋 那 要 。 因 为 , 闻 的 比拼 已 到 极 限 , 要 副 刊 来 助 力 。 有 重 大 势 — — 这估 计 是 《 光 杯 》 担 忧 的 话 题 。 如何 吸 引 年 轻 受 新 需 夜 最 新闻事件时 , 纸要靠新 闻争取读者 , 报 而在 常态 时 间 , 纸 就 众 ? 是 否 也 要 走 都 市 报 的 年 轻 路 线 , 而“ 弃 ” 些 老 年 读 报 从 舍 那 要 靠 副 刊 来 留 住 读 者 。 基 于 这 样 的背 景 , 见 新 民晚 报 副刊 者 ?这 成 了 让 新 民 晚 报 包 括 《 光 杯 》 内 , 退 两 难 的 问 可 夜 在 进 《 光杯》 存在是有必要的。 夜 的 题。 同 时 , 夜光 杯》 存 在 也 是 必 然 的 。 《 的 3如 何 应 对 网络 的 冲击 ? . 党 的 十七 大 报告 中 提 到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更 加 繁 荣 , 时 “ 同 我 们 不 能 回 避 网 络 对 报 纸 的 冲 击 。 网 络 分 流 了一 部 分 人 民 精 神 文 化 需 求 日趋 旺盛 , 们 思 想 活 动 的 独 立 性 、 择 副 刊 读 者 和 作 者 , 许 , 些 年 轻 读 者 习惯 了 随 意 性 较 大 的 人 选 或 有 性 、 变 性 、 异 性 明显 增 强 , 发 展 社 会 主义 先 进 文化 提 出 网络 文 学 , 风 格 严 谨 、 材 局 限 的 副 刊 作 品 提 不 起 太 大 兴 多 差 对 对 题 了更 高 要 求 。 ” 趣 ; 些 作 者 因 为 可 以在 网 络 上 发 表 博 客 , 样 能 够 获 得 受 有 一 可 见 , 今 人 民群 众 的 精 神 文 化 需 求 不 仅 呈 现 多 样 性 , 众 关 注 、 加 自身 的 知 名 度 , 且 无 需 经 历 传 统 纸 媒 上 作 品 如 增 并 而 且 要 求 也 日益 提 高 。 作 为 新 闻 媒 体 , 须 正 视 这 一 现 实 , 刊 登 所 需 要 的 投 稿 、 必 审稿 、 行 等 过 程 , 以对 于 给 报 纸 副 刊 发 所 为人民群众提供具有“ 独立性 、 选择性 、 多变性 、 异性 ” 差 的精 投 稿 的 热 情 下 降 , 些 都 是 《 光 杯》 正 视 的问 题 。 这 夜 应 神文化产 品。夜光杯》 《 的存 在 , 恰 能 满 足 不 同人 的精 神 文 恰
喜看老树绽新芽——新民晚报副刊网络版“夜光杯博客”的思考

喜看老树绽新芽——新民晚报副刊网络版“夜光杯博客”的
思考
张苑琛
【期刊名称】《新闻记者》
【年(卷),期】2007()2
【摘要】在报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新闻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报纸副刊的分量却在加重。
正如陈平原教授所说:以前有书的时候.我们觉得杂志是比较浅的;有报纸以后我们觉得杂志能够忍受;有了电子媒体以后,我们觉得报纸。
尤其是报纸里面的副刊也不错了。
所以报纸副刊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新闻事业里面会得到重新关注。
成功的副刊,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品牌,一种在很多报纸副刊引力,一种影响,它无疑是报纸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缩水”、“瘦身”的情况下,
【总页数】2页(P27-28)
【关键词】报纸副刊;新民晚报;网络版;博客;市场竞争;新闻同质化;电子媒体;新闻事业
【作者】张苑琛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5
【相关文献】
1.从《晨报副刊》到《新民晚报》"夜光杯"的经验看当今报纸副刊的发展出路 [J], 齐晶
2.老树绽新芽春风催又生--上海晨鸣造纸机械有限公司 [J], 陈士俊;潘伟民
3.老树绽新芽——品牌复苏 [J], 王运启
4.贴近群众紧跟时代——《新民晚报》“夜光杯博客”带来的思考 [J], 王妤;
5.葡萄美酒“夜光杯”——新民晚报副刊50年足迹 [J], 吴承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夜光杯的身世之谜

夜光杯的身世之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提到的葡萄美酒和琵琶都具有鲜明的西域特色,传入中原之后,它们迅速融入了中原文化,为今天的我们所熟识;唯独夜光杯,后世罕见流传,给我们留下了未解之谜。
历史上的夜光杯究竟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它真的能够在夜里发光吗?千古美名夜光杯有关夜光杯的记载最早见于我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海内十洲记》,但此书是一本古代志怪小说集,其中所记述的为古代传说中仙人所居住的十洲的异物,大多是荒诞不经的仙家故事;加之,此书被认为是后人假托西汉著名辞赋家东方朔之名的伪作,可信度不高。
尽管如此,在古代文人墨客所留下的诗文作品中,有关夜光杯的描述并不少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南北朝时期的官员张正见曾在一首诗中写道:“琴和朝雉操,酒泛夜光杯。
舞袖飘金谷,歌声绕凤台。
”这意味着,在南北朝时期,夜光杯就已经出现了。
明代官员朱之蕃则专门写过一首题为《夜光杯》的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晶莹绝胜金樽艳,华彩浑添玉液芳。
”想必,他是手把酒盏,于醉意阑珊之时写下的这首咏物诗,所咏赞的对象—夜光杯应当是实实在在的珍宝。
尽管今天的我们从未见识过夜光杯的真实造型,但仍然能够从古人留下的文献资料中依稀想象出它大概的模样:产于西域,玉石制成;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酒与玉交相映衬,闪闪发亮;夜光杯还能吸附露水,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聚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壁上,不斟而能自满。
这的确是令人叫绝的奇珍异宝。
发光的萤石提起“夜光”二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夜明珠。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夜明珠的传说和文献记载。
古籍《三秦记》中记载:“始皇冢中,以夜光珠为日月,殿悬日月珠,昼夜光明。
”不过,夜明珠究竟是何物,文献中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夜明珠为萤石矿物。
自然界中有极少数矿物具有发光性,当它们受到外界能量的激发,如紫外线、X射线等的照射,或者在遭受打击、摩擦以及加热等情况下,能够发射出可见光。
《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发展研究

六、结语
《民国日报》文艺副刊作为民国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 和价值。它汇集了众多文坛名家的经典之作,展示了文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繁荣 景象。通过对《民国日报》文艺副刊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民国时期的文化 氛围、文学思潮以及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需求和特点。这些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 代以及推动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诗的兴起与《晨报副刊》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文化变革时期,诗歌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新诗的兴 起与《晨报副刊》有着密切的关系。1915年,《晨报副刊》开始刊登白话诗歌, 这些诗歌不同于传统的格律诗,它们以自由、流畅、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呈现,给 读者带来了新的感受和体验。
二、新月派与《晨报副刊》
在经营策略上,《夜光杯》注重与读者的互动。除了常规的稿件征集外,还 开设了读者来信、网上论坛等互动环节,让读者能够参与到副刊的创作过程中。 这种互动机制不仅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也为《夜光杯》积累了大量的人气和口 碑。
从《夜光杯》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建议:
1、保持文化品味:《夜光杯》作为文化副刊,应始终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品 味,以高质量的文章和独特的视角为读者提供文化盛宴。这需要对稿件进行严格 筛选,保证文章质量,同时也要当代文化潮流,不断推出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优 秀作品。
总之,运用框架理论解读《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的农民工报道,有助于 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民工在媒体中的形象建构及历史变迁,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公正 和平等的发展。
基本内容
《晨报副刊》自创刊以来,一直是文化和艺术的摇篮,孕育了许多具有才华 和影响力的作家和艺术家。其中,新诗的创作和发展历程更是与《晨报副刊》紧 密相连。本次演示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晨报副刊》对新诗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开风气、接地气、有生气——改革开放场域下的晚报办报理念及实践

图像素材。
在文字编辑方面,可在新闻标题中采用反问、疑问等句式,引发受众思考,吸引受众注意力。
对于新闻内容编辑,新闻记者应遵循“短而有趣”的原则,尝试使用网络词汇,拉近和受众间的距离,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此外,在文字和图像相结合方面,新闻记者不应局限于写实类图像,可尝试使用漫画、图表等素材。
二是针对视频形式的新闻内容。
视频新闻内容是当前传播较为广泛的形式。
通常新闻记者会将拍摄素材剪辑后上传到不同网络平台,因受众生活节奏较快,新闻记者剪辑素材时,应根据不同网络平台的受众偏好,精准投放新闻视频。
以社交平台为例,新闻记者可灵活调整配乐、文案等内容,将新闻长度控制在1分钟以内,增加新闻的完播率(多数社交平台会根据完播率对视频内容进行推送),以此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为吸引受众观看视频新闻,新闻记者可将新闻内容中的“精彩部分”放在视频的前3秒,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观看欲。
由此,新闻记者应提高自身的剪辑技术,对不同网络媒体平台推送机制加以了解,有针对性地编辑新闻内容,实现精准投放[4]。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传播的渠道、内容均有了较大改变,新闻记者进行自我重塑十分必要。
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学习能力是自我重塑的前提,同时还要重塑自身内容编辑能力,以满足融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需求。
■注释:[1]德吉.浅论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编能力提升路径[J].文化产业,2022(35):53-55.[2]岳伍东.融媒体视阈下报纸新闻记者素质能力建设探析[J].记者摇篮,2022(07):15-17.[3]陈斌.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编能力提升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22(13):186-188.[4]徐敬军.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编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记者观察,2022(14):46-48.(作者单位:铜陵日报社)责编:姚少宝改革开放对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来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对新闻属性的反复研讨,新闻界经历了拨乱反正回归新闻本位的特殊阶段。
传承文脉 开拓未来

传承文脉开拓未来【摘要】:中国报纸副刊最早出现时只是“补白”的作用,在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后,与新闻、言论、广告一起成为了报纸不可缺少的四大件。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其地位几经沉浮,形式一变再变,然而特殊的文学特征和报学特征使它具备了众多的功能,在报纸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职责。
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自1946年在上海创立起,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并于2005年被评为上海首届媒体著名品牌之一。
在中国的报纸副刊中,新民晚报“夜光杯”能够脱颖而出,与它深厚的文化积淀分不开,也与它在广大受众群中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分不开。
对其历史进行梳理,了解它的衍变轨迹,寻找它的发展规律,总结它丰富的办刊经验,从中汲取营养。
世纪之交,中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办好报纸副刊成为很多报人探讨和争论的一个热点。
目前中国报纸副刊已经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它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面对报纸副刊呈现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基于以上思路和目的,论文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梳理新民晚报副刊发展的历史,第二部分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2006年11月所做的新民晚报副刊受众调查,对新民晚报副刊的受众接触、评价情况进行分析,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在第一部分中,根据新民晚报副刊的特点、功能和表现形式,将新民晚报副刊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946年开始至1966年底,1967年1月新民晚报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停刊,副刊也因此中断;第二时期从1982年元旦复刊开始至1992年6月,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报纸较之前有了很大变化;第三时期从1992年7月至今,这个时期新民晚报副刊表现出新的特点,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在前两个时期,新民晚报副刊的体裁变化不大,主要是杂文、散文、小说、诗歌和其他如漫画等,比较大的差异表现在内容和功能方面。
第三时期新民晚报副刊的特点有:坚持了被很多报纸抛弃的传统副刊版面;由传统副刊“夜光杯”、专刊、周刊共同组成的大副刊呈现出新的面貌:内容、功能较以前都有了很大拓展,由原来的相对“静态”走向“动态”;面对新媒体的威胁,新民晚报副刊将纸质报纸和网络优势结合,建立了“夜光杯博客”。
如何办好报纸副刊_以_新民晚报_夜光杯_为例

坚持多样性, 做到雅俗共赏
《新民 晚 报 》的 办 报 宗 旨 是 “飞入 寻 常 百 姓 家 ”, 与 此相适应, 《夜光杯》也应该坚持多样性, 从内容到形式 都要力求丰富多样, 不能办成纯文艺副刊或时尚类副刊。 如果办成纯文艺副刊或者时尚类副刊, 读者面就窄了。许 多知名作家、学者愿意给 《夜光杯》写稿, 其中一个重要 原因, 就是它的读者覆盖面非常广, 一篇文章刊出, 会有 许多人看到, 影响力就大。
增强可读性, 不仅在于语言形式, 还可以从副刊与读 者的互动中获得启示。报纸副刊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群众、 扎根读者, 反映读者呼声的最好办法是开放办刊, 让读者 在刊物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正所谓 “大家的副刊大家办”。 只有让读者参与办刊, 才能真正增强副刊的可读性。 《夜 光杯》有一个 “读者、作者、编者”专栏, 用来刊登读者 来信, 作者和编者的意见, 成为读者、作者和编者的交流 平台。事实证明, 这样做效果很好。另外, 《夜光杯》的 许多专栏是公众专栏, 谁都可以写, 这大大增强了副刊与 读者的联系。 《夜 光 杯 》每 天 能 收到 二 三 百 篇 读 者 来 稿 , 充分显示它的群众性和开放性。
副刊要实现新闻化, 时效性无疑是必需的。时效性的 范围很广, 而 且 “大 小 由 之”, 它 可 以 涉 及 重 大 新 闻 、重 要纪念活动, 也可以涉及市民身边发生的事。夏衍先生对 副刊的时效性曾有过一段生动而形象的论述。有一次北京 下了大雪, 夏衍在回答一位副刊编辑的提问时说: “比如 这场雪, 作为一位副刊编辑就应该敏锐地注意到, 因为全 北京人都在谈论这场雪。群众纷纷谈论的东西, 副刊编辑 不能充耳不闻, 要敏锐地抓住它, 想各种办法在副刊上反 映出来。比如你可以请科学家写雪与农作物的关系, 请医 生写雪对人体的影响, 也可以请诗人咏雪等等, 方面很 广。但目的只有一个: 解答人民群众最最关心的问题。”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前《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历史探源周劼人摘要:1946年5月1日《新民晚报》前身《新民报》上海版晚刊成立,同日其副刊“夜光杯”创刊。
从1946年5月到1947年5月《新民报》上海版晚刊被停刊,这一时期也是“夜光杯”的第一个辉煌期。
这一时期“夜光杯”其政治立场偏左,主要有张慧剑、吴祖光等主编,设有夏衍《桅灯录》、袁水拍《月下小景》、赵超构的千字小文等主要栏目。
1947年2月20日,因“夜光杯”刊登《冥国国歌》而使《新民报》上海版晚刊被迫停刊一日,并最终于1947年5月被封报。
至此,“夜光杯”在上海解放前的第一次辉煌期结束。
关键词:《新民报》“夜光杯”副刊上海版2006年5月,上海《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迎来了它60岁的生日。
创刊于1946年5月的《新民晚报》“夜光杯”,是目前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报纸副刊之一。
其历时跨幅之大,经历世变之多,用报界前辈柯灵先生的话来讲,是“副刊史上,罕有其匹”。
本文着眼于《新民晚报》创刊到上海解放这一时间段,梳理其副刊“夜光杯”第一次辉煌期的历史。
一、《新民晚报》“夜光杯”创刊背景及其概况综述1、《新民报》上海版晚刊简史1946年5月1日,《新民晚报》在上海创刊。
同日,其副刊“夜光杯”诞生。
“夜光杯”所在的《新民晚报》,其前身是1929年(民国18年)9月9日于南京创刊的《新民报》。
创办人是陈铭德、邓季惺夫妇,第一任总主笔兼总编辑赵超构,一年后,程大千接任程大千总编辑,主笔仍为赵超构。
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版晚刊第一期出版,该报规格为四开一张,是南京新民报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五社八版”中的一个。
1946年7月1日,《新民报》上海版晚刊改名为《新民晚报》,规格变为对开半张,8月改为对开一大张。
1948年12月1日,《新民晚报》恢复《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名称。
2、“夜光杯”名称由来及其办刊宗旨创刊时期,“夜光杯”并不是副刊的刊名,而是副刊的一个部分。
当时的《新民报》副刊除“夜光杯”外,还有李嘉主编的“夜花园”和柯灵主编的“十字街头”,以后又逐渐增加了“生意经”、“天下”。
副刊作者多为当时的文化进步人士,其中一部分为抗战期间一直为蓉瑜二地《新民报》写稿的老作者。
当时副刊的记者有唐海(采访部副主任)、张林岚、韩鸣、沈史明、李仲源、周光楣、张之江、章正续、王戎等。
各个副刊均每日见报。
“夜光杯”创刊于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发动内战的革命高潮中,且其所在的《新民报》政治上倾向进步,这两点影响了“夜光杯”的政治立场与版面风格。
《新民报》上海版晚刊的《发刊词》提道:“我们愿意忠于国、忠于民,但是坚决不效忠于任何政治集团……我们相信,一张报纸必须配合时代的要求,始有其存在的意义……为了国民的幸福,我们需要民主自由;为了国家的富强,我们需要和平统一。
”1这也可以看作是“夜光杯”在当时的立场与宗旨,其不少专栏和文章都很好地贯彻与体现了这一宗旨。
如当时夏衍以“朱儒”为笔名主笔的专栏《桅灯录》,常常以五百字左右的短小文章针砭时弊,笔锋辛辣犀利,毫不留情。
“夜光杯”这一名称为第一任主编张慧剑所取,乃是其与同事在旧校场路老饭店举杯畅饮时偶得,取意于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
张慧剑在其主编的第一期“夜光杯”中撰写“编者小启”,阐发了“夜光杯”一名的含义:“唐代诗人王翰传世之作不多,常为后人传诵的只有一首凉州词。
《唐书》说他有轻侠之气,诗人懂得生活,眼睛看到世界;做人与做诗一样,不受礼法的羁勒,敢于对绅士社会的成规作战。
为了配得上“夜光杯”这个名字,我们应该发扬重侠精神,扩大视野,多为人民大众的生活福利多说几句话。
”用当时“夜光杯”记者张林岚的话来说,“夜光杯和《新民报》的5个地方版,8个日晚刊、包括所有副刊,都遵守一个共同的原则:‘民之所好者好之;民之所恶者恶之。
’”21946年是“夜光杯”创刊后即迎来它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全国各地的名家都纷纷为其撰稿。
但是好景不长,1947年后,随着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全面铺开,副刊和报纸都逐渐难以编写。
当时国统区民生凋蔽,政治腐败,文网森严,而《新民报》上海版晚刊作为一张进步报纸,时时受到迫害,准备关门。
此时的“夜光杯”也稿源枯竭,人手短缺,篇幅不得不跟着报纸缩了再缩,报纸由对开一张,缩为半张,副刊只剩下一个小角落。
二、“夜光杯”两位重要主编及其时的“夜光杯”状况解放前“夜光杯”先后有过张慧剑、吴祖光、李嘉、袁水拍等几位主编,此几位都是当时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其对“夜光杯”的发展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这几位主编中,又尤以张慧剑和吴祖光最为重要,张慧剑是“夜光杯”的第一任主编,也是此副刊名称的提出者;吴祖光在解放前的“夜光杯”主持时间最长,其任内发生的事件对“夜光杯”及《新民1《上海新闻志》,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三家主要报纸2《新民晚报》,2006年10月15日“夜光杯”,作者张林岚报》的发展有着转折意义。
1、张慧剑及其任主编时的“夜光杯”张慧剑是“夜光杯”的首任主编,有“副刊圣手”之称,与张恨水、张友鸾、赵超构并称“三张一赵”。
他主编过的副刊有重庆《新民报》的“西方夜谭”、成都《新民报》的“出师表”、南京《新民报》的“夜航船”,以及《新民报》上海版晚刊的“夜光杯”。
以上这些副刊,都是由他担当首任主编,当副刊运行进入正轨后,再交由他人继任。
张慧剑时期的《新民报》副刊人手十分少,整个“夜光杯”由张一人编写。
当时的“夜光杯”版面风格活泼,文章长短搭配得当,文体有杂文、诗歌、随笔、学术小品、考证文章等,还常常配有漫画。
当时主要的专栏有夏衍的言论专题《桅灯录》,以及赵超构署名“沙”的小言论,这个言论专栏在原来重庆《新民报》就有,上海版晚刊成立后又在“夜光杯”继续,到后来成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广有影响的“林放杂文”,还有程大千的千字小小说,此外就是张慧剑自己撰写的文史小品。
当时“夜光杯”的一位作者这样评价张慧剑排出的版面:“自己写的虽是一篇豆腐干小稿子,经他一编,好像被安排到了最显眼的地位!”张慧剑的副刊编辑理念不光重视艺术性,还常常借副刊来发泄对当时时局的看法。
因此其时“夜光杯”上无论文章漫画,都言辞锋利,直指时弊,毫不留情。
可以说张慧剑任主编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为《新民报》上海版晚刊的副刊起了个好头,为后来接任者打开了局面。
2、接任者吴祖光及其时的“夜光杯”吴祖光继张慧剑后任“夜光杯”主编。
可以说吴祖光担任主编的时光,是解放前“夜光杯”最核心最辉煌的阶段。
吴祖光加盟《新民报》是机缘巧合。
1944年,陈铭德找到了从成都回到重庆不久的吴祖光,委托他去邀请当时大后方文艺界尤其是戏剧界负有重望的夏衍为陈的重庆版《新民晚报》主编副刊“西方夜谭”。
由于夏衍的工作安排,只能担任短期的编辑工作。
于是陈铭德便力邀吴祖光在夏衍离开后接任《新民报》重庆版副刊“西方夜谭”的主编。
因吴从未做过报纸编辑工作,因此在夏衍任职期间,吴便潜心向夏衍学习编辑技术,这段经历可以说为后来吴顺利接受《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夜光杯”奠定了基础。
3吴祖光在去上海前短暂担任了重庆《新民报》副刊主编,并在1945年11月14日,由于刊登了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而引起了全国范围的震动。
此一事件初步显示出吴祖光的副刊编辑思想和风格。
3《吴祖光自述》李辉主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P1801946年元月,因筹办《新民报》上海版晚刊,陈铭德在交通极其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军方的关系用“青岛二号”军用飞机将吴祖光送至南京最后转至上海,参与“夜光杯”筹备及编辑工作,成为继张慧剑之后的第二任“夜光杯”主编。
吴祖光时期的“夜光杯”依旧每天见刊,主要栏目有夏衍先生的《桅灯录》和袁水拍先生的《月下小景》,这两位作者都十分紧密结合社会现象和发生的事实负责供稿。
当时外界投稿很多,但同时副刊编辑也会自己写很多稿子,有时是为了结合时事,有时为了弥补由于多种原因而发生的版面空白,这类稿件大都是临时随便署一个化名,而具体是哪些稿件由哪位编辑所写,连当事人自己也已记不清,所以无从考据了。
4彼时参与编辑的人手依旧很少,副刊版面从选稿、写稿、画版面,最后还有校对一次清样,都由吴祖光一人独立完成,大致是编辑每日上午十时左右开始工作,首先校对昨天发稿的当天晚报的清样,或增补一些空白,作一些调整,交总编辑看过便付印出报,同时编第二天的版面。
吴祖光在任《新民报》编辑期间还同时于其好友丁聪一起主编《清明》杂志,该杂志在“共舞台”三楼有一间非常讲究的编辑室,“夜光杯”的很多稿件也诞生在这间编辑室内。
据吴祖光回忆:“由于(编辑室)地处闹市,朋友们时常到此歇脚。
夏公常到这里午休,有些(夜光杯)文稿就是在这里写给我的,田汉、洪深先生都在这里为我写过晚报的稿件。
我都不教他白来。
”5吴祖光继承了张慧剑的副刊编辑理念,而且他本人对于国民党统治的态度只有“蔑视”二字,他曾公开表示:“国民党统治腐败到极点,他们做的许多事让人瞧不起”6,因此在他编辑“夜光杯”期间,由于发稿不慎,曾多次触怒民国政府当局。
直到“冥国国歌事件”,《新民报》被迫停刊一日。
这些事件发生后,都是由《新民报》的老板陈铭德出面化解,且他从不怪罪报社任何工作人员。
陈铭德的这一态度和做法,是“夜光杯”在国统区内可以坚持偏左的政治立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7年秋,吴被迫离开上海。
根据当时的文献与相关人后来的回忆,吴祖光离开是因为其在1946年至1947年间所写的两个剧本——《捉鬼传》、《嫦娥奔月》——涉及讽刺社会、批评政府,引起当局不满。
后来一个警方剧团的年轻演员在民国政府企图抓捕吴祖光时提前给吴报信7。
于是吴祖光就在短时间内放下手头工作,逃往香港。
他在“夜光杯”的编辑生涯也就此结束。
4《吴祖光自述》,李辉主编,大象出版社,2004年,P1825《一辈子——吴祖光回忆录》,吴祖光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P3546《陈铭德、邓季惺伉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P2217《一辈子——吴祖光回忆录》,吴祖光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P3563、吴祖光后的几位“夜光杯”编辑在发生《冥国国歌》(此事件在后文中将详细介绍)事件后,老板陈铭德为顺应当局“撤换‘夜光杯’编辑”的要求,将“夜光杯”主编吴祖光和“夜花园”主编李嘉互换职位,以求在报社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平息该事件。
但是,两人调换岗位的时间并不长久,且调换后是否两人仍实际从事自己原来的工作,已不得而考了。
后,李嘉离开报社,去了日本。
“夜光杯”的编辑工作由原《月下小景》的专栏作者袁水拍继任。
但袁水拍彼时仍没有离开其原本在银行的工作,因此是用业余时间从事“夜光杯”编辑,且持续时间不长。
袁水拍是否一直担任编辑到上海解放?又或者其后是否有别的人接任?这些问题,由于一手资料的欠缺,本文暂时无法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