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的三大绝望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孤独与无助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孤独与无助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主要思想是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
在存在主义哲学中,孤独和无助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孤独与无助进行探讨。
首先,孤独可以被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存在主义哲学中,人被看作是一个自由的存在,拥有塑造自己生活的能力。
然而,这种自由也带来了孤独感。
因为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个体,无法与他人完全共鸣。
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和隔阂之中,孤独感渐渐滋生。
而无助是孤独的延伸。
在存在主义哲学中,人们面对世界的无边无际和自己的渺小,感到自己无法掌控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这种无助感源于对命运的恐惧,以及对死亡和自由的深思。
人陷入无助之中,感觉自己没有答案,无法摆脱对存在的困惑和迷茫。
然而,存在主义哲学也指出,孤独和无助并非必然带来痛苦和绝望。
相反,它们可以被视为个体发展和成长的机会。
在面对孤独和无助时,个体可以接受自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并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
这种自我接纳和自我承认的态度是摆脱苦痛的重要步骤。
此外,在存在主义哲学中,与他人的相遇和相互关系也可以缓解孤独和无助。
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关怀中,个体可以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种相互作用使个体摆脱孤独,找到力量和支持。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个体能够共同创造并分享生活的意义。
此外,艺术和创造也是对抗孤独和无助的重要途径。
艺术家通过创造作品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与观众建立联系。
观众可以从艺术品中找到共鸣和理解,从而摆脱孤独感。
这种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可以给予个体以启发和安慰,使其面对孤独和无助时变得更加坚强。
总之,在存在主义哲学中,孤独和无助是重要的主题。
个体面对存在的困惑和迷茫时,常常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然而,通过接纳自己的独特存在,与他人建立联系,以及通过艺术和创造寻找生活的意义,个体可以在孤独和无助中找到力量和勇气。
通过这些努力,个体可以面对存在的挑战,并最终成长和发展。
【本文1200字,扩展自学习资源:Sartre, J. P. (1943). Being and Nothingness: An Essay on Phenomenological Ontology.】。
读了《西游记》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13篇)

读了《西游记》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13篇)读了《西游记》1000字篇1读完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我深有感触。
特别是那刀光剑影、扣人心弦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塑造了四个主要人物,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也许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
僧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又善良但又有点不分青红皂白。
唐僧心地善良,当他打坐时,一只小虫从身上爬过,他都不忍心伤害。
唐僧取经的意志极为坚定,当弟子们以取经路上有妖魔鬼怪、性命难保进行劝阻是,唐僧意志坚定,立夏誓言,决心取回真经。
但唐僧经常错怪悟空,常常善恶不辩,当悟空大肆打杀强盗时,唐僧就百般埋怨,谴责孙悟空,时常不分青红皂白地念紧箍咒。
当白骨精变成老人、女孩时,唐僧轻信老头的话,不相信悟空。
孙悟空将他们打倒,唐僧听信猪八戒的话,不明辨是非,仍念紧箍咒。
唐僧胆小如鼠,在蛇盘山,白马被小白龙吞下,他就痛哭流涕。
而且唐僧有时糊涂,不相信悟空,而去相信妖精的话,有时还听信猪八戒。
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是好名,勇敢好斗,桀骜不驯,爱开玩笑,活泼乐观,重情重义。
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嘴巴甜。
但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难分敌我。
猪八戒贪吃贪睡,自私自利,好进谗言。
他常常想捉弄人,但不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就是作茧自缚。
在取经事业中的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
沙僧的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稳重,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却他却也有他的弱点,如精明世故,逆来顺受等。
我最佩服孙悟空,第一:他人妖分明;第二: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第三:我喜欢孙悟空机智勇敢战胜妖魔鬼怪,克服一个个的困难。
当然,孙悟空也有缺点。
他总是认为自己的个人想法是对的。
孙悟空还是很调皮,常常捣恶作剧戏弄猪八戒。
不过,他们最后还是齐心协力取得了真经。
并且我十分欣赏他身上那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精神。
存在主义

主要著作
《恶心》(Nausea,1938年,中篇小说) 《墙》(The Wall,1939年,短篇小说) 《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 1943年,哲学) 《反犹分子》(Anti-Semite and Jew,1943年)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Existentialism and Humanism1946年,哲学) 《自由之路》(The Roads to Freedom,长篇 小说)等
存在主义先驱:祁克果
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 又译作克尔凯戈尔、基尔凯郭尔、齐克果。
丹麦哥本哈根人,1836年遭遇过一次想要自杀的 体验,又经历了与未婚妻订婚与解除婚约,遂改变 了神学和道德观念。(亚伯拉罕将以撒献给上帝燔祭)
《或此或彼(either/or) 》(1843)、《恐惧与 颤抖》、《焦虑的观念》、《哲学片断》 (1844)、《生活道路诸阶段》(1845)、《非 科学的最后附言》(1846)、《观点》(1848)、 《致死之痼疾》(1849)
“昨天在加拿大有一架飞机,因为某些事故在空 中绕了七天之后降落。”
地平线法(界域) 来到世界的临界处
总结:现象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放弃一切 偏见、成见、习惯看法,“回到事物本 身”。
存在主义
祁克果、萨特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20世纪最有特色的思潮之一,它是 人类面对苦难的反思哲学,以自由为尚,强调 “自我选择,重在行动”。 兴起于第一次大战后的德国(雅斯贝尔斯和海 德格尔),二战后移向法国(萨特、马塞尔、 加缪、梅洛-庞蒂、德.波伏瓦 ) 60年代青年造反运动、嬉皮士运动,80年代初, 在我国的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先驱:祁克果 大师:萨特、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
存在、虚无、浪漫、绝望与《伤逝》(二)

存在、虚无、浪漫、绝望与《伤逝》(二)乔治·路易斯(Jorge Luis Garc i a Rodr i guez),中文名李光胜,古巴人。
毕业于哈瓦那大学。
2013年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与人合著关于应用物理学的论文获得古巴国家科技创新奖,曾在古巴和中国发表多篇文章。
一第一种隔膜:对社会的抗争和恐瞑曾经听到这样一句话:“传统是死人的活表面,但传统主义则是活人的死表面”。
传统就像一把具有两面的刀,一面可以打磨社会,另一面可以使社会生锈。
当时子君和涓生出于爱l青意识到存在意义,而这种从选择自由恋爱开始的本真性,更是虚无和垂死社会的唯一心跳。
这个心跳的故事既有英雄的开始,又有受害的结局。
因为无论是否得胜,英雄都是历史的受害人。
社会的悖论是它往往打败那些去拯救它的人,并盲目地埋葬自身的心跳。
其实,《伤逝》时期的社会不一定比现代社会虚无。
如今,虽然科技有了极大发展,知识有了极大增加,但人们仍然不知道人生的目标;虽然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收入利润有了极大提高,但人们仍然不珍惜人生的价值。
似乎,现代发展在本质上不一定是进步。
进步意味着某种最终目标的实现,而最终目标离不开生命意义的问题。
古巴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取得胜利之后讲到“革命就是去改变所有该改变的东西”。
在一定程度上,这句话与后现代的口号很相似;那么对此我们可以问:该改变的东西是什么?对此存在主义无从回答,只是强调该问题的起源,即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迄今,信息化的世界不仅没有接近答案,反而有时越来越远,因为人们分享的信息越来越无关痛痒。
就像英国诗人雪莱所说“由于新得到的知识而丢失的智慧在哪里?由于新得到的信息而丢失的知识在哪里?”实际上,以传统生锈的那一面来阻碍新生命是悲哀的,而以发展的革命}生来去掉传统,是荒谬的。
历史不断地在该两极端之间运行。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
这个荒谬的起点是“上帝不存在是一个极端尴尬的事情,因为随着上帝的消失,一切能在理性天堂内找到价值的可能性都消失了。
存在主义(萨特)的观点及其内在矛盾

存在主义(萨特)的观点及其内在矛盾战后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是法国的萨特。
萨特的人的发展观是以“存在先于本质”为前提的“绝对自由”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存在内在矛盾,通过六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说明萨特的观点是无视社会对个人的决定性作用的自我中心理论。
存在主义非理性自由价值个人存在主义作为现代西方最大的人本主义流派之一,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科学危机的产物,它盛行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进入90年代以来,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虽然已成强弩之末,然而其思想已积淀下来,仍旧对中国当代青年的人生发展观发生着影响。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19世纪的基尔凯戈尔。
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存在主义的重要来源,它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战后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是法国的萨特,由于他企图把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人们又称他的存在主义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一、让·保尔·萨特关于人的发展观的论述让·保尔·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人的发展观上做过诸多论述。
第一,萨特在人的发展观上,“存在先予本质”被其称为存在主义第一原理,指出先有人的存在,经过世人的自由选择,然后才可能有具体的人的本质。
这里,存在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自我意识和主观性,本质是指个体身上所具有的那些特殊质的规定性。
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于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按照这个自我设想去自我行动。
第二,在人的根本特征问题上,萨特指出“人就是自由”。
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出发来论证自由,得出“自由是人的本质”的结论。
“我们被判了自由这样一种徒刑。
”从个人的主观性出发,任何选择都是合理的。
第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萨特主张“他人就是地狱”,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相冲突,个人与社会根本对立,这也是由个人的绝对自由观引出的必然结论。
心理健康:存在主义的视角

心理健康:存在主义的视角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议题,而存在主义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促进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以存在主义的视角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什么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以人的存在经验为中心的哲学和心理学流派。
它强调个体的自由、责任和意义,并试图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本质进行思考和解读来解释和改善人类的生活情境。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自由的、独立的个体,具有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能力,但同时也承认人在面对生活中困境时常常感到无助、焦虑和绝望。
通过深入探索这些困境,存在主义寻求帮助个体找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满足感,并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和观察方式。
存在主义与心理健康自我决定通过对存在主义的研究,我们可以意识到个体在心理健康方面具有极高的自我决定性。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和追求他们认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物。
这种自由选择和决定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因为它使他们感到被尊重、被认可和被接受。
责任与成长存在主义也强调个体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责任,并认为通过承担责任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当我们接受并承担自己的责任时,我们不再把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是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责任心使我们能够积极应对挑战并从中学习,从而增强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意义与目标在存在主义看来,人之所以能够持续努力并找到生活的意义,在于他们能够建立起有意义的目标并追求之。
一个有明确目标且积极追求之的个体,在面对困境时会更有动力和坚持,从而提高了心理健康状况。
存在主义实践:实现心理健康自我反思与真实性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并找出生活中可能导致焦虑、绝望等情绪产生的原因。
只有真正面对内心深处而非回避,我们才能真正找到问题所在并采取行动来处理。
寻找个体意义每个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独特而有意义的事物或价值观。
通过深入思考并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从中得到满足感。
《黄色墙纸》存在主义解读

《黄色墙纸》的存在主义解读摘要:美国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小说《黄色墙纸》,描写了一个处在自我创造过程中的疯女人形象。
疯女人对黄色墙纸所产生的幻觉成为她重塑自我的依托。
这一自我重构的过程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提出的人在实现自我创造时痛苦,孤独,绝望三个的必经过程不谋而合,该小说正是借此来传达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呐喊。
关键词:存在主义《黄色墙纸》女性自我重构现代美国女作家夏洛特·佩金斯·吉尔曼(1860-1935)创作的《黄色墙纸》是一部有关女权主义的经典短篇小说,它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讲述一位患精神病的疯女人在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房子里度过的三个月梦幻般的人生经历。
该小说是一部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作品,研究者们多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认为小说中的女人是“作者的替身,兼具与作者相同的双重身份,她的疯癫并非纯粹的精神错乱,而是以一种隐蔽的形式反抗社会的不公,并从女性角度反映了19世纪女性的社会地位”,指出该小说“注重反映妇女结婚后的经历和个人发展与照顾家庭之间的冲突,甚至对19世纪的婚姻和生育观提出大胆质疑”。
实际上,小说《黄色墙纸》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也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之处。
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存在是‘先于一切规定的无规定,作为绝对出发点的不被规定的东西’”,而“本质,是人的实在在自身中作为已经是的东西来把握的一切”。
“人之初是无法定义的,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的。
人只有存在露面,出场,才能表明其自身。
人在此后要成为某种东西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愿造就的,世界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界并无设定的人类本性的上帝”。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我选择,自我构建,是因为并没有什么既定规范来限制人所应该具有的特性。
但这种自我构建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空想和幻觉,人在实现自我构建的过程中会经历由内因和外因而导致的不可预料性,随之是特有的恐惧和犹豫情绪。
浅析存在主义文学

浅析存在主义文学浅析存在主义文学北轩摘要:存在主义文学作为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当时和以后的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为代表,具体分析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渊源,基本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后世世界文学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影响存在主义哲学是个复杂的体系,它的源流可追溯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等人。
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其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转移到了法国,战后传入英美两国,对英美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存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观念和心态的反映。
与存在主义哲学相辅相成的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四十年代特别是战后发展到顶峰,风靡了法国和欧洲,影响迅速扩展到全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西蒙娜·德·波伏娃,其中以萨特的成就和影响最大。
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主要以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为根基,通过自我的创作文学实践,提出了存在主义文学的美学文艺学体系。
他的文学创作包括小说和戏剧两个方面,其中喜剧的艺术成就尤其卓绝。
从思想渊源来说,存在主义文学都不是萨特首创,萨特不过是存在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它们的产生有自身历史文化机制。
具体而言,两次世界大战给西方世界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失,同时也给西方社会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
二战中,法国被德国占领后,法国资产阶级陷入消沉颓废、悲观绝望之中。
他们发现科学救世的希望成为泡影,自已正处于一个非理性的时代,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
传统的思想体系已经瓦解,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人们将何去何从?这正是存在主义亟待解决的问题。
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但“上帝之死”却把人类推向了虚无主义。
而萨特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他认为存在主义是解决“上帝之死”给世界带来后果的手段。
萨特认为,既然上帝是不存在的,人就没有先于存在的本质,即存在先于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