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习题
初级中药师题-萜类和挥发油

初级中药师题-萜类和挥发油1、典型单萜烯的结构中,应具有的不饱和度数目是A.2B.4C.1D.3E.52、一般在35~70℃(1333.22Pa)被蒸馏出来的是A.单萜烯B.倍半萜烯C.含氧单萜D.含氧倍半萜E.二萜3、组成萜类的基本单位是A.苯丙素B.甲戊二羟酸C.异戊二烯D.2-苯基色原酮E.苯骈α-吡喃酮4、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挥发油时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A.COB.EtOHC.COD.MeCOE.SO5、为了将挥发油中的羧酸和酚进行分离,应加入A.5%NaHCOB.NaHSOC.2%NaOHD.Girard试剂E.1%HCl6、用分馏法分离单萜烯烃中的①三烯,②二烯和③一烯时,馏出的先后顺序为A.②③①B.③②①C.①②③D.①③②E.③①②7、倍半萜和二萜在化学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A.碳原子数不同B.碳环数不同C.氮原子数不同D.氧原子数不同E.氧环数不同8、鉴定挥发油的常用方法是A.冷冻法B.升华法C.水蒸气蒸馏法D.气相色谱法E.分馏法9、溶剂法提取挥发油时,首选的溶剂是A.氯仿B.石油醚(60~90℃)C.丙酮D.95%乙醇E.石油醚(30~60℃)10、欲将挥发油中的醛和酮类成分进行分离,应加入A.GirardT试剂B.GirardP试剂C.NaOHD.NaHSOE.NaHCO11、可获得常含有较多脂溶性杂质的粗制挥发油的方法是A.压榨法B.溶剂提取法C.水蒸气蒸馏法D.CO超临界流体提取法E.盐析法12、从富含挥发油的新鲜植物药材中提取挥发油的常用方法是A.压榨法B.溶剂提取法C.水蒸气蒸馏法D.CO超临界流体提取法E.盐析法13、能够防止氧化热解,提高挥发油品质而且提取效率高的方法是A.压榨法B.溶剂提取法C.水蒸气蒸馏法D.CO超临界流体提取法E.盐析法14、评价薄荷油质量的重要指标是A.新薄荷醇B.乙酸薄荷酯C.薄荷酮D.薄荷醇E.胡椒酮15、薄荷醇属于A.单萜B.倍半萜C.二萜D.二倍半萜E.三萜16、紫杉醇属于A.单萜B.倍半萜C.二萜D.二倍半萜E.三萜17、龙脑(冰片)属于A.单萜B.倍半萜C.二萜D.二倍半萜E.三萜18、青蒿素属于A.单萜B.倍半萜C.二萜D.二倍半萜E.三萜19、青蒿素抗疟作用与结构中最密切相关的基团是A.醚基B.内酯羰基C.内酯环D.过氧桥E.与以上基团都密切有关20、水解1g挥发油中的酯类成分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A.酸值B.碱值C.皂化值D.酯值E.极性21、中和1g挥发油中游离酸性成分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A.酸值B.碱值C.皂化值D.酯值E.极性22、分离龙胆苦苷四乙酰化物和獐芽菜苷四乙酰化物用A.AgNO硅胶柱色谱B.60%~65%HPOC.吉拉尔试剂D.氧化铝柱色谱E.硅胶柱色潜23、分离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用A.AgNO硅胶柱色谱B.60%~65%HPOC.吉拉尔试剂D.氧化铝柱色谱E.硅胶柱色潜24、龙胆苦苷是A.单萜B.二萜C.环烯醚萜醇D.环烯醚萜苷E.裂环环烯醚萜苷25、穿心莲内酯是A.单萜B.二萜C.环烯醚萜醇D.环烯醚萜苷E.裂环环烯醚萜苷26、用于挥发油提取的常用方法是A.水蒸气蒸馏法B.吸附柱色谱法C.水煎煮法D.UV光谱法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27、用于挥发油鉴定的方法是A.水蒸气蒸馏法B.吸附柱色谱法C.水煎煮法D.UV光谱法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28、用于挥发油分离的方法是A.水蒸气蒸馏法B.吸附柱色谱法C.水煎煮法D.UV光谱法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29、最先馏出的是A.单萜烯B.单萜酸C.单萜醇D.单萜醚E.倍半萜采用分馏法分离上述化合物时,馏出顺序为30、第二个馏出的是A.单萜烯B.单萜酸C.单萜醇D.单萜醚E.倍半萜采用分馏法分离上述化合物时,馏出顺序为31、第三个馏出的是A.单萜烯B.单萜酸C.单萜醇D.单萜醚E.倍半萜采用分馏法分离上述化合物时,馏出顺序为32、采用分馏法分离上述5类化合物的混合物时最后馏出的是A.单萜烯B.单萜酸C.单萜醇D.单萜醚E.倍半萜33、皂化值是挥发油中的A.酸值加皂化值B.皂化值减酸值C.酸值减皂化值D.羧酸和酚类成分总和E.酸值与酯值之和34、酯值是挥发油中的A.酸值加皂化值B.皂化值减酸值C.酸值减皂化值D.羧酸和酚类成分总和E.酸值与酯值之和35、酸值是挥发油中的A.酸值加皂化值B.皂化值减酸值C.酸值减皂化值D.羧酸和酚类成分总和E.酸值与酯值之和36、栀子苷属于A.C-取代环烯醚萜B.C-无取代环烯醚萜C.裂环环烯醚萜D.二萜E.三萜37、梓醇苷属于A.C-取代环烯醚萜B.C-无取代环烯醚萜C.裂环环烯醚萜D.二萜E.三萜38、龙胆苦苷属于A.C-取代环烯醚萜B.C-无取代环烯醚萜C.裂环环烯醚萜D.二萜E.三萜39、獐牙菜苦苷属于A.C-取代环烯醚萜B.C-无取代环烯醚萜C.裂环环烯醚萜D.二萜E.三萜40、能与氨基酸加热产生有色沉淀的是A.柠檬烯B.鱼腥草素C.龙胆苦苷D.新穿心莲内酯E.丁香酚41、能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的是A.柠檬烯B.鱼腥草素C.龙胆苦苷D.新穿心莲内酯E.丁香酚42、能与3,5-二硝基苯甲酸碱性醇溶液反应的是A.柠檬烯B.鱼腥草素C.龙胆苦苷D.新穿心莲内酯E.丁香酚43、常用于分析挥发油类成分的方法是A.离子交换树脂法B.大孔吸附树脂法C.分馏法D.气相色谱法E.硝酸银络合色谱法44、常用于分离挥发油中沸点差异较大成分的方法是A.离子交换树脂法B.大孔吸附树脂法C.分馏法D.气相色谱法E.硝酸银络合色谱法45、常用于分离挥发油中双键位置不同成分的方法是A.离子交换树脂法B.大孔吸附树脂法C.分馏法D.气相色谱法E.硝酸银络合色谱法46、从挥发油的乙醚溶液中萃取酚性成分应使用A.1%硫酸溶液B.5%盐酸溶液C.2%氢氧化钠溶液D.20%硝酸银溶液E.氯化钠水溶液47、从挥发油的乙醚溶液中萃取酸性成分应使用A.1%硫酸溶液B.5%盐酸溶液C.2%氢氧化钠溶液D.20%硝酸银溶液E.氯化钠水溶液48、银杏内酯是A.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B.二萜类化合物C.肽类化合物D.有机酸类化台物E.倍半萜类化合物49、龙胆苦苷是A.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B.二萜类化合物C.肽类化合物D.有机酸类化台物E.倍半萜类化合物50、分离龙胆苦苷四乙酰化物和獐芽菜苷四乙酰化物用A.AgNO硅胶柱色谱B.60%~65%HPOC.吉拉尔试剂D.氧化铝柱色谱E.硅胶柱色谱51、分离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用A.AgNO硅胶柱色谱B.60%~65%HPOC.吉拉尔试剂D.氧化铝柱色谱E.硅胶柱色谱52、穿心莲内酯是A.环烯醚萜类化合物B.倍半萜类化合物C.二萜类化合物D.二倍半萜类化合物E.三萜类化合物53、甜菊苷是A.环烯醚萜类化合物B.倍半萜类化合物C.二萜类化合物D.二倍半萜类化合物E.三萜类化合物54、梓醇是A.环烯醚萜类化合物B.倍半萜类化合物C.二萜类化合物D.二倍半萜类化合物E.三萜类化合物55、莪术醇是A.环烯醚萜类化合物B.倍半萜类化合物C.二萜类化合物D.二倍半萜类化合物E.三萜类化合物56、从挥发油的乙醚溶液中萃取酚性成分应使用A.1%硫酸溶液B.5%盐酸溶液C.2%氢氧化钠溶液D.20%硝酸银溶液E.5%碳酸氢钠溶液57、从挥发油的乙醚溶液中萃取酸性成分应使用A.1%硫酸溶液B.5%盐酸溶液C.2%氢氧化钠溶液D.20%硝酸银溶液E.5%碳酸氢钠溶液。
《中药化学》萜类和挥发油和皂苷类化合物练习题及答案

《中药化学》萜类和挥发油和皂苷类化合物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萜类化合物形成的真正前体是(B)。
A.异戊二烯B.甲戊二羟酸C.焦磷酸异戊烯酯D.焦磷酸γ,γ -二甲基烯丙酯2.二萜的异戊二烯单位有(C)。
A.5个B.6个C.4个D.3个3.樟脑的结构属于(C)。
A.二萜B.倍半萜C.单萜D.二倍半萜4.游离的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含物通常具有的性质是(A)。
A.挥发性B.水溶性C.溶血性D.无旋光性5.中药地黄经加工炮制后变黑,是因为该药材中含有(A)。
A.环烯醚萜类B.倍半萜类C.黄酮类D.蒽醌类6.鉴定萜类化物结构中存在共轭双键,可选用的化学反应是( C )。
A.卤化氢加成反应B.溴加成反应C.顺丁烯二酸酐加成反应(Die1s-Alder反应)D.亚硝酰氯加成反应7.区别油脂与挥发油可利用下述哪项性质较为可靠( D)。
A.气味B.折光率C.相对密度D.油斑试验8.挥发油中的芳香化合物多为(D)的衍生物。
A.苯酚B.苯甲醇C.苯甲醛D.苯丙素9.挥发油在低温下析出的结晶,一般称为:(C)。
A.胨B.腙C.脑D.复合物10.挥发油不具有的性质是(D)。
A.挥发性B.旋光性C.折光性D.稳定性11.挥发油中不存在的化学成分类型是(D)。
A.单萜和倍半萜醛类B.单萜和倍半萜醇类C.单萜和倍半萜酯类D.单萜和倍半萜苷类12.挥发油的皂化值是指( A)。
A.皂化1克挥发油所需KOH毫克数B.皂化1克挥发油所需NaOH毫克数C.皂化10克挥发油所需KOH毫克数D.皂化10克挥发油所需NaOH毫克数13.自挥发油中分离醛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化学反应是(A)。
A.与NaHSO3加成反应B.与亚硝酰氯加成反应C.与硝基苯肼衍生物的缩合反应D.与NaHSO4加成反应14.冷浸法提取挥发油时,首选的溶剂是(C)。
A.乙醇B.氯仿C.石油醚D.甲醇15.自中药中提取挥发油的方法有:(C)。
A.加热回流法B.共水煮沸法C.共水蒸馏法D.浸渍法16.分馏法分离挥发油的主要依据( C )。
萜类和挥发油习题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一、写出所示化合物的名称及结构类型二、名词解释1. 挥发油2. 萜类化合物 三、填空1. 大量实验研究证明,______是萜类化合物生源途径中最关键的前体物。
2. 龙脑俗称“冰片”,为______萜类成分,冰片有______、兴奋、镇痉和______,它和苏合香脂配合制成苏冰滴丸代替冠心苏合丸治疗______,______。
3. 樟脑习称辣薄荷酮,白色结晶性固体,______萜。
樟脑有局部刺激作用和防腐作用,可用于______、炎症和跌打损伤的擦剂。
并可作为______,是因其在体内被氧化成______和______。
4. 紫杉醇又称红豆杉醇,最早从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得到,为______萜类化合物,临床用于治疗_____、_____和______,疗效较好。
5. 青蒿素来源于植物______,属于______萜,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
6. 挥发油中所含化学成分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三类: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其中以______为多见。
7. 提取含有羰基挥发油的试剂有____和_____;其中_____只能与醛类成分发生缩合反应。
8. 挥发油在低温条件下析出的固体成分俗称为______,例如______。
9. 挥发油应密闭于______色瓶中______温保存,以避免______的影响发生分解变质。
四、判断正误1. 青蒿素是一种具有二萜骨架的过氧化物,是由国外研制的一种高效抗疟活性物质。
() CH 2OHCHO CH 2OHHH O O O H H CH 3 H 3C O O O CH 3 H C H 2 O HH O H O O O2. 挥发油易溶于水,所以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3. 用亚硫酸钠提取含羰基的挥发油,提取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则产率越高。
()4. 萜类化合物的含氧衍生物是挥发油中生物活性较强和具有芳香气味的主要组成成分。
()五、选择题1. 分离单萜类的醛与酮最好的方法是():A. 3.5二硝基苯肼法B.分馏法C. 亚硫酸氢钠法 D Girard 试剂法2. 地黄、玄参等植物在提取过程中易变黑,这是因为其中含有()A.糅质酯苷B.环烯醚萜苷C. 羟基香豆素苷D. 黄酮醇苷3.从植物中提取二萜类内酯可用的方法是()A.水提醇沉B.酸水加热提取加碱沉淀法C.碱水加热提取加酸沉淀法D.升华法4.气相色谱通常用于分离分析()A.皂苷元B.多糖C.脂肪油D.挥发油六、提取分离某植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得精油,经以下操作过程处理指出(A)至(E)都位可能有哪些成分?第七章萜和挥发油一、香叶醇,链状单萜;橙花醇,链状单萜;香茅醇,链状单萜;薄荷醇,环状单萜;龙脑,环状单萜;樟脑环状单萜;青蒿素,环状倍半萜;穿心莲内酯,环状二萜三、1. 甲戊二羟酸2. 环状单萜,发汗、防止虫蛀、冠心病、心绞痛3. 环状单萜,神经痛,强心剂,π-氧化樟脑,对氧化樟脑4. 二萜,卵巢癌,乳腺癌,肺癌5. 青蒿,倍半萜,抗恶性疟疾6. 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7. 亚硫酸氢钠试剂,吉拉德(Girard)试剂,亚硫酸氢钠试剂8. 脑,樟脑/ 薄荷脑9. 棕色,低温,空气和光线四、1. X 2. √ 3. X 4. X五、1.C 2.B 3.C 4.D六、A 碱性成分 B 强酸性成分(如萜酸或挥发性性酸) C 弱酸性成分(酚、稀醇或某些酯)D醛酮等羰基化合物 E 除去羰基的中性油。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习题

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习题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习题一、填空题1.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指出,自然界存有的萜类化合物都就是由_________引伸而来的。
2.挥发油的物理常数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衡量挥发油质量的化学指标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挥发油分级蒸馏时,高沸点馏分中有时可见到蓝色或绿色的馏分,这显示有_________成分。
4.挥发油中所含化学成分按其化学结构,可以分成三类: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其中以_________为多见到。
5.抽取挥发油的方法存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所谓“香脂”就是用_________抽取的。
6.挥发油在低温条件下析出的固体成分俗称为_________,例如_________。
7.分馏法就是依据各成分的_________差异展开拆分的物理方法,分子量减小,双键数目减少,沸点_________,在含氧萜中,随着功能基为极性减少,沸点_________含氧萜的沸点_________不含氧萜。
8.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化合物常采用_________和_________法。
9.挥发油应密闭于_________色瓶中_________保存,以避免_________的影响发生分解变质。
10.sabety反应和ehrlich氏试剂可以用作验出_________成分。
11.硝酸银硅胶柱色谱主要适用于_________类化合物的分离,rf值大小与_________数目和位置有关,_________数目越多,rf值越大。
12.双环单萜的结构类型较多,常用的存有_________种。
以_________和_________结构最平衡,构成的衍生物最多,例如樟树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樟脑属_________。
13.龙脑又称_________俗名_________。
2019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练习-中药化学 第六单元 萜类和挥发油

中药化学第六单元萜类和挥发油一、A11、薄荷油中的主要成分是A、薄荷醇B、薄荷酮C、薄荷醛D、异薄荷醇E、新薄荷醇2、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的优点不包括A、提取效率高B、无有机溶剂残留C、可防止挥发油氧化分解D、较常规提取方法成本低、操作简便E、可用于提取性质不稳定的挥发油3、挥发油不具有的通性是A、有受热不消失的油斑B、有特异性嗅味C、有溶解性D、有折光性E、有挥发性4、以下哪项不是挥发油的化学组成A、二萜及其含氧衍生物B、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C、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D、单萜及其含氧衍生物E、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5、以下属于挥发油的是A、单萜、倍半萜B、双萜、环烯醚萜C、茴香脑、茴香酮D、双萜、倍半萜E、单萜、双环双萜6、哪一项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性质A、苷元不易被酸水解B、苷元遇氨基酸加热产生颜色反应C、较易得到结晶性苷元D、苷元稳定E、不易溶于水和甲醇7、萜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A、甲戊二羟酸B、异戊二烯C、苯丙素D、色原酮E、甾核8、环烯醚萜类难溶于A、水B、甲醇C、乙醚D、乙醇E、正丁醇9、某植物提取物遇皮肤呈蓝色,可能含有A、鞣质B、环烯醚萜C、皂苷D、香豆素E、花色素10、下列哪项化合物属于倍半萜A、薄荷醇B、斑蝥素C、青蒿素D、穿心莲内酯E、芍药苷二、B1、A.蒸馏法B.溶剂提取法C.吸收法D.压榨法E.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提取法<1> 、提取效率高,且可防止挥发油氧化热解的方法的是A B C D E<2> 、从含挥发油较多的鲜药材中提取挥发油的简便方法是A B C D E2、A.樟脑B.梓醇C.青蒿素D.莪术醇E.穿心莲内酯<1> 、具有抗疟活性的是A B C D E<2> 、具有降血糖活性的是A B C D E3、A.细辛醚B.柠檬烯C.薄荷酮D.薄荷醇E.鱼腥草素<1> 、可用于判断薄荷油质量优劣的是A B C D E<2> 、可用作芳香、调味、祛风药的是A B C D E4、A.单萜B.倍半萜C.二萜D.环烯醚萜类E.三萜<1> 、含六个异戊二烯单元的是A B C D E<2> 、具半缩醛结构的是A B C D E5、A.单萜B.倍半萜C.二萜D.环烯醚萜类E.三萜<1> 、含两个异戊二烯单元的是A B C D E<2> 、含三个异戊二烯单元的是A B C D E6、A.甜菊苷B.芍药苷C.天麻苷D.栀子苷E.龙胆苦苷<1> 、上述化合物属于裂环环烯醚萜的是A B C D E<2> 、上述化合物属于二萜的是A B C D E7、A.20B.25C.35D.10E.15<1> 、单萜的基本碳架的碳原子数目是A B C D E<2> 、二萜的基本碳架的碳原子数目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薄荷醇为无色针状或棱柱状结晶,或白色结晶状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氯仿、乙醚和液体石蜡等,是薄荷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一般含量占50%以上,最高可达85%。
第六章 练习

第六章萜类与挥发油练习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1.单萜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为()A.10个 B.15个 C.5个D.20个 E.25个2.挥发油中的萜类化合物主要是()A.二萜类 B.二倍半萜类 C.单萜和倍半萜类D.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E.挥发性生物碱3.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A.游离的萜类化合物 B.与糖结合成苷的萜类化合物C.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D.皂苷类化合物E.单糖类化合物4.可(或易)溶于水及乙醇,难(或不)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 A.游离的单萜类化合物 B.游离的倍半萜类化合物C.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D.游离的二萜类化合物E.大分子脂肪族化合物5.通常以树脂、苦味质、植物醇等为存在形式的萜类化合物为()A.单萜 B.二萜 C.倍半萜D.二倍半萜 E.三萜6.即能溶解游离的萜类化合物,又能溶解萜苷类化合物的溶剂是() A.乙醇 B.水 C.氯仿D.苯 E.石油醚7.非含氧的开链萜烯分子符合下列哪项通式()A.(C8H5)n B.(C5H8)n C.(5C8H)nD.(C5H5)n E.(C8H8)n8.二萜类化合物具有()A.两个异戊二烯单元 B.三个异戊二烯单元 C.有四个异戊二烯单元D.五个异戊二烯单元 E.六个异戊二烯单元CH39.属于()A.开链单萜B.单环单萜H3CH3CC.双环单萜D.双环倍半萜E.异戊二烯10.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合物是()A.具有双键、羰基的化合物 B.具有醇羟基的化合物C.具有醚键的化合物 D.具有酯键的化合物E.具有酚羟基的化合物11.组成挥发油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属于()A.苯丙素衍生物 B.桂皮酸类化合物 C.水杨酸类化合物D.色原酮类化合物 E.丁香酚12.挥发油如果具有颜色,往往是由于油中存在()A.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B.薁类化合物或色素C.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D.苯丙素类化合物E.双环单萜类化合物13.组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A.脂肪族化合物B.芳香族化合物C.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D.某些含硫和含氮的化合物E.三萜类化合物14.组成挥发油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具有()A.6C—3C的基本碳架B.异戊二烯的基本单元C.内酯结构D.色原酮的基本母核E.6C—3C—6C的基本碳架15.鉴别挥发油时,一般先测的物理常数为()A.相对密度B.旋光度C.折光率D.比重E.沸点16.区别油脂和挥发油,一般可采用()A.升华试验B.挥发性试验C.泡沫试验D.溶血试验E.沉淀反应17.在含氧单萜中,沸点随功能基极性不同而增大的顺序应为()A.醚<酮<醛<醇<羧酸 B.酮<醚<醛<醇<羧酸C.醛<醚<酮<醇<羧酸 D.羧酸<醚<酮<醛<醇E.醇<羧酸<醚<醛<酮18.溶剂提取法提取挥发油,一般使用的溶剂为()A.乙醇B.石油醚C.醋酸乙酯D.酸性水溶液E.碱性水溶液19.如果挥发油中既含有萜烯类,又含有萜的含氧衍生物,在用薄层色谱展开时,常常采用()A.上行展开B.下行展开C.径向展开D.单向二次展开E.单向多次展开20.水蒸汽蒸馏法能用于下列除哪项化合物以外的的提取()A.挥发油B.挥发性生物碱C.小分子游离香豆素D.小分子游离苯醌类E.生物碱的盐21.利用亚硫酸氢钠加成反应分离挥发油中羰基类化合物,要求的反应条件是()A.低温长时间振摇B.低温短时间振摇C.高温短时间振摇D.低温下振摇,与时间无关E.短时间振摇,与温度无关22.在硝酸银薄层色谱中,影响化合物与银离子形成л-络合物稳定性的因素不包括()A.双键的数目B.双键的位置C.双键的顺反异构D.双键的有无E.含氧官能团的种类23.挥发油不具有的通性有()A.特殊气味B. 挥发性C. 几乎不溶于水D. 稳定性E. 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24.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成分,常采用的试剂为()A. 亚硫酸氢钠试剂B. 三氯化铁试剂C. 2%高锰酸钾溶液D. 异羟肟酸铁试剂E. 香草醛浓硫酸试剂25.采用薄层色谱检识挥发油,为了能使含氧化合物及不含氧化合物较好地展开,且被分离成分排列成一条直线,应选择的展开方式为()A. 径向展开B. 上行展开C. 下行展开D. 双向二次展开E. 单向二次展开26. 挥发油薄层色谱后,一般情况下选择的显色剂是()A. 三氯化铁试剂B. 香草醛-浓硫酸试剂C. 高锰酸钾溶液D. 异羟肟酸铁试剂E. 2,4-二硝基苯肼试剂27.具有挥发性的化合物()A. 紫杉醇B. 穿心莲内酯C. 龙胆苦苷D. 薄荷醇E. 银杏内酯28.苷元具有半缩醛结构的是()A.强心苷B.三萜皂苷C.甾体皂苷D. 环稀醚萜苷E. 蒽醌苷29.卓酚酮不具有的性质是()A.酸性强于酚类B.酸性弱于羧酸类C.溶于60~70%硫酸D.与铜离子生成绿色结晶E.多具抗菌活性,但有毒性30.奥类所不具有的性质是()A.与FeCl3呈色B.能溶于60%硫酸C.与5%溴/CHCl3呈色D.呈现蓝色、紫色或绿色E.能溶于石油醚31.具有抗疟作用的倍半萜内酯是()A.莪术醇B.莪术二酮C.马桑毒素D.青蒿素E.紫杉醇32.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的优点不包括()A.提取效率高B.没有污染C.较常规提取方法成本低、设备简便D.可用于提取性质不稳定的挥发油E.缩短提取流程(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萜类化合物的分类依据不是()()()()()A.分子中含有的异戊二烯单位数 B.氮原子的结合状态C.分子中是否具有6C—3C骨架 D.结构中有无碳环及碳环的数量E.含氧官能团的种类2.一般具有挥发性的成分是()()()()()A.二萜类 B.单萜类 C.倍半萜类 D.三萜苷类 E.二萜内酯类3.萜苷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常采用的方法有()()()()()A.溶剂法B.活性炭吸附法C.大孔树脂吸附法D.水蒸汽蒸馏法E.升华法4.非苷萜类化合物的提取溶剂可选用()()()()()A.酸性水溶液B.碱性水溶液C.乙醇D.氯仿E.甲醇5.能利用加成反应进行分离、纯化的有()()()()()A.具有双键的萜类化合物B.具有醇羟基的萜类化合物C.具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D.具有醚键的萜类化合物E.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6.在萜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可利用的特殊官能团有()()()()()A.内酯键B.双键C.羰基D.碱性基团E.酸性基团7.碱溶酸沉法适用于分离()()()()()A.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B .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C .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D .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及其它化合物E .具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8.属于单萜类化合物的是( )( )( )( )( )A .B .C .D .E .9.不属于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为( )( )( )( )( )A .B .C .D. E .10.萜类化合物在硅胶色谱柱上,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梯度洗脱时,洗脱规律为( )( )( )( )( )A .化合物的极性越大,洗脱速度越快B .化合物的极性越大,洗脱速度越慢C .化合物的极性越小,洗脱速度越快D .化合物的极性越小,洗脱速度越慢E .化合物的极性与洗脱速度无关11.挥发油中脂肪族、芳香族和萜类的含氧衍生物包括( )( )( )( )( )A .醇、酚B .醚C .醛酮CH 3C H 3CH 3CH 2OH CH 3C H 3CH 3O CH 3C H 3CH 3O CH 3O O OH O CH 2OH GLUO OHO CH 2OH O GLU CH 3O H 33H 33333D.酸E.酯和内酯12.常用于分离、鉴定挥发油的色谱法为()()()()()A.硅胶吸附色谱法B.氧化铝吸附色谱法C.气相色谱法D.离子交换色谱法E.大孔吸附色谱法13.薄荷油所含的成分有()()()()()A.薄荷醇B.藁本内酯C.醋酸薄荷酯D.薄荷酮E.槲皮素14.挥发油主要存在于植物的()()()()()A.腺毛B.油室C.油管D.分泌细胞或树脂道E.导管15.挥发油的存在形式有()()()()()A.油滴状态B.盐的形式C.苷的形式D.与粘液质、树脂共同存在E.分子复合物的形式16.挥发油易溶的溶剂有()()()()()A.石油醚B.苯C.水D.乙醚E.氯仿17.能用于挥发油鉴别的物理常数有()()()()()A.酸值B.比重C.比旋光度D.折光率E.熔点18.挥发油氧化变质后,一般的现象有()()()()()A.颜色变深B.比重增大C.聚合形成树脂样物质D.失去挥发性E.气味改变19.挥发油中各组分与结构有关的因素包括()()()()()A.碳原子数不同B.含氧官能团极性不同C.是否具有双键D.双键数目不同E.是否形成环状20.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包括()()()()()A.水蒸汽蒸馏法B.溶剂提取法C.冷压法D.油脂吸收法E.超临界流体萃取法21.挥发油组成成分有()()()()()A.环烯醚萜B.脂肪族小分子C.芳香族化合物D.单萜E.倍半萜22.挥发油具有的通性有()()()()()A.特殊气味B.挥发油C.几乎不溶于水D.稳定性E.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23.下列化合物属于单萜的有()A.OOOOglc B.OHOC.O OOD.OO glcCH2O HCOOCH3E.OOC H3二、名词解释1.萜类化合物2.挥发油3.精油4.SF/SFE:5.脑三、填空题1.低分子量和含功能基少的萜类,常温下多呈态,具有性,能随水蒸气蒸馏。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及答案第六章萜类与挥发油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及答案第六章:萜类与挥发油
简介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在天然药物中广泛存在的化合物。
它们
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同时,萜类化合物也是很多植物的挥发油的重要成分。
本章将介绍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以及与之相关的挥发油的提取和应用。
学习题
1. 请问下列哪个化合物是属于萜类化合物?
a)乙酸乙酯
b)苯
c)槲皮素
d)丙酮
2. 萜类化合物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提取?
a)蒸馏
b)萃取
c)发酵
d)凝固
3. 挥发油主要由什么成分组成?
a)糖类
b)氨基酸
c)萜类化合物
d)脂类
4. 萜类化合物具有以下哪种生物活性?
a)抗炎作用
b)降血糖作用
c)抗高血压作用
d)促进新陈代谢作用
5. 芳香植物通常含有丰富的挥发油,这是因为挥发油中含有大量的:
a)脂类
b)美容成分
c)萜类化合物
d)生长激素
6. 蒸馏是一种常用的提取挥发油的方法,它基于以下哪个原理?
a)不同成分的沸点不同
b)不同成分的溶解度不同
c)不同成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d)不同成分的电导率不同
答案
c)槲皮素
b)萃取
c)萜类化合物
a)抗炎作用
c)萜类化合物
a)不同成分的沸点不同
以上是第六章的学习题及答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习题6 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

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一、解释下列名词(1)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2)AgNO3络合色谱(3)挥发油二、填空1. 挥发油中所含化学成分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三类: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其中以______为多见。
2. 提取挥发油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和____。
3. 挥发油在低温条件下析出的固体成分俗称为______,例如______。
4. 分馏法是依据各成分的______差异进行分离的物理方法,分子量增大,双键数目增加,沸点___,在含氧萜中,随着功能基极性增加,沸点___,含氧萜的沸点___不含氧萜。
5.硝酸银硅胶柱层析主要适用于______类化合物的分离,Rf值大小与______数目和位置有关,______数目越多,Rf值越______。
6.青蒿素来源于植物______,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
为提高其水溶性,临床上将其制成______以充分发挥其疗效。
三、判断正误1. 青蒿素是一种具有二萜骨架的过氧化物,是由国外研制的一种高效抗疟活性物质。
()2. 挥发油的品质和含量随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 挥发油中萜类化合物的含氧衍生物是挥发油中生物活性较强或具有芳香气味的主要组成成分。
()4. 卓酚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变形单萜,其碳架符合异戊二烯规则。
()5.水蒸汽蒸馏法是提取挥发油最常用的方法。
()6. 挥发油经常与日光及空气接触,可氧化变质,使其比重加重,颜色变深,甚至树脂化。
()四、选择题1. 具有芳香化的性质,且有酚的通性和酸性,其羰基的性质类似羰酸中的羰基,而不能和一般羰基试剂反应的化合物是:( )A. 环烯醚萜类B. 愈创木奥C. 卓酚酮类D. 穿心莲内酯2. 环烯醚萜类多以哪种形式存在: ( )A. 酯B. 游离C. 苷D. 萜源功能基7. 用溶剂提取环烯醚萜苷时,常在植物材料粗粉中伴入碳酸钙或氢氧化钡,目的是: ( )A. 抑制酶活性B. 增大溶解度C. 中和植物酸D. A 和C9. 奥类可溶于: ( )A. 强碱B. 水C. 弱碱D. 强酸13.环烯醚萜苷只有下列何种性质: ( )A. 挥发性B. 脂溶性C. 对酸不稳定D. 甜味八、提取分离1.某植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得精油,经以下操作过程处理水层乙醚液Girard 试剂乙醚层酸化,乙醚提乙醚液(A)(D)(E)10%醋酸回流后 ①指出(A)至(E)都位可能有哪些成分?②D 部位可以用哪些方法再作进一步的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
1.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认为,自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都是由_________衍变而来的。
2.挥发油的物理常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衡量挥发油质量的化学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挥发油分级蒸馏时,高沸点馏分中有时可见到蓝色或绿色的馏分,这显示有_________成分。
4.挥发油中所含化学成分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三类: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其中以_________为多见。
5.提取挥发油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所谓“香脂”是用_________提取的。
6.挥发油在低温条件下析出的固体成分俗称为_________,例如_________。
7.分馏法是依据各成分的_________差异进行分离的物理方法,分子量增大,双键数目增加,沸点_________,在含氧萜中,随着功能基极性增加,沸点_________含氧萜的沸点_________不含氧萜。
8.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化合物常采用_________和_________法。
9.挥发油应密闭于_________色瓶中_________保存,以避免_________的影响发生分解变质。
10.Sabety反应和Ehrlich氏试剂可用于检出_________成分。
11.硝酸银硅胶柱色谱主要适用于_________类化合物的分离,R f值大小与_________数目和位置有关,_________数目越多,R f值越大。
12.双环单萜的结构类型较多,常见的有_________种。
以_________和_________结构最稳定,形成的衍生物最多,如樟树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樟脑属于_________。
13.龙脑又称_________俗名_________。
三、判断题
1.二萜类化合物大多数不具有挥发性。
2.青蒿素是一种具有二萜骨架的过氧化物,是有国外研制的一种高效抗疟活性物质。
3.从数值上讲,皂化值就是酸值和酯值的综合。
4.挥发油中萜类化合物的含氧衍生物是挥发油中生物活性较强或具有芳香气味的主要组成成分。
5.卓酚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变形单萜,其碳架符合异戊二烯规则。
6.水蒸气蒸馏法是提取挥发油最常用的方法。
7.挥发油经常与日光及空气接触,可氧化变质,使其比重加重,颜色变深,甚至树脂化。
8.挥发油是植物体内一类具有芳香气味,在常温下能挥散的油状液体化合物。
9.环烯醚萜苷易被水解、生成的苷元具有半缩醛结构,化学性质活泼,容易进一步聚合,难以得到结晶性苷元。
10.挥发油的芳香气味多来源于芳香族化合物的脂肪族化合物。
11. 萜类成分的沸点随着分子量增大,双键数目增多而升高。
12.环烯醚萜类成分是中草药苦味成分之一。
13.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也属于单萜衍生物。
14.含羰基结构的挥发油成分,都可以和亚硫酸氢钠加成生成水溶性盐。
四、选择题
1.地黄、玄参等中药在加工过程中易变黑,只是因为其中含有
A.鞣质酯苷B.环烯醚萜苷C.羟基香豆素苷D.黄酮醇苷
2.具有芳香化的性质,且有酚的通性和酸性,其羰基的性质类似羧酸中的羰基,而不能和一般羰基试剂反应的化合物是
A.环烯醚萜类B.愈创木奠C.卓酚酮类D.穿心莲内酯
3.分离单萜类的醛与酮最好的方法是( )
A.Girard试剂法B.3,5二硝基苯肼法
C.亚硫酸氢钠法D.分馏法
4.用硝酸银处理的硅胶作吸附剂,苯:无水乙醇(5:1)作洗脱剂,分离下列化合物,各成分流出的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
5.环烯醚萜类多以哪种形式存在
A.酯B.游离C.苷D.萜源功能基
6.卓酚酮类具有酸性,其酸性
A.比一般酚类弱B.比一般羧酸强C.介于二者之间
7.
8.奥类可溶于
A.强碱B.水C.弱碱D.强酸
9..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碱性成分可用
A.5%NaHCO3和NaOH B.1%HCl或H2SO4C.邻苯二甲酸酐
D.Girard试剂T或P E.2%NaHSO3
12.环烯醚萜苷具有下列何种性质
A.挥发性B.脂溶性C.对酸不稳定D.甜味
13.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酚酸性成分可用
A.5%NaHCO3和NaOH B.1%HCl或H2SO4C.邻苯二甲酸酐
D.Girard试剂T或P E.2%NaHSO3
14.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含羰基类成分可用
A.5%NaHCO3和NaOH B.1%HCl或H2SO4
C.邻苯二甲酸酐D.Girard试剂T或P
15.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挥发油时常选择哪种物质为超临界流体物质
A.氯化亚氮B.乙烷C.乙烯D.甲苯E.二氧化碳
16.挥发油中的芳香化合物多为以下哪种的衍生物
A.苯酚B.苯甲醇C.苯甲醛
D.苯丙素E.苯甲酸
17.评价挥发油质量,首选理化指标为
A.折光率B.酸值C.比重
D.皂化值E.旋光度
18.区别油脂与挥发油可利用下述哪项性质较为可靠
A.气味B.折光率C.相对密度
D.不饱和度E.油斑试验
19.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醇类成分可用
A.5%NaHCO3和NaOH B.1%HCl或H2SO4C.邻苯二甲酸酐D.Girard试剂T或P E.2%NaHSO3
20.在青蒿素的结构中,具有抗疟作用的集团是
A.羰基B.过氧基C.醚键
D.内酯环E.C 10位上H的构型
21.下列中草药均含环烯醚萜成分,除_________外
A.玄参B.栀子C.地黄
D.龙胆草E.甘草
22.提取某些贵重的挥发油,常选用的方法是
A.水蒸气蒸馏法B.吸收法C.压榨法
D.浸取法E.共水蒸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