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观后感500字

合集下载

家风家训征文500字(精选34篇)

家风家训征文500字(精选34篇)

家风家训征文500字(精选34篇)家风家训征文500字(精选3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征文吧,通过征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征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风家训征文精选5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风家训征文篇1姥姥姥爷从小就教导我“承前祖德勤和俭”,让我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姥姥他们的教诲,我一直记在心头,可却一直没有明白节俭是什么,总觉得它好像离我很远。

直到我9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才让我深刻地了解了节俭的含义。

那天,妈妈叫我买一袋醋,到了商店,我把钱交给了售货员阿姨,阿姨笑嘻嘻地把一袋醋放进我的衣兜里,还把找的一角钱塞到我的手心。

回到家,我把醋递给妈妈,顺手便把那找回来的一角钱丢进了垃圾桶。

妈妈问我怎么那样做,我说:“一角钱留着有什么用,什么都买不了,还是扔掉算了。

”妈妈说:“那可不行,一角钱虽少,可也是钱,只要聚少成多,它将来就会是一大笔钱。

你要学会珍惜和节俭。

”说着便把那一角钱捡起来,放进了一个小盒子里。

从此,我便和妈妈一起往小盒子里放零钱,我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节俭,总的来说就是珍惜已有的物品,尽量让它避免损坏。

同学们,你们的家风是什么呢?是和我家一样的勤俭持家,还是有其他良好的家风?不论是什么,都请你把这些优良家风传承下去吧!家风家训征文篇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

我家的家风和家训可以概括为“孝、俭、勤”三个字,虽然简单普通,但是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孝,在我的眼里,父母都很孝顺,每天,爸爸妈妈都要给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在做什么,身体怎么样,叮嘱他们要注意锻炼身体。

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回家看看老人,陪着聊天、散步、购物。

爸爸妈妈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举动,都在影响着我,我也十分关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他们的开心果。

其次是节俭,小时候,爷爷就常讲:“节俭兴家,浪费可耻。

”这个浅显的道理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影响着我的言行:我的铅笔总要用到抓不住为止;书包也是从一年级一直用到现在;至于穿的衣服大多是哥哥姐姐穿过的;过年的压岁钱我从不乱花。

家风家训征文500字优秀范文4篇2篇

家风家训征文500字优秀范文4篇2篇

家风家训征文500字优秀范文4篇家风家训征文500字优秀范文4篇精选2篇〔一〕第一篇:传承优秀家风,弘扬家训家是人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局部,是心灵的寄托和归属。

家庭中的家风家训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家族人格的表达和凝聚。

优秀的家风家训可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性格和思想,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我们家族的家风家训始于祖辈,传到了我们四代人。

祖辈们的家风强调“廉洁自律,节俭持家,品行高尚,孝敬长辈”,并遵循在一家中“平易近人,公正明理,和睦相处”的原那么。

我们从小就承受这些教育和熏陶,潜移默化的受到家族文化的熏陶,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人的底线、标准、道德准那么。

这种家风家训不仅是我们家族的珍贵遗产,还是我们自豪感的来。

我们家族一直秉承着“尊老爱幼,团结友爱,诚信守约”的家风家训,从而让家族形成一个团结和谐、温馨幸福的家庭。

每逢重大节日和家族聚会,我们的家族也会传承和弘扬家风家训,祖辈们讲述自己艰辛创业和感人故事。

我们也在聚会中等随机轮流分享一些故事和体会,与此同时,还理解和记忆到了更多家族历史和家族文化。

尽管家风家训是人们在家庭中体验家族文化的常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沦丧、人情冷淡等社会现象已经影响到了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彼此关爱、互相信任,更加强化家族文化的价值观念,保护好我们的家族文化的瑰宝,让后代传承美妙的家风家训!第二篇:春风化雨,家风家训远流长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代表着一个家族的荣耀和尊严。

我们家族的家风家训流传了七代,每一代人都在传承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底上,注入着自己的文化精华,使家风家训在不断地演化和完善。

我们家族的祖辈们懂得在家庭中培养人文精神,注重家庭教育,对孩子们进展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

他们要求年轻人学习尊重长辈、珍惜家庭温馨和宽以待人的美德,强调团结友爱、节俭持家,以及重视知识、勇于担当等家风家训。

家风家训读后感500

家风家训读后感500

家风家训读后感500家风家训读后感。

家风家训,是指家庭中代代相传的一种家族传统和家庭教育理念。

它是家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是家族的精神财富。

家风家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家族的精神支柱,更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

通过学习家风家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培养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在读完家风家训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风家训对一个家族的重要性。

家风家训不仅是家族的传统和文化,更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

通过学习家风家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培养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家风家训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是家族凝聚力和传承力的源泉。

家风家训的传承是一个家族的重要使命。

家风家训是家族的精神财富,是代代相传的家族传统和家庭教育理念。

家风家训的传承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需要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力。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传承,才能让家风家训得到发扬和传承,才能让家族的传统得到延续。

家风家训的传承是一个家族的重要使命,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奉献。

家风家训的学习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

家风家训是家族的传统和文化,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

通过学习家风家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培养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家风家训的学习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奉献。

家风家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家族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精神财富和道德底线。

通过学习家风家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培养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家风家训的传承是一个家族的重要使命,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奉献。

家风家训的学习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奉献。

《家风家训》心得体会(8篇)

《家风家训》心得体会(8篇)

《家风家训》心得体会(8篇)《家风家训》心得体会篇1家风是一家或一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为人处世之精神风貌的总和,它通常以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或价值理念的形式蕴含于家训、家规、族谱等文献载体中,也以实践理性的样态渗透在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

家风的世代传承通常要依凭良好的家教。

家教是在家庭或家族中展开的对其成员的涵养、教化,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导与培育。

家风、家教为社会文明发展铺路打桥,什么是好的家风家教,人们各抒己见,我以为是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习惯,是正确的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是崇高的社会道德规范。

家风家教对于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石。

众多的家庭需要创建家风的魂魄去支撑,去走出家庭家族昙花一现的辉煌,走出“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

有着良好家风家教的家庭或家族,他们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趁早好好地读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子不教父之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小我们就在这种耳闻目濡的家风中健康成长,懂得了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为人处世道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不会将蝇营狗苟、舍义取生作为家庭的圭臬,而把五常八德、耕读传世、俭朴持家、睦邻友善等美德作为家风传承的内容。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勤俭、节约、好学、上进”已成为言传身教、代代相传的主流“家风”的代表。

古人自古就十分重视家风,历史上的孔融让梨、岳母刺字和曾国藩的“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治家八字口诀都是良好家教的范例,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把家风的重要之处尽显于世人面前。

2024年家风家训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家风家训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家风家训心得体会自从2024年开始,我家引入了家风家训的理念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和准则,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改变和挑战。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风家训对于家庭和个人生活的积极影响,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家风家训的制定为我们家庭带来了更好的沟通和协调。

在过去,我们家庭的成员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和准则。

这种情况导致了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分歧,使得家庭关系变得紧张和不稳定。

然而,通过家风家训的制定,我们家庭将个人利益置于整体利益之上,强调相互尊重和理解。

我们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这样,我们可以更加顺利地解决问题,减少摩擦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其次,家风家训的推行促使我们家庭注重家教和个人修养。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家长往往将教育重心放在学业成绩上,而忽视了孩子的品德和素质的培养。

然而,家风家训的制定改变了这种观念,将品德和素质教育放在了首位。

我们家的家风家训明确了一些重要的道德准则和生活规范,如诚实守信、崇尚劳动、热爱学习等。

这样,我们每一个成员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学会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同时,我们也培养出了自律和自立的品质,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些品质的培养不仅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家风家训的推行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家庭成员往往被繁忙的工作和学习所吸引,忽视了家庭的重要性。

然而,通过家风家训的制定和落实,我们每一个成员都明白了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温床和安全的港湾,我们应该一起携手前进,共同面对挑战。

我们通过共同制定家风家训的方式,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改善了家庭内部的关系。

我们不再孤立地面对问题,而是习惯于相互支持和鼓励。

这种凝聚力和归属感使我们感到安心和满足,也为我们家庭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风》读后感(通用10篇)

《家风》读后感(通用10篇)

《家风》读后感《家风》读后感(通用10篇)《家风》读后感1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

我家的家风是:勤劳善良,诚实守信,孝顺长辈。

爸爸出生在一个农村的家庭,爷爷奶奶从小就教导他做人一定要勤劳。

爸爸小时候农忙时,一家人总是全体出动,收麦子、掰棒子、刨花生、摘棉花等等都干过,虽然很累,有时汗流浃背,但家人辛勤的劳作,换来了丰收的硕果,看在眼里,美在心头,开心的总是不得了,这就是我家勤劳的家风,从小便让爸爸懂得只有付出了才会有回报,爸爸也一直这样教导着我。

奶奶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善良,奶奶在生活中也一直为我们做着榜样,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与街坊邻居分享。

借了邻居的东西用,总要及时完好的归还人家。

奶奶说:“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你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人与人之间就会有一种融洽快乐的氛围。

”我想就是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爸爸拥有了一个快乐的生活、工作环境,我想我们也都在享受着这份幸福。

诚实守信关系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就会让人瞧不起,失去朋友,将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

诚信给人带来温暖,有时很难做到,有时却很容易做到,有时甚至身边的一件小小的事情就是一份诚信;一句简单的话语就是一份诚信;一个淡淡的微笑就是一份诚信。

只要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守住自己的那份诚信,整个世界将会变得无比的美好。

爷爷就经常对爸爸说:“一个人要知足,要知道感恩,孝顺长辈回报他人。

”爸爸自打懂事起,就听爷爷说远在青海西宁有一个好祖爷爷,如果没有祖爷爷我们家早就家破人亡了。

爷爷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总是祖爷爷给寄钱来救济,有了大病总是接去西宁给治好。

我家条件好了以后,尤其是有了电话之后,爷爷总是电话问候祖爷爷,过年了送去亲人的祝福。

终于,在祖爷爷退休之后,连续两年从西宁回到老家,爷爷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得祖爷爷非常的开心,满足了老人家离家几十年能回来看看的愿望。

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1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从古至今,《诫子书》、《勉谕儿辈》、《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

好的家风会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

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作为一个寻常百姓家,我的家风就是“踏实做事、真诚待人。

”生活中,言出必行,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损他人的事。

即:做好事,当好人。

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家人,先管好小家才能影响大家。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

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

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

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

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

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家风家规家训的心得体会2什么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族对修养、气质、智慧、人品的传承,家风是由父母家族长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和作风,这样一代代的传承。

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不断继承和发展,使整个家族有了一种灵魂和底蕴,家风传承越久家族底蕴越深厚。

首先是修养,一个好的家风会让人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前几天在公交站台有一幕很让我感动,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她几岁的小女儿在公交站台等车,小女孩手里吃着零食,然后随手把垃圾仍在了地上,她妈妈望着她对她说“妈妈在家里怎么教你的?乱丢垃圾是不对的,赶快捡起来丢旁边的垃圾桶里”小女孩弯下腰把垃圾捡起来丢到了垃圾桶里。

家风家训读后感5篇【精品】

家风家训读后感5篇【精品】

前不久,学校发放了一本叫做《家风家训》的书,这本书,我现在已经读完了,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弟子规》。

我现在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弟子规》里面蕴藏着许多道理1,只要反复领悟,你就会收获颇多!入则孝里面说到:父母呼,应勿欢,父母命,行勿懒。

这句话是说父母长辈叫我们,我们应该立即去,不容刻缓。

父母长辈命令我们,我们必须做到,不能想着懒过去,就这样算了。

还记得那次,妈妈对我说:“吃完饭,收碗,洗碗,还要扫地,准备洗衣服。

”听着妈妈的说词,我心里顿时一阵火大起来:“知道了,知道了,烦不烦啊。

”此后,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反而更加得意。

自从学了《弟子规》后我才深刻的反省到自己看似平常却很严重的小事。

是自己不该反驳。

妈妈叫我做的事都是很平常的,而且都是我力所能及的小事,况且,父母每天那么辛苦。

如果说:让我做这点小事,我都不愿意,那么我的素质简直太差了。

我认为我不仅没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还没有做到的还有很多很多。

如: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还有一次因为害怕公鸡,但还是要煮饭,于是我不敢出去舀米,所以就从楼上去,结果很悲剧,虽然我舀到了米,但是我过去时把油坛子打破了,妈妈回来后,我当时很不高兴,还发了脾气。

当我学习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我认为我太不应该了,简直是不孝顺的孩子,通过这样的事,我知道,自己做事以后都得小心点,不能马虎,家里的东西都是用钱买来的,弄坏了很可惜,所以以后要注意这样的事再发生。

以后,我一定要尊重父母,为父母分忧,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要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学生,做一个人人夸奖懂事的好孩子。

但愿每个中小学生抓住根本,重在实践,当祖国和人民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暑假期间,反复读了《中国家风》一书,流连于字里行间,畅怀于一个个家风故事,感受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
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
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
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
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
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奉为至宝。
《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9《朱子家训》
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
而我们个人能做得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从名人家训中学习适合自己学习的道理,勤奋学习,诚为本,孝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指导教师刘华杰
拓展阅读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8《袁氏世范》
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为官刚正。
"小人为恶不必谏"
袁采为人才德并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
《袁氏世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
上世纪八十年代,现代伟大的爱国科学家钱伟长就是钱氏后人。
他放下美国的八万美元的年薪,毅然回国。
家风是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
无形的家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
所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教和家风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每个家庭能做得就是树立纯正严明的家风家训,并以此来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
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
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
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7欧阳修的《诲学说》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玉不琢,不成器"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
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此话信然。
3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10李毓秀《弟子规》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
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凡是人皆须爱"
李毓秀科举不中后,就致力于治学。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曾国藩的谆谆教诲和家风传承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然后讲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它一共十二篇,四万多ຫໍສະໝຸດ ,加的主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读书做人是颜氏家训的根本。
最后讲的是李世民的《帝范》。
讲述的是从个人修养到治国根本,还讲到了钱镠的《钱氏家训》,说到钱氏后人在宋朝就出现了三百五十多位进士。
从以上这十份经典家训中,我们不难看出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更加富强必不可少的一点。
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
""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
""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等等。
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5唐太宗的《诫皇属》
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
《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
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又十四字。
"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
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毋临渴而掘井"
朱柏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
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
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
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
《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4《颜氏家训》
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
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
"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
太宗非常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经常告诫后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
在《诫皇属》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