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作为人造景观艺术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具有独特的美学韵味,融合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艺术精华。
下面就来浅谈一下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
一、周密而有序的布局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极其精致,主要体现在空间组织和景观分布上。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分为前、中、后三段,四面环山或高墙,内设井、池、石、花、树等景观,所谓“山水有间,鱼龙有序”,在有限的空间内布局合理,空虚有度,纵深有序,前后相承,整体感极强,视觉和情感上给人以一种周密、有序而有序的美感。
二、小巧玲珑的景观构成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构成小巧玲珑,注重细节处理,极富变化。
在亭、台、楼、阁、桥、塔等园林建筑中,垂花门、双槛门、断虹桥等建筑手法被灵活运用。
通过异趣的形体安排、奇妙的布局、庭内水系、山石与树木的安置,造成了“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的空间美感。
三、园林艺术的深刻内涵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注重造景的艺术性,也注重现代审美意识和哲学内涵。
园林中的山水、雕塑、花木以及人工构造的空间形式,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如以周代的諸侯封地为蓝本建造的古代宅苑园林体现了中国封建的宗法和礼制思想、历代皇宫御苑的园林则反映了皇权的威严和统治力量;园林周围的建筑巧妙地被布局进园林画面中,表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展现了古代社会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为人们展现了儒释道的哲学思想、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园林中的形体美和空间美,以及那种蕴含了深刻内涵的文化气息,都让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价值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向人们传递着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特色,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世人的赞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宜人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营造一个宜人自然的环境。
园内常常有假山、水池、花木等人工景观,通过人为的方式模拟自然景观,创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园内的植被丰富多样,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卉、树木和草坪,给人们带来视觉的享受和舒适的感觉。
同时,园内常常有水面,或者是人工的小溪、水池等,让人们在漫步园中时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这种声音给人带来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二、潜心雅致:中国古典园林以潜心雅致为设计理念,注重装饰细节和美学品味。
园内常常有精雕细刻的石雕、花卉瓷器等装饰品,使整个园区更加生动和精致。
同时,古典园林的建筑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如亭、阁、楼、轩等建筑物的形状、纹饰和材质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格和文化氛围。
古典园林的建筑采用了复杂而精美的工艺,常用的材料有石头、木材、瓷砖等,给人一种古典、庄重的感觉。
三、寓意深远:四、空间布局有序: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一般采用有序的方式,注重对称和整齐。
园内的景观、建筑、植物等都被布置在一个有序的空间中,以体现整体的美感和平衡感。
园林中的亭院、走廊、庭院等建筑物常常排列得很整齐、有序,给人以安静、和谐的感觉。
同时,园内的路径和步行区也经过精心设计,让游客可以按照一定的路线游览,以体验全新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五、突出变化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通过场景的变化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为游客提供不同的视觉和感受。
园内的景区常常设置有明暗、高低、圆直、曲直等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来制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给人们带来一种丰富多样的体验。
同时,古典园林还注重景观的欣赏性,通过布局和设计让游客可以在园内找到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欣赏景色,体验不同的美景。
总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凭借其宜人自然、雅致潜心、寓意深远、空间布局有序以及变化欣赏等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和特点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和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
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三)、诗画的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
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园林的美学特征

园林的美学特征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中国园林的美学特征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诗画文化一样 ,重写意、表现 ,创造意境 ,是一种立体的、可视的需加以体味的意境 ,是三维的中国画 ,立体化的山水诗。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的底蕴是相一致的 ,是其主体审美精神与物质材料“天人合一”的产物 ,在学理上迥然有别于西方园林。
尽管在我国各类园林各具特色,但都基于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和建筑园路这造园的三个要素。
而接下来我就简要分析一下这三个要素:1,山水地形,作为古代园林艺术形式的最主要的呈现方式之一,祖国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可以说是无山不秀,有水皆丽。
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
而设计师们在山水地形的自然环境下,依势而建,充分顺应自然规律,也为园林艺术的发展献出了巨大贡献。
2,花草树木,其都有着一定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寓意,艺术家们往往将这样的有特定内涵的植物运用于园林中,给园林艺术添加了历史感和厚重感,并表达出某种愿望、追求、寄托、爱好、希望和向往。
3,建筑园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独特,文化氛围浓厚。
亭塔楼阁,飞檐彩壁,雕梁画栋,隐于山水浓荫之中。
隔墙围栏装饰着彩云飞龙坐狮,拱桥曲廊。
其使用的借景手法巧借园外远景和以园内景物互为背景,扩大三迭景深,使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障景手法使景物相互掩映,免一览无余,造曲径通幽、园中有园、步移景异之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大致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下面我们就来分别举例欣赏一下这几种园林的特色。
一、皇家园林的典范:北京颐和园在这三者其中,皇家园林气势宏伟,山水萦回,花木繁茂,建筑华丽厚重,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其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中国园林知识点总结

中国园林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园林的历史沿革1. 历史渊源:中国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园林建筑,最早可考的园林是在秦汉时期出现的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在唐宋时期,园林建筑开始兴盛,形成了独特的宫廷园林和私家园林。
2. 发展演变:元明清时期,园林建筑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多样化的园林类型,如寺庙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等,其中私家园林的建设更是达到了巅峰。
3. 影响传承: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不仅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园林建筑,还对国际园林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1. 自然美学:中国园林注重追求自然的美感和生态景观,强调自然景观的再现和自然元素的营造,同时融入自然哲学和道家思想。
2. 人文情怀:中国园林在设计中充分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心灵的寄托。
3. 园林格局:中国园林讲究园林布局的对称与不对称、开合与封闭、曲折与直线等设计特点,力求达到空间层次和景观的变化。
4. 园林材料:中国园林的建造材料多采用木材、石材、水泥等天然材料,注重材料的天然质感和材质的变化。
三、中国园林的经典作品1. 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市郊,是中国古代宫廷园林的杰作,融合了池塘、山水、建筑等元素,成为了中国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2. 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苏州,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典范,以其精致的园林结构和精美的园林布局被誉为“园林艺术之最”。
3. 留园:留园是江苏省苏州市古典园林之一,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 圆明园:圆明园位于北京市郊,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曾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气势最宏的皇家园林之一。
四、中国园林的设计要素1. 建筑景观:中国园林注重在园林中融入建筑景观,如亭台楼阁、长廊走廊、假山、石桥等,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韵味。
2. 水景环境:水是中国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园林中常常借用水池、湖泊、流水、瀑布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水景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态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态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是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创造和美化,以及对生活方式的诠释。
古典园林在形式结构、构思构图、意境气质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形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美学角度来谈论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态研究。
1、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统一,通过对园林中自然景观的创造和模仿,以及对人文意蕴的表现和传承,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这种和谐的境界体现在园林中独特的生态环境、景观组合、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相融相成,形成一种美妙的氛围和秩序,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祥和的气氛。
2、景色与意境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色和意境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
古典园林通过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观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使景色的美学价值被实现和体现。
同时,将人文意境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使园林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意蕴和文化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冥思。
3、美学审美的多样性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审美具有多样性。
多种形式的表现和彼此独特的审美效果,开启了不同的人群的审美体验。
古典园林的美学与自然景观、人文意蕴、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协调和作用,创造了一种绵延不绝而又多样丰富的审美环境,弥补了单一审美体验的不足。
4、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中国古典园林在建造过程中结合艺术和科技,通过运用例种场地、测量周长、设计规划、施工技术等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使园林艺术与科技融合,形成一种独特而全面的美学技术。
古典园林从技术层面上保证了园林的开发和维护,并且提高了园林的功能和美学价值。
5、设计和建造的主体性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是由园林主体自行完成的,使园林的建造和发展充满主体性和独立性特征。
园林主体的主体思想、主体意愿、主体策划、主体建设这些成分,形成古典园林全然完整的主体性品格和美学价值,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文化的积淀。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美学形态,它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审美历程的拓展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人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深厚、博大、历久弥新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其建筑风格尤其注重空间美学,讲究空间的布局、构造和组合,以达到自然而有序的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一、组合古典园林的组合是其空间美学特点之一。
在古典园林中,一个空间往往不只表现为一个物体,而是由一个或多个物体组合成的整体。
这种组合不单是对空间的填充与分割,更是对空间的整合和统一。
组合的作用是使空间与物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达到空间的自然流动、空间的透明感和空间的协调统一。
例:颐和园中的双韵堂、乐寿堂、曲洞等,这些建筑之间的组合整合了整个场景的空间,使整体空间和局部空间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空间形象。
二、序列与层次序列与层次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空间美学特点。
古人常常认为园林是一个人去游玩、感受自然风光的过程。
由此,古典园林将园林空间设计成一种序列和层次的空间,使人在游园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景象和及其变化,同时也体验到空间的多样性。
例:苏州拙政园中,长廊、亭子、小桥流水等景观按照顺序组合,形成了曲折回环的空间体验,引导游人在空间中层层推进、波涛起伏。
三、隐逸与深度在古典园林中,隐逸和深度是其空间美学特点之一。
透过隐逸,古典园林将景区中的不同景象分割,或将景象悬于林荫之中或石壁之侧,令人感到彼此分离、相互隔离,形成了空间上的深度。
隐逸和深度又使人不断探究,感受自然的浑然天成和神秘神奇。
例:扬州瘦西湖中的“陆游草堂”,即以墙内为园、墙外为湖,空间上形成了墙内墙外、地高地低、树阴草暖、山色水光等对比,令人在空间的深度中,不断寻找精神归宿。
四、虚实与内外虚实与内外是中国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空间美学元素。
虚实与内外的结合奠定了古典园林相对内敛的构建方式。
在园林空间中,内部与外部之间隔离分明,同时园林空间的虚实分配因素也很明显。
古典园林空间中,虚实分配合理的同时,点对面、狭窄与宽阔、高低区域、明暗度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首先,自然性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借景造景和景物与人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和自然与人类的融合观。
古典园林中常借山水之势,包括山水、植物、水池和石头等元素,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
它们常被布置成水波荡漾的湖泊、溪流和小桥流水。
园中的植物也多种多样,有树木、花草和花果等。
整个园林犹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将大自然的美与人的审美融为一体。
在园林中游走,人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强调生活性。
古典园林常被设计为居住和休闲的场所,具有实用性和舒适性。
它们通常有房屋、走廊、厅堂和庭院等空间,可以供人们休息、聚会和娱乐。
古典园林也常设有休憩处和雅座,供人们小憩或品茗。
园内常有盆景和花坛,增添生活的色彩。
人们可以在园林中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愉悦和安宁。
第三,艺术性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杰作,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独到的艺术审美。
古典园林的设计和构造通常非常精细,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园林中的建筑和装饰常常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和造型美学,包括门楼、拱桥、楼阁和廊道等。
园林中的石头和石雕也以其精雕细琢的工艺和生动的形象而闻名。
园林以其细腻的构思和精致的工艺,传递出纯粹的艺术美感。
最后,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文性。
古典园林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既展示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和人文价值观。
园中的建筑和装饰常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诗句和文字的雕刻、书法和绘画的挂饰等。
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和动物等也常常被用来象征吉祥和幸福。
古典园林既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追求精神境界的所在,也是人们传承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包括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和人文性。
这些特点使古典园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瑰宝,也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与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发布时间:2008-09-22 10:53 信息来源:邵荣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晋元高级中学施丽鹃引言中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跨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带。
在这个辽阔的地域内,山脉蜿蜒,大河奔流,海岸曲折,湖泊罗布,植物繁茂,林相丰富,大自然风景的绮丽多姿,在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
中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延续五千多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大地山川的钟灵秀丽,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
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英,显示出华夏民族的“灵气”。
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是园林的渊源。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简介中国古典园林指的是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1)上的中国园林体系而言。
它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化培育成长,比起统一阶段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广。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1、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a.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b.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皇家园林(古籍称之为苑、宫苑、御苑、御园等)、私家园林(古籍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寺观园林2.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a.生成期: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
殷、州、秦、汉时期,奴隶主贵族的公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后儒家逐渐获得正统地位,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的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的主流。
b.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当时寺观园林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省城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c.全盛期:隋、唐时期。
随着社会条件、性质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
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园林的发展也相应地进入盛年期。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形成了。
d.成熟期:两宋到清初时期。
继隋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业经济稳步成长。
城市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市民文化也被输入了新鲜血液。
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到富裕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e.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社会经济亦十分繁荣,然而表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
西方势力的侵入,封建社会趋于解体。
而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的精神。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
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做装点。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
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唯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忽闪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自然界的山岳,以其丰富的外貌和广博的内涵而成为大地景观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人历来都用“山水”作为自然风景的代称,相应地,在古典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筑山便成了一项最重要的内容。
历来造园都极为重视,而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
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它既有静止状态的美,又能显示流动状态的美,因而也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
山与水的关系密切。
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且反映了阴阳相比的辩证哲理,这些情况都体现在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一般说来有山必有水。
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
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哪怕在小的水面亦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有的还故意做出一弯港汊,水口以显示源流脉脉,疏水若为无尽。
稍大些的水面,则必堆筑岛、堤,架设桥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放些天然水量的全貌。
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之立意。
园林植物配置尽管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但都以树木为主调,因为林木最能让人联想到自然界丰富繁茂的生态。
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起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总之,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
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是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它是感性的。
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像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
这样的创作又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致天成之趣。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
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而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又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
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的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面中,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甚至能够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的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把消极的方面转化为积极的因素,以求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从根本上来说当然应该追溯其造园的哲学、美学乃至思维方式的主导。
但中国传统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为此提供了优越条件。
木框架结构的个体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
园林里面的建筑物充分利用这种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获致与自然环境的山、水、花木密切嵌合的多样性。
中国园林建筑不仅它的形象之丰富在世界范围内算得上首屈一指,而且还把传统建筑化整为零,由个体组合为建筑群体的可变性发挥到了极致。
它一反宫廷、坛庙、衙署、邸宅的严整、对称、均齐的格局,完全自由随意,因山就水,高低错落,以这种千变万化的面上的铺陈更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关系。
同时,还利用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通透,流动的可能性,把建筑物的小空间与大自然的大空间沟通起来,正如《园治》所谓:“轩楹搞爽,窗户虚邻,纳于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熳。
”对此,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始终重要为题的初步探索》疑问中有精辟的论述:“……这里表现这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周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
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
古代中国人就不同。
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浊外面的大自然界。
”“宿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
这样的诗句夺得很,像“凿翠开户”(杜甫),“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山翠万重当槛初,水光于里抱城来”(许浑)。
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了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
讲师们为了进一步把建筑谐调融糅于自然环境之中,还发展、创造了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和细节处理。
譬如,亭这种最简单的建筑物在园林中随处可见,不仅具有电境的作用和观景的功能,而且通过其特殊的形象还体现了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庙宇芥粒的哲理。
所以戴醇士说:“群山郁苍,群木蔚,空亭冀然,吐纳云气。
”苏东坡《涵虚亭》诗云:“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亭得天全。
”在如,临水之“舫”和路的上的“船厅”即模仿舟船以突出园林的水乡风貌。
郎本来是联系建筑物、划分空间的手段,园林里面的那些入水面、飘然凌波的“水廊”,婉转曲折、通花渡壑的“游廊”。
蟠蜒山际。
随势起伏的“爬山廊”等各式各样的廊子,好像纽带一般把人为的建筑与天成的自然贯穿结合起来,常见山石包镶着房屋的一角,堆叠在平桥的两端,甚至代替台阶、楼梯、柱墩等建筑构件,则是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随墙的空廊在一定的距离上故意拐一个弯而留出小天井,随意点缀少许山石花木,顿成绝妙小景。
那白粉墙上锁开的种种漏窗,阳光透过,图案倍觉玲珑明澈。
而在诸般样式的窗洞后面衬以山石数峰,花木而本,犹如小品风景,处处动人。
总之,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这种谐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道家对大自然的“为而不持,筑而不宰”的态度。
封建时代的中国传统的建筑环境,大至都城,小至住宅的院落单元,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大部分“一正两厢”的对成军棋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封建礼制的产物、儒家伦理观念的物化,而园林作为这样一个严整的建筑环境的对立面,却长期与之并行不地发展着,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理。
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我国文化领域的交融,也足见中国园林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出人们期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崇敬返朴归真的意愿。
3、诗画的情趣文学史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
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
故园林是时一门综合的技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
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
运用个门艺术门类之间得触类旁通,融诪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
使得园林从总体道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的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静坐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段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累死文学艺术的结构。
正如钱泳所说:“造园如做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亲,方称佳构。
”园内的动观游览路线决非平铺直叙的简单道路,而是运用各种构景要素于于回去这种形成渐进的空间序列,也就是懂见的划分和组合。
划分,不流于支离破碎;组合,务求起开合起承,变化有序,层次清楚。
这个层次的安排一般必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成内容丰富多彩。
整体和谐统一的连续的流动空间,表现了诗一般的严谨,精炼的章法,在这个序列之中往往还转差一些对比的手法,悬念的手法,欲抑得手发或欲扬现抑的手法,呵呵情理之中歌有出乎人意料之外。
则更加强了犹如诗歌的韵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