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与实践
宗白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作者宗白华一、飞动之美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
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
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
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
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
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
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缥缈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
”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我国古典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以绍兴沈园为例

2021年第12期现代园艺我国古典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以绍兴沈园为例陈书铭(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我国园林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典美学思想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古典美学思想以真实美、寓意美、人文美的特点融入其中。
古代讲究的美感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从不同的层次去体现美学思想。
以绍兴沈园为例,分析了我国古典美学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关键词:古典;园林设计;美学;现代在园林设计中,最初的理念是将花草树木、野外景观搬到自己所住的宅院中。
从绍兴沈园可以看出,不论是植物配置、水流走向、假山放置,还是整体风水走向,都能体现出江南园林的古典之美,即秀气端庄之美、诗意风发之美。
1我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演变什么是中国古典美学,这个定义没有统一标准。
它将美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追求,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将着重点放在人格的完全与生命境界的提升上。
我国园林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已经逐步演变成独特的园林艺术,古典园林的审美思想深受古代哲学、美学、绘画、诗词等其他艺术文化的影响。
园林成为古人出尘超世的精神绿洲,在园林建造上表达出寄情山水的心境,追求“天人合一”。
1.1诸子百家时期以孔子创立的儒家理论为中心,“仁”是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产生了其他对立的学说。
儒家与墨家的美学对立与统一,充实了社会美学;儒家与道家的美学对立与统一,产生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儒家与法家的美学对立与统一,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也由此确立了美的基本含义。
我国先秦美学思想也为后续的美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1.2汉代时期汉代的军、民、政治、审美都体现出思静的时代要求。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提倡“仁义”之美。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文人雅士推崇园林建造,通过写诗作画表达园林之美,如“竹林七贤”等人有着超世脱俗的铮铮傲骨,在诗词中渗透出自我的主观情感及审美思想。
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读书报告本篇⽂章讲到中国园林建筑所表现的⼆个美学思想:第⼀,飞动之美,在古代雕刻常⽤龙,虎,鸟,蛇这⼀类⽣动的动物形象,汉代的舞蹈,杂技等艺术⼗分发达,绘画,雕刻,也呈现⼀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前进的活⼒。
第⼆,空间之美,指出“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还提到中西建筑之间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对空间的使⽤上。
西⽅建筑内部与外部不通透,⽽中国建筑每室⾃凿窗户,内外通光,⼀个字就是“通”。
中国古代园林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摸拟接近⾃然的布局美,也就是本于⾃然,⾼于⾃然,它⽬的在于求得⼀个概括、精炼典型⽽⼜不是⾃然⽣态的⼭⽔环境。
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像的审美感受和因之⽽引起的审美感情。
这样的创作⼜必须合乎⾃然之理,也就能获致天成之趣。
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然美与⼈⼯美⾼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活事例为⼀体,形成了⼀种把社会⽣活、⾃然环境、⼈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乳交融在⼀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在⽂字可以感受到宗⽩华对虚⽆之美⽂化美学内涵的推崇,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在于通过这些建筑本⾝,可以欣赏到外界⽆限空间中的⾃然景物,使⽣意盎然的⾃然美融于怡然⾃乐的⽣活美境界之中,建筑空间与园林风景互相渗透,⼈⾜不出户,就能与⾃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创造⼀个洋溢着⾃然美的园林“⽣境”。
园林建筑整体布局的⾼低错落、相互照应所体现出来的韵律美,⽂中的飞动之美,是否可以看作宗⽩华“⽓韵⽣动”的艺术境界,宗⽩华在中西对⽐中对中国艺术“⽓韵⽣动”的阐述,其最后着眼点落在“空间意识”上,也就是说“⽓韵⽣动”的精神最终要通过独特的空间建构体现出来。
中国⼈的空间意识不是⼏何式的,⽽是⽆往不复的流动空间,是⽣命的空间。
浅述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

浅述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摘要: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集中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和设计精髓,对研究我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同时,苏州园林也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信息、物质和精神内容,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如果想探求我国古典园林必要深入了解苏州园林。
关键词:古典园林;苏州园林;美学思想Abstract: Suzhou garden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of the work, which embodies the aesthetic ideas and design ess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have a very high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t the same time, Suzhou garden also save a lot of historical, cultural, ideological and informatio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ontent,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f you want to explor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gardens need to understand.Keywords: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gardens; aesthetics;1.前言早在小时候就拜读过叶圣陶先生关于苏州园林的文章,当时就已经被其描述出的园林景色深深吸引住。
那移步换景,楼榭假山、小桥流水在脑海中浮现过千百回。
苏州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独自包揽了几乎我国所有的名园。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美学思想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美学思想分析摘要:园林设计是现代设计领域中最重要的设计门类之一,对其美学的理论进行深刻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园林是一个宽泛的、多学科交叉的概念,它和自然、建筑、生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连。
并且,园林美学需要考虑具体的土地和人的关系,绝大多数都是“人化的自然”,甚至就是“人造的自然”,是人和自然相协调的产物。
关键词:园林设计;环境;美学一、设计背景园林设计可以给人们提供良好的栖居生活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的最佳关系,并且促进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景观设计不懈的追求。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口高度集中,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希望创造出一个健康而舒适的生存环境,以便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园林设计可以使人的内心获得宁静、满足并产生一种愉悦和美的体验。
二、“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提出和阐述的一系列概念开始的,老子的概念对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数千年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地在这个领域探索,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体系。
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譬如,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正是整体意识的体现。
儒家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论证了其环境美学的思想,这一理论对园林设计美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道家老子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普遍存在的,主宰万物的运行,如果从道家的观点出发,园林设计最大的道就是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做合乎道的园林设计,符合传统美学思想和现代设计发展潮流,违背自然之道的园林设计必然会使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建立在古代中国哲学“气”的概念基础上的风水学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思想,也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
从客观角度上可以反映古代中国人追求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思想真谛,其中的某些观念,如生态环境理论,与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一些美学主张不谋而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一)山—园林的骨架
山和水是园林造景中的主要手段,山具有丰富的审美作用 1、分割景致。山的体积高大,可以将园林分割成不同的空间或坡面,通过布置适当的景物,营造出不
同特色的风景点或环境氛围。例如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南坡排列着排云殿、长廊、智慧海和青晏 舫等建筑,造型美观,体量巨大,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华丽,营造出恢弘华美的气氛;于此相反, 北坡布局以幽深宁静为主,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与南坡的开阔明朗形成鲜明对照 。
充分吸取山水诗、山水画中的意境精髓 ,将自然山峦进行典型化处理,力求再 现自然山峦的种种形态和神韵,追求艺 术上的自然真实。 2、瘦、透、漏、皱、丑。瘦是山石要秀, 要棱骨分明,有迎风玉立之势;透是指 山石玲珑多孔,光线能够通过;漏是要 求山石上下左右相通;皱是指山石表面 有凹凸的这周,外形起伏不定,有明暗 变化而又富有节奏感,才具有真山之气
二 巧妙置景,酿造意境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 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 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 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一)借景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 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目的则在于把各种在形态、声音、气味上能增添艺术情趣、 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原本的景色空间中来,使的原本的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 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二)分景
中国园林以深邃含蓄、曲折多变而闻名于世,究其原因不外乎园林空间的分隔与组合。 所谓分景就是以山水、植物、建筑及小品等在某种程度上隔断视线或通道,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 景,岛中有岛的境界。分景的作用在于增加景色的量和质,使园景虚实变换,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分景可以把游人的注意力缩小到一定空间范围内,使其能集中精神细致观赏,分景依功能与景观效果 的不同,可分为障景与隔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态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态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是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创造和美化,以及对生活方式的诠释。
古典园林在形式结构、构思构图、意境气质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形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美学角度来谈论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态研究。
1、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统一,通过对园林中自然景观的创造和模仿,以及对人文意蕴的表现和传承,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这种和谐的境界体现在园林中独特的生态环境、景观组合、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相融相成,形成一种美妙的氛围和秩序,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祥和的气氛。
2、景色与意境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色和意境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
古典园林通过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观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使景色的美学价值被实现和体现。
同时,将人文意境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使园林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意蕴和文化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冥思。
3、美学审美的多样性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审美具有多样性。
多种形式的表现和彼此独特的审美效果,开启了不同的人群的审美体验。
古典园林的美学与自然景观、人文意蕴、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协调和作用,创造了一种绵延不绝而又多样丰富的审美环境,弥补了单一审美体验的不足。
4、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中国古典园林在建造过程中结合艺术和科技,通过运用例种场地、测量周长、设计规划、施工技术等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使园林艺术与科技融合,形成一种独特而全面的美学技术。
古典园林从技术层面上保证了园林的开发和维护,并且提高了园林的功能和美学价值。
5、设计和建造的主体性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是由园林主体自行完成的,使园林的建造和发展充满主体性和独立性特征。
园林主体的主体思想、主体意愿、主体策划、主体建设这些成分,形成古典园林全然完整的主体性品格和美学价值,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文化的积淀。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美学形态,它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审美历程的拓展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人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深厚、博大、历久弥新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学思想的运用_浅议汕头大学之园林艺术美

(汕头大学资源管理处,广东 汕头 515063) (Resources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 Guangdong China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学思想的特点,并以汕头大学校园园林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这一美学思想在现代条件下的 成功运用。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园林建筑 Abstract : Taking the campus architecture design in Shant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sthetics idea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archite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under the modern circumstances . Key words : Classical garden; Aesthetic theo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审美思想的最高境界。园林建筑 是一种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它的意境美,强调设计的内 在精神对人的影响,以建筑为主体,山水、花木为配,在实 用、美观的基础上,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视觉手法,通 过园名、题咏、匾额、楹联等文学命名来产生情致深蕴,耐 人寻思的审美境界,引起人对历史、宇宙、人生产生一种 哲理的感受和领悟。
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学思想的运用实例分析
2. 1 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造型美 园林建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讲究构图外观的造型美。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成期:殷、商、周、秦、汉时期。以皇 家宫苑为主。 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寺观园林 得到发展,奠定了风景式园林的发展基础。 3。大发展时期:隋、唐时期。白居易、西湖 等。 4。成熟期:两宋、元、明、清。 5。成熟后期:清中页到清末:辉煌与颓废并 存。
1)殷商——囿
三 靈 園
"圃"、“园”都是种植蔬菜、花果、草木的。“圃” 的周围常无垣篱,而“园”的周围则是有垣篱的。 “囿”和“苑”古代典籍一般作是养禽兽的。 “苑囿 ” 主要作为皇家园林的专门名词。 “圃”“园”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囿 ”“苑”则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从严格意义上讲, 先秦阶段的“圃”“园”还不能算是属于艺术范畴的 园林,因为它只有实用的物质功利价值。
建章宫
为汉武帝时建造,与未央宫相连,宫内养有动物, 开辟了水池——太液池,池中有三个岛屿:瀛洲、 蓬莱和方丈。总体布局上,北部为园林,南部为 宫殿,是第一座具有“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
6.
中国园林艺术是现代城市建 设和人居环境建设取之不尽的 理论财富。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根据 历史上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与进步,将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成就
1.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造园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
国际景观建筑师联合会1954年在维也纳召 开的第四次大会上,英国造园家杰利科在 致辞时把世界造园体系分为:东方体系、
西亚体系、欧洲体系。
2.中国园林艺术以及“人与大地”关系的古 典哲学是人类文化的典范
国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联合会(IFLA)的第一任会长和终生名誉 会长英国杰列科爵士(Sir G. A. Jellicoe)曾经在1985/86IFLA年报发表论 文《伊甸园的探索》(1985~1986的IFLA年报发表的论文)中说: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
1、源于自然,对自然的提炼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基础,以植被作为装点的。而山水植
被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的的利用或模
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和剪 裁,从而出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虽为人做,宛
自天开”,达到“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
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宋徽宗的艮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
(3)写意山水: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
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
进一步。 苏州拙政园、环秀山庄、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
留园-冠云峰
环秀山庄 ,假山是由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1764~1827)所堆。 他继承了清代著名山水画家石涛(1641~1710)的“笔意”,因 而所叠假山既有远山之姿,又有层次分明的山势肌理。正面山形 颇似苏州西郊的狮子山,主峰突起于前,次山相衬在后,雄奇峻 峭,相互呼应。
关于园林….中国 园林是一种艺术,它是在如下„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孕育出来的一种艺术,那就是:“人只是大自然有机组成部分中的一 部分(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人是和大自然自身一样,在没有达到他 的极限之前,他作为大自然从属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这种中国哲学会使'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长期保持一种非常 平静与安定的状态。还有真正令人激动的是大自然的奇景,例如,扑 面而来的暴风骤雨,随风起舞的树木,轰隆泻落的飞瀑,它们使我们 平静的生命之流,激起了阵阵波澜。又如中国文人在园林中种植芭蕉, 是为了倾听雨打芭蕉的曲调。在中国或日本茶庭中产生的这种对自然 美的敏悟,是西方人所不能领悟的。
詩韻伴鐘聲
月落鳥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4)唐——自然山水園
華 清 池
4)唐——自然山水園
輞 川 圖
辋川图
5)宋——寫意山水園
艮 嶽 設 想 圖
金明池夺标-张择端
6)元、明、清——文人山水園
清 北 海
6)元、明、清——文人山水園
清 北 海
6)元、明、清——文人山水園
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 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叶秀山:人及其世界-"人诗意地存在着" .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审美活动贯穿了人的一生。 审美的态度及美学观点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 生重要影响。
园林美学: 园林美学是应用 美学理论研究园林艺术的 美学特征和规律的学科。
园林建筑与家具陈设的美学关系.
3. 园林美学还包括生态美,生态美是天地之美,是 人与生态环境和睦相处之美。人要和所有生命打 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与天地万物容为一体, 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4. 园林美学中同时存在着社会美,园林社会 美的内涵美源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道德 标准和高尚情操,寓入园林景物中使人触 景生情。园林社会美具有娱乐性,稳定型, 正面性。
与山水、树木有机结合,协调一致,互相映衬、互相渗透、互为借取。有
的建筑能成为园林景观的主体,成为构图中心,有的建筑对自然风景其画 龙点睛的作用。
瘦西湖
拙政园小飞虹
4、意境的蕴涵
园林艺术的精髓,在于所创造出来的意境 ,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本质特征。 园林意境:通过构思创作,表现出园林景 观上的形象化、典型化的自然环境与它显 露出来的思想意蕴。它不象花草树木一样 实在,而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能 让人回味无穷,遐想联翩。
宋画《四景山水图》中的园林住宅(一)
宋画《四景山水图》中的园林住宅(二)
宋画《四景山水图》中的园林住宅(三)
宋画《四景山水图》中的园林住宅(四)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3、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结合
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将物质生活与人们对自然的精神审美需要结合 起来。在自然山水中,人们已经大规模的建造离宫别馆和亭台楼阁了。经 过千百年的积累,人工建筑景观将自然山水点染得更富有中国民族特色和 民族精神,具有点上添花之妙。 中国园林建筑类型丰富,有殿、堂、厅、馆、轩、榭、亭、台、楼、 阁、廊、桥等,以及他们的各种组合形式,不论其性质与功能如何,都能
1)一池三山:代表仙境
2) 个园——竹园,网师园-隐逸。 3)匾、对联、石刻等。
五、中国园林的组成要素之美
1、山石之美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1)对仙境的向往:一池三山,象征东海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
造山的先例。 (2)模写山水: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
五代钱镠(liu)开创吴越国.曾有方士对钱镠说杭州西湖是 龙脉所在,言道:“王若改旧为新,有国止及百年; 如填筑西湖建府治,国祚当十倍于此”。 钱镠回答说: “百姓资湖水以生久矣,无湖是无民也,岂有千年而 天下无真主者乎?”断然回绝了术士的建议,西湖因 此得以保全。
5。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大自然”为原型进行园 林创作的国家 世界上最早的园林设计,不但埃及、巴比伦、 希腊是整形几何式的,中国也不例外是整形几何 式的。但是中国早在公元前138年的汉武帝时期, 茂陵富人袁广汉的私园已经采用了自然山水派园 林艺术手法了。这种“自然山水派”园林,正是 全世界进入高度城市化的现代大都会的城市居民 所渴望而梦寐以求的。
圓 明 園
6)元、明、清——文人山水園
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
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
圓 明 園
6)元、明、清——文人山水園
圓 明 園
杏 花 春 館
6)元、明、清——文人山水園
圓 明 園
杏 花 春 館
6)廓然大公是圆明园较早建成的一组景区。康熙末年,在圆明 园还是皇四字赐园的时候就已经建成,初名“深柳读书堂”, 乾隆年后称“廓然大公”,又称“双鹤斋”。在乾隆二十年( 1755)又对廓然大公进行了改建,景致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 叠石则是模仿盘山静寄山庄。
“囿”“苑” 可以说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开始,因为它 至少同时具有审美价值。
2)秦漢——建築宮苑
建 章 宮
3)魏晉南北朝——山水園
魏、晋时代。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这是精神觉醒和审美意识走向自 觉的时代。
北魏洛阳华林园,始建于三国时魏国.
3)魏晉南北朝——山水園
寒山寺(Hanshan Temple) 寒山寺在苏州 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 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 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 502-519年),距今已有 1400多年。原名“妙利 普明塔院”。唐代贞观 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 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 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
2、诗情画意
中国园林是文人造园,是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长, 并同步发展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曾漫游名山大川,他的山 水画中就饱含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 兴霞蔚”这样诗一般的意境。
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 ,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 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 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 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 望。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与实践
建筑美学——从审美的角度研究建筑 的各种特征。
建筑美学研究的具体内容是:
1.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 2.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 3.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 4.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 5.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 6.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 7.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