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1024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以拙政园为个案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建于苏州市虎丘区,其园林建筑与景观极具特色,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园林文化、景观设计、园林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对拙政园进行分析。
一、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园林文化氛围,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州园林利用自然山水,取得天人和谐之美,有“人工为自然,天地合一”的园林理念,将自己打造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创新了园林文化,既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又吸收异域文化,形成了“灵心所见”的园林特色。
二、景观设计拙政园的场景设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时空布局设计合理,空间利用充分有效。
整个园林包括了池塘、山水、假山、建筑、花岗石等元素的结构,以及清静、雅致的格调,构建起一派风雅之气。
拙政园园内的景观很有特色,花岗石路上雕刻着名人手迹,墙上也刻有许多文化名人墨迹,这样将追溯文化和历史的气氛完美地融入其中。
古典式建构、精美细致的雕花门、弧形山墙等,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还采用了互见互联的手法,形成连续流通的空间,在自然中自然寻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三、园林结构拙政园的景观布局以水为中心,园林结构构建了自然美与文化美的结合。
整个园林以池塘为骨架,把人工山水、花草、石块等构成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园内石牌坊、假山、亭阁、廊榭、楼阁等建筑也各具特色。
所有的建筑物都以重重叠叠的园区进行着自然的分隔,中间留出溪流或池塘等自然景观,形成自然的隔断与联系,方便游人欣赏风景。
拙政园的色彩构成也非常注重设计,园内花坛花事更是极具灵光,令游人呼之欲出。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典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趣。
四、文化意义拙政园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提供的观赏价值,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想。
拙政园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民族气质,同时也传递了社会重视诗词书画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摘要:拙政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因此本文主要拙政园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它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观分区、各级园路、铺地、园林建筑、小品等要素,并对其处理手法,规划设计理念,以及造型,材料,体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与论述,归纳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方法,并总结出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布局分区建筑小品园路铺地结构工程正文:江南自宋朝以来,一直都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地方,私家园林普遍兴旺发达,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一直保持着在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其中苏州可视为江南园林的代表。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有其许多独特之处。
无论说到古典园林还是苏州园林,都不得不提到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园路铺装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购下大宏寺遗址和附近的低洼地营建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文意,取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和设计,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公园案例分析--拙政园分析 ppt课件

ppt课件
12
面——南北向
横轴线:拙政园中部园区水体在 园林骨架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园 区北部和中部分别形成了两条横 向的水轴线,南部由主体建筑远香 堂引出了一条横向轴线。
ppt课件
25
纵向一轴:纵向主轴线, 位于拙政园中部园区的中心位置
主轴线上的景观特色依次为:黄石假山——溪涧——远香堂——水池雪
香云蔚亭——山体;轴线上的景观起于黄石假山,收于北部结合植被的
39
拙政园的山体平面布局
ppt课件
H3为绣绮轩 所在的 山体,东西长约32米, 南北约21米,与主峰 HI隔水相望。
Hl、 H2、 H3形成 了巾园的主要地形 地势。
40
拙政园的山体平面布局
ppt课件
西园地形地势由H4、 H5、 H6三座山体 形成,山体布局 与中 园相似,主峰和两次 峰相依相望,山体呈 西北走势。H7、 H8、 H9为三座体 量较小的假山,山体 布局与景点相结合, 以观赏性为主。
第一组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为园 林建筑及"园中园",第二、三组庭 园的主要构成要素军为园林的山 水骨架和植物群落
三组庭园的构成要素由南至北人 工性逐渐减弱,自然气息逐渐增强。
在空间结构方面,三组庭园作为东 西向的"框架",具有支撑、控制全 园东西向空间的作用。
关于中国园林的建筑分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摘要: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园林建筑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是特定时期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这一审美情趣也必然继续影响着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园林建筑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
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园林里,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一、中国园林建筑的重要性园林建筑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山、水、植物有机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优美的风景画卷。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园林创作的基本思想,而园林建筑正是情景交融的结合点。
依水傍水兴造园林建筑,自然而巧妙地再创作山水之情趣,亭台楼阁、曲径长廊点缀在山水之间,美不胜收,令人神往。
[1]园林建筑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要素之一。
从广义来讲,只要是修建于园林场所之中,例如风景区、公园、小游园、建筑庭园等,具有很高的美观要求的小型建筑都可以称作园林建筑。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所说的园林建筑,一般上是指亭、廊、榭、花架等景观建筑以及游艇码头、小卖部、售票亭等功能和具有相当美观要求的建筑,而不是把功能比较复杂、体量较大的建筑,例如公园中的餐厅、茶室、展览馆等也包含在内。
10311024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以拙政园为个案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以拙政园为个案摘要:论文中依据统一的逻辑等级重新分级、分类,梳理了现有研究论文中写到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的主要特点。
并以拙政园为例,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本与自然,超与自然”与“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这两个显著特性。
关键词:拙政园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概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1]在此,鄙人依据统一的逻辑等级梳理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的主要特点。
[2][3][4](一)本与自然,超与自然。
(1)在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而又摸拟接近自然的布局美。
(2)建筑的造型美与自然美(3)自然景物和人工要素的良好结合众所周知,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中四大要素(建筑、山、水、植物) 中的三个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风景式园林与自然风景之间的交融程度。
但中国古典园林却绝非是简单的利用或摹仿这些景观要素的原始风貌, 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提炼来表现一个精练概括、典型化的自然。
(二)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1)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2)禅性之美——将园林空间的“ 画境”升华到“ 意境”。
从元代开始,绘画、诗文、书法三者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从而追求“以形写神”、“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以此运用到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通过各个有意识的组织规律,达到园林中各个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城市有限的空里创造了最适合人居住的环境,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从隋、唐到明、清,中国园林经历了发展—繁荣—稳定的时期。
苏州园林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园林的发展与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无联系,文人墨客聚集之地也就逐渐出现了文士园林。
文人化园林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文人化园林指是士流园林,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更侧重赏心悦目,又能体现隐逸者寄托的理想,也能陶冶性情。
园林史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北造园风格以颐和园和拙政园为例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北造园风格——以颐和园和拙政园为例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而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由于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又造成了南北造园的差异。
北方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南方以私家园林为代表。
北方的皇家苑囿,不仅规模大、占地广,而且还常常选址于地形变化极其陡峻的山林地带,这就是群体组合的高低错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江南一带私家园林多局市井,不仅规模有限,而且从地形上看也不屈从于客观现状的限制,而且从地形上看也不可能有多少起伏变化。
面对这种情况,造园家也不屈从于客观现状的限制,而总是千方百计地以人工的方法堆山叠石,并使之“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继而则“培山接以房廊”;或使”亭台突池沼而参差”、楼阁碍云霞而出没“,总之,均极力使之有高低错落的变化,而不至流于平板。
关键词:历史渊源、颐和园、拙政园、造园风格、差异园林一词在不同的国家、区域其叫法各不相同,规模、性质也有变化。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定的地段、空间,利用自然环境、山水并改造天然地貌,结合建筑营造、植物栽植,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园林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庭院到公园,从小到大,为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下,园林服务的对象也有差异,其风格内容也受到了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历史因素等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园林风格。
本文以景观视觉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
一、南北园林变化的历史渊源几千年的黄河流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早在原始社会狩猎活动中,各部落占山为王,划分地带争夺疆域等思想意识的沿袭对后来社会变迁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也与后来区域园林环境形成有一定的联系。
江南私家园林经典案例赏析——拙政园

江南私家园林经典案例赏析——拙政园拙政园在苏州娄门内之东北街,始建于明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庄、苏州留园⼀起被誉为中国四⼤名园。
正德年间,御史王献⾂因官场失意,致仕回乡,占⽤城东北原⼤弘寺所在的块多沼泽的空地营建此园,历时五载落成。
王死后,园林屡易其主。
后来分为西、中、东三部分,或兴或废⼜迭经改建。
太平天国占据苏州期间,西部和中部作为忠王李秀成府邸的后花园,东部的“归⽥园居”则已荒废。
光绪年间,西部归张履泰为“补园”,中部的拙政园归官署所有。
现在,全园仍包括三部分:西部的补园、中部的拙政园紧邻于各⾃邸宅之后,呈前宅后园的格局,东部重加修建为新园。
全园总⾯积为4.1公顷,是⼀座⼤型宅园。
中部的拙政园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它的主景区以⼤⽔池为中⼼。
⽔⾯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
散处则以曲折取胜。
池的东西两端留有⽔⼝、伸出⽔尾,显⽰疏⽔若为⽆尽之意。
池中垒⼟⽯构筑成东、西两个岛⼭,把⽔池分划为南北两个空间。
西⼭较⼤,⼭顶建长⽅形的“雪⾹云蔚亭”;东⼭较⼩,⼭后建六⽅形的“待霜亭”藏⽽不露,与前者成对⽐之烘托。
岛⼭以⼟为主、⽯为辅,向阳的⼀⾯黄⽯参差错落,背阴⾯则⼟坡苇丛,景⾊较多野趣。
两⼭之间有溪⾕,架⼩桥,⼭上遍植落叶树间以常绿树,岸边散植灌⽊藤蔓,此外还栽植柑橘、梅花。
植物配置⾮常丰富,可谓花果树⽊俱全。
太湖中的诸岛多有种植柑橘的,每当秋季⼀⽚澄黄翠绿之景⼗分引⼈注⽬,拙政园中部岛⼭之柑橘⼭花、丛林灌⽊,显然意在摹拟太湖诸岛之缩微,也与“待霜亭”之景题暗合。
⽽⼤⽚梅花林则取意于苏州郊外的著名赏梅景点“⾹雪海”,并以“雪⾹云蔚”为享之名。
这岛⼭⼀带极富于苏州郊外的江南⽔乡⽓氛,为全园风景最胜处。
西⼭的西南脚建六⽅形“荷风四⾯亭”,它的位置恰在⽔池中央。
亭的西、南两侧各架曲桥⼀座,⼜把⽔池分为三个彼此通透的⽔域。
西桥通往“柳荫曲路”、南桥衔接于“南轩”,为全园之交通枢纽。
《浅谈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花木之美——以拙政园为例》

浅谈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花木之美——以拙政园为例摘要: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通过其“色香形质”达到其造景和审美功能。
关键词:林木、色、香、形、质正文:园林的艺术构成,除了建筑,山水之外,还离不开植物。
传为王维所写的《山水论》就说:“山藉树而为衣,树藉山而为骨。
”韩拙《山水纯全集》也说:“山以林木为衣,以草木为毛发。
”苏州园林,作为文人山水写意园林,同样需要花草林木为“衣衫”,为“毛发”……就“园林”二字来说,也离不开“林”字的组合。
否则,山岭峰石就会变成童山秃岭,池面岸际就会空无一物,建筑物就无以掩映,园内就会缺少最重要的绿色调子……何况,植物不但有益于人的生理健康,而且能满足人包括审美欣赏在内的心理需要。
苏州园林里,植物不但是必要的勾景题材,而且可以用来建构主题,其过程可以表现为对植物及其色、香、形、姿、质的栽培、培育、修剪、集中、概括、提炼乃至咏诗、拟对、题构……也就是从物质上到精神上进行一系列的加工、美化。
下面主要就以拙政园为例浅谈苏州古典园林植物之“色香形质”。
(一)色园林里有了花,色彩就丰富了,姹紫嫣红,粉白鹅黄,真是五光十色,美不胜收,何况它们还点缀在苍翠欲滴的绿叶丛间,晶莹的露珠正在闪光……拙政园的春天,玉兰堂庭院里的玉兰,繁花点缀在疏枝上,如羊脂白玉雕刻而成,它们亭亭玉立,素容生辉;海棠春坞庭院里的海棠,在姣瘦的树梢上,红艳点点枝头,婀娜娇媚,色韵俱佳,给这里带来了融融春光;在绣绮亭附近,硕大的牡丹花有红的,有白的,有粉红的,真是“浅深红白宜相间”,它们在绿叶的扶持下,容光焕发,分外鲜艳。
夏天,拙政园几处荷池里,红裳翠盖,娇艳欲滴,色夺歌人睑,香乱舞衣风。
在秋天,北面山上有待霜亭。
旁有橘、枫若干本,须待霜重而色欲浓,美欲甚。
寒冬来临,这里雪香云蔚亭又可踏雪赏梅……(二)香马克思曾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而人们对于香的感觉,则远不如色彩的感觉。
其实,闻香也是一种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以拙政园为个案摘要:论文中依据统一的逻辑等级重新分级、分类,梳理了现有研究论文中写到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的主要特点。
并以拙政园为例,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本与自然,超与自然”与“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这两个显著特性。
关键词:拙政园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概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1]在此,鄙人依据统一的逻辑等级梳理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的主要特点。
[2][3][4](一)本与自然,超与自然。
(1)在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而又摸拟接近自然的布局美。
(2)建筑的造型美与自然美(3)自然景物和人工要素的良好结合众所周知,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中四大要素(建筑、山、水、植物) 中的三个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风景式园林与自然风景之间的交融程度。
但中国古典园林却绝非是简单的利用或摹仿这些景观要素的原始风貌, 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提炼来表现一个精练概括、典型化的自然。
(二)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1)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2)禅性之美——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
从元代开始,绘画、诗文、书法三者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从而追求“以形写神”、“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以此运用到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通过各个有意识的组织规律,达到园林中各个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城市有限的空里创造了最适合人居住的环境,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从隋、唐到明、清,中国园林经历了发展—繁荣—稳定的时期。
苏州园林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园林的发展与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无联系,文人墨客聚集之地也就逐渐出现了文士园林。
文人化园林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文人化园林指是士流园林,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更侧重赏心悦目,又能体现隐逸者寄托的理想,也能陶冶性情。
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使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体会到“不出城廓而享山林之怡”。
苏州园林为中国园林的典范,现存名园十余处,较著名的有“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留园”等。
这些园林各有各的特点,如“沧浪亭”写意性的创作,“留园”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网师园”的寓情于景的象征手法,从而使园林达到“源于自然且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
笔者认为,“拙政园”的艺术特征是结合其他园林之长,且更具有诗情画意和情景交融的特征。
总的来说,中国园林的造园师用“本与自然,超与自然”的方式,营造出了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
二、案例分析——拙政园接下来以拙政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在其中的具体表现。
(一)拙政园简介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52000m2,始建于明代,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此园为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遂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
建园期间好友文徵明也参与设计,形成以水为主的自然风景园林。
王献臣死后,其子豪赌将其园输于徐氏,后屡换园主,经过不断维修和修建,现存多为清末时所形成。
此园大致分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园区。
豁然开朗的东部园、最为精华的中部景、宁静悠远的西园区,三部分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象,具有“无形的诗,立体的画”的三维立体效果。
1961年,国务院公布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标志着拙政园真正走向了世界,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珍贵文化遗产。
(二)“本与自然,超与自然”的艺术手法苏州园林的营建建立在对自然了解的基础上,从选址到营建,都和园林所在的地理条件紧密相关。
这使得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自营建始,就表现出对原有大自然的充分尊重和保护,很好地体现了园林景观的自然生态性。
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状不一,涵青亭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半亭。
涵青亭所处位置,空间狭窄,没有回旋的余地,但造园者以绝处逢生的本领,以高大的粉墙作背景,建了一座复合式的半亭,涵青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
”整体建筑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改变了墙体平直、单调、呆板的势态,使墙体产生了凌空飞舞之势,具有“变单调为丰富,变生硬为柔和,化静为动,化重为轻的结构形式美”。
倚墙而建的涵青亭因势而建,设计绝妙,出神入化,显示造园者化腐朽为神奇创造技艺,确实是亭中佳构。
榭是我国古代一种邻水的优美建筑形式。
《园冶》中说:“榭者,藉也。
藉景而成者也。
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
[5]榭又称为水阁,建于池畔,形式随环境而不同。
芙蓉榭(图1)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平台挑出水面,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依水而建,“如鸟斯革,如晕斯飞”,仿佛蓄势待发,呈展翅欲飞之势,透出一股灵气,具有强烈的形体美感。
波形廊(图2)是江南园林建筑中的佳构。
计成《园冶·屋宇》云:“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
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山尽。
”拙政园波形廊是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有研究者说若从平面图上看,波形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部分,临水而筑。
此处原来是一堵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若仅建一面水墙独立,势必单调乏味,聪明的工匠以墙为借,凌水而建廊,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手法来打破单面墙僵硬、沉闷的局面,依水势建造形成起伏曲折之势,增加了景观空间的变化和弹性,增强了节奏感:波形廊大幅度的转折,并与园墙拉开一段距离,使之突兀水池之上,使游园者视角上产生一种飞动的感觉,透露出一股生气。
“与谁同坐轩”和“笠亭”是两种不同的园林建筑造型艺术,也是在古典园林中比较少见的象形建筑,“完全自由随宜、因山就水、高低错落、以这种千变万化的面上的铺陈更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关系。
”两个风格不同的小亭体现了造园者变化多端的情思和匠意。
此外江南园林中的还有各种平面造型别致奇特的亭子,环秀山庄的“海棠亭”亭式如海棠,柱、材、装修等俱以海棠构图:邓尉山的“梅花亭”亭式如梅花。
(二)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目标拙政园中借自然之物造园中景观。
有许多精彩的创意和构思。
建筑植物、山水景观随晨夕阴晴的变化,别有一番景象和风情。
园林中有许多景观虚景。
如风声、水声、鸟声、风月、风雨、风影等等。
而这些都是自然之物,造园家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收入园内,为园所用。
为了让观者获得同样的意境,便借助文学诗词来构成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审美情景。
如“留得残荷听雨声”(留听阁),“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兰雪堂)。
听雨清风,这浪漫的文学诗词引领观者的主观感受,意境就寄于自然物象之外也。
“远香堂”。
取意于周敦颐《爱莲说》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名句。
荷是远香堂前主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
中国文人崇尚清雅,以荷写意象征了造园者所追求的“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格。
春天小荷露尖生机盎然,夏日菡萏熏风清香远送.秋季残荷听雨滴答有韵。
荷香、荷味、荷情随清风之到来,远飘于物景之外。
荷及周边景观是引发意象的实因。
风是诱因。
风是客观的风。
也可是观者主观的风。
此意境的创造使园林形象有了灵魂,充满灵动的生气,景不再只是可观的物质形态。
而是散发出情趣的精神形态。
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使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根本所在。
拙政园西园水中小岛的东南角。
筑以“与谁同座轩”。
小轩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门,背靠“笠亭”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
轩非常别致,平面成折扇形,屋面、窗洞、石桌、石凳及匾额均呈扇面状,给人一种小扇自生风的感觉,带着一丝凉意。
小亭的名取意于苏轼的著名诗句,很容易引起观者之猜测和遐想。
无论人在轩中轩外,无论倚门而望,凭栏远眺,或是依窗近观,小坐其中,都可感受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当星空夜月,水映月影。
清风徐来,品味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之诗意.就能领悟到以明月清风为知己的意境内涵和超凡脱俗的高雅品格。
恬静幽寂的园林空问,展现的是风、月、人之间的和谐,达到了自然与人格美的统一。
文人士大夫厌卷了烦扰的仕途生活。
把寂静朴素的山林田野当作理想的栖隐地。
寄情山水成了士大夫的思想基础,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成了人生追求的最高标准。
造园时便借一石一勺、一草一木、一亭一轩、一松一竹、一梅一菊,再加上清风,明月,阳光来体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格品质。
“留听阁”是一座两面临水的精美建筑。
阁内最著名的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之飞罩,浮雕、镂雕、圆雕相结合,为建筑增添了深邃的追求完美的文化气息。
此阁的名称取意于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此旬此景,花谢,人老,景犹在,情难断,触人心境,发人深思。
与建筑的精美,产生对比。
在此听雨,是愁绪是感伤;在此听风,是现实与理想的偏差,是悲喜交加的人生历程,是萧瑟冷风的沁人心脾。
如此境界。
便是古时大多文人所追求的残缺美。
这“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真切感受。
是产生冷寂清幽之美。
三、结束语包括苏州园林在内的中国古典园林,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即使是从今天的角度看,古典园林所蕴含的一些设计理念,与现代景观学所崇尚的创造和维护优美宜人的人类户外和聚居环境空间有着诸多相通之处。
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有谓:“巧于因借,贵在体宜”,极力强调造园时要利用原有的自然条件和因素,赋予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原则;又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指出所有的园林景观其实都是人为的,都被赋予了一种人文内涵和意义,可以看成是一种人工环境,将这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完全融合、贯穿在一起,便达到了造园家追求的最艺术境界。
这种境界,也正是现代人孜孜追求的最为“优美宜人”的人类聚居环境。
参考文献:[1]徐文涛,方佩和,蒋方根等.拙政园[Z].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2]魏娜.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意境”神韵[3]林建力.巧夺天工博艺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征[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4] 计成.园冶[M].陈檀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