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悲秋作品中的女性抒情形象

合集下载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朱淑真与国内外文人对比研究发凡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朱淑真与国内外文人对比研究发凡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朱淑真与国内外文人对比研究发凡
朱淑真(1882-1936)是中国近代文坛上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创作出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其中大多数都带有浓厚的低诉色彩,令人感到词句的凄凉凄美。

在朱淑真的诗歌中,她通常以淡淡的情绪和抒情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安静而忧伤的世界。

她把她的情绪融入到诗歌中,以表达对生活的沉重和无助。

“苍凉中的守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个守望者孤独地站在枯萎的树林中,伴随着秋风和雨水,它把它的忧伤化作泪水,形成了一幅悲伤的画面。

与朱淑真相比,国内外文人所描绘的诗歌却更多地以激情和豪迈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诗歌经常是喜悦的、乐观的和热情的。

例如,英国诗人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把爱情描绘得如此动人,以至于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真谛和深刻的意义。

此外,中国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也以充满伤感的语言和温柔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两首诗歌都给人们以温馨的感受和慰藉,而不带有任何苍凉的低诉色彩。

总之,朱淑真的诗歌特别强调苍凉中的守望,而国内外文人的诗歌则以激情和乐观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情感,给人以温暖和安慰。

不是愁人也断肠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

不是愁人也断肠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

不是愁人也断肠——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朱淑真是唐代女词人中的佼佼者,她创作的词章深情缱绻,意境深邃,语言幽美,充满着女性的柔情与悲怆。

本文将从朱淑真的诗歌作品入手,分析她的创作特色,探讨她的女性词风。

朱淑真的生平朱淑真(约722年-约797年),字瑛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早年受父亲钟仪之教育,精通诗文,与成汭、杨师道、李九龄等人交游。

与唐玄宗皇后杨玉环有交情,曾任宾客御史,后因谏言被罢职。

后来,朱淑真离开都城,到洛阳和开封等地游历,多次被招入宫中,但都拒绝了。

晚年在东都长安隐居,精修佛学,闭门不出。

朱淑真临终时,还将自己的诗稿放在石窟中,以求后人传诵。

朱淑真的创作特色朱淑真的词章悲怆动人,风格清新自然,独具女性的个性。

她的词章常常放眼世事,既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文修辞,也不太用典。

她的词章运用了很多女子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依托于个体意识,强调了女性词人对韵律和音韵的敏锐感受。

其一,朱淑真的词章常用花草虫鸟等自然景物描写独特女性情感。

例如《钗头凤-世情薄》一词中,描写了女子因为世事悲凉而最终明白了人情冷暖的道理,又因感念情深而情愿和丈夫两相依伴。

此处即可感受到朱淑真提供的对世事的默默批判,也可以感受到女词人不单仅是诗歌艺术家,也是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命运是做出了不少贡献的。

此外,她的词章还常常将各种小动物融入到情感描写中,正如《踏莎行》中的“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表现,以此表达女性的敏感气质及情感理念。

其二,朱淑真在词章的音调上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特色。

她的词章当中,押韵简单、音调明快、平仄轻缓,这些格律上的特点相对于男性诗人来说,更加注重韵律的美妙和明快。

例如《钗头凤-世情薄》一词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何独秋风悲画扇”,这里的韵律处理得非常舒畅,这一点显示出了朱淑真独具的审美理解和造诣。

其三,朱淑真受道教和佛教影响极深,很多词章中的意境和精神内核深深地扎根于这些佛学的思想。

论朱淑真诗词的女性意识

论朱淑真诗词的女性意识

论朱淑真诗词的女性意识摘要:朱淑真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诗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女性形象,大胆地流露出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传统妇女角色的质疑,体现出她或朦胧或强烈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朱淑真;诗词;女性意识一、朱淑真其人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宋代著名的女作家,现今保存下来的诗有337首,词33首,均收录在魏仲恭编的《断肠集》中,与《漱玉词》并称为宋代女性文学的“双壁”。

出生于仕宦之家,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善诗词,晓音律,工书画,是位多才多艺的大家闺秀,但未能逃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适非偶,婚后夫妻生活并不和美,不愿将就一生,传说投水而死。

她一生都在追求精神之爱,却总是事与愿违,再加上宋代社会理学兴盛的各种束缚,造成了悲剧。

二、女性意识在文学领域中,对女性思想意识研究的热度一直高居不下。

女性意识是“女性特有的生存体验和深层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价值的体验和思考,审视女性内在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特有的生命体验。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就是女主人公或者女性形象开始思考和争取自主意识,为自己的心灵情感和生命体验做出敏锐的反应。

在以男权为主的古代社会里,女性的话语权是被剥夺的,一直被看作男人的附庸品,女性意识也是被埋没的。

而朱淑真以独特的眼光展现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与经历,性别意识突出,同时思考自己的生存价值,对独立性进行探索,执著地追求精神之爱,并大胆勇敢地站出来,公然向封建礼教进行反抗,对传统的妇女生活角色进行思考与质疑,这种自我意识在那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宋代女性文学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最高成就”,朱淑真刚好是这种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比较强烈的突出代表。

三、朱淑珍诗词的女性意识(一)性别意识文学史中描写女性的作品虽然不少,但在男性的笔下,关于女性的生活与情感总是描写的过于表面不够细致入微,使人难以真正体会女性内心的感情世界,相比之下,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就表现出另一种意味,朱淑真即是一例。

不是愁人也断肠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1000字

不是愁人也断肠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1000字

不是愁人也断肠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不是愁人也断肠》和《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都是关于朱淑真的论述,本文将结合两个题目,从不同角度探讨朱淑真女性词的特色。

首先来看朱淑真的《不是愁人也断肠》,这首词描写了女儿国的寂静,相当于描绘了女性的寂寞。

整首词朦胧而典雅,暗含思念之情。

此外,词中多次出现“我”字,视角明确,显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

这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表现了朱淑真在文学上表现出的突破和勇气。

其次,看朱淑真的《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文章分析了朱淑真的词歌,并从写作特点、文学语言、情感表现等方面探讨了其女性词的特点。

文章指出,朱淑真的女性词,多以纤细柔媚的笔触描绘感情,寓情于景,强调女性独立自主的文学意识。

同时,朱淑真的女性词中也多用字面意外的意象,使意境更加深远,拓宽了女性词的内涵。

总的来说,朱淑真的女性词有明显的特色,不仅在情感表达上充满了女性独特的柔情和独立自主的文学意识,而且在写作手法上更是独具匠心,将女性词的内涵拓宽到了新的境界。

朱淑真的女性词不仅代表着当时女性文学的一种风格,也让后人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女性精神面貌和文学风貌。

1。

朱淑真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朱淑真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传统知识女性的代表,朱淑真接受了封建伦 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一方面造就了她善于读书、工于 辞章而又温文儒雅的品性,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 坚实的基;另一方面,其作品中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 传统封建礼教的色彩。 [5]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 她所特有的敏感细腻、多愁善感,表现出纯粹的女性 之美。
女性内心情感世界较男性作家要丰富得多,朱淑
朱淑真,生卒年不详,只知其出身于仕宦家庭,浙 江钱塘人,据冀勤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淑真 集注》“佼点说明”,则具体推算为“约生于北宋神宗元 丰 二 年—三 年(约 1079-1080),约 死 于 南 宋 高 宗 绍 兴 初年间(约 1131-1133)大约活了五十一二岁”。 [2]
宋朝是历史上颇为耻辱的一个时代,在辽金不断 的侵犯下,内忧外患,战乱连连,致使生灵涂炭,民不 聊生。 在中国历史上,两宋王朝的版图最小,国势最 弱,而中央集权却最为强烈,南宋后期,由于大力推崇 理学思想,对妇女的禁锢更加严酷,诸如“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3]等等。 朱淑真恰恰生活在这一时期 ,因此 与外界接触甚少。靖康之变之后,北宋灭亡,蛮夷的铁 蹄之下也造就了无数的冤魂,这一点在李清照、朱淑 真的诗词里都多有记载,遭受战乱苦难最深重的是妇 女群众。 朱淑真有词《秋夜有感》:“哭损双眸断尽肠, 怕黄昏后到昏黄。 ”自己风烛残年时的孤独落寞的心
68
1 2013 年第 期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
真的诗词就是以描写真实的情感而取胜,一切应属于 女性的情感都包容在她的词作中,这皆源于她坎坷的 人生际遇和一段失败的婚姻。 其诗集之所以取名为 “断肠”,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思想情感的汇集。 朱淑 真好用情语, 其笔下经常出现感情色彩极浓的语词: “烟愁露泣”(《清平乐》) 何等悲哀,“深院重关春寂寂” (《洗 溪 沙 》)何 等 压 抑 ,等 等 。

论女诗人朱淑真的形象

论女诗人朱淑真的形象

论女诗人朱淑真的形象朱淑真(1906-1982),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诗人。

她创作丰富多样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声音与独立的思想闻名于文坛。

本文将通过探讨朱淑真的诗歌主题、格律风采以及诗人形象等方面,来论述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朱淑真的诗歌主题朱淑真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抒发,也有对人生感悟的深入探索。

她的诗歌常常以观察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对自然与人类情感的感受。

例如,在她的著名诗作《秋闺怨》中,她借助秋天的景象,抒发了女性婚后孤寂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女性在家庭中的无奈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二、朱淑真的格律风采朱淑真善于运用形象鲜明、语言优美的笔调来展示她的情感。

她的诗歌常常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表达思想,同时运用鲜明的比喻和意象。

例如,在她的诗作《春风之梦》中,她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具体的景物来展现春天的美丽画面,这种形象化的表达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三、朱淑真的诗人形象朱淑真的诗人形象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中,也体现在她的个人经历和性格中。

她是一位热爱自由的女性,她坚持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抒发方式,追求自由与真实。

她的作品反映了她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在一个封建社会中,她以自己的方式为那些被压抑的女性发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坚持和勇气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结:朱淑真作为一位女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她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同时她的格律风采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使她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朱淑真的诗人形象体现了她对自由和真实的追求,她的坚持和勇气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尤为难能可贵。

因此,朱淑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不是愁人也断肠—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

不是愁人也断肠—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

不是愁人也断肠—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朱淑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女性词人,她创作的词作以其清新脱俗、细腻婉约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朱淑真女性词特色不仅表现在其词作的风格上,还体现在其对女性命运的反思和表达上,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首先,朱淑真女性词特色在于其清新脱俗、细腻婉约的艺术风格。

她的词作多以爱情为主题,既有清新淡雅的小调,也有激情奔放的豪放调,但不论何种风格,都给人以独特的韵味和印象深刻。

例如,她的一首《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中写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样的词句,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感慨和抒发,同时也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彰显了她的文学造诣。

其次,朱淑真女性词特色还体现在她对女性命运的反思和表达上。

朱淑真生活在清朝末年的封建社会,作为一位女性,她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平和束缚。

在她的词作中,她不仅描绘了女性的柔情似水和婉约华丽,更运用词藻刻画了女性面对命运艰难的坚韧和执着。

例如,她的一首《锦瑟》中写到:“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词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命运的感慨和无奈,也表达了她对自身命运的探讨和反思。

总之,朱淑真女性词特色既体现在其清新脱俗、细腻婉约的艺术风格,也表现在她对女性命运的反思和表达上。

她的词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彰显了她作为一位女性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朱淑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女性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以清新脱俗、细腻婉约的艺术风格著称,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她的词作中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特色,包括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反思,这也是其作为女性词人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之一。

首先,朱淑真女性词的特色之一在于其艺术风格。

她的词作以爱情为主题,语言婉约动人,琴意悠然,情感细腻,意境唯美,取长补短、推陈出新,既有清新淡雅的小调,也有豪放奔放的豪放调,展示了一位女性词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论朱淑真咏秋景作品中的女性抒情形象

论朱淑真咏秋景作品中的女性抒情形象

凄凉 的秋景 中纠结着抒情主体登山I 水的送别之情 、羁 I 缶
旅孤独之恨 、贫士失 意之悲。自此 ,“ 士悲秋 ”便 已经成 为 中华 民族 固有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反映。而另一种 “ 士
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 中秋月 , 分付萧郎万首诗 。 ”
刚达 出嫁之龄 的少女 腈思在秋 日突然 萌生 :憧憬着在风 姿绰约的 中秋 圆月下与夫君 赏文论诗 。一个活泼大胆 的
论 朱淑 真咏秋景作 品 中的女性 抒情形象
魏 玉 莲
平 顶 山 4 70 60 2) ( 顶 山学 院师 范教 育学 院 ,河南 平

要 :朱淑真咏秋 景作 品 中主要塑造 了两类女性抒情形 象。一 个愁肠百结的 悲情女 形象 ;一个秉性 刖强的烈
女形 象。愁 与愤 的主流情感的 交织与喷发彰显抒情主体人 生的悲辛。
然而男性作 品中的抒情 形象 与作者毕竟处于一种分
离 的状态 ,因而塑造人 物往 往具有类 型化特征 ,这样造 成男性作家代 言悲秋 的女 子身份很难 打破类型化框架的
拘 囿而缺乏多样性 。比如男 性作家代言的弃妇 习惯是特 殊身份 的宫女或妃子 。而代 言的思妇 往往是游子或征人 的妻子 。 当然这一方面是沿袭 司马相如 《 门赋 》 《 长 和 诗 经・ 君子 于役 》所 开启宫怨 相思 文化 范式 ;另一方面男
第 2 0卷
第 2期
牡 丹江 大学 学报
J u n 1 o M d n i n U v r iy o r a f u a j a g ni e s t
V . No o1 20 .2
2 1 年 2月 01
F b 20 1 e. 1
文 章 编 号 : 10 .7 7 ( 0 I 20 4 .2 0 88 1 2 1 )0 —0 9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 验 。“ 独行 独 坐 ,独 倡 独 酬 还 独 卧 ” (减 字 木 兰 花 > ) 是 )便
见南 山”(饮酒 其五)中的菊花便演化为具有 自然、隐逸
情 致 的人 格 标 识 ;而 “ 此 贞 秀 姿 ,卓 为 霜 下 杰” (和 郭 主 怀 簿 ) 的 菊 花 则 象 征着 自 己不为 五 斗 米 折 腰 的傲 岸 骨 气 。 女 ) ) 诗人李清照用 “ 比黄 花 瘦 ” ( 醉 花 阴 >) 喻展 露 相 思 人 )妙
神 的契合为标准的爱情 。 在萧瑟的秋天却能出现如此具有女
宋玉 九辩 》“ 悲哉秋之为气 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
衰”的一声哀 叹而开启 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下 “ 悲秋”的审 士
美 范式。从此 “ 士悲秋”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穿越时代而呈现
多元化的情感意蕴:或叹世路艰辛、或叹时光短促、或叹物
非人亡、或叹游子 思乡、或叹国亡 己伤等等 ,然而 “ 怀才不 遇”的内蕴直抵 “ 士悲秋” 的内核而成为亘古不变 的主流。 但在文学史上 “ 士悲秋”领域却有一个独特现象便是 “ 男子
关键词:朱淑真;悲秋;女性
中图分类号 :l0 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7— 2 9(0 0 卜0 1- 3 6 3 2 1 2 1 )1 0 40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 , 宋代有名的一位才女。南宋魏仲
要也定格在黄昏和夜晚 , 基调主要也是缠绵哀怨。 男性诗人 从女性复 杂内心的揣 摩到外在形貌表征的把握、 再到凄凉秋
融含着失欢妇女 、失志 臣下的双 重怨情 。 2 ”[实际上与宋玉 九辩》开启的 “ 士悲秋”模式可谓殊途同归,剥 离 “ 作闺 音”外衣而呈露 的是男性怀才不遇的生命本质 。而朱淑真因 “ 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 , 乃嫁为市民家妻子 。 生抑郁不 一
烘托悲情 , 而且相关的情态也有流泪、无寐等症状 ,时间主
色 与情 感 基 调 熔 铸 都可 谓 成 功 。
恭按春夏秋冬 四季为序 , 对其诗进行编排整理 , 日 断肠 名 集 。今人张璋、黄畲校注 朱淑真集 其诗 3 7首 ,词 3 3 3
首。翻开其作 , 浓愁深恨如天风海雨般迎面袭来 , 令人 目眩 震颤 ,尤其是约 7 O首有关悲秋的篇章,厚重的愁情力透纸
朱淑 真 悲秋 作 品 中的女性抒 情形 象
魏玉莲
(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 70 ) 6 0 2
摘 要: 朱淑真 以女性独特 的视角在悲秋作品中塑造 了两类个性 突出的抒情形象: 愁肠百结悲情女形 象 诠释着 朱淑真人 生的不幸; 秉性刚强烈女形象又彰显她对抗 男权文化桎梏的倔强姿 态。 在哀痛与愤怒情感 纠结 中 渗透着女性个体生命 的无奈 。
儿情态 的欢悦形象在男性代言 的悲秋诗里几乎没有, 因为在
传统语境下萧瑟秋天与忧伤基调才契合 。 尽管在朱淑真作品偶尔弹奏着秋天欢悦的调子 , 然而纵 观她悲秋作 品哀怨浓愁情感主旋律几乎湮没 了一丝光亮。 如
作 闺音” 即男性作家是经过性别 的置换和移情为女性代言 , ,
代 替女性表达身体和 心灵体验 以女性 的口吻来抒 发悲秋情
体 的文化精华同时, 自我真实心灵体验 的再现颠覆 了 “ 以 士
悲秋”的传统模式 , 开拓出一个男性文本中想象性经验相似 而又迥然有异 的现实女性情感空间。
华伸 向 “ 士悲秋” 的领域,以实现对 自身情感的自我关照。
她改变男性一般泛化性悲秋意识的展露 , 以其独特情感体验
使得作品中的主人公抛却妃嫔的独特身份回归生活常态 , 洞
第 3 卷 第 1 期 1 1 21 00年 l 月 1
湖 南科 技学 院学 报
n gn e i g o r a a i e st o in ea dEn i e r o Hu y S n
、 l 1No 1 , - .1 o3 No .0 0 v2 1
收稿 日期 :2 1 -0 -0 00 9 5
作者 简介 :魏 玉莲 (9 8 )女 ,蘑庆 万州 人 ,讲 师 , 17 一 硕 士 ,主 要 研 究 方 向为 中国 古代 文 学 。
】 4
得志 ,故诗中多有 忧愁 怨恨之语 。……竞无知音 , 悒悒抱恨 而终 。 魏仲恭 < ”( 断肠诗集> > 所 以作 品中总弥漫着 “ 序 ) ) 精 神上饥渴 孤独 无知音” j 。r同时她曾有长期独居 的生命痛苦
然而 男性 作品中的女性 身份与实际中的作者毕竟处于 角色 的分离状态 , 因而塑造人物往往具有类型化特征而缺乏
背。从先秦开始 “ 男悲秋 ,女伤春”已成为一种 中国传统文
学的固定模式 。“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 非自 然。 l ”I l 聃朱淑真在万木凋零、百草枯黄秋季找到了生命悲
怀 的, 展露对处于附属地位的不幸女性的深切 同情。男性作
家所代言 的女性都 以秋季物候特征 的审美客体来诉说忧伤 情怀 ,如雨打梧桐 芭蕉、败荷枯苇、蛩吟、砧声、西风等来
果说男性 为女子代言更为深层原 因是 “ 多情的文人们在封建 社会 里大 多郁郁不得志, 而作为弱势群体 的女性也恰恰 象征 了她 们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借思妇、弃妇、失宠 的妃嫔来 寄托 自己的情感 , 借他人酒杯浇胸 中块垒 , 所写诗句中 自然

点点声 声有断肠
照 自我真实情怀 。 初合双鬟 学画眉 , “ 未知心事属他谁? 待将 满 抱中秋月 , 分付萧 郎万首诗 。 日偶成 > ”(秋 > )刚达 出嫁之 龄 的少女情 思在秋 日突然萌生: 憧憬着在风姿绰约的中秋圆 月下与夫君 赏文论诗。一个括泼大胆 的少女形象呼之欲 出, 她摈弃传统 婚姻 以家族利 益为 先的陈规 而追 求男女双方精
多样性 。 比如男性作家代言的弃妇 习惯是特殊身份的宫女或
妃子 , 而代言的思妇往往是游子或征人之妻。当然这一方面 是男女有别 的客观存在使得男性模拟 女子 口吻抒悲秋之情 很难开拓新领域。 作为女性 的朱淑 真无需跨越性 别的疆界 而以卓越 的才
情呈露最为恰当的抒情方式。 她大胆移植秋作为忧愁意象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