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225张PPT)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225张PPT)

诗人分别从哪几个方位、角度观察了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各:都,分别。
诗意: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山岭,侧看则是陡峭的 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远处 近处 庐山呈现各种
高处 不同的景象。 低处
千姿百态
诗人为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原因: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融道理于景物中。 先写人们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再说明原因 是身在庐山之中。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 物也常如此。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 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
9 古诗三首
诗中有画 景中融情
自然界里有许多美妙的事物,在诗人 的笔下,更是美不胜收。一起去诗中感受 一下万物之美吧。
1. 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 写“暮、吟”等1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 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 景象。
一道残阳 / 铺水中, 半江瑟瑟 / 半江红。 可怜 / 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 / 月似弓。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江水、露珠、月亮。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 铺:指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 所呈现的青绿色。
诗意: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斜照在江面 上。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半呈现碧绿色。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全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全

课堂演练
一、将古诗补充完整。
一道( 残阳)铺水中, 半 (可江怜()瑟九瑟月)初半三江夜(,红 )。 露似(真珠)月似( 弓 )。
二、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是( 白居易 ),诗中表现 红日西沉时景色的诗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 ), 表现新月东升的诗句是( 可怜九月初三夜)。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传世。
朗读指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要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 的不同: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应 有高亢之音。
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 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思考: 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 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 之中。
xiáng
梅雪争春未肯降
jiàng
降落伞、下降
学写字
不要忘记写短横。
xiáng fèi xū xùn shū
降 费 须逊输
感知诗意
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古诗大意
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 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 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卢钺出生年月不详。字威节,一作威 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 《雪梅》,因此也被叫做卢梅坡。
初读课文
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
/ / / /
学认字
xiáng
投降
sāo
xùn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课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课件

比较阅读,交流写法,体悟情感。
写法
情感
《寒食》
写景叙事
美好春景引人遐思,
节日习俗彰显气象
《迢迢牵牛星》
构思精巧, 想象丰富, 情景交融
表现了分离的悲 苦,因感情受挫而忧伤的 心情
《十五夜望月》 情景交融 望月怀远,别离思聚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c_h_ù_( 到处 )
_c_h_u_á_n_( 传递 )
走马传烛图 汉宫传蜡烛 (日暮时分) 散入五侯家
《寒食》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 食节的景象。诗人以汉喻唐,流露出对 现实的不满。
迢迢牵牛星
遥远
牛郎星
注: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 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 诗作多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哀 之情,语言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 之冠冕”。
日暮
皇宫、五侯家
传蜡烛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明写 ——花、柳 暗写 ——东风
折柳插门 (取新火)榆柳之火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传”“散”二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暮色中,烛光点点,光影流动,轻烟
袅袅,氤氲迷离,一派承平气象。
长安城风光 无处不飞花 (暮春时节) 东风御柳斜
情趣盎然,情真意切。 (情感美)
第一、二句:天上情景(景) 第三~六句:织女悲苦(由景及人) 第七、八句:河汉相隔(由景及情) 第九、十句:相爱受阻(人情景相融)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和织女被 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 达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抒发了诗人 的忧思。
点明时间:中秋夜
十五夜望月
选做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诵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侧峰庐缘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应该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
从这四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 上进行观察。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题 西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示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 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 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 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这 两句诗借景说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 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峰:高耸入云
岭:连绵不断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 有什么不同?
远眺 重峦叠嶂
近观 危崖险岩
仰望 遮天蔽日
俯瞰 深沟幽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 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 身在庐山之中。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89张PPT)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89张PPT)
振作精神。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选一选,填一填。 1.《示儿》的作者是___宋___朝的____陆__游____。“示儿”
的意思是_____给__儿__子__看___。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前写 给儿子的,相当于诗__写__,__书__写____的意思, “临安”指南宋___都__城___,即今浙江__杭__州____, “邸”指___旅__店___。这是___宋_____朝的_林__升_____ 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指全国。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同“原”本来。 只。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你们的父亲。 对祖先的祭祀。
【临安】 【邸】 【休】 【暖风】 【熏】 【汴州】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旅店。 吹。 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停止。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已亥杂诗】 【生气】 【恃】 【喑】 【抖擞】 【不拘一格】 【降】
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依靠。
是诗人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315首)中的一首 (第220首)。
拘是指拘泥,限制;格指规格,格局,形容不局限于一 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沉默。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降生。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朗读指导
朗读七言古 诗时,一般每句 的节奏划分是二 /二/三。红字词 重读。“//”比 “/”停顿时间 长一些。
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 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 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 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课件

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课件

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 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 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 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 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 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 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 的《夏日绝句》。
词语解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 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 天下,失败自杀。 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 古人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拓展延伸
出塞(其二)
[ 唐 ] 王昌龄
骝(liú )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
城头铁鼓声犹震,
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
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
匣(xiá )里金刀血未干 。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
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课堂演练
一、形近字组词。
赛(赛跑) 秦( 秦朝 ) 征( 征战 ) 塞( 边塞) 泰( 泰山 ) 证( 证明 )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 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词语拓展。 与战争有关的词语: 金戈铁马 枕戈待旦 烽火连天 浴血奋战 兵连祸结 大动干戈
兵荒马乱 枪林弹雨 兵戎相见
不能
万里长征人未还。
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 秦汉时的关塞,自秦汉以来,无数的将 士战死沙场未能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
令,使。
只要像汉朝李广那样的将军 镇守边关,就可以抵挡入侵的敌 人,不叫他们越过阴山半步。
他们在盼望谁呢? 李广
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呢

英勇善战
词语解释
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惧怕 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 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12《古诗三首》课件(共69张PPT)

12《古诗三首》课件(共69张PPT)


祭 祭奠
nǎi
乃 康乃馨
xūn

熏陶
háng

杭州
shì

恃强凌弱
āi
哀 哀叹
hài
亥 己亥

拘 拘束
多音字
觉 jué 发觉 jiào 睡觉
示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北宋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 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了,把先皇宋徽宗、当时皇帝宋 钦宗一齐俘虏到北方去,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之 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小 朝廷,历史上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从此山河破碎,不 复统一。可悲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上中原,收复失地,却向 金屈膝投降,自称臣子、儿皇帝,苟且偷安,只求保住半壁 江山,就心满意足了。
解释古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句意: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 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 心痛。
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依靠。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终究,毕竟。
这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 势的看法。
古诗三首
五年级 语文 上册
同学们,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 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 珠。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古诗三首。
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或其他方法读准字音,圈出 生字词;
2、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说说诗的大意。 3、边读边想: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
解释古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四上《21古诗三首》第1课时优秀课件

四上《21古诗三首》第1课时优秀课件

你是如何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
这句话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看 似说的是两件事,其实说的是一件事。“明月” 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 间定语,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汉,而是说
明月是秦汉时代的,边关也是秦汉时 代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 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塞。
读古诗前两句思考、讨论:你的眼前仿佛出现 出怎样的画面?
品读鉴赏
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
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叙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事
使人联想到在边塞战 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 表达了诗人对远征将 士深深的同情。
诗意速递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塞,
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 归来。
多音字
jiāng 将要

jiàng 将领
天色将明 健将
例 这位将(jiàng)领将(jiāng)要为 句 大家朗诵李白的名作《将(qiāng)
进酒》。
多音字
s4i
塞 s1i
s=
塞外 瓶塞 堵塞
要塞 塞子 阻塞
例 泥石流阻塞(sè)了通往塞(sài) 句 外的道路,塞(sāi)满了丝绸、
瓷器的马车只好原路返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将士们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 诗歌前两句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 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 在盼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们在盼望谁呢?
汉朝名将李广。这里 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借古 讽今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词义
出塞:乐府诗旧题。塞,险要 处,边关。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 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万民禁火的寒食节,皇帝却开恩赐 火给王侯贵族,对这个细节的描述,流露 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板书设计
白昼
寒食
夜晚
自然风光 宫廷生活
春意盎然 专权腐败
课堂小结
《寒食》通过描写寒食节时的融融 春意和皇宫里的情景,暗讽了封建统治 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和社会的不满。
诗中大量运用叠词,请问有什么妙处?
迢迢 皎皎 盈盈 脉脉
叠词使得全诗音韵和谐、质朴清丽、情趣 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特别 是最后两句中的“盈盈”“脉脉”,让一个饱 含离愁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
板书设计

相隔之状
迢 牵
叙 相思之情
写神话故事

喻现实生活
星 议 分离之苦
课堂小结
面写织女,既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
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为后文的“清
且浅”做了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的娇
美姿态。
惆怅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诗意: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织
着布,织布机发出札札的声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眼泪如同雨水般掉落。
这两句诗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 情态。织女劳而无功,泪如雨下,只因为思 念着她的牛郎,内心饱受折磨,十分痛苦。
悲痛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诗意:那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 相隔又有多远呢?他们之间虽然只隔了一 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而相视无言。
课后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我们还学过哪些写传统习俗的古诗呢?
和同学交流。 3. 课后读一读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有哪些
诗是写他们的呢?
拓展延伸
拓展一 拓展二 拓展三
随堂练习
一、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是( A )。
A.韩·翃(xǔ) 皎·洁(jiǎo)
B.札札(zhá)盈盈(yínɡ)
·
·
C.栖息(qī) 机杼(zhù)
·
·
脉·脉(mài) 迢迢(tiáo) · 纤纤(xiān)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你还能说出类似 的词语吗?
诗文解读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白天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诗意:暮春时节的长安城处处柳絮纷
飞,落花飘散,寒食时节东风吹拂着皇帝
御花园里的柳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无处不:双重否定加重肯定语气,有 效烘托出全城都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 况,表达效果更强烈。
明明是自己在思人怀远,却偏偏问“秋 思落谁家”,言外之意是“在众多的望月人 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就是我了”,诗人将望 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板书设计
十 五
所见 月明露冷 思念家乡

望 月
所感 思深情长 想念亲人
课堂小结
《十五夜望月》通过中秋望月的特 定场景,描绘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 长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对家乡 的思念之情。
zhuó
zhá
zhù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文解读
迢迢:遥远。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诗意:看那遥远的牵牛星,皎洁 的织女星。
开篇先写织女隔着银河怅望对岸的牛
郎,“迢迢”是她心里的感觉。第二句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树栖鸦”是“鸦栖树”的倒装句,鸦 鹊已经栖息在树上,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 一片寂静。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 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 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被浸润的时间久。
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描绘了十五的月夜明朗素洁的景 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为下文抒 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纤纤”一词写出了织女手的纤细; “素”字写出了织女手的白晳; 弄: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速 运动,同时也表现出织女织布动作的娴熟。
苦闷
这两句诗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突出织 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表现织女因牛郎不 在身边的孤寂、苦闷。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零:落下。 诗意: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有人说“花”会“开”会“落”,但 不会“飞”,第一句的“飞花”不符合实 际,应该改成“开花”或者“落花”,你 怎么看?
“飞花”动态强烈,更能表现春天的 勃勃生机,同时说明时节是落花随风飞舞 的暮春。“飞花”明写花而暗写风,蕴意 深远,耀人眼目。
这两句景物描写写出了长安城的迷人 春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富于 美感。处处“飞花”,准确地表现出寒食 节花絮纷飞的迷人景象,皇家花园的柳枝 在东风中摇曳,春意醉人。“无处不”用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表达效果更强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当空 的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落: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 人以灵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 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今夜”为什么“人尽望”?
“每逢佳节倍思亲”, 因此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 月寄情。
十五夜望月
农历八
【 唐 】 王 建 月十五中秋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节,的夜晚。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文解读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 铺了一层白霜。
诗意: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 好像铺了一层白霜,树上栖息着鸦鹊。夜深 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汉宫: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 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夜晚 五侯:指天子宠信之臣。 诗意:夜色降临,皇宫里忙着传蜡烛, 袅袅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 用“传”与“散”两个动词生动地画出 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 如闻轻烟之味。
寒食之夜本是禁止烟火的,但皇帝宠 幸之臣的家中,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仅 此一点,足见他们平日里弄权倚势,欺压 贤良。作者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 的事情,就将这种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 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大声朗诵诗歌,思考:《寒食》这首 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里寒食节时,处处花 絮纷飞,风光迷人,东风吹过,皇家花园的柳 枝随风摇曳,春意醉人。在“不准百姓点灯” 的寒食节,蜡烛燃起的袅袅轻烟,飘入了王侯 贵族的家中。
“清”“浅”二字突出了怎样的情感?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河汉”既“清”且“浅”,而且牛 郎织女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如此 可望而不可即,咫尺也是天涯,更加有力 地突出了织女的失落之感、哀怨之情。
离愁
最后四句直接抒发诗人的慨叹,也暗示 了痛苦的根源。“盈盈”是形容银河水的清 澈,“盈盈一水”而“不得语”,让我们看 见了一个饱含离愁、楚楚动人的思妇形象。
迢五 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 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 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为标题。被刘勰 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初读诗歌
听朗读,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多读几遍,疏通字词。
tiáo
迢迢牵牛星
jiǎo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3 古诗三首
导入一 导入二 导入三
寒食
【唐】韩翃
作者简介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 阳(今属河南)人。与钱起等诗人 齐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主要作品:《宿石邑山中》 《同题仙游观》等。
初读诗歌
听朗读,注意诗歌朗读节奏。 试着读几遍,疏通字词。
寒食
hónɡ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 和织女被银河阻隔的悲剧,抒发了夫妻 之间的离别之愁和相思之情。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作者简介
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 昌)人,唐朝诗人。其诗题材广泛, 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 深刻。
主要作品:《田家行》《羽林行》 《射虎行》等。
初读诗歌
听朗读,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多读几遍,疏通字词。
__迢__迢__牵牛星,__皎__皎__河汉女。 __纤__纤__擢素手,__札__札__弄机杼。 __盈__盈__一水间,__脉__脉__不得语。
三、课外阅读。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