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件(共28张PPT)

杜牧,汉族,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 文家。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多年为官。杜牧的诗 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 在晚唐成绩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纭,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 借问:请问。
5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 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 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 十分和谐美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域优美。本 诗从篇法来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 环境、气氛,是“起”;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同学们再见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 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 节良辰,便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故乡的兄弟, 按照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时,他们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 跳跃,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是千古名句。
除夕之夜,在国外留学的学子,仰望天空的 一轮,不由吟诵到: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 演变成放鞭炮。
2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3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 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 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 人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故乡亲人 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18 古诗三首课件(共39张PPT)

诗意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歌燕舞,绿树掩映着红 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 众多的亭台楼台掩映在迷 蒙的烟雨中。
⑥
感悟诗情
听读诗歌,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诗人抓住哪些景物来写江南的春天?请用“____”把这 些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课后习题3)
读好节奏
注释
①〔山郭〕山城,山村。 ②〔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 旗子之类的标识 ③〔南朝〕公元420~589年先后建都建康(今江苏 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④〔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 很多。 〔千里〕虚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域。 〔绿映红〕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楼台〕亭台楼阁,此处指寺庙建筑。
诗意:弯弯曲曲的万里黄河夹带着泥沙,从遥
远的天边奔腾而来。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神奇、浪漫的色彩
起初是《汉书》中称“汉使穷河源”, 就是说张骞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传说, 称有人乘着小木筏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 还曾经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 发生了混合,说是黄河与天河相通,张骞 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 到了牛郎织女。传说,织女在张骞回家时, 还送给他一块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呢!
读好节奏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是一首描写 黄河 的诗。
黄河
中国母亲河,全长约5464公里, 流域面积约75.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 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由于河 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 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 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 语 文三年 级 上册
17 古诗三首
李白 (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 为“诗仙”,与杜甫齐名,并称 “李杜”。有《李太白集》。
你还记得李白的哪些诗词?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默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望望天天门门山山
人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本诗中,诗人用词十分巧妙,你体会到了吗?
断 开回 出来
静态景物 描写 (青山)
动态美
原由 诗人在行进过 程中的“望”
想象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诗人望见了 哪些景物?心情怎样?
青山 孤山
碧水 红日
壮丽奇观
豪迈激情
天门中断
望 天 碧水东流
楚江开
山水相映 至此回
山激 水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无风的湖面
比喻
没有磨拭的铜镜
波澜不惊,映照月色 朦朦胧胧,泛着白光
说一说
结合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 好像披上了一层薄纱……
洞庭湖被淡淡的月光笼罩,泛起点 点银光,仿佛……
想一想: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出 这种画面带给人的感受?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着重描绘君山在水中的倒影,将神话传说 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
两种写法,一样秀美
湖月 相和
望
洞庭湖 潭面
和谐宁静 如镜
洞
景色
庭
山水 山水一体
青色
迷人
相衬相映
君山 青螺
《望洞庭》描绘了秋夜月光下色 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表达 了诗人对洞庭湖宁静之美的赞赏。
17 古诗三首
李白 (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 为“诗仙”,与杜甫齐名,并称 “李杜”。有《李太白集》。
你还记得李白的哪些诗词?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默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望望天天门门山山
人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本诗中,诗人用词十分巧妙,你体会到了吗?
断 开回 出来
静态景物 描写 (青山)
动态美
原由 诗人在行进过 程中的“望”
想象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诗人望见了 哪些景物?心情怎样?
青山 孤山
碧水 红日
壮丽奇观
豪迈激情
天门中断
望 天 碧水东流
楚江开
山水相映 至此回
山激 水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无风的湖面
比喻
没有磨拭的铜镜
波澜不惊,映照月色 朦朦胧胧,泛着白光
说一说
结合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 好像披上了一层薄纱……
洞庭湖被淡淡的月光笼罩,泛起点 点银光,仿佛……
想一想: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出 这种画面带给人的感受?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着重描绘君山在水中的倒影,将神话传说 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
两种写法,一样秀美
湖月 相和
望
洞庭湖 潭面
和谐宁静 如镜
洞
景色
庭
山水 山水一体
青色
迷人
相衬相映
君山 青螺
《望洞庭》描绘了秋夜月光下色 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表达 了诗人对洞庭湖宁静之美的赞赏。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课件)(共18张ppt)

逐句理解诗句,能用自己 联系生活实际
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串连景物法 发挥想象猜一猜
向别人请教
......
隔开、断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旋、回转,水遇阻 改变方向,形成水涡
耸立
两 岸 青 山 相 对出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自由读诗
再利用之前的学习方法, 说说你对诗的理解。
查字典、词典 翻阅参考书 借助注释、图片等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串连景物法 发挥想象猜一猜 向别人请教 ......
感谢大家
17 古诗三首
自由读三首古诗
借助标注的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把诗句读通顺。
默读古诗
边读边想,每首诗分别写了哪里的风景?
望 天门山
远远地看
【唐】李白 天门 中断 楚江开, 碧水 东流 至此回。 两岸 青山 相对出, 孤帆 一片 日边来。
小组合作探究(4分钟)
查字典、词典 翻阅参考书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图片等 联系上下文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和谐、融会、 融为一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步在夜月下的 明湖边,你会不禁赞颂:
望_明__湖__ _湖__光____炫__影___两相和, _虹__桥___连__绵__月__无___声___ 。 遥望_湖__水___平__如__镜____, _恰__似___人__于__画__中___行____。
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串连景物法 发挥想象猜一猜
向别人请教
......
隔开、断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旋、回转,水遇阻 改变方向,形成水涡
耸立
两 岸 青 山 相 对出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自由读诗
再利用之前的学习方法, 说说你对诗的理解。
查字典、词典 翻阅参考书 借助注释、图片等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串连景物法 发挥想象猜一猜 向别人请教 ......
感谢大家
17 古诗三首
自由读三首古诗
借助标注的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把诗句读通顺。
默读古诗
边读边想,每首诗分别写了哪里的风景?
望 天门山
远远地看
【唐】李白 天门 中断 楚江开, 碧水 东流 至此回。 两岸 青山 相对出, 孤帆 一片 日边来。
小组合作探究(4分钟)
查字典、词典 翻阅参考书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图片等 联系上下文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和谐、融会、 融为一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步在夜月下的 明湖边,你会不禁赞颂:
望_明__湖__ _湖__光____炫__影___两相和, _虹__桥___连__绵__月__无___声___ 。 遥望_湖__水___平__如__镜____, _恰__似___人__于__画__中___行____。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诵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tí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lú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侧峰庐缘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应该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
从这四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 上进行观察。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题 西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示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 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 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 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这 两句诗借景说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 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峰:高耸入云
岭:连绵不断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 有什么不同?
远眺 重峦叠嶂
近观 危崖险岩
仰望 遮天蔽日
俯瞰 深沟幽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 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 身在庐山之中。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古诗三首》 课件(共28张PPT)

这是什么样的边关? 寂寞 冷清 荒凉 孤独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你发现了吗?诗人笔下的明月常常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想象: 古关上,寂静无声,征人们望着明月(思念家乡、亲人)。 长亭外,寒风呼啸,白发苍苍的父母望着明月(挂念儿子)。 楼台上,风吹鸦叫,孤苦无助的妻子望着明月(担心丈夫)。 古树旁,风吹叶落,无依无靠的孩子望着明月(想念父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 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你的心情 如何?
悲哀 痛恨 愤怒 ……
资治通鉴·唐纪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
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 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读准字音
人未还(huán 回、归) (hái 仍旧、依然)
飞 将 (jiāng 带、领、扶助) (jiàng 军衔名)
不 教 (jiào 令、使) (jiāo 传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学指导
1.关:边关,关塞。 2.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3.还:回家。 4.但使:只要。 5.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6.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胡”是古代中国 汉族人对西北地区各民族的通称。 7.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是古代中国汉族抵御 北方游牧民族侵略的天然屏障。
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前两句声音稍低,语调平缓,表达战争给人 民带来的苦难和悲伤;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 课件(共36张ppt)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jìnɡ
wèi
mó
yáo
镜未磨遥
yín
pán
银盘
望:从远处看。 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优美。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照物时显得模 模糊糊。这里比喻洞庭湖湖面平静,湖中景物迷漫。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面。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 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 旋的水流。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山 [唐]李白 ———————, ———————。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7.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诗人。宇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 寂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 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 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 生活多所体验。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 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到达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李太白集》。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课件(共39张PPT)

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
古诗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艳、充满生气描写和赞
美深秋山林风景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
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竖向笔画端正,横画均匀。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学写字
学写字
书写技能:“文”点画居中,横画宜短,撇与点交叉处正对上点。“刂”竖
画短,竖钩长,两笔端正,间距适中。
学写字
书写技能:“”点撇间距适中;三横画平行均匀,竖画居中。“皿”呈扁
形,竖向笔画间距均匀,两边竖向中稍斜,底横宜长。
学写字
书写技能:“艹”横画稍长,两竖居中,稍向中斜。“匊”撇短,横折钩下
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
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
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
爱好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
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
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是
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
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
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
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
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
tiǎo 挑战、挑灯
朗读古诗
在山中行走
题目
这首诗写的
是诗人在山
中行走时所
看到的风景。
借
助
图
片
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
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
古诗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艳、充满生气描写和赞
美深秋山林风景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
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竖向笔画端正,横画均匀。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学写字
学写字
书写技能:“文”点画居中,横画宜短,撇与点交叉处正对上点。“刂”竖
画短,竖钩长,两笔端正,间距适中。
学写字
书写技能:“”点撇间距适中;三横画平行均匀,竖画居中。“皿”呈扁
形,竖向笔画间距均匀,两边竖向中稍斜,底横宜长。
学写字
书写技能:“艹”横画稍长,两竖居中,稍向中斜。“匊”撇短,横折钩下
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
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
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
爱好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
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
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是
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
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
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
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
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
tiǎo 挑战、挑灯
朗读古诗
在山中行走
题目
这首诗写的
是诗人在山
中行走时所
看到的风景。
借
助
图
片
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
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上的秋风吹
过来,梧桐树沙沙 作响,使人感受到 了寒意。秋风的声 音,最能触动在外 人的思乡之情。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2
逗引
蟋蟀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已深了, 还有儿童点着灯 ,在篱笆边寻找 并捕捉蟋蟀。
重难点解析
促织
蟋蟀,穴居, 常栖息于地表、 砖石上、土穴 中、草丛间。 夜出活动。
写作手法
重难点1
倾斜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条弯弯曲
曲的小路蜿蜒伸 向山顶,在白云 飘浮的地方有几 户人家。
重难点解析
石径
弯曲 绵长
重难点解析
人家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2
因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来欣赏
这枫林的景色, 那火红的枫叶比 江南二月的花还 要红。
重难点解析 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借景抒情
含义: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 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 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 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运用: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 和感受;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 写的景物之中;再次,写景是次,抒情 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
拓展延伸 描写秋天的古诗
课文朗读
边听边想: 课文主要写了什 么?
小喇叭朗读 开始了,点一点 音箱,一起听。
初步感知
三首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
秋天
重难点解析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重难点解析
题解
山行:在山中行走。
白云
人家
2011
2012
2014 2013
枫叶
重难点解析
课下作业
1.《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在你的生活 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 天呢?动笔写一写吧。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http://www.LSPJY.c om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http://www.LSPJY.c om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新课导入
秋天是美丽的,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 赞美秋天、描绘秋天,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古人眼中的秋天吧!
字词乐园
会写字
hán
寒
jìnɡ
径
xié shuānɡ
重难点解析
橙黄橘绿
重难点解析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重难点解析
题解
夜书所见: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 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 婉转的小诗。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1
风声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1
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
那擎雨的荷叶也 枯萎了,只有那 开败了菊花的花 枝还傲寒斗霜。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2
您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中最好
的景致你一定要 记住,那就是在 橙子金黄、橘子 青绿的秋末冬初 的时节啊。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3 从哪里能看出这首诗写的是秋季? 残菊
斜霜
zènɡ liú ɡài jú
赠刘盖菊
字词乐园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http://www.LSPJY.c om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http://www.LSPJY.c om
会写字
cán
jūn
残君
tiǎo
挑
chénɡ
橙
sònɡ
送
字词乐园
词语积累 描写秋天的成语
橙黄橘绿 秋风习习
金风送爽 天朗气清
秋风萧瑟 秋色宜人
诗人行走在山中的小路上,看到了 深秋时节夕阳下枫林的美丽景色, 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重难点解析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难点解析
题解
赠刘景文:送给刘景文。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 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 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 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 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秋词二首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课堂演练
1.连一连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写枫林 写枫叶特有的美 写山,写山路 写云,写人家
课堂演练
2.填空。 《赠刘景文》是描写 秋 季的景色,作
者是抓住 败荷 、 残菊 、 橙黄 、 橘绿 四种 景物来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