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
实验十四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十四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专业:11化学姓名:赖煊荣座号:32 同组人:黄音彬时间:2014.4.15Ⅰ、目的要求1.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2.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3.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Ⅱ、基本原理本实验利用电导仪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并作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得临界胶束浓度。
Ⅲ、仪器试剂电导仪、电导电极、恒温水浴、容量瓶(1000 ml)、烧杯(100ml、250ml)、氯化钾(分析纯)、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析纯)、电导水Ⅳ、实验步骤1.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准确配制0.01 mol·dm-3的KCl标准溶液。
2.配制0.02 mol·dm-3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再配成下表中一系列浓度溶液。
3.调节恒温水浴温度至25℃或其它合适温度。
4.用0.01 mol·dm-3KCl标准溶液标定电导池常数。
5.吸取10ml的0.02 mol·dm-3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于100ml烧杯中,依次移入恒温后的电导水2ml、3ml、5ml、5ml、5ml、5ml、10ml、10ml、10ml、20ml,搅拌,分别测其电导率。
每个溶液的电导读数三次,取平均值。
电导仪的使用方法(参见前,略)。
6.列表记录各溶液对应的电导,并换算成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
Ⅴ、数据处理1、实验数据记录表1 实验室条件的记录表项目实验开始时实验结束时温度/℃24.5 25.5压力/hp 1021.5 1021.3湿度/% 50 47.8 表2 实验数据记录T=30℃表3 KCl标准溶液标定电导池常数2、数据处理作出电导值(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转折点处找出临界胶束浓度。
文献值:40℃,CH3(CH2)11SO4Na的CMC为8.7×10-3 mol·dm-3。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班级:2010级1班学号:20105051181 姓名:芦洋成绩:一、实验目的1、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3、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二、实验原理由具有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这一类分子既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个碳原子)烃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离子化的)。
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
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C17H35COONa),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CH3(CH2)11SO4Na),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H3(CH2)11C6H5SO3Na)等。
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RN(CH3)2HCl)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RN(CH3)2 Cl)。
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R-O-(CH2CH2O)nH)。
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图1);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
如图2所示。
后者可用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在CMC 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如图3所示。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 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磺酸钠水溶液的电导率,并作电导率-浓度关系图,由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出十二烷基磺酸钠水溶液在该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
三、仪器和试剂DDS-6700型电导率仪 容量瓶(100mL)DJS-1A 型铂黑电极 移液管(5mL ,10mL ,20mL ,50mL) 恒温水浴 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析纯) 烧杯 试管(大) 四、实验步骤1、将0.020mol ·L-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准确稀释成浓度分别为0.002,0.006,0.007,0.008,0.009,0.010,0.012,0.014,0.016,和0.018 mol ·L-1图2 胶束的球形结构和层状结构示意图图3 25℃时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的关系的溶液;2、开通电导率仪和恒温水浴的电源预热20min ,调节恒温水浴温度至25℃;3、用电导率仪从稀到浓分别测定上述各溶液的电导率。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一、实验目的1、用电导法测定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加深对表面活性剂性质的理解。
2、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
3、了解测量CMC的各种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掌握一些电化学测定方法。
表面活性剂是具有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既含有亲油的长链或支链(大于10-12个碳原子)非极性烷基,称为尾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 ,称为头基。
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而且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
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
后者可用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蒸气压、电导率、渗透压、浊度、增溶作用、去污能力、光学性质等) 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如图1所示。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性。
只有在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稍高于其临界胶束浓度时,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润湿、乳化、去污、发泡等), 所以CMC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重要量度。
图2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关系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性质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 有各种方法,如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染料法、增溶作用法等。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当溶液浓度很稀时,电导率k 、摩尔电导率Λm 随浓度的变化规律和强电解质一样;但当溶液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随着胶束的生成,电导率发生改变,摩尔电导急剧下降(如图2、3)。
【7A文】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名称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日期20XX.6.26班级11应化2姓名李阳学号1131222成绩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3.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二、基本原理1.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两亲”性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
按离子的类型可分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三大类;2.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图1);3.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
如图2所示。
后者可用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图2胶束的球形结构和层状结构4.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如下图所示。
图325℃时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关系5.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磺酸钠水溶液的电导值,作电导率-浓度关系图,由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出十二烷基磺酸钠水溶液在该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
三、仪器、试剂DDS-6700型电导率仪DJS-1A型铂黑电极恒温水浴容量瓶(100mL)移液管氯化钾(分析纯)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析纯)试管四、实验步骤1.了解和熟悉DDS-6700型电导率仪的构造和使用注意事项;2.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准确配制0.01mol·L-1的KCl标准溶液;3.十二烷基硫酸钠在80℃烘干3小时后,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准确配成0.100mol·L-1的溶液;4.将0.100mol·L-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准确稀释成浓度为0.002、0.004、0.006、0.007、0.008、0.009、0.010、0.012、0.014、0.016、0.018和0.020mol·L-1的溶液各100ml;5.开通电导率仪和恒温水浴的电源预热20min。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实验目的1、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的原理;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3、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钠的临界胶束浓度;二、实验原理具有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即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12个碳原子)烃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由这一类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
CMC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对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
也就是说只要很少的表面活性剂就可起到润湿、乳化、加溶、起泡等作用。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
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如图1所示。
因此,通过测定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可以测定CMC。
25℃时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关系这个特征行为可用生成分子聚集体或胶束来说明,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ppt课件

五、 数据记录和处置
1. 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温度:
大气压:
浓度/mol·L-1 电导率
浓度/mol·L-1 电导率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试剂 实验步骤 演 示 注意事项 思考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 数据记录和处置
2、以K—C作图,求CMC; 3、以 m — C 作图,求CMC;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试剂 实验步骤 演 示 注意事项 思考题
二、实验原理
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即含有亲油的足够 长的(大于10~12个碳原子)烃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 基团。由这一类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外表活性剂,外 表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组成的。
外表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 分子形状,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 拢而分散在水中。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 程度时,许多外表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结 合成很大的集团,构成〞胶束〞。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试剂 实验步骤 演 示 注意事项 思考题
本卷须知
1. 测定水溶液电导时要按从稀到浓的顺序来测。 2. 配制溶液时必需保证浓度的准确性。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试剂 实验步骤 演 示 注意事项 思考题
思索题
1. 非离子型外表活性剂能否用本实验方法测定临 界胶束浓度?假设不能,那么可用何种方法测 之?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仪器试剂 实验步骤 演 示 注意事项 思考题
实验原理
前者就是外表活性剂分子吸附在界面上,其结 果是降低界面张力,构成定向陈列的单分子膜,后者 就构成了胶束。由于胶束的亲水基方向朝外,与水 分子相互吸引,使外表活性剂能稳定溶于水中。
本实验利用DDS型电导仪测定不同 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电导值 (也可换算成摩尔电导率),并作电导值 (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 中的转机点求得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2、在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中,为何应严格控制温度恒定?答:液体电导率的温度系数较大,所以实验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恒定3、在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中,溶液浓度是否需要精确配置?答:需要。
4、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溶液的稀释是直接在锥形瓶中进行的,请问每加入一次溶剂是否需精确量取体积?为什么?答:因为本实验溶液的稀释是直接在锥形瓶中进行的,因此,溶剂需精确量取每一次加入的体积,稀释时混合均匀、恒温后才能测量其电导率κ。
5、在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中,若要知道所测得的临界胶束浓度是否准确,可用什么实验方法验证它?答:①表面张力法:测定不同浓度下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在浓度达到CMC时发生转折。
以表面张力(σ)和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的对数(lgc)作图,由曲线的转折点来确定CMC。
②染料法:基于有些染料的生色有机离子吸附于胶束之上,其颜色发生明显的改变,故可用染料作用指示剂,测定最大吸收光谱的变化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③增溶法:用表面活性溶液对有机物增溶能力随浓度的变化,在CMC处有明显的改变来确定。
6、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否用电导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为什么?若不能,则可用何种方法测定?答:不可以。
可以用表面张力法,染料法,增溶法等。
7、在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实验中,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有哪些?答:①一般有机物、无机物、其他表面活性物质对某一表面活性的CMC 值都有显著影响。
本实验只讨论无机盐的影响。
②在水溶液中电解质存在会导致CMC值下降,电解质对阴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影响较大,对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影响次之,对非离子的影响较小,电解质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压缩胶团表面双电层厚度,同时也减少胶团中表面活性剂离子之间的相互排斥力,因而更容易形成胶团。
实验四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表面活性相关性的研究

实验四.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与表面活性相关性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3.理解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原理;2.了解无机盐和有机添加物对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是那些具有两亲结构,可明显降低体系的表面(或界面)张力,使体系产生润湿、乳化、分散、气泡、增溶等一系列作用的物质。
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表面活性剂离子或分子将发生缔合,形成胶束(或称胶团)。
表面活性剂溶液形成胶束的浓度称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随着胶束的形成而发现突变(如图1)图1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一些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故将CMC看作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大小的一个度量。
CMC越小,则表示这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或界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因而改变表面性质起润湿、乳化、分散、气泡、增溶等作用所需浓度就越大,而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就越大。
测定CMC的方法很多,而电导法是测量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MC值的较为经典的方法。
对于一般的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由电导G,即电阻的倒数(1/R)来衡量。
若用电极面积为A,电极间距为L的电导管测定电解质溶液电导时,则有G=1/R=κ(A/L) (1)式中κ是指长1m,截面积为1m2的导体的电导,称作比电导或电导率,单位为S·m-1,L/A称作电镀池常数,电导率κ和摩尔电导Λm有如下关系:Λm=κ/c (2)Λm为1mol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称为摩尔电导率,c为电解质溶液的摩尔浓度,Λm随电解质溶液浓度而变。
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当溶液浓度很稀时,电导的变化规律也和强电解质一样,但当溶液的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随着胶束的形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被强烈地吸附在胶团表面上,它们的部分电荷被中和,电导率发生变化,摩尔电导急剧下降,这就是电导法测定CMC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姓名 学号: 班 指导老师:一、目的要求1、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3、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二、基本原理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两亲”性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
按离子的类型可分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三大类;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
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 表示。
在CMC 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如下图所示 。
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关系三、仪器和试剂DDS-6700型电导率仪、容量瓶(100ml )、DJS-1A 型铂黒电极、氯化钾(分析纯)、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析纯)、容量瓶(1000ml)、恒温水浴、试管(大)四、实验步骤1、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准确配置0.01mol/L的KCI标准溶液。
2、取十二烷基硫酸钠在80 ℃烘干3h,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分别准确配置0.002,0.004,0.006,0.007,0.008,0.009,0.010,0.012,0.014,0.016,0.018,0.0 20mol/L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各100ml。
3、开通电导率仪和恒温水浴的电源预热20min。
调节恒温水浴温度至25℃或其他合适的温度。
4、用蒸馏水洗净试管和电极。
在恒温下用0.01mol/L KCl标准溶液标定电极的电导池常数。
5、用电导率仪从稀到浓分别测定上述各溶液的电导率。
用后一个溶液荡洗存放过前一个溶液的电导电极和容器3次以上,各溶液测定前必须恒温10min,每个溶液的电导率读数3次,取平均值。
6、列表记录各溶液对应的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
7、实验结束后用蒸馏水洗净试管和电极,并且测量所用水的电导率。
五、数据处理原始数据T=25℃浓度/(mol/L) G1/ms G2/ms G3/ms G平均/ms0.002 0.31 0.30 0.30 0.3030.004 0.40 0.40 0.40 0.40.006 0.52 0.52 0.52 0.520.007 0.58 0.57 0.57 0.5730.008 0.58 0.59 0.59 0.5870.009 0.62 0.62 0.61 0.6170.010 0.65 0.65 0.64 0.6570.012 0.71 0.72 0.71 0.7130.014 0.78 0.77 0.76 0.770.016 0.84 0.82 0.82 0.8270.018 0.85 0.85 0.85 0.850.020 0.79 0.77 0.76 0.773有图可以看出转折点在0.007mol/L处,即CMC=7.0×10-3mol/L.六、思考题1.若要知道所测得的临界胶束浓度是否准确,可以用什么实验方法验证?答:可以通过试验方法测定同温下的CMC,比较检验该方法测得的CMC是否准确。
如表面张力法或紫外线法等。
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否用实验方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为什么?若不能,则可用何种方法测定?答:不能,因为本实验时采用电导法测电导与浓度变化关系的转折点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导电的离子少,不能用电导法则,可以用表现张力和渗透压法则。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姓名:杨航 学号:20125053067 班级:2012级化工班 指导老师:黄中原一、目的要求1、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3、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二、基本原理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两亲”性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
按离子的类型可分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三大类;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
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 表示。
在CMC 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如下图所示 。
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关系三、仪器和试剂DDS-6700型电导率仪、容量瓶(100ml )、DJS-1A 型铂黒电极、氯化钾(分析纯)、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析纯)、容量瓶(1000ml)、恒温水浴、试管(大)四、实验步骤1、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准确配置0.01mol/L的KCI标准溶液。
2、取十二烷基硫酸钠在80 ℃烘干3h,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分别准确配置0.002,0.004,0.006,0.007,0.008,0.009,0.010,0.012,0.014,0.016,0.018,0.0 20mol/L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各100ml。
3、开通电导率仪和恒温水浴的电源预热20min。
调节恒温水浴温度至25℃或其他合适的温度。
4、用蒸馏水洗净试管和电极。
在恒温下用0.01mol/L KCl标准溶液标定电极的电导池常数。
5、用电导率仪从稀到浓分别测定上述各溶液的电导率。
用后一个溶液荡洗存放过前一个溶液的电导电极和容器3次以上,各溶液测定前必须恒温10min,每个溶液的电导率读数3次,取平均值。
6、列表记录各溶液对应的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
7、实验结束后用蒸馏水洗净试管和电极,并且测量所用水的电导率。
五、数据处理原始数据T=25℃浓度/(mol/L) G1/ms G2/ms G3/ms G平均/ms0.002 0.31 0.30 0.30 0.3030.004 0.40 0.40 0.40 0.40.006 0.52 0.52 0.52 0.520.007 0.58 0.57 0.57 0.5730.008 0.58 0.59 0.59 0.5870.009 0.62 0.62 0.61 0.6170.010 0.65 0.65 0.64 0.6570.012 0.71 0.72 0.71 0.7130.014 0.78 0.77 0.76 0.770.016 0.84 0.82 0.82 0.8270.018 0.85 0.85 0.85 0.850.020 0.79 0.77 0.76 0.773有图可以看出转折点在0.007mol/L处,即CMC=7.0×10-3mol/L.六、思考题1.若要知道所测得的临界胶束浓度是否准确,可以用什么实验方法验证?答:可以通过试验方法测定同温下的CMC,比较检验该方法测得的CMC是否准确。
如表面张力法或紫外线法等。
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否用实验方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为什么?若不能,则可用何种方法测定?答:不能,因为本实验时采用电导法测电导与浓度变化关系的转折点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导电的离子少,不能用电导法则,可以用表现张力和渗透压法则。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姓名:雷琼 学号:20125053068 班级:2012级化工班 指导老师:黄中原一、目的要求1、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3、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二、基本原理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两亲”性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
按离子的类型可分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三大类;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
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 表示。
在CMC 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如下图所示 。
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关系三、仪器和试剂DDS-6700型电导率仪、容量瓶(100ml )、DJS-1A 型铂黒电极、氯化钾(分析纯)、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析纯)、容量瓶(1000ml)、恒温水浴、试管(大)四、实验步骤1、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准确配置0.01mol/L的KCI标准溶液。
2、取十二烷基硫酸钠在80 ℃烘干3h,用电导水或重蒸馏水分别准确配置0.002,0.004,0.006,0.007,0.008,0.009,0.010,0.012,0.014,0.016,0.018,0.0 20mol/L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各100ml。
3、开通电导率仪和恒温水浴的电源预热20min。
调节恒温水浴温度至25℃或其他合适的温度。
4、用蒸馏水洗净试管和电极。
在恒温下用0.01mol/L KCl标准溶液标定电极的电导池常数。
5、用电导率仪从稀到浓分别测定上述各溶液的电导率。
用后一个溶液荡洗存放过前一个溶液的电导电极和容器3次以上,各溶液测定前必须恒温10min,每个溶液的电导率读数3次,取平均值。
6、列表记录各溶液对应的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
7、实验结束后用蒸馏水洗净试管和电极,并且测量所用水的电导率。
五、数据处理原始数据T=25℃浓度/(mol/L) G1/ms G2/ms G3/ms G平均/ms0.002 0.31 0.30 0.30 0.3030.004 0.40 0.40 0.40 0.40.006 0.52 0.52 0.52 0.520.007 0.58 0.57 0.57 0.5730.008 0.58 0.59 0.59 0.5870.009 0.62 0.62 0.61 0.6170.010 0.65 0.65 0.64 0.6570.012 0.71 0.72 0.71 0.7130.014 0.78 0.77 0.76 0.770.016 0.84 0.82 0.82 0.8270.018 0.85 0.85 0.85 0.850.020 0.79 0.77 0.76 0.773有图可以看出转折点在0.007mol/L处,即CMC=7.0×10-3mol/L.六、思考题1.若要知道所测得的临界胶束浓度是否准确,可以用什么实验方法验证?答:可以通过试验方法测定同温下的CMC,比较检验该方法测得的CMC是否准确。
如表面张力法或紫外线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