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的鉴别诊断
狐疝(腹股沟斜疝)证型及症候分析

狐疝(腹股沟斜疝)证型及症候分析
1、气虚下陷:患者年幼,蹦跳玩耍过度,劳则气耗(患者年老体衰,气血生化不足),故气虚下陷,而见腹股沟可复性包块,阴囊肿胀偏痛;气虚不能统御,遇劳气虚更甚,则肿块增大,中气下陷,故少腹部有下坠感,气虚乏力面白,动则汗出、气短,舌淡,苔白,脉微弱,均为气虚下陷之象。
四诊合参,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中医狐疝,气虚下陷辨病辩证范畴。
2、寒湿内盛:患者受冷受潮,寒邪侵袭,卫阳损寒,不能温煦,故见喜暖畏寒,寒则加重,寒湿郁滞,结在少腹,故胀痛,痛引睾丸;寒湿属阴,故阴囊肿硬而冷,苔黄白腻,脉弦紧,属寒湿郁阻之象。
3、肝郁气滞:患者平素易怒,情绪不得宣泄,日久肝气失于条达,结郁少腹,阻滞脉络不通,故见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情绪不安,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善太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均为肝郁气滞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
1、与腹痛相鉴别:腹痛的部位是在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常伴有便秘、泄泻等肠道症状,病变范围较广,以此为鉴。
2、于交通性水疝鉴别:两者都可能出现时大时小,或随体位改变而时有时无的肿块,但狐疝的肿物透光试验阴性,肿块部在咳嗽时有冲击感,有时可听到肠蠕动音,故可鉴别。
腹股沟疝诊断与治疗PPT

预防腹股沟疝的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 坐、久站、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 饮暴食、过度饮酒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剧 烈运动、过度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 度紧张、焦虑、抑郁
术后注意事项与随访计划
术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药物不 良反应
临床表现
腹股沟区疼痛: 患者在站立、咳 嗽、用力时,腹 股沟区出现疼痛
肿块:患者在站 立、咳嗽、用力 时,腹股沟区出 现肿块
压迫症状:肿块压 迫周围组织,导致 患者出现下肢麻木、 疼痛等症状
嵌顿:肿块不能 回纳,导致患者 出现腹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Part Three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症状:如疼痛、肿胀、压痛等 触诊:检查腹股沟区是否有肿块或硬结 听诊:检查腹股沟区是否有肠鸣音 叩诊:检查腹股沟区是否有鼓音或浊音
病史:了解患者年龄、性别、 职业、生活习惯等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 MRI等,了解疝囊大小、位
置、内容物等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 常规、肝肾功能等,了解患
者全身状况
Part Four
治疗方案
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炎药、止痛 药等药物缓解症状
物理治疗:使用热敷、按摩等 方法缓解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体重、避免便秘等
腹股沟疝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腹 股 沟 疝 概 述
03 诊 断 方 法
04 治 疗 方 案
05 并 发 症 及 处 理
06 预 防 措 施 与 注 意 事 项
疝气鉴别诊断

1.可复性疝临床特点是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患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
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
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
平卧时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疝内容物为小肠时可听到肠呜声。
肿块柔软、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
回纳时,常先有阻力;一旦开始回纳,肿块即较快消失。
疝内容物如为大网膜时,则肿块坚韧无弹性,叩之呈浊音,回纳缓慢。
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示指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大的外环,嘱患者咳嗽,则指尖有冲击感。
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可以通过此试验,确定其存在。
压迫内环试验可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后者在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住内环嘱患者咳嗽时,疝块仍可出现。
2.滑动性斜疝临床特点为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
滑出腹腔的盲肠常与疝囊前壁发生黏连。
除了肿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两侧发病率之比约为1:6。
在手术修补时,防止滑出的盲肠或乙状结肠可能被误认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开。
3.嵌顿性疝常发生在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通常都是斜疝。
临床特点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
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回纳。
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
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时,局部疼痛常轻微;如为肠袢,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征。
疝一旦嵌顿,上述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
肠管壁疝嵌顿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被忽略。
4.绞窄性疝的临床症状多较严重患者呈持续性剧烈腹痛,呕吐频繁,呕吐物含咖啡样血液或出现血便;腹部体征呈不对称腹胀,有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腔穿刺或灌洗为血性积液;X线检查见孤立胀大的肠拌或瘤状阴影;体温、脉率、白细胞计数渐上升,甚至出现休克体征。
腹股沟斜疝体格检查时的描述方法

腹股沟斜疝体格检查时的描述方法腹股沟斜疝是指腹部内脏器官(如肠管、脂肪团等)通过腹股沟区间隙脱出,并进入到阴囊或大阴唇内的一种疾病。
体格检查是诊断腹股沟斜疝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腹股沟斜疝体格检查时的描述方法。
1.病史询问:首先,医生应与患者进行病史询问,了解疝病发生的时间、发作频率、疼痛程度、膀胱与肠道功能障碍的存在等,以便更好地评估疝的严重程度以及确定进一步检查的需要。
2.体格检查定位:接下来,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格特征,特别是检查腹股沟区域。
首先,让患者站立或躺下,医生应仔细观察两侧腹股沟区域的外形,注意有无突出、扩大、充盈感或肿块。
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腹股沟部的皮肤变色、红肿、破溃等情况。
3.腹压检查:接下来,医生应进行腹压检查。
患者可以尝试进行咳嗽或用力排尿,医生应观察腹股沟区域有无膨隆、突出或疝囊下降的情况。
4.触诊检查:如果疑有腹股沟斜疝,医生应进行腹股沟区域的触诊检查。
首先,医生应让患者取坐位,患者可以略微屈膝并将大腿稍微外展。
然后,医生应仔细触摸腹股沟区域,分别对两侧腹股沟进行检查。
5.浅表淋巴结检查:医生还应触诊淋巴结。
患者可能会感到医生的手指在触摸淋巴结时有些不适,但这通常是正常的反应。
6.镜下检查:如果在上述检查中未发现明显的腹股沟斜疝,医生还可以进行镜下检查。
此项检查需要结合专业的仪器,常用的有输尿管镜和逆行手术镜。
通过镜下检查可以观察腹股沟区域的细微异常变化。
综上所述,腹股沟斜疝体格检查时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定位、腹压检查、触诊检查、浅表淋巴结检查和镜下检查等步骤。
这些检查方法的目的是通过观察、触摸、问诊等手段来评估腹股沟区域的结构、功能以及有无异常的病变。
如果经过体格检查存在腹股沟斜疝的疑似,患者应及时就医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腹股沟疝气是怎么形成的 疝气做什么检查确诊

腹股沟疝气是怎么形成的疝气做什么检查确诊腹股沟疝气主要是指的腹腔内的器官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包块,那么到底腹股沟疝气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腹股沟疝气是怎么形成的在人体发育过程中,腹股沟区缺少强有力的肌肉层保护,是整个腹壁强度最弱的区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腹股沟区承受张力的能力不断减低;有的人存在机体代谢障碍,使腹壁组织变弱。
腹股沟区是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宫圆韧带穿行的区域,给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
另外,人类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在人站立时,该区是腹部最低的部位,它承受的压力比平卧时增加三倍,再加之腹内压力升高等机械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这一区域最容易发生疝气。
二、疝气做什么检查确诊在去医院就诊前,要判断是不是疝气,主要还是根据症状,如果发现腹股沟区有突出的包块,并有坠胀感或疼痛,特别是在站立、咳嗽或用力的时候有包块突出来,但平卧后又消失的情况,需要怀疑是不是有疝气,这时应该及时就诊,到正规医院让专科医生进行B超或CT等检查,进一步地判断和处理。
三、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鉴别诊断要点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主要有以下区别:第一个,疝突出的位置不同: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的交界处,此处有一根动脉叫做腹壁下动脉,在这根动脉的内侧突出的疝被称为腹股沟直疝。
而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突出的疝气被称为腹股沟斜疝。
第二,腹股沟直疝极少发生嵌顿,而腹股沟斜疝发生的嵌顿机会却比较多,应当引起重视。
医生有一个简单的小方法初步区分这两种疝:先将鼓出来的包块小心地回纳进去,然后用手指压住腹股沟中间略偏上的地方,再使劲咳嗽。
如果疝块不再突出,就是斜疝,否则就是直疝。
另外斜疝会进入阴囊,而直疝一般不进入阴囊。
当然,即使是一名专科医师,有时要单凭体格检查和症状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也并不容易。
四、做了疝气手术多久可以同房疝气手术后多久可以同房是因人而异的,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恢复情况而定。
建议患者在术后一个月到医院复查,如果恢复良好的话,就可以进行性生活了。
腹股沟斜疝的总结 (2)

腹股沟斜疝的总结什么是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股沟区域出现的一种疝气疾病,即腹内的脂肪或肠道组织通过腹壁的腹股沟管而突出。
这种疾病通常会造成腹股沟区域的鼓起和疼痛,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肠道梗阻和腹部不适。
腹股沟斜疝的症状腹股沟斜疝的常见症状包括:1.腹股沟区域鼓起:腹股沟斜疝通常表现为在腹股沟区域形成一个突起或肿物。
这是由于腹内组织通过腹壁的腹股沟管而突出所导致的。
2.疼痛和不适:腹股沟斜疝的患者常常会感受到疼痛和不适,尤其在活动或大便时可能会加剧。
3.咳嗽或打喷嚏时鼓起加重: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腹股沟斜疝区域的鼓起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腹压增加导致疝囊突出。
4.消化不良:腹股沟斜疝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导致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5.肠道梗阻:严重情况下,腹股沟斜疝可能会导致肠道梗阻,出现严重的腹痛、恶心、呕吐、排便困难等症状。
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方法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两种: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腹股沟斜疝的轻度和早期病例,包括以下措施:1.使用腹股沟疝带:腹股沟疝带是一种用于支持腹股沟区域的带子,可以通过给予压力减轻疝囊的突出并缓解疼痛。
然而,长期使用腹股沟疝带可能会导致腹肌萎缩,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改变生活习惯:避免搬重物、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等活动,以减少腹压,有助于减轻症状。
3.调整饮食习惯:避免便秘和腹胀,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减少肠道压力,减少症状的发作。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腹股沟斜疝的中度和重度病例,其中包括以下选择:1.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在腹部进行小切口,并使用腹腔镜器械来修复疝囊,强化腹壁,以防止疝囊再次突出。
2.传统开放手术:传统开放手术是通过在腹股沟区域进行较大的手术切口,修复疝囊和腹壁缺损,以达到强化腹壁的目的。
3.网片修补: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通常会使用网片来加固腹壁,以防止疝囊再次突出。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腹股沟斜疝,也称为腹股沟疝,分类标准如下: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斜疝:从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直疝:从直疝三角凸起的疝。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马鞍疝:斜疝和直疝同时存在。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方或外侧的疝。
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分类: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在站立或活动时突出,但在平躺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以返回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但并未发生嵌顿,疝内容物也未发生器质性病理改变。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通常伴有疼痛、肠梗阻等症状,但并未出现缺血坏死。
绞窄性疝:作为嵌顿性疝的并发症,疝内容物出现缺血坏死,可能导致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3. 特殊类型疝:Richter疝(肠管壁疝):突出的疝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而非整个肠管,因此患者通常不会出现肠梗阻症状。
Littre疝(小肠憩室疝):突出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指Meckel憩室。
滑疝:疝内容物为膀胱、乙状结肠或者回盲部。
逆行性嵌顿疝:突出的小肠严重扭曲,通常存在多处的肠坏死。
阑尾嵌顿疝:此类型的疝内容物为阑尾,并发生了嵌顿。
4. 根据是否进入阴囊分类:斜疝可以经内环口进入阴囊,表现为腹股沟及阴囊肿块。
直疝也可进入阴囊,但相对斜疝少见,大多表现为腹股沟肿块。
股疝等不会入阴囊。
此外,腹股沟斜疝还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其中,先天性腹股沟斜疝主要是由于鞘状突未闭所致,而后天性腹股沟斜疝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手术、外伤、感染、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长期腹壁劳力等。
以上分类标准有助于医生对腹股沟斜疝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或他人疑似患有腹股沟斜疝,请尽快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
腹股沟斜疝的鉴别诊断

腹股沟斜疝的鉴别诊断
*导读:当疝内容物(主要为肠管)从们于腹壁下动脉外侧
的腹股沟管琛环突出,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的浅环,进入阴囊所形成的疝称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又分为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和后天性腹股沟斜疝两种。
……
鉴别诊断
结合腹股沟区的解剖特点及上述临床表现,腹股沟斜疝的诊断
并不困难。
但必须与以下疾病作鉴别:
睾丸鞘膜积液肿块透光试验阳性是本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此外,肿块有一清楚界限,其上极不与外环处相接。
睾丸如被鞘膜积液包裹则不易扪及。
肿块不能回纳,亦无可复性病史。
如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形成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时,虽肿块亦有可复性特征,但可用透光试验作鉴别。
子宫圆韧带囊肿肿块位于腹股沟管,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囊性感,边界清楚,张力高,其上端不伸入腹腔,一般不易与疝混淆。
精索囊肿或睾丸下降不全肿块位于腹股沟管或精索睾丸行径,
边界清晰。
前者有囊性感,张力高,阴囊内可扪到同侧睾丸,后者质坚韧,为实质感,阴囊内同侧睾丸缺如。
实际上,鉴别诊断并不困难,上述疾病共有的基本特点是:非可复性肿块,肿块上界不进入外环或内环,无“疝柄”,亦无咳嗽
冲击感。
辅助检查
1.对无合并症的腹股沟斜疝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合并有肺部等疾病而诊断未明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和“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股沟斜疝虽是一种比较容易诊断的疾病,但它很易和以下疾病混淆,应注意鉴别。
(一)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鉴别。
斜疝直疝发病年龄突出途径疝块外形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精索与疝囊的关系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嵌顿机会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疝块不再突出精索在疝囊后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较多多见于老年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半球形,基底较宽疝块仍可突出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极少斜疝和直疝的鉴别(二)睾丸鞘膜积液:完全在阴囊内,肿块上缘可触及,无蒂柄进入腹股沟管内。
发病后,从来不能回纳,透光试验检查呈阳性。
肿块呈囊性弹性感。
睾丸在积液之中,故不能触及,而腹股沟斜疝时,可在肿块后方扪到实质感的睾丸。
(三)精索鞘膜积液:肿块位于腹股沟区睾丸上方,无回纳史,肿块较小,边缘清楚,有囊性感、牵拉睾丸时,可随之而上下移动。
但无咳嗽冲击感,透光试验阳性。
(四)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于每日起床或站立活动后慢慢出现逐渐增大,平卧和睡觉后逐渐缩小,挤压肿块体积也可缩小,透光试验阳性。
(五)睾丸下降不全:隐睾多位于腹股沟管内,肿块小,边缘清楚,用手挤压时有一种特殊的睾丸胀痛感,同时,患侧阴囊内摸不到睾丸。
(六)髂窝部寒性脓肿:肿块往往较大,位置多偏右腹股沟外侧,边缘不清楚,但质软而有波动感。
腰椎或骶髂关节有结核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