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贸易纯理论第二章第三章.pptx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PPT教学课件

贸易中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价值转移(富国剥削 穷国)不符
②比较成本说基础劳动生产率差异。差异越大,更易 发生贸易,以此类推,贸易应该更容易在发展中国家
与发达国家之间发生。但事实是现今贸易主要发生在 发达国家之间
③现实中各个国家都存在各类贸易保护壁垒,这与理 论叙述不符
5、假设条件过于苛刻与国际贸易实际相差较大
英国
2.2-1.1=1.1
1.1
2020/12/10
11
三、简评
合理的和科学的成分: 1、比较成本理论比绝对成本论更全面、更深
刻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2、比较成本理论进一步说明了对外贸易利益 的来源
3、深刻阐明了自由贸易的好处 4、还暗含结论:双方互利贸易关系存在于一
个有一定幅度的范围内
2020/12/10
12
缺陷与不足:
1、劳动价值论不彻底
2、未能揭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真实原因
3、所揭示的比较利益是静态和短期的利益
4、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对国际贸易的阐述,在实践中 存在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①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按其学说,欠 发达国家节约的时间比发达国家多。这与现实中存在
2020/12/10
13
第三节 相互需求论
相互需求论是西方庸俗经济学派在20世纪30年 代前的国际贸易论。约翰穆勒(是李嘉图的学 生),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进行了重要补充, 提出相互需求原理。而马歇尔是用几何数学的 方法,对相互需求论做了进一步的均衡分析。 我们主要介绍穆勒关于相互需求原理说明贸易 条件的决定问题。
质和原因研究》(又名国富论、原富)猛烈抨
击了保护贸易理论,大力鼓吹自由放任。其中,
在国际贸易方面,提出了绝对成本论。
②比较成本说基础劳动生产率差异。差异越大,更易 发生贸易,以此类推,贸易应该更容易在发展中国家
与发达国家之间发生。但事实是现今贸易主要发生在 发达国家之间
③现实中各个国家都存在各类贸易保护壁垒,这与理 论叙述不符
5、假设条件过于苛刻与国际贸易实际相差较大
英国
2.2-1.1=1.1
1.1
2020/12/10
11
三、简评
合理的和科学的成分: 1、比较成本理论比绝对成本论更全面、更深
刻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2、比较成本理论进一步说明了对外贸易利益 的来源
3、深刻阐明了自由贸易的好处 4、还暗含结论:双方互利贸易关系存在于一
个有一定幅度的范围内
2020/12/10
12
缺陷与不足:
1、劳动价值论不彻底
2、未能揭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真实原因
3、所揭示的比较利益是静态和短期的利益
4、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对国际贸易的阐述,在实践中 存在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①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按其学说,欠 发达国家节约的时间比发达国家多。这与现实中存在
2020/12/10
13
第三节 相互需求论
相互需求论是西方庸俗经济学派在20世纪30年 代前的国际贸易论。约翰穆勒(是李嘉图的学 生),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进行了重要补充, 提出相互需求原理。而马歇尔是用几何数学的 方法,对相互需求论做了进一步的均衡分析。 我们主要介绍穆勒关于相互需求原理说明贸易 条件的决定问题。
质和原因研究》(又名国富论、原富)猛烈抨
击了保护贸易理论,大力鼓吹自由放任。其中,
在国际贸易方面,提出了绝对成本论。
国际贸易理论篇 ppt课件

货物贸易(Goods Trade):=有形商品贸易
由海关进行统计。
食品及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初
燃料食品以外的粗原料(2)
级 产
矿物燃料、润滑油(3)
品
动植物油脂及蜡(4)
分类(SITC)
化学品及未列名产品(5)
制成品(6)
制 成
机械及运输设备(7)
品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9)
其 他
A国 A国 A国 A国
过境交付 境外消费 商业存在 自然人流动
B国 B国 B国 B国
3. 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是贸易国家记录进出口货物,进行海关统计的两种方法。
总贸易体系: 以 国境 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
(一般贸易体系)
专门贸易体系:以 关关境境 为标准,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 (特殊贸易体系) 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服务贸易(Service Trade): =无形商品贸易
海关无法统计
按部门分类
商业性服务、通讯服务、建筑服务、
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
金融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旅游及
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
交通运输服务、
其他服务
法律服务、工程设计、计算机安装、
咨询、广告、翻译、研发等。
按提供方式分
过境交付 境外消费 商业存在 自然人流动务、
贸易量计算公式: 练习题
进出口贸易值 对外贸易量 = 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100
计算期价格:欲计算的某一年份的价格。
商品价格指数 =
计算期价格 基期价格
100
基期价格:作为比较标准的某一固定年份的价格, 通常基期价格指数设为100。
由海关进行统计。
食品及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初
燃料食品以外的粗原料(2)
级 产
矿物燃料、润滑油(3)
品
动植物油脂及蜡(4)
分类(SITC)
化学品及未列名产品(5)
制成品(6)
制 成
机械及运输设备(7)
品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9)
其 他
A国 A国 A国 A国
过境交付 境外消费 商业存在 自然人流动
B国 B国 B国 B国
3. 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是贸易国家记录进出口货物,进行海关统计的两种方法。
总贸易体系: 以 国境 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
(一般贸易体系)
专门贸易体系:以 关关境境 为标准,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 (特殊贸易体系) 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服务贸易(Service Trade): =无形商品贸易
海关无法统计
按部门分类
商业性服务、通讯服务、建筑服务、
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
金融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旅游及
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
交通运输服务、
其他服务
法律服务、工程设计、计算机安装、
咨询、广告、翻译、研发等。
按提供方式分
过境交付 境外消费 商业存在 自然人流动务、
贸易量计算公式: 练习题
进出口贸易值 对外贸易量 = 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100
计算期价格:欲计算的某一年份的价格。
商品价格指数 =
计算期价格 基期价格
100
基期价格:作为比较标准的某一固定年份的价格, 通常基期价格指数设为100。
《国际贸易理论 》PPT课件

a
5
2、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时间: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中叶 代表人物:托马斯.曼 观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重点是保证
的对外贸易总额保持顺差,不反对在短 期内对个别国家的个别商品的贸易出现 逆差。也不绝对禁止金银出口。
a
6
三、评价
1、符合时代的需要,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2、不能正确阐明国际贸易的基础。 3、单纯考虑金银是国家财富的衡量手段
Y商品(小 4
2
时产出)
交换比率范围:
4Y<6X<12Y
a
22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正相关 落后国家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低效率由
低工资补偿 发达国家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高工资由
高效率补偿
a
23
(五)比较优势学说的例外
对两种商品而言,一国的绝对劣势比例 与另一国的绝对优势比例相同,则不存 在贸易基础。
这一情况实践上很少发生。故比较优势 原理不会受什么影响。a24Fra bibliotek(六)评价
比绝对优势说更好的解释了国际贸易的 起因;
只能解释贸易条件存在的界限,未能解 释贸易条件的决定;
劳动价值论的假设与现实不符; 它假定了而不是解释了比较优势; 不能解释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获利的影
响。
a
25
a
9
(一)基本经济思想
1776年《国富论》Adam Smith 1、追求自身利益导致人们根据各自专长进行
专业化生产、并交换商品与劳务; 2、 分工是财富的源泉; 3、自由竞争的经济活动环境最有利于促进生
产力的提高; 4、一国财富的标准应该为该国能够消费的商
品和劳务的数量,而非贵金属的存量。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PPT 103张)

依存度有较大差异。(2008:6.3%,2009:45%,2010:50.64%
2009:24.48%,2010:26.84%;2009:20.48%,2010:23.72%)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述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的基本概念
十、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惯例是指在国际贸易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习惯性做法。这些习惯
币表示。在计算时,出口额一般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一般以
CIF价格计算。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出口额与进口额相比而形成的差额,称 为对外贸易差额。当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时,为贸易顺差,也称为贸 易出超;当进口额超过出口额时,为贸易逆差,也称为贸易入超; 当出口额等于进口额时,叫做贸易平衡。
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4743亿美元 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5097.7亿美元 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6207.85亿美元 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8512.1亿美元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 德国的第三大贸易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4200亿美元 2006年全年中国对外贸易额高达17606.9亿美元 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大约1.8万亿美元!
是十分容易的。但是,由于参加贸易的商品种类繁多,计量单位的标准
各不相同,价值有大有小,差别很大,无法统一衡量,用计量单位来统 计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规模是不现实的。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述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的基本概念
四、贸易条件
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 比关系,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即 以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对比值表示。 出口价格指数 贸易条件指数= ×100 进口价格指数 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说明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相对上涨, 出口同量商品能换回比原来更多的进口商品,该国的该年度贸易条 件比基期有利,即得到改善;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 ,说明出 口价格比进口价格相对下跌 ,出口同量商品能换 回的进口商品比原 来减少,该国的该年度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即恶化了。
第一篇国际贸易纯理论第二章第三章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
贸易基础:国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技术差异)。 贸易模式:每个国家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贸易利益:国际贸易是实现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
途径。整个世界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益;每 个参与国从中获益
评价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差距。 单要素模型与现实存在差距 外生给定劳动生产率差异,而未能进一步解释劳动生产率差
异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相互需求理论
贸易的实际价格取决于贸易伙伴间的相互需 求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指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为决定一个 国家的何种商品在国际上进行交易有利可图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它不能决定这些交易商品将按什么样的比例进行交换。穆 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用“相互需求原理”对比较优势论 作了重要说明和补充。
2、比较优势
如示果A国我生们产用Y1产/a品x表的示劳A动国生生产产率X产;品用的1/劳bx动表生示产B国率生;产用X1产/a品y表 的劳动生产率;用1/by表示B国生产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如果ax/ ay < bx/ by,则A国在X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 如产果品上生式产成上立具,有则比必较定优有势。ay/ ax> by/ bx成立,即B国必定在Y
绝对优势理论
示例分析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 评价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分析下列2*2*1模型
两国单位产出所需劳动量
A国
B国
X单位劳动投入
3
12
Y单位劳动投入
6
4
X劳动生产率
1/3
国际贸易理论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新)

5. 通过对( )的变化对比,可以分析出一国对外贸易实际规模变 化情况 和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浮动状况及其贸易条件的好坏。 A. 对外贸易值B. 对外贸易量 C.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D. 对外贸易依存度
二、思考题
1. 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 在资本主义各个历史时期,国际贸易发展情况有何不同? 3.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有哪些? 4.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关系
思考与练习
一单选题
1. 在人类历史上,对外贸易产生于( )。
A. 原始社会早期
B. 奴隶社会早期
C. 奴隶社会末期D. 封建社会早期
2. 某国某年的出口额为170亿美元,进口额为120亿美元,则该国该年 的贸
易差额为( )。
A. 净出口50亿美元B. 贸易顺差50亿美元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常用指标的含义 熟悉国际贸易的划分方法 理解各类划分方法之间的不同 了解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区别及国际贸易产生和发
展的过程
1.1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地位 与任务
1.1.1 国际贸易的产生 1.1.2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1.1.3 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1.2.1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 出口与进口 ➢ 贸易额与贸易量 ➢ 贸易差额 ➢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 贸易条件 ➢ 对外贸易系数
1 .2.2 国际贸易的分类 ➢ 按商品流动方向划分 ➢ 按统计标准的不同划分 ➢ 按统计标准的不同划分 ➢ 按交易对象形式与内容划分 ➢ 按交易对象形式与内容划分
3.3 国际贸易新理论
二、思考题
1. 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 在资本主义各个历史时期,国际贸易发展情况有何不同? 3.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有哪些? 4.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关系
思考与练习
一单选题
1. 在人类历史上,对外贸易产生于( )。
A. 原始社会早期
B. 奴隶社会早期
C. 奴隶社会末期D. 封建社会早期
2. 某国某年的出口额为170亿美元,进口额为120亿美元,则该国该年 的贸
易差额为( )。
A. 净出口50亿美元B. 贸易顺差50亿美元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常用指标的含义 熟悉国际贸易的划分方法 理解各类划分方法之间的不同 了解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区别及国际贸易产生和发
展的过程
1.1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地位 与任务
1.1.1 国际贸易的产生 1.1.2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1.1.3 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1.2.1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 出口与进口 ➢ 贸易额与贸易量 ➢ 贸易差额 ➢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 贸易条件 ➢ 对外贸易系数
1 .2.2 国际贸易的分类 ➢ 按商品流动方向划分 ➢ 按统计标准的不同划分 ➢ 按统计标准的不同划分 ➢ 按交易对象形式与内容划分 ➢ 按交易对象形式与内容划分
3.3 国际贸易新理论
《国贸理论部分》PPT课件

试分析1991年至2001年世界出口增长变化情况。 30000/14000=2.14(倍) 2001年出口贸易量:30000/160x100=18750(亿美元) 18750/14000=1.34(倍) 按贸易额(值)计算,2001年世界出口额是1991年世界出口
额的2.14倍,增加了114%; 剔除价格上涨的因素,按贸易量计算,2001年世界出口贸
易量是1991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1.34倍,仅增加了34% 。
精选PPT
10
(三)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值与进口值的差额。
中国近五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出口值(美元) 1.2017万亿 1.4285万亿 1.2180万亿 9690.8亿 7620亿 5933.6亿
外贸依存度过高,国内经济发展易受国外经济影响或 冲击,世界经济不景气对本国经济冲击较大;
外贸依存度过低,就说明没有很好获取国际分工的好 处。
精选PPT
18
影响一国外贸依存度的因素? 国内市场的发展程度 加工贸易的层次 汇率
精选PPT
19
二、 国际贸易的分类
(一)按货物流向,分为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
精选PPT
29
第二章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1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的含义 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
额的2.14倍,增加了114%; 剔除价格上涨的因素,按贸易量计算,2001年世界出口贸
易量是1991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1.34倍,仅增加了34% 。
精选PPT
10
(三)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值与进口值的差额。
中国近五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出口值(美元) 1.2017万亿 1.4285万亿 1.2180万亿 9690.8亿 7620亿 5933.6亿
外贸依存度过高,国内经济发展易受国外经济影响或 冲击,世界经济不景气对本国经济冲击较大;
外贸依存度过低,就说明没有很好获取国际分工的好 处。
精选PPT
18
影响一国外贸依存度的因素? 国内市场的发展程度 加工贸易的层次 汇率
精选PPT
19
二、 国际贸易的分类
(一)按货物流向,分为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
精选PPT
29
第二章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1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的含义 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PPT课件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1章 点击添加标题
点击添加标题
国际贸易概述 点击添加标题
点击添加标题
1.1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1.1 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概况
产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基本条件
发展:
二是国家的形成
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出现了国家,商品超越国界交换便成了国际之间的贸 易。
(1)国际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增长速度。
(2)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不同国家和地区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
(4)贸易区域化趋势增强,集团内部贸易发展迅速。
(5)世界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1.2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2.1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对外贸易
• 指一个国家(地区)同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 都是指越过国界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额
• 是计算和统计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指标。
对外贸易额
• 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
对外贸易量
• 是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为准确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而确立的指标。
贸易条件
• 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 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贸易额占整个进出口商品贸易额比重。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 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在某一国家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贸易差额
• 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经济集团的对外商品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 中所占的比重。
第1章 点击添加标题
点击添加标题
国际贸易概述 点击添加标题
点击添加标题
1.1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1.1 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概况
产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基本条件
发展:
二是国家的形成
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出现了国家,商品超越国界交换便成了国际之间的贸 易。
(1)国际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增长速度。
(2)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不同国家和地区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
(4)贸易区域化趋势增强,集团内部贸易发展迅速。
(5)世界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1.2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2.1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对外贸易
• 指一个国家(地区)同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 都是指越过国界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额
• 是计算和统计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指标。
对外贸易额
• 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
对外贸易量
• 是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为准确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而确立的指标。
贸易条件
• 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 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贸易额占整个进出口商品贸易额比重。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 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在某一国家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贸易差额
• 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经济集团的对外商品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 中所占的比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税、补贴、贸易特权等手段鼓励制成品出口和原料 进口。禁止能工巧匠和工具设备流往国外。 ❖ 管制海上运输
评价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学说
❖ 重商主义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步探讨,是西方关于国际贸易 最早的学说。
❖ 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行贸易保护的观点;及其政策主张产生了深 远影响
❖ 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货币不等同于财富,一国货币的多寡只 决定价格水平而非富裕程度;价值产生于生产过程而非流通领域中的贱 卖贵卖;单纯追求对外贸易顺差不利于国内经济平衡
❖ 如果我们用ax表示A国生产X产品单位劳动投入,则1/ ax 为A国生产X的劳 动 劳生动产生率产;率用;a用y表bx示表A示国B生国产生Y产产X品产单品位的劳单动位劳投动入投,则入1/,则ay是1/ Ab国x是生B产国YX的生 产 Y产的品劳的动劳生动产生率产;率用by表示B国生产Y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则1/ by是B国
❖ 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托
马斯·孟。反对政府限制货币输出,认为这种做法会实现他 国报复,使得贸易消失。不强调每一次交易均有货币积累, 强调一个年度内通过贸易顺差有所积累。
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主张
❖ 出口垄断主义。主张借助国家权力垄断对外贸易, 商人须在国家特许下从事对外贸易
❖ 外汇管制主义:坚持国家管制贵金属的流出入。 ❖ 实施奖出限入政策:反对进口奢侈品,用免税、退
❖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 的开端
一、国际贸易理论产生前影响、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1、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学说
❖ 简介:产生于15世纪的欧洲,最初出现在意大利;16世纪
以后,在英法两国得到了重大发展。
❖ 重商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 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理论内容 ❖ 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主张 ❖ 评价
❖ A国若放弃对Y的生产而专业化生产X;B国若放弃对X的生 产而专业化生产Y,则对两国、对世界生产均有益。见:国 际分工后的世界生产净效果及参与国福利效应分析
国际分工后世界生产净效果
A国
X产品
+2
B国 世界生产 净变化
-1
+1
Y产品
-1
+3
+2
分析:每个参与国从中获益
❖ A国:分工前9单位劳动投入,可生产出1单位X和1单位Y供 本国消费。分工后,9单位劳动投入可专业化生产出3单位X 产品。
❖ 亚当·斯密贸易理论的理论基础 ❖ 绝对优势 ❖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理论基础
❖ 什么是财富?财富是上年度生产的可供本年 度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总数量
❖ 如何获取(增进)财富?增加劳动 ❖ 增加劳动的量:充分就业假设前提下,并非
可行路径 ❖ 提高劳动的质:专业化分工
绝对优势
❖ 2*2*1贸易模型:两国(A国、B国);两产品(X产品、Y产品)对应两 个产业部门;单一生产要素(L,劳动)
❖ 重商主义仅对社会生产的流通领域进行探索,忽略了社会生产的生产、 分配、消费领域
❖ 视国际贸易为“零和博弈” ❖ 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 晚期重商主义出现了向“重工主义”的不自觉转变
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 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予以系统的清理,在对 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自己 的贸易思想。
绝对优势理论
❖ 示例分析 ❖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 ❖ 评价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分析下列2*2*1模型
两国单位产出所需劳动量
A国
B国
X单位劳动投入
3
12
Y单位劳动投入
6
4
X劳动生产率
1/3
1/12
Y劳动生产率
1/6
1/4
分析
❖ 根据对绝对优势的界定,1/ax=1/3; 1/bx=1/12。 1/ax>1/ bx, 则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同理, 1/ay=1/6, 1/by=1/4, 1/ay <1/by,则B国在Y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
❖ 贸易基础:国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技术差异)。 ❖ 贸易模式:每个国家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 贸易利益:国际贸易是实现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
途径。整个世界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益;每 个参与国从中获益
评价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经济学
第一篇:国际贸易纯理 论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 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 ❖ 第二节:相互需求理论:穆勒和马歇尔 ❖ 第三节:要素禀赋论 ❖ 第四节:特定要素模型 ❖ 第二章课后作业
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
❖ 国际贸易理论产生前影响较大的国际贸易学 说
❖ 如 1/a果y <, 1a/xb<y,bx则或B1国/ax在> Y1/生bx产,上则具A国有在绝X对生优产势上具有绝对优势;ay >by,或 ❖ 绝对优势:用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进行直接比较;劳动生
产率高的国家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在 该种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
重商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 什么是财富?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表 现形式,货币就是财富。一国拥有货币的多 寡代表着该国的富裕程度
❖ 如何获取(增进)财富? ❖ 开掘金银(并非可行途径) ❖ 通过顺差的对外贸易实现金银的积累
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理论内容
❖ 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有约
翰·海尔斯和威廉姆·斯坦福德。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货币流 动,禁止金银输出。对外贸易中遵循少买(或不买)多卖的 原则
❖ B国:分工前16单位劳动投入可生产出1单位X和1单位Y供本 国消费。分工后,16单位劳动投入可专业化生产出4单位Y 产品。
❖ 假定按国际间1:1的比例进行交换 ❖ A国用2单位X与B国的2单位Y相交换后,A国有1单位X和2单
位Y供国内消费。B国有2单位X和2单位Y产品供国内消费。 ❖ 分工之后,两国同等劳动投入可获更多产品以供消费
❖ 朴素的劳动价值论 ❖ 将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 提出国际贸易是“正和博弈”而非“零和博弈” ❖ 主张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 ❖ 从“绝对优势”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不具普遍意义;
评价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学说
❖ 重商主义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步探讨,是西方关于国际贸易 最早的学说。
❖ 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行贸易保护的观点;及其政策主张产生了深 远影响
❖ 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货币不等同于财富,一国货币的多寡只 决定价格水平而非富裕程度;价值产生于生产过程而非流通领域中的贱 卖贵卖;单纯追求对外贸易顺差不利于国内经济平衡
❖ 如果我们用ax表示A国生产X产品单位劳动投入,则1/ ax 为A国生产X的劳 动 劳生动产生率产;率用;a用y表bx示表A示国B生国产生Y产产X品产单品位的劳单动位劳投动入投,则入1/,则ay是1/ Ab国x是生B产国YX的生 产 Y产的品劳的动劳生动产生率产;率用by表示B国生产Y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则1/ by是B国
❖ 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托
马斯·孟。反对政府限制货币输出,认为这种做法会实现他 国报复,使得贸易消失。不强调每一次交易均有货币积累, 强调一个年度内通过贸易顺差有所积累。
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主张
❖ 出口垄断主义。主张借助国家权力垄断对外贸易, 商人须在国家特许下从事对外贸易
❖ 外汇管制主义:坚持国家管制贵金属的流出入。 ❖ 实施奖出限入政策:反对进口奢侈品,用免税、退
❖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 的开端
一、国际贸易理论产生前影响、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1、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学说
❖ 简介:产生于15世纪的欧洲,最初出现在意大利;16世纪
以后,在英法两国得到了重大发展。
❖ 重商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 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理论内容 ❖ 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主张 ❖ 评价
❖ A国若放弃对Y的生产而专业化生产X;B国若放弃对X的生 产而专业化生产Y,则对两国、对世界生产均有益。见:国 际分工后的世界生产净效果及参与国福利效应分析
国际分工后世界生产净效果
A国
X产品
+2
B国 世界生产 净变化
-1
+1
Y产品
-1
+3
+2
分析:每个参与国从中获益
❖ A国:分工前9单位劳动投入,可生产出1单位X和1单位Y供 本国消费。分工后,9单位劳动投入可专业化生产出3单位X 产品。
❖ 亚当·斯密贸易理论的理论基础 ❖ 绝对优势 ❖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理论基础
❖ 什么是财富?财富是上年度生产的可供本年 度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总数量
❖ 如何获取(增进)财富?增加劳动 ❖ 增加劳动的量:充分就业假设前提下,并非
可行路径 ❖ 提高劳动的质:专业化分工
绝对优势
❖ 2*2*1贸易模型:两国(A国、B国);两产品(X产品、Y产品)对应两 个产业部门;单一生产要素(L,劳动)
❖ 重商主义仅对社会生产的流通领域进行探索,忽略了社会生产的生产、 分配、消费领域
❖ 视国际贸易为“零和博弈” ❖ 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 晚期重商主义出现了向“重工主义”的不自觉转变
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 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予以系统的清理,在对 重商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自己 的贸易思想。
绝对优势理论
❖ 示例分析 ❖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 ❖ 评价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分析下列2*2*1模型
两国单位产出所需劳动量
A国
B国
X单位劳动投入
3
12
Y单位劳动投入
6
4
X劳动生产率
1/3
1/12
Y劳动生产率
1/6
1/4
分析
❖ 根据对绝对优势的界定,1/ax=1/3; 1/bx=1/12。 1/ax>1/ bx, 则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同理, 1/ay=1/6, 1/by=1/4, 1/ay <1/by,则B国在Y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
❖ 贸易基础:国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技术差异)。 ❖ 贸易模式:每个国家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 贸易利益:国际贸易是实现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
途径。整个世界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益;每 个参与国从中获益
评价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经济学
第一篇:国际贸易纯理 论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 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 ❖ 第二节:相互需求理论:穆勒和马歇尔 ❖ 第三节:要素禀赋论 ❖ 第四节:特定要素模型 ❖ 第二章课后作业
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
❖ 国际贸易理论产生前影响较大的国际贸易学 说
❖ 如 1/a果y <, 1a/xb<y,bx则或B1国/ax在> Y1/生bx产,上则具A国有在绝X对生优产势上具有绝对优势;ay >by,或 ❖ 绝对优势:用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进行直接比较;劳动生
产率高的国家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在 该种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
重商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 什么是财富?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表 现形式,货币就是财富。一国拥有货币的多 寡代表着该国的富裕程度
❖ 如何获取(增进)财富? ❖ 开掘金银(并非可行途径) ❖ 通过顺差的对外贸易实现金银的积累
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理论内容
❖ 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有约
翰·海尔斯和威廉姆·斯坦福德。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货币流 动,禁止金银输出。对外贸易中遵循少买(或不买)多卖的 原则
❖ B国:分工前16单位劳动投入可生产出1单位X和1单位Y供本 国消费。分工后,16单位劳动投入可专业化生产出4单位Y 产品。
❖ 假定按国际间1:1的比例进行交换 ❖ A国用2单位X与B国的2单位Y相交换后,A国有1单位X和2单
位Y供国内消费。B国有2单位X和2单位Y产品供国内消费。 ❖ 分工之后,两国同等劳动投入可获更多产品以供消费
❖ 朴素的劳动价值论 ❖ 将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 提出国际贸易是“正和博弈”而非“零和博弈” ❖ 主张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 ❖ 从“绝对优势”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不具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