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西游记资料

主要人物
• 猪八戒︰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 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 长成了猪脸人身的形状。在高老庄抢占民女,后被 孙悟空降伏。修得正果的封号为净坛使者。猪八戒 的兵器是九齿钉钯。猪八戒只会三十六种变化,猪八 戒这个形象是吴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虽好吃懒 惰,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虽然自私却讨人喜欢。
行者道:“既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
形象特点:斯文礼貌,简洁明了的语言描写突出了孙 悟空聪明机智,灵活多变,粗中有细,善于斗争的 性格;面对邪恶时又显示了孙悟空勇敢无畏、不怕 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 沙沙和尚︰又名沙悟净、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 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 ,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后被 唐僧师徒收服,负责挑担。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宝杖 。书中又将沙和尚称为“沙僧”。
2020/6/19
吴承恩,生于1499年,逝世于1582年,活了 81岁。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 (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
2020/6/19
主要人物
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 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小说里 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 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 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 中出家、长大,在生化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 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 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 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 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 沙僧。
大圣收白龙
智激美猴王
夺宝莲花洞
大战红孩儿
车迟国斗法
途 经 女 儿 国
三调芭蕉扇
《西游记》原文与翻译

《西游记》原文与翻译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浓厚民间传
说色彩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西游记》部分原文及其翻译:
- 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翻译:曾经听闻洞庭湖的水,今天登上岳阳楼。
吴楚在东南方
向分割,乾坤天地日夜循环。
- 原文:云无心云亦闲,日日松阴自满颜。
不知云外楼阁处,
何似南京近东南。
翻译:云没有心思,云也无所牵挂,每天都在松树的荫蔽下自
得其乐。
不知道云外有哪些楼阁,何如近南京的东南方。
- 原文:陶者何以观其春秋?舜者何以观其在天地之间也?观
其所以逐东而不逾东也。
翻译:陶渊明如何感慨自己的一生?舜帝如何看待自己在天地
之间的位置?看他们不沉溺于已经失去的东西而继续向前。
《西游记》是一部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故事情节的古代小说,其原文表达深邃,翻译需要准确传达原始意思。
以上是《西游记》的一些原文及其简要翻译。
阅读原文可以更好地欣赏其中的美妙之处,而翻译则使非中文读者更加了解其中的故事和文化。
注:本文中所有翻译仅供参考,因受原文语境、词义多义性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个别偏差。
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主要内容简介古典名著《西游记》是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也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
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
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
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了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
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
人物简介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
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大到顶天立地。
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到人间投胎,却又错投猪胎,嘴脸与猪相似。
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
沙河尚法名悟净,原是天宫玉帝的卷帘大将,因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
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月牙铲,武艺高强,不畏强敌。
他身上有两件宝,一件是菩萨葫芦,一件是九个骷髅组成的项圈。
3068红孩儿号圣婴大王,住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
红孩儿是他的乳名,是牛魔王的儿子,铁扇公主养的小妖怪,使用一杆八丈火尖枪,武功非凡,又在火焰山修练三百年,练成三昧真火,口里吐火,鼻子喷烟,十分了得,经常与人赤脚打斗。
白骨精又叫白骨夫人,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遇见的少有的女妖精,使用双剑,武艺出色,想吃唐僧肉,先变成十六七岁的漂亮少女,再变成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后变成年迈力衰的老翁,使出离间计,使唐僧逼走孙悟空,把唐僧捉住。
唐僧:玄藏。
玄奘雕像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
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西游记》的故事

《西游记》的故事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一行四人,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征程。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火焰山。
火焰山上火焰熊熊,热浪滚滚,让人望而生畏。
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不禁心生退意。
就在这时,孙悟空忽然想起了自己的金箍棒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化解火焰山的火焰。
于是,他迈开大步,挺起胸膛,大喝一声,“金箍棒,变!”只见他手中的金箍棒瞬间变得巨大无比,犹如一座大山般雄伟壮观。
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朝火焰山上的火焰猛烈地挥去,只见火焰被金箍棒一击,竟然渐渐消散,火势也渐渐减弱。
猪八戒和沙和尚见状,也纷纷施展绝活,化身为一头巨猪和一只巨狮,用巨大的身躯挡住了火焰山上的烈火,将唐僧和孙悟空护在身后。
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只想尽快渡过火焰山,继续西天取经的旅程。
唐僧见三位徒弟如此拼命,也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深知,自己能够顺利取得真经,全靠这三个徒弟的保护和帮助。
于是,他也挺身而出,念动了佛号,祈祷着能够平安渡过火焰山。
就在众人齐心协力之际,突然,一位神仙出现在他们面前。
原来,这位神仙是观音菩萨派来的,她告诉他们,只要心怀善念,火焰山上的火焰就会消失,他们就可以顺利通过。
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听了观音菩萨的话,立即闭上双眼,默念着佛号,心怀善念。
果然,火焰山上的火焰渐渐消失,他们得以顺利通过,继续他们的西天取经之旅。
这段经历,让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心存善念,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们继续前行,一路上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他们始终坚定信念,心怀善念,最终取得真经,功德圆满。
西游记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坚定信念,心怀善念,勇敢面对,勇往直前,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故事,也是一部不朽的经典,它将激励和启迪着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西游记资料

象斗,此人极善经营,自经手书坊后,把刻书的重点转向了深受世
俗百姓欢迎的通俗小说,当时流行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列国
中有所反映,但从总体上看,相同的并不算多。这给我们提出了新
的问题:从宋代到明代的漫长岁月里,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
《西游记》之间还有哪些秘密?
吴本、扬本、朱本是怎么回事
南宋时期,福建建阳有一户姓余的人家开始了刻书生涯。经
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明代,余家书坊已成了当时屈指可数的书坊,
们来说,则不免有惊心动魂、无限艳羡之感。一位叫慧立的僧人颇
有心计地将玄奘的这些经历深深地印入了自己的脑海。二十年
后,为了纪念玄奘,他把当初听来的内容形成了文字,这就是《大慈
恩寺三藏法师传》的前五卷。慧立写成后,并没有立即公布于众,
而是藏在地穴中,自己随时修改增补,力求完善,直到他逝世时,才
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疱臭秽,衣服破污,怜将向寺
施与衣服饮食之值。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
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入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
即颂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
这里所说的“经”,就是乌巢禅师教给唐僧的《多心经》(全称
令门徒从地穴中取出公开。这五卷记载触动了玄奘另一门徒颜惊
的灵感,他对这五卷作了一些补充后,又将玄奘回国后译经的过程
写成另五卷。两者合并,就成了完整的玄奘法师传。
由于《大唐西域记》主要是写给唐太宗作参考的,所以玄奘以
介绍各国的地理、政治、文化为主;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是
为了纪念、表彰玄奘的业绩,所以以玄奘本人的行动为中心线索,
西游记名著介绍

西游记名著介绍西游记名著介绍《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
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西游记名著介绍,希望你喜欢。
西游记基本简介《西游记》讲述盘古开天辟地,一颗仙石迸生出的美猴王拜倒菩提门下,取名孙悟空,苦练成一身法术,却因大闹天宫闯下大祸,被如来佛祖压于五行山下。
五百年后,唐三藏到西方取经收伏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小白龙作其徒弟。
四人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
唐玄奘经菩萨指点奉唐朝天子之命前往西天取经。
途中路经五行山收得齐天大圣为徒取名孙悟空,继而在高老庄又遇到了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的猪八戒。
师徒三人来到流沙河,收服水妖取法名悟净,至此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历经千难万险,八十一难,最终来到灵山,玄奘在凌云渡放下了肉身,终于取回了真经,回到大唐长安,把大乘佛法广宣流布。
而一路勇敢无畏的孙悟空也成为斗战胜佛,八戒、沙僧、白龙马分别成为净坛使者、金身罗汉、八部天龙马,功德圆满。
西游记创作背景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与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
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因唐太宗贞观元年(627),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最为优秀的神话小说,深受人们喜爱。
我已经第三次看这本书了,每一次看心里都有不同感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起来看看这个小说讲了内容吧。
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故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从孙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的故事,第二部分讲的是为何要去西天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是取经路上师徒四人遇到妖怪等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克服这些困难,取到真经,并且他们终成正果的故事。
西游记内容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猪悟能、沙僧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西游记》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西游记人物简介: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
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
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生化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
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
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孙悟空: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
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迸裂见风而成之明灵石猴。
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只着花果山水帘洞洞天说了一声,有谁敢进去,为我们寻个按家之地,不伤身体者,我等拜它为王,石猴借此机会将“石”隐去了。
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
西游记资料

西游记中精彩的故事情节1.三打白骨精2.真假美猴王3. 智取红孩儿4.大闹天宫5.三借芭蕉扇6.偷吃人参果7.真假美猴王人物介绍:(1)唐僧: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
为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
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
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取名为:悟空、悟能、悟净,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
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
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仗、金箍咒。
性格特点:唐僧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又善良但又不分青红皂白。
诚心向佛、顽固执着,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
为取经坚韧不拔、不畏艰难,为人善良仁慈但不能明辨是非。
(2)孙悟空:法号悟空,又称行者、孙行者、美猴王、齐天大圣。
由灵根仙石孕育而生,是混世四猴之一灵明石猴。
后来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七十二变、筋斗云和高超的武艺。
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
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
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成为唐僧的大徒弟,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
他嫉恶如仇,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金丹,打败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又自不量力的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多年。
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熄灭火焰山,一路上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封为斗战胜佛。
性格特点:不畏艰险,具有锄强扶弱,抱打不平的英雄本色,他扫荡妖魔鬼怪不但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而且也是为民除害。
他疾恶如仇、敢于斗争、有胆、有才、有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西游记》,吸收了许多印度文学的成分,因而成为中印文学影响研究中的一个理想对象。
但是,《西游记》中的印度文学成分已经完全中国化,将它一一识别出来,追溯中印文学间的渊源,对有关人物形象、情节组织、故事类型等的来龙去脉做出令人信服的考证,即进行初级的比较研究,已非易事。
但是,为了探索《西游记》与印度的渊源关系,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一、《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与印度文化的渊源关系
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作为一个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是国人数百年来喜闻悦见的形象之一。
然而孙悟空的原型缘何而来,却一直成为争论和关注的焦点。
许多研究试图从比较文学渊源学的角度为孙悟空的形象寻找出一个外国的源头。
而且,现在很多研究已经表面,孙悟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形象。
1.胡适的研究
他于1923年在《<西游记>考证》中列举了《罗摩衍那》(Ramayana,胡适译作《拉麻传》)中记载的印度猴子国大将哈奴曼的种种神通奇迹后,说:“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
”此前他还推测“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此外他还具体比较了两点。
第一,“《取经诗话》里说,猴行者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花果山自然是猴子国。
行者是八万四千猴子的王,与哈奴曼的身份也很相近。
”第二,“《拉麻传》里说哈奴曼不但神通广大,并且学问渊深;他是一个文法大家;…人都知道哈奴曼是第九位文法作者。
‟《取经诗话》里的猴行者初见时乃是一个白衣秀才,也许是这位文法家堕落的变相呢!
胡适此说在二三十年代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陈寅恪1930年在《<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中,考察了《贤愚经·顶生王缘品》中的顶生王升天复坠落故事,结合《罗摩衍那》(陈氏译为《罗摩延传》)第六编记载的名叫Nala的工巧猿造桥渡海,直抵楞伽的猿猴故事,认为“此二故事本不相关涉,殆因讲说《大庄严经论》时,此二故事适相连接,讲说者有意或无意之间,并合闹天宫故事与猿猴故事为一,遂成猿猴闹天宫故事。
……此《西游记》孙行者大闹天宫故事之起源也。
”由此可见,陈氏虽然也主“进口说”,但他认为孙悟空原型为印度神猴Nala,但其本身也是支持与印度的渊源说。
2.季羡林的研究
对“外来说”最大的争议,就在于《罗摩衍那》在中国的传播和传播途径,影响《取经诗话》的方式还没有解决,“本土说”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攻击最力。
季羡林先生在1986年发表的《罗摩衍那在中国》一文提供了罗摩故事在汉、傣、藏,蒙等民族及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的流播情况,也提供了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川滇通道这三条《罗摩衍那》进入中国的途径。
这无疑是“外来说”的一大进步,但季先生所说到的《罗摩衍那》无论是传播情况还是传播的途径时间,还都没有与《取经诗话》直接发生关系,因此还不足以使人真正承认哈奴曼是孙悟空的远祖。
实际上,从《取经诗话》的原产地敦煌以南数百公里,现青海省格尔木市开始的第四条中西通道(格尔木一拉萨一日喀则一印度,又被称为麝香之路)更值得注意,这条通道为《取经诗话》的密宗色彩提供了一个解释,也可能为《罗摩衍那》从藏区进入敦煌并影响《取经诗话》提供解释。
《罗摩衍那》传入藏地的确切时间无考,季羡林先生估计“当在佛教传入之后,也就是七世纪之后”,藏族学者洛珠加措认为藏王热巴(公元640—836年)时期已广泛流传,七世纪可以看作是上限,下限则可以肯定在《取经诗话》问世之前,因为敦煌写卷中就已发现了五个编号的藏文罗摩故事(至公元1439年则有了根据梵文藏译内容创作的藏族罗摩故事《司使乐仙女多弦妙音》)。
季先生曾据敦煌写卷的译本与梵文原作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的骨干故事基本相同,连一些细节皆然。
二者的主题思想完全一致。
”因此季羡林断言,“不能
否认孙悟空与《罗摩衍那》那罗与哈奴曼等猴子的关系,那样做是徒劳的”。
由此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形象和印度佛经以及印度史诗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二、《西游记》故事情节与印度史诗、印度民间故事的渊源
1.与印度史诗的渊源
前面已经谈到过,孙悟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形象。
从二者的形象事迹来说,在《罗摩衍那》里,神猴哈奴曼是一个英雄人物,他和孙悟空一样,机智勇敢,力大无比,魔力无穷,诙谐风趣。
哈奴曼不把天神的任何权威放在眼里,面斥罗婆那,拘禁太阳神,而且救人危难。
而孙悟空则更是一个大闹天宫、扰乱冥府,骂玉帝、怒如来的英雄。
因此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也与哈奴曼的行为关系密切。
而且,哈奴曼除了领军大涨之外,还帮助罗摩寻回了被魔王劫持的罗摩的妻子悉多。
有一回,哈奴曼被一个女魔头阻拦,他便将身体缩到最小,让女魔将自己吞入腹中,随后他再长大,胀破女魔的肚子,将其杀死。
而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在唐僧师徒路过火焰山的时候,为了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就变成小虫落到酒杯里,趁铁扇公主喝酒的时候进入她的腹中,并以此来要挟铁扇公主,要借她的扇子。
可以说,这两个故事情节是非常相似的
因此可以看出《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有一定渊源。
2.与印度民间故事的渊源
小说自第80回“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始,用了整三回篇幅写了遭遇陷空山无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又称“地涌夫人”)的传奇故事。
它与民间故事类型中的“老鼠嫁女”型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联。
“老鼠嫁女”故事在东亚、南亚地区流行颇为广泛。
这一故事最早见于古印度的《五卷书》。
主要情节是:一苦行僧从老鹰嘴里救出小老鼠,使法力变之成一少女。
少女长成后,苦行僧要为她送一门第、财产、知识、相貌、年龄等都能相当的强者为婿。
乃依次寻找了太阳、云、风、山,最终仍发现最强的乃是老鼠,终了少女还是变回老鼠的原形,和老鼠成婚。
在我国,民间,故事模式通常是以鼠父母(往往为仙人)为鼠女招婚,欲选最强者为女婿。
通过对太阳、云、风、和山墙、山鼠等的考验测试,最后以鼠嫁鼠为结局的循环故事。
该故事有多种变体异文。
除“招婿成婚”这一重要元素外,此故事类型的情节重心在于“强中更有强中手”的淘汰原则。
而《西游记》中的地涌夫人本身即老鼠,攫掠唐僧成亲可谓典型的“招婿成婚”,被其强招的唐僧乃金蝉子十世修炼真身,无论相貌、身份地位都堪与其匹配,更何况还有长生不老的诱惑呢?而且,此老鼠精原系天宫托塔李天王的恩女,哪咤三太子的义妹,父兄是为法力高强的天界仙人,身份也颇为符合。
更奇妙的是这老鼠精法力非比一般,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竞直弄得要上天寻到其父兄才能将它降伏。
这也暗合了“强中更有强中手”的淘汰原则(当然对象有所转移)这两者情节元素的多方契合当不属恰巧使然。
吴承恩构撰此片段故事当是受到该类型的民间故事的深刻影响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