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观钱学森电影有感(通用10篇)

观钱学森电影有感观钱学森电影有感(通用10篇)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钱学森电影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钱学森电影有感篇1假期里,我观看了一部红色影片为《钱学森》的电影。
钱学森,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令全中国人民骄傲的名字;一个让全世界震撼的名字;更是一个让我永远忘不了的名字。
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由于刻苦学习和惊人的天赋,留学美国很快就拥有了巨大的成就。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钱学森听到这个消息后,激起了他强烈的归国愿望,钱先生与他的妻子蒋英决定回来报效祖国。
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回国时,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扣留他们,长达五年,整整五年,在美国软禁的生活,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要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
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一边做研究,写书,一边想办法回国。
在这期间,他写出了经典的《工程控制论》。
无论美国的条件有多好,无论美国的政府怎样劝诱他们,他们都毫不摇动。
最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导弹和原子弹,还做了两弹结合,他培养出了大量可及尖端人才,让中国科技迅猛发展,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住在一间破房子里。
钱学森在中国的条件和在美国的条件没法比,但他因为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是以国为重……通过观看《钱学森》这部红色影片,钱学森这个名字,我会永远记住在心里,因为他那样热爱祖国,我也要向他学习!观钱学森电影有感篇2钱学森,我国当代杰出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曾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其身价被美国称为“一个钱学森,能顶海、陆、空军队五个师”。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踏上回归祖国的道路呢?带着种种疑问我开了观影之旅。
观爱国电影《钱学森》有感精选范文5篇

观爱国电影《钱学森》有感精选范文5篇观《钱学森》有感范文一大年初三的这一天,我去电影院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钱学森从38岁到98岁的一生,从他年轻时赴美求学、奋发向上一向讲到他力争回国、最终报效祖国的过程。
看完影片之后,我对钱学森有了很多的了解。
他是一位科学家,在中国工程物理学方面有着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我最敬佩他的就是他在科学知识领域的水平十分地高,我也要像他那样热爱求知,好好学习,多学本领,让自我成为一个有才华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是:中国解放了之后,钱学森不顾一切要回国。
因为他有着为祖国奉献自我才华的迫切心境,有着为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赤子之心。
他从未忘记过祖国,时刻盼望着回到祖国,尽管有着许多困难,他最终还是克服了万般阻挠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被他的爱国之心深深打动,我明白了,做人,要热爱祖国,要为祖国奉献。
影片的最终钱学森说了一句话,他说:“我认为,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并且还要文化艺术跟音乐。
”我会记住这句话,要全面发展,不要一个科目发展。
观《钱学森》有感范文二今日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我心里面感触异常多,对钱学森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在没看电影之前,我只明白他以往出此刻我们初中的课本里边,明白他是“两弹一星”之父,除此之外,我对他的了解可谓寥寥无几。
在电影播放的开始,帅气的钱学森和漂亮的蒋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这对郎才女貌的夫妻产生爱慕之情,然而,出众的外表不是他们的重点,重点是,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钱学森,他的睿智,坦荡,儒雅,才能,坚持和执着都牵动着我的心,更重要的是,他用行动诠释了“爱国”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美国人给钱学森一切最好的待遇,想尽办法留住他,阻止他回国,但无论怎样也阻止不了他那颗归国的心!当他的朋友跟他说回到中国后中国没有任何条件让他施展才华时,钱学森却说“在我的祖国,我能够做任何事,只要我愿意,我甚至能够种苹果!”最终他的确做到了,他种下了中国第一棵不平凡的苹果——制造出属于中国的原子弹。
钱学森观后感精选5篇

钱学森观后感精选5篇钱学森电影观后感11935年,他18岁,留学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毕业后,1945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副教授。
经过他的努力和天生的聪慧,在学术上超过了他的老师冯·卡门。
并与他的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
此时他想起自己的祖国——中国,他来美国之前就有一个心愿:完成学业,报效祖国!而美国阻拦他回国,因为美国海军部次长曾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他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经过一番波折,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回到了祖国。
他与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东风1号,东风2号。
虽然东风2号没有成功,失败了。
但他还依然努力,后来终于完成了两弹一星。
他,就是——钱学森!看完电影后,我便进入了深思。
钱学森他为什么放弃美国那么优越的条件,回到当时生活条件并不太好的中国。
我相信,如果问他这个问题,他肯定会说:“因为这是我的祖国,我不想要在别的国家过一辈子,因为那不是我的祖国!”他当时准备建造东风一号的时候,因为中国当时并没有所谓的零件工厂,而一个发动机就需要四千五百多个零件,这个样子根本造不了东风一号。
困难不仅仅只有一个。
在钱学森向各大书记介绍东风一号的构造和一些相关的公式。
书记们说说懂了,其实他们都没有懂。
因为钱学森太聪明了,因为他写出的算式很少有人能看懂。
当时钱学森的学生也不懂,要求他讲解一下,钱学森并没有讲解。
因为他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
而那些书记们不懂,钱学森就再给他们讲解一遍。
外国人不懂他不管,但中国人不懂,这可不行,他必须再讲解一遍。
钱学森心里只有祖国,是对祖国的热爱,让他克服了种.种困难。
也正是这一种爱国情,才让他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到自己的祖国。
在他心中是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强烈的自尊心支撑着他去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完成了祖国交给他的任务。
《钱学森》观后感6篇

《钱学森》观后感6篇《钱学森》观后感篇1这是一曲英雄的赞歌,恢宏如九天雷落,婉约如陶竹丝鸣;这是一首华夏的诗篇,惊心处山峦崩摧,恍明志四方士起;这是一部民族的交响,凄凄儿女情长,熠熠中华崛起。
两弹功勋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这一长串的评价,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认同,是党和人民对钱老的最高崇敬。
90分钟电影的容量着实有限,它无法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钱学森,但却足以让钱老的精神进驻我的内心,洗涤着我渐趋平淡的心灵。
钱老说,那是我的祖国,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于是,放弃美国唾手可得的地位和名誉,历经五年坎坷艰辛终于踏上的归国路,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那句“一个钱学森,顶上五个师”一语成谶,而且钱老对祖国的贡献远远不止如此。
钱老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于是,在西北山穷水恶的地方,一待就是半辈子,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带领新中国仅有的一些科学家完成了难以想象的工作,奔波一生、废寝忘食,常言道,生于忧患,而我们,还差得很远。
十年两弹功成,三千青丝变华发。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执着,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使命,这是一位中华儿女的心愿。
蒋英对钱学森说,“中国可以缺少一个歌唱家,但不能没有你这样的科学家,为你而牺牲,这不是遗憾,这是光荣!。
于是,我看到那些默默为国家、为党、”为民族付出的无名英雄,那些在影片中挥帽高呼的军人们,那些老远跑来只为看一眼钱老的人,那些从未被提及名字的人,那些被人们统称为英雄的人,是他们,让我们的航空国防事业从无到有,是他们,让中华有了崛起的资本。
剧终时,钱老就安静的躺在那里,98岁的老人,岁月蚀干了他饱经风霜的身躯,悲伤笼罩着每一个人。
可是,在我们心中,钱老永远都在。
我想,钱老一定是心满意足的离开这个世界的,他看到了中华的复苏,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才不断成长,中国,再不需要竭尽钱老的智慧,会有更多的人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钱学森》观后感(精选32篇)

《钱学森》观后感《钱学森》观后感(精选32篇)《钱学森》观后感篇1钱学森,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从1923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他就立下了要用所学的科技知识报效国家志向。
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后来,受到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他决心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掌握飞机制造的尖端技术。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钱学森是举世公认的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
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毕生实践着科学报国信念的奋斗历程中,钱学森淡泊名利,人品高洁,充分展现出一位科学大师的高尚风范。
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2009年10月31日,这位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的科学巨擘走完98年的人生历程,溘然长逝。
他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钱学森》观后感篇2他,是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他,为了回到自己深爱的祖国,历尽千辛万苦;他,为我国航空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钱学森那种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着实令我感动。
想想看,是祖国养育了我们,让我们生活在这美好的国度中。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祖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钱学森》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欢迎大家阅读和采纳,希望大家喜欢!《钱学森》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一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
在电影中,我不仅对钱学森爷爷的事迹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解放前,钱学森在美国求学生活,一直过富足安稳的生活。
当他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的消息时,这位海外赤子以满腔的爱国之心驱使他一定要回到祖国。
这期间,他受到了屈辱,受得了监视,并且美国人以高薪来诱惑他,收买他——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动摇不了他回国的决心。
钱学森是我国导弹,原子弹的开山鼻祖,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国防事业中。
然而他为什么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一贫如洗的的祖国呢?正是因为他那颗爱国之心啊!即使美国人的威逼利诱、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他都没有向美国人屈服,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
回国后,为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托,他放下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
为了祖国复兴,而坚持在一线做指导工作——为了中国的复兴而付出一生!他从不放弃,从不灰心。
即使面对失败,他也从不责备,从不埋怨——这也许就是他的伟大!而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深的思考:恐怕当今社会再也不会有钱学森这样的爱国奉献者了吧。
因为现在人们的责任感越来越弱,总自以为是。
为了自身的未来而学习,如果现在的青年以这样自我的思想走下去,为了钱财,为了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而走出国门,那么我们的祖国将会再次变的弱小,再次受到别人的欺负,那么我们将再次失去尊严!这部电影有一句话最为经典:“有剑不用和没有宝剑是两码事”。
我深深地感动了,而原子弹和导弹就是我们的宝剑,但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要侵略其它国家,只是想好好地保护自己,因为我们国家和人民受过太多的苦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真正反思过是谁给你们带来幸福和自由?是在之前,有人争取过,努力过,付出过,牺牲过!如果你明白美好生活是有因前人呕心沥血,捐躯赴国而得到的,那你就会多一份自觉,多一份动力!即使无法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你也曾经付出。
观钱学森电影有感

观钱学森电影有感观钱学森电影有感篇1随着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迎来了一个航空科技鼎盛的时代。
今天中午,我们坐在教室里观看了影片——《钱学森》。
钱学森一个让人敬佩的名字,他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影片《钱学森》讲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专门攻读科技研究,想着将来能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出一点绵薄之力。
在美国,他勤奋苦读,学业成绩非常优秀。
当他得知,中国解放了,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之情,急切地想回中国。
他怕自己潜心研究的科技资料被美国人盗取,便用一把火给烧了。
在临行前,美国人又将他逮捕了,几经波折,钱学森才回到中国。
回来后,他不顾辛劳,整日都沉浸在科技研究上。
终于,他发明出了核导弹、火箭……不愧为“中国航天之父”。
影片放完了,我却始终忘不了最后一个镜头:钱学森离开了人世,他为中国的强盛付出了自己的一辈子。
回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缺少了前辈们那种强烈的爱国热情。
现在的我们,最主要的就是好好学习,心中永远装着祖国,长大后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出一份力!这样,我们以后才能昂首挺胸,自豪地告诉后人:“看,我们为中国作出了贡献,我们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中国,无愧于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认准目标,努力去做,终有一天,你会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观钱学森电影有感篇2央视十套热播的传记纪录片《钱学森》给人强烈震憾。
鲁迅说,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钱学森羁留美国五年,冲破重重阻碍,最终回国,主持了“”研制,为中国奠定了军事大国地位。
他是中国真正的脊梁,他参与主持研制的“两弹一星”至今都是我们对付外国列强的打狗棍,没有他的这些成果,到现在中国也直不起腰来,也没有真正的底气,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一代科学巨匠,是真正的人民科学家。
2007年钱学森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时,颁奖词说“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钱学森读后感电影

钱学森读后感电影篇一钱学森读后感电影《钱学森》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慨万千!影片里的钱学森,那叫一个牛!他在美国的时候,那可是科学界的大佬,待遇好得不得了。
但他心里头一直想着咱祖国,想着要回来给祖国搞科研。
这一点,也许有人会说他傻,放着那么好的日子不过,回来受苦。
可我觉得,这正是他牛的地方!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我就在想,要是我处在他那个位置,我能有他那份坚定吗?可能?也许?我觉得够呛。
钱学森面对的压力那可不是一般的大,美国那边各种阻拦,甚至还把他关起来。
这得多委屈啊!但他就是不屈服,就是要回来。
电影里有个场景,钱学森和他的夫人蒋英一起在花园里散步,那画面美极了。
可他们心里头的焦虑和对祖国的思念,谁能懂?这就好像你特别想吃一个东西,可就是吃不到,心里头那个抓心挠肝啊!钱学森回国后,条件艰苦得不行,可他一点儿不在乎。
这要是我,说不定早就打退堂鼓了。
但他没有,一门心思搞研究,这股子劲儿,我服!看了这部电影,我不禁反问自己:我能为祖国做些啥?我有那份勇气和毅力吗?钱学森的故事,不只是一个科学家的传奇,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懦弱。
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像钱学森学习,为了梦想,啥都不怕!篇二钱学森读后感电影嘿,看完《钱学森》这部电影,我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钱学森,这位科学巨匠,简直就是传奇中的传奇。
你说他在美国,要啥有啥,钱、地位、荣誉,啥都不缺。
可他呢?心心念念的就是咱中国,就是要回来给祖国效力。
这是啥精神?这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人可能会觉得,他这是瞎折腾,放着好日子不过。
但我想说,这种想法简直太肤浅!钱学森心里清楚,祖国需要他,他就得回来。
这就好比你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可家里有事儿了,你能不回去帮忙?电影里有一幕,钱学森被美国当局关起来的时候,我心里那个气啊!凭啥啊?他不就是想回国做贡献嘛,有错吗?这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我遇到这种事儿,我不得崩溃啊?可钱学森没有,他坚信自己能回去,能为祖国做大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也许大多数人最初对钱学森的认识与我一样,只是记得他出现在我们的初中课本,知道他是“两弹一星”之父。
除此之外我对钱学森的了解可谓寥寥无几。
然而在看完电影《钱学森》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对钱学森的了解真的只是皮毛,浅薄的很。
电影《钱学森》讲述了从钱学森归国受阻,在美国遭受迫害开始,新中国领导人营救钱学森,再到他历尽千辛回到祖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的感人故事。
这部影片,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钱学森,他儒雅、安静、耀眼、淡然、无私、坦荡、纯粹。
更重要的,是他完美的诠释了“爱国”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电影中的几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了自由。
但是没有动摇他的爱国精神他的导师劝告他留在美国,说中国没有条件让他施展他的才华。
然而钱学森却说“在我的祖国,我可以做任何事,只要我愿意,我甚至可以种苹果。
”他确实做到了,中国爆炸了一颗自己制造出来的原子弹,他在中国大地上种了他的第一棵苹果;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百废待兴,国力还十分的弱,经济发展极度落后。
根本没有没有完备的科研仪器,没有充足的专门研究性人才,没有充裕的科研资金,搞自己的核武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在如此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面,钱学森并没有
屈服,他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会带来质疑和争论!”他说:“如果有一天,原子弹投到中国人的头上,我会后悔的。
”他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吗,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
”没有专家,他一遍又一遍的给大家讲解,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信心、决心和毅力,钱学森扛起了建设国防军事力量的重担。
在快要结束他的生命的时候他曾所过这样一句话:“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文化艺术跟音乐。
”
影片《钱学森》对我来说是精神的洗礼,我深深地被钱老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感动,从中获得了真真实实的精神力量。
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将传承千古,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