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设计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高一历史下学期课时教学设计

-讲解19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历史条件。
-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生平事迹,阐述他们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详细讲解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等。
-通过实际案例,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中的指导作用。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特别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2.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过程,分析其对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历史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
-结合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总结反馈,巩固提高:
-课堂总结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及其传播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事件,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提问方式回顾之前学过的世界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理论讲授,突破难点:
4.思考作业:
-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思考文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篇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1】2012211432 郭芳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一、学习需要的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3点客观原因、马恩的主观努力、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其意义,巴黎公社的事实与经验教训2、学习者分析重点高中高一班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有较好的政治经济基础及接受能力。
2、能力上的目标:(1)在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事迹后,让学生分析马恩的特点以及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史实的能力。
(2)把其它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比较,得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课标要求(1)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相关背景,理解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凭空捏造的,可采用归纳法。
(2)结合材料分析《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培养学生理解观点的能力,并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历史和现实现象的能力。
(3)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培养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三、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4大历史条件,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能够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立足社会生产力的实际,与时俱进,不断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迷信,不盲从,我们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3.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分析得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还远远没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深刻领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从而得出“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这一结论;吸取其经验教训,意识到无产阶级的解放不仅仅是一场革命,还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感受巴黎公社革命的首创精神和革命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岳麓版版【课标要求】要求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欧洲宪章运动的名称和《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探求真理的精神。
3、通过对课文中的资料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得出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发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追求真理和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一、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查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生平和活动。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展示反映工业革命成果的图片并设问)这是哪一时期的什么图片?(让学生辨认后回答出“工业革命”)(教师继续设问)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启导)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享有政治权利,可以不择手段的追求财富,然而创造这些财富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却越来越贫困。
这种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并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顺应历史潮流,创立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基本理论体系,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也是指导共产主义运动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伟大学说革命,它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提供了指导思想。
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于全面掌握和应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的分析1.1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1.2 技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1.3 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与阶级斗争二、马克思主义的雏形与生成过程2.1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2.2 布朗基、司徒维亚克等人的社会主义理论2.3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合作与创新2.4 马克思主义的雏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三、《资本论》的出版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3.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3.2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3.3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创新和纲领性文件的形成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4.1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与影响4.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与传播4.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五、马克思主义教学设计5.1 教学目标的设定5.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5.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5.4 教学评价与反馈六、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与应用6.1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6.2 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启示6.3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结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仅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也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今天的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其核心理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教学对象:高中历史课程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b. 让学生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c. 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b.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c.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2. 教学难点:a.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b.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发展和应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高中历史教材》相关章节2. 参考资料:《共产党宣言》全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著作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2. 提问: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哪些矛盾和问题?二、讲解(35分钟)1. 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包括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2. 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共同创作《共产党宣言》的过程。
三、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2. 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和《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 提问: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二、讲解(35分钟)1. 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 介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三、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发展和应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详细讲解欧洲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等,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重点讲解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公有制等核心概念。
3.归纳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追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请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全文,了解其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并撰写一篇读后感,要求不少于800字。
2.难点: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深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社会问题.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实践意义。
-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1.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学生对于欧洲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等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可能会觉得理论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3.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何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通用4篇)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通用4篇)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通用4篇)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篇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知道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熟悉《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巴黎公社政权的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顽强精神;通过学习巴黎公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革命三、教学难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问法为主;电脑课件五、教学过程[导入]在上课前两分钟让同学们欣赏《国际歌》,上课后提问:刚才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作者是谁?(教师总结)欧仁#8226;鲍狄埃是巴黎公社的社员,《国际歌》是他为了纪念巴黎公社而创作的革命战歌。
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政权,其理论指导思想是什么?这就是本节所要讲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讲授新课]提问:打开课本,请同学们看本课标题,找出这节课的线索是什么?(教师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节是按照理论──诞生──实践的线索来的,这也是我们这节所要学的基本知识。
(投影知识目标)过渡:科学理论的诞生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有一定的理论来源:一理论来源(投影板书)1 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及其观点① 圣西门② 傅立叶③ 欧文2 德国的古典哲学3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三个,先看空想社会主义。
大家看这一标题的内容,看后回答问题:① 在什么社会背景下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② 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及观点分别是什么?(教师总结)19世纪初,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非常悲惨,等待他们的是饥饿、失业与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而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投影三人图片,结合三人观点给学生介绍;投影“新和谐公社”蓝图,深化学生对欧文观点的理解。
)圣西门主张实业制度,要求人们尊崇劳动,由实业家和学者管理社会,改善穷苦阶级的生活条件。
人教版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

2.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小组内共同探讨解决。
3.交流分享: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促进全班学生的互动交流。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2.分析作业:结合现实生活,选择一个社会现象,如经济全球化、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撰写分析报告,要求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3.思考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a.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b.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讲解,提高课堂效果。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存在不同程度的兴趣和认同,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理论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和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设课后拓展环节,推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鼓励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共三课,主要阐述了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
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第二课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主要阐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和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第三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三课内容层层递进,由理论实践,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本课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在此基础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是:“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坚持不懈的创造精神。
”【学情分析】本课不少内容在初中《世界历史》第一、二册已出现,如“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等。
初中课本侧于史实的描述,高中的则重在理论的阐发,比较抽象,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晦涩,学生不易掌握。
但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历史有了一定的感知,与初中学生比,他们思维更活跃,自学能力更强,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则进行正误判断的能力有很大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利于在本课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学习。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②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主要内容;③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认识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④通过阅读和分析《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⑤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系列情景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和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作答,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教学,让学生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的创造精神。
逐步树立起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设计思路】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以“引入历史→了解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式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竭力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通过历史这个学科的学习才能获得的体验和启迪,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读懂历史,提升独特的学科智慧的发现与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完成学案,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2、教师在课前收缴批改,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教学环节:一、引入新课展示马克思的图片,提出问题:图片上的这个人是谁?引起学生思考。
教师导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无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先后经过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阶段。
马克思主义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过去今天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专题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合作学习:(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凭空捏造的,它需要具备特定的人、物方面的主客观条件,还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马克思主义是在怎样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提示: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危机周期发生,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根本条件);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使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互动探究的方式,掌握三大工人运动)3、思想基础:19世纪早期人类三大优秀理论成果;(以互动探究的方式,掌握三大理论的代表人物,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4、主观条件:马、恩的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
(以互动探究的方式,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其意义提示:1、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内容:(以互动探究的方式,归纳《共产党宣言》的内容)(1)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断言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学说(2)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阶级斗争学说(3)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学说3、《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1)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三、互动探究探究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教师展示图片和资料,以互动探究的方式,了解三大工人运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提示:1、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2、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3、1844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意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同时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探究二:教师展示图片和资料,以互动探究的方式,了解人类思想三大优秀成果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提示:1、德意志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探究三:教师展示图片和资料,以互动探究的方式,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理解马、恩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具体内容见课件。
探究四:教师展示图片和资料,以互动探究的方式,归纳《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
提示:1、内容:(1)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断言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学说(2)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阶级斗争学说(3)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学说2、意义:(1)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探究五:教师展示图片和资料,以互动探究的方式,讨论思考,以下问题解决。
思考1:你怎样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句话?提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对于马克思主义“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以实事求是,依据社会实际重新验证理论、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说,为后世提供了榜样;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都能证明,只有将普遍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思考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提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
四:历史感悟材料一:我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我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材料二:《马克思的自白》您认为男人最好的品德?刚强。
您认为女人最好的品德?温柔。
您的特点?对目标始终如一。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喜欢的做的事?啃书本。
您喜爱的颜色?红色。
您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
——选自高一语文新课程《必修一·语文》材料三: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却债务缠身,大半生穷困潦倒;他出身于中产阶级上层,却热情扞卫工人的权益。
他一生清苦,颠沛流离。
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活着的时候受到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的驱逐。
他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
尽管如此,马克思一生义无反顾地追求真理。
——英国《焦点》月刊师:阅读材料,结合马、恩成长历程,我们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我们应该向马克思、恩格斯学习哪些高尚品格?分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1)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2)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和为人类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3)坚持真理不懈奋斗的创造精神五、课堂小结:六、课时练习1、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中,最基本的是( )A 、工业革命深入开展,资本主义矛盾日益暴露B 、早期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D 、马克斯和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主要指的是( )①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②法国六月起义③英国宪章运动 ④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A 、① ② ③B 、① ② ④C 、① ③ ④D 、② ③ ④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引文中“社会主义创始人”是指( )A 、法国启蒙思想家B 、马克思和恩格斯C 、空想社会主义者D 、巴黎公社领导人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在于( ) 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基本的前提)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三大工人运动)实践基础: 马、恩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理论基础: 德意志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意义: 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开展A、指出了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B、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C、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D、使社会主义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5、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主观因素是()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B、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C、人类19世纪创造的优秀理论成果D、马克思、恩格斯的天才与革命实践6、《共产党宣言》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原因是它()A、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B、提出了阶级斗争的社会促进功能C、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客观规律七、板书设计:经济基础: 时间: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内容:理论基础: 的诞生的发表实践基础: 意义八、课后思考: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命运的看法。
可写成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