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起源及理论基础

生态城市起源及理论基础
生态城市起源及理论基础

生态城市起源及理论基础

摘要:在城市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条件下,市民对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不断增长。生态城市研究是城市研究的热点之一。生态城市萌芽于乌托邦,成长于田园城市、卫星城市,1971年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正式提出。生态城市具有自身的内涵、特征和建设原则。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依据理论基础的差异,生态城市形成了不同的建设模式。

关键词:生态城市;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理论基础

1.生态城市的起源

生态城市,英文由生态学“Ecology”和城市“City”组合而成,即Ecocity,意为一个生态文明的城市。生态城市是在乌托邦、田园城市、卫星城市之思想、理论和实践,它是人类理想的聚居模式[1]。

1.1 乌托邦的设想

近代工业革命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各种问题,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破坏等。这些问题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病”。为了治理“城市病”,从工业革命萌芽伊始,西方学者就在探索城市规划

的有关问题。

乌托邦(Utopia)是16世纪首先由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7-1535)提出的。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城市与乡村脱离和对立、土地投机严重等现实,莫尔设想了包括50个城市的乌托邦。在乌托邦中,为控制城市规模,两个城市相距最远一天也能到达;每户有一半人在乡村工作,住满两年轮换一次,以免城市与乡村脱离;街道宽度定为200英尺,为的是保证城市良好的通风;住户门不上锁,以废弃财产私有的观念;生产的东西存放在公共仓库,每户按需领取,并设公共食堂、公共医院。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ta,1568-1639)提出了“太阳城”的方案,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工作。

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关于城市的种种设想,尽管多数停留在概念层面,但这些思想成为以后“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理论的渊源。

1.2 田园城市的设想

许多学者认为生态城市起源于田园城市的设想。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的。针对城市规模增大,人口拥挤,市民隔离感增加,霍华德提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的观念。他精心刻画了一个“田园城市”的方案:城市人口30000人,用地404.7hm2。围绕

城市的是大片的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业用。城市部分由公园、林荫道、公建、住宅组成的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大道由中心向城郊放射出去,整个城市绿地占有较大比率。田园城市理论影响极为广泛,规划界一般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有以下特点:①城市中有较大比例的公园、林荫道,城市中的人更接近自然;②城市外围为永久性绿地,可以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③同心圆结构及由市中心放射出去的6条大道,成为城市结构的一种模式,这种结构利于城市通风,改善城市气候,净化空气。

1.3 卫星城市的设想

20世纪初,鉴于大城市的恶性膨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由其追随者昂温(Unwin)发展成为卫星城市的理论。昂温提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疏散高密度人口,以控制大城市规模。同一时期,惠依顿也提出,为控制大城市的膨胀,可以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建设工业企业,和中心城市保持一定联系。卫星城市实际上是大城市周围的一些小城市,与大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在生产生活上与大城市保持紧密联系。

田园城市和卫星城市的设想都已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

得到体现。

2.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生态城市概念最早于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但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生态城市,人们对生态城市内涵的认识依然在不断深化。

苏联生态学家雅尼科斯基(O.Yanitsky,1984)[2]首先给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与发展,居民的身心健康与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的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美国生态建筑学家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1987)[3]

认为,生态城市寻求的是人和自然健康和谐、充满活力及持续力的理想。美国生态学者罗斯兰德(Roseland,1997)[4]认为,生态城市概念含有可持续发展、健康社区、社区经济发展、优良技术、生物区域主义、土著居民价值观、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意思。我国城市规划专家黄光宇(1997)[5]认为,生态城市是人类长期以来对理想生活与住区持续探索和追

求的结果,它基于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由经济、社会和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而建设的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空间。陈予群(1997)[6]认为建设生态城市是现代文明和未来理想城市的象征。生态城市作为一个人工复合系统,

存在于特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所属地区的自然资源情况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核心,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制约因素,以城乡协调、环境清洁优美为特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了不同的生态城市概念。从这些概念中可以概括出生态城市的内涵,主要是:①基于生态学原理;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③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④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经济。所以,生态城市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生产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

3.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

工业化与工业城市的反思,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其特征如下。1)人文性。只有拥有文

化个性、人文气质的城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应具有人文品质,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要爱护自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身心也能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受益;生态城市应寻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追求平等、民主、尊重、关怀的人文价值。

2)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城市的思想基础。

城市发展需秉持理性价值取向,即限制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

一个只顾“掠夺”性地开发资源,满足眼前需要的城市,不可能持续地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城市管理者、规划者能科学地开发、利用资源,合理地配置资源,保持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让城市繁荣的成果惠顾广大的居民。

3)整体性。生态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在内的复合系统,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要兼顾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整体效益,注重城市质量的整体提高。

4)区域性。城市不是一个与周围地域隔绝的孤立实体,相反,城市一刻也离不开与其毗连的区域,所以城市是一种区域的概念,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自身独特的区域条件。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是建立在区域平衡基础上;且城市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7]。

4.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

雷吉斯特(1984)[8]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四项原则:以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建立高质量的城市、就近出行、小规模地集中化、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健康。雷吉斯特(1993)提出生态城市设计的十二项原则:恢复退化的土地、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平衡发展、制止城市蔓延、优化能源、发展经济、提高健康和安全、鼓励共享、促进社会公平、尊重历史、丰富文化景观以及恢复生物圈。

5.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

生态城市是一种跨学科的城市发展理念,而不是某一种单一的发展形式。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城市规划理论与循环经济理论等。

5.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以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关乎所有人的发展,应以公平为原则,既要保障横向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公平,也要保障纵向上的代际发展公平。可持续发展本身也是多样性、多模式的多维度发展。

可持续发展可归结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它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单纯数量的增长有限,而依靠科学和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促进内涵型的经济增长,才能让经济走上良性持续的轨道。

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就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状态。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自然资

源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使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低于其更新速率,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能够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偿。

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不单纯是经济的增长,而且涉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让人们享有平等、自由、受教育的权利并免受暴力。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5.2 城市生态学理论

城市生态学是一个交叉学科,由生态学、城市学及人类生态学等学科发展而来,于1925年由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

表人物帕克(R.E.Park)[9]首先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城市学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学科的总称。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机制及与其他系统关系的规律,促进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以及环境质量改善,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

效及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城市”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城市生态学从宏观上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之间关系进行考察,强调城市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生物群落和人类社会、物理生物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把城市作为整个区域范围内的一个有机体,分析各组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人的活动所形成的格局过程。

城市生态学包含的一般规律,如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规律,物质循环与再生的规律,物质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的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是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五大问题的基本理论,是指导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基础理论依据。

宋永昌等认为,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马世骏和王如松认为,城市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2)消费者占优势;(3)分解功能不完全;(4)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薄弱;(5)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

5.3 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历史悠久。我国夏代就对“国土”进行了全面的勘测,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空间布局。西方在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更是丰富多彩,从乌托邦、太阳城到田园城市、卫星城镇、生态城市,不一而足。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

来空间安排。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对城市社会发展和演进的指导和控制,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

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是对城市空间、土地的科学统筹安排,是形成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 5.4 循环经济理论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Pearce,D.W)和特奈(Turner,R.K)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Harvester Weatsheaf,1990)[10]一书中最早提出“循环经济”术语。他们在该著

作中,还提出了循环经济的两个原则,即可再生资源的开采速率不大于其可再生速率,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要小于或等于环境的同化能力。

学者对循环经济概念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解释。一是从自然资源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角度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尽可能少用和循环利用资源;二是从纯技术范式的角度理解循环经济,主张改进生产技术,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及资源的再生化;三是从经济模式的角度理解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提升到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高度。这三个角度既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所在,也体现了循环经济研究上的进展。

潘鹏杰(2010)[11]认为,循环经济是以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核心,以高效利用资源和防治环境污染为出发点,以3R为原则,使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消费方式由过度型向节约型的根本转变,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创新经济增长方式。“3R”原则是由杜邦化学公司提出的,意为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经济活动中要减少资源的使用量,重复利用资源和物品,回收废弃物,让废弃物再生资源,最终减少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12]。

一般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运用生态学的反馈规律而不是机械论的线性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

经济活动。与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比较而言,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传统经济的特征

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的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可以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革命。它体现了人类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循环经济不是否定经济增长,而是主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调、技术更新、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等手段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

6.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模式

生态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理想模式,国内外学者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进行研究,各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积极实施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由于城市自身发展条件各异,生态城市没有固定的模式。就我国而言,根据城市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生态城市的模式主要有五种类型,即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政治型生态城市,经济复合型生态城市,资源型生态城市以及园林型生态城市。随着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更多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还会应运而生。

7.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较新的领域,目前尚无成熟的方法和模式[13]。生态城市建设

是一个不断实践、创新、总结和完善的过程。鉴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经验不足,可先做试点,再把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以点带面。根据生态城市的有关理论及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生态城市建设应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综合开展。第一,改善政府管理机制,涉及生态城市建设的各部门既要明确责任分工,又要相互配合,齐抓共建,共同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扬民主,广纳善言,调动市民积极性,争取市民的支持。第二,要科学论证,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注重园林绿地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强化治污力度,修复老旧建筑,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居民创造一个洁净、舒适、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第三,改变观念,创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洁净生产。要建生态城市,必须重新认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创新技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实现城市生态系统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使自然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第四,重视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质上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全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生态城市建设才有根基,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良好

的环境。第五,健全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和城市管理。创建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执法监督的环保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1-24.

[2]Yanitsky.The city and ecology[M].Moskow,Nanka,1987.

[3]Richard Rdgister.Ecocity:Berkeley[M].North Atlantic Books,U.S.A.1987.

[4]Roseland M.Dimensions of the future:An Ecocity overview[M].1997.

[5]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规划研究,1997,(6):17.

[6]陈予群.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生态经济,1997,(3):15-18.

[7]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

与生态城市,1999,12(6):28-31.

[8]Richard Register.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

环境[M].王如松,胡聃,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67.

[9]Park E P.The Cit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5.

[10]王艳,尹建中.城市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现状及展望[J].对外经贸,2012,(6):67-69.

[11]潘鹏杰.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0(5):184-185.

[12]冯久田,尹建中,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2):28-33.

[13]鲁敏,王仁卿,李英杰.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与策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6):182-184.

作者简介:任玉兵(1978-),男,汉族,河南省息县人,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研究方向:生态环境规划与生态恢复。

何勇(1973-),男,汉族,重庆市璧山县人,副教授,博士,重庆交通大学,研究方向: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工程。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 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1.2 生态学对生态城市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 1、引言 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

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 2.1生态城市的起源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又称生态社区( eco - community)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5]。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6],并从生态学

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

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 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当前一种新的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就是说现在面临着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过渡,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在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辩证否定,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的,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生态化发展模式是人们对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新文明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 城市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 在世纪之交,新旧文明转换之际,我国城市发展面临两种选择。或者走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发生根本改变,最多只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化发展之路。第一种选择是危险的,"边发展、边治理"或"先发展、后治理"使人类"生存危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甚至拖延解决,只会使为之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到最后可供选择的余地也愈来愈小。我国应该也必须选择第二种,尽管我国城市将在发展中面临更多挑战。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走出"城市病"困境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维护全球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变革势在必行。 所谓城市生态化简单地说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这里"生态化"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整体的概念,蕴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内容,城市生态化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即实现人-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经济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对经济增长,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环境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开发模式转变,这意味着一场破旧立新的社会变革,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开辟一条非传统式又非西方化的"中国特色"城市生态化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1、搞好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参与或改造原有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应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其实质是从生态学的思想出发,把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规划,从而使生态城市向着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实现对生态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作。②要把城市、区域规划和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结合起来,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达到与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③把空间环境和生态经济体系规划相结合,寻求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整体最优化方案,追求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最佳效益。 2、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转变为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二是向自然单纯的索取转变为补偿与索取相结合;三是统一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任务,包括利用自然,也包括保护自然。只有实现三个转变,才能使城市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 3、创新技术,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运用现代的生态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并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从而使城市经济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供需平衡,使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自我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4、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重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把城市的能源系统、污染处理系统、食物供应系统结合起来,从而使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修复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首先应遵循生态原则。从最大限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出发,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树种、灌木的搭配及花卉的点缀等;其次是遵循文化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文化特点、历史脉络、地域风俗,并将其融入园林绿化之中,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充满人文内涵品位的方向发展。 5、运用法规体系 强化公民和政府的环保意识。生态城市应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一要靠教育,二要靠法制。通过教育、宣传,使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只有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以形成并强化,生态城市建设才会发展,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改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决策者的环保意识,只有决策者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才能有效完成对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使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有36%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受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仍然严重;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还不到总量的10%;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2001年监测区域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发生多种疾病。 2.2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讨

河西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结课论文 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讨——以张掖滨河新区生态城建设为例 作者:罗崇亮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年级: 121班 学号: 1251801108 指导老师:许自学副教授 答辩日期: 成绩:

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讨 ——以张掖滨河新区生态城建设为例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年级:2012级 姓名:罗崇亮 学号:1251801108 摘要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突飞猛进,而与之相关的城市新区建设发展则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最为浓墨重彩的一幕,“十二五”规划中将生态城市城市放在了一个更突出的战略位置,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其目的是让人的创造力和各种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环境里,造就一代超过一代的生产力。在达到这个目的地过程中,保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高度和谐是基础,因而研究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新区新区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hina economy, make a spurt of progress, while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f city new district has become China city development is most thick and heavy in colours of the scene,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the ecological city city is put in a more prominent strategic posi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 city is a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建设基础初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d8264827.html,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建设基础初步研究 作者:张静,周秉根,张蕾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5期 摘要:生态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通过系统介绍生态城市的含义及其特征,从生态文明性、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独特性、美学性、循环性和持续性原则阐释了生态城市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建设基础,为生态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生态转型服务,有助于加速生态城市的建设,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特征;建设基础;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72-02 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1]。城市 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聚集地,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过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几个阶段。这种变迁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建城的价值转向,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理想城市探求的过程[2]。生态自觉思想为代表人类最高文明的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 契机,也体现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但关于生态城市定义的工作一直都在进行当中。美国生态建筑学家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Register)曾提出一个概括的定义: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3]。我国城市规划专家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4]。 对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中外学者大都肯定了以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以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以美观、适居、稳定、和谐为生态文明,努力实现城市自然、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复合系统和谐有序地发展,构建人类的生态文明。 二、生态城市特征 生态城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征。生态城市的共性体现在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XX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X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X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XX 崇明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XX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本科专业 本科班级 姓名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

1)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生态产业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 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 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 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 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但总的来说,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 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 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 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不论规划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 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 的人类活动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人类活动 的生态极限, 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某些行为, 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更是严格,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地、主抓手。这是因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看,未来社会必将发展为城市社会,而生态城市可以比农村更好地结合自然、社会与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容易传承和发展的文明形式。从国际趋势看,联合国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报告更加明确地关注城市、生态与人类福祉间的相互关联,造成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成为问题解决重点,生态城市将是世界潮流所趋。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本文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入手展开论述,结合国外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态城市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获得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城市生态学简答题

简答: 1简述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或称集合性 2 关联性 3 目的性 4 环境适应性 5 反馈机制 2 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2)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 3)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输入和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4)灰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余部分未知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析系统 3 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1)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还原者是把杂交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 5 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属性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三种类型2)水循环:水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气态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4)沉积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具有循环缓慢,非全球性,不显著的特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的增加,以热的形式而损耗,因此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由外界获得能量 3)物质流动是循环的,各种有机物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进行再循环 7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级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 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答:1)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疾病残疾,所以说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在局部能补偿 2)在一定条件下的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同样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但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有关建设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有关建设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关于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立足本地,制定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建设生态城市重点是要制定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建设的战略、步骤、目标,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二、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特别是在目前阶段公众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漠的时期。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体现城市风格特色的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配备对城市废水、废气、废渣达标处理设施,做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回收各种可利用资源尽量变废为宝。建立城市清洁交通体系,创造出低碳高效的生态交通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力度提高中心区的森林覆盖率及城区绿化率,在市区建设综合性公园和植物园,加大城市绿地和小游园的建设,把城市绿地纳入总体规划,此外要坚决保护好城区现有的林木、花草等。 四、加强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生态城市建设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五、设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职能机构和建立生态管理机制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持久、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系、多元投入和全民参与,要逐步建立健全由政府领导和资源、环保、法制等部门联合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监督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同时也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要逐步采用绿色GDP指标计算经济增长速度,增设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考核,作为衡量

生态城市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研究综述(826-840)① 摘要:本文整合部分生态城市研究者其相关文献中的观点及其理论,进行以下综述:一、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从生态城市的内涵、基本特征、本质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二、生态城市中的人文生态:从人文生态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三、中国城市建设案例:简单举例临沂、惠州和海口三座城市的城市建设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案。 四、提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措施:以人为本,综合政府监管,区域合作等。 关键字:生态城市人文生态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的主要集聚地和集聚形式之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个独特的经济系统,城市具有高度集聚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并依靠这些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产生相应的经济能量,创造国民财富。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快。“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到2050年将达到61%。可以说,21世纪是真正“城市化”的世纪。”③而另一方面,城市化也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导致生态失衡,由此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人类社会在建设城市时,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建设一个高效、健康、平衡的城市社会,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正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学术界日益重视的课题。生态学的观点、原理也就进入了城市规划与建设之中。 一、生态城市概述 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有一定差别。当前,针对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说法不一。理查德·雷吉斯特强调生态城市是指生态方面健康的城市,它所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并充满活力与持续力。同期,亚尼茨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是按生态学原理建造起来的人类聚居地,它可以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其所有的生态要素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唐顿则把生态城市的作用提高到决定人类命运的高度,他认为生态城市能够拯救当今世界,生态城市是治愈地球疾病的良药,它包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④王全喜认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⑤因此,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⑥ 2、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本质 依据上述各种生态城市的涵义理解,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显而易见。苏廷良认为,在环境方面,生态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还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在经济方面,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要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生产方式;在社会方面,要求居民有 ①2010年10月16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 ②杨彤.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经济管理,2006,(14):90~96 ③薛华培.对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与重点内容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7 ④苏廷良.试论生态城市的构建途径[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5~77 ⑤王全喜.浅议生态城市建设[J].林业科技情报,2006,(4):70~75 ⑥王全喜.浅议生态城市建设[J].林业科技情报,2006,(4):70~75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生态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Ecological city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又随之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民本政府”在努力将“中国号”巨轮驶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生态城市、生态农村、清洁生产……这些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潜在经济效益巨大的生态城市,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过去,环境问题被迫让位于经济,人们看见了臭名昭著的“锈带“,污浊的莱茵河,当日本的水洖病爆发世界开始反思:我们和我们生活的城市:未来在何方,蓝天绿水可否与高楼华社相映成趣? 生态城市,只是我们能给自己和下一代的唯一交代。所谓生态城市,并不只是青山绿水的单纯幻想,发展仍是其根本要义。在发展中与环境和谐共处,让生活处处赏心悦目,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生态城市理念对自然与资源的尊重是使一个城市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正因此,其具有无可比拟的经济效益。生态城市是真正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 二:生态城市与经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city and economic)生态城市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 协调特点使其远远超出狭义的乌托邦,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鲜活的生命力。在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房的生态城市,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对个人存在与价值的肯定与尊重,还可以享受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引导的城市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高层次生活。生态城市绝不是把环保与经济发展割裂,相反,是以对环境和资源的更长远保护更充分推进城市经济取得更高经济效益。对于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笔者有以下看法: (1)生态城市对房地产的助推作用。(Ecological city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for ics Real Estate) 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深圳地王”拍卖案就很好说明了这点。深圳地王”华侨城南部填海区定于12月6日进行首场土地使用权拍卖,首次推出的3幅土地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现已开始接受竞买申请。“此举标志着深圳湾填海区开发正式启动,市政府将其视为深圳城市建设迈向国际水准的里程碑”(南方都市报)。笔者了解到,目前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绿地去看上去仍然十分荒凉,但为何拔得“地王”头筹?是政府的远景规划给了其生命了,但更主要的是其自身具有的全市最大规模的、具有全新生活模式的居住社区和湖景旅游区条件。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即使没有社会力量的倡导,它也是现行社会经济模式的宠儿。生态城市给了社会经济更美好的远景,社会经济也给了生态城市存在最强硬理由。房地产业向来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而生态城市理念将引导房地产走上个科学,更可持续发的道路,一条告别摩天大楼的路,一个让城市更人性化的理念。1998年开始的填海工程在深圳湾畔、华侨城南侧造就了这片占地2.9平方公里的土地;1999年建成通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35 背景 当前,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创建生态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轨道。上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Eco-city)的内涵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得到充实与完善。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刘琰 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合作开展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本项目规划为五年(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自启动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协议,该项目将在5年期内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并依照该指标体系,在中国遴选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大力推广生态城市最佳实践,鼓励和推动城市之间相互进行经验交流、借鉴,同时结合指标体系对案例城市进行评价,完成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由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从而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内容节选自《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2010-2011年度报告的部分内容。 ■ 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效果图

36 The Special Focus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概述 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始自江西宜春于1986年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此后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蛰伏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的日渐喧嚣,生态城市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双重压力的驱使下,中国对于生态城市的关注也从专家学者的理论探索迅速升温至政府倡导的建设实践层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对生态城市理念、内涵的深化和具体化,也为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既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同时也是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除此之外,地方各级政府也表现出对于“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极大的热情和关注。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 上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所占比重为80.1%(如图1所示);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所占比重为46.3%(如图2所示);综合上述两种建设目标,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0.2%(如图3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的遴选 综上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建设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在众多正在开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中,本着兼顾典型性与代表性、差异性与可比性的原则,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课题组2009-2010年度选取了13个案例城市进行跟踪分析(如表1所示)。考虑到案例城市的代表性与典型性,2010-2011年度剔除了4个案例城市:北川新县城、密云县、延庆县和长沙市。同时,根据现有的信息(包括各地已获奖项和荣誉,如联合国人居奖、各部委所颁生态有关奖项等),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建议,并经项目课题组内部多次讨论,2010-2011年度新增5个案例城市(或地区):北京市门头沟区、武汉市、呈贡新城、无锡太湖新城和合肥滨湖新区,最终确定2010-2011年度生态城市典型案例14个(如表2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但由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 1、生态城市建设动机不明晰、概念化问题严重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已经普遍对生态城市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导读:本文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2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