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起源及理论基础
生态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哲学内涵概要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理念”
(霍 因华 解 决德 城的 市田 过园 大城 产 生市 的 问 题 而 生 ) 发展极限 有机平衡 动态管理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 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 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 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 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 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第四部分:
总结
“生态”的定义
狭义:
自然生态
广义:
包含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等多个 方面的整体生态
“生态”一词的起源
“生态”(Eco-)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 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 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的本源是它的广义解释,亦即阐述本体 与其周边整体环境的共生关系,它的核心内涵 就是“关系的和谐”。
朴素理念: 田园城市理论、芝加哥古典生态学理论、有机疏散理论 正式概念: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相关阐述: N· 扬诺斯基(N· Yanitsky,1984)、理查德· 瑞杰斯特(RichardRegister,1987)、 罗斯兰(Roseland,1997)、黄光宇(1992)、马世骏、王如松(1994)、 沈清基(1998)
“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提出过程
“生态城市”不同于“绿色城市”,它是以“人 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环境协调” 为价值取向,实现既能满足今世后代生存与发 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复合生态 系统。
英文说法:
eco-city,ecological city,ecopolis,ecoville,eco-village
可推广的“生态建筑”必须是经济上廉价的(长期运营 的经济、环境、能源总成本最低)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与其概念内涵与原则探析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与其概念内涵与原则探析目录:(一)生态城市思想发展历程(二)生态城市概念(三)生态城市内涵(四)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原则人口高度集聚、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能耗急剧攀升、热岛效应加剧、交通拥堵愈演愈烈、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以及越来越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益举步维艰。
在城市发展瓶颈约束和全球资源环境危机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学术界、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共识,也是新型城市化发展中最受关注的领域。
(一)生态城市思想发展历程生态城市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背景。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城邦,还是古代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 都可以反映出朴素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
现代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华德(Edward Howard)的田园城市,他认为“田园城市”是为了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田园城市理论为我们展示了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生态魅力。
英格兰莱奇沃思( Letchworth)是由霍华德设计并于1903 年建成的田园城市。
历经几乎一个世纪后, 该镇仍然是最宜人的人居环境之一: 莱奇沃思得到国家的资助远低于一般的英格兰城镇; 公共健康指标如婴儿死亡率、平均寿命等仅次于英格兰的另一个小镇韦林(Welwyn),而韦林则是由霍华德设计的另一个英格兰田园城市。
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帕克在1916年发表的《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建议》中用城市社会学的理念、方法和观点来研究城市环境中的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生态学原理(竞争、淘汰、演替和优势)引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为生态城市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3年的《雅典宪章》强调城市规划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理念,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人类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流四大活动功能的正常进行,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城市有机综合体的思想。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理论研究

面临的质疑与批评
理论基础:新马克思 主义城市学派的理论 基础是否牢固,是否 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研究方法:新马克思 主义城市学派的研究 方法是否科学,是否 具有可操作性
应用价值:新马克思 主义城市学派的研究 成果在实际应用中是 否具有价值,是否能 够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创新:新马克思 主义城市学派在理论 创新方面是否具有突 破,是否能够引领城 市学派的未来发展
空间分析方法
城市空间演化:研究城市空 间演变的历史、过程和规律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城市空 间布局、形态和功能
城市空间规划:制定城市空 间规划、设计和管理策略
城市空间政策:分析城市空 间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
作用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实践应用
城市规划与政策制定
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交通网络规划 政策制定:强调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制定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政策 城市更新:关注城市更新和改造,提高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社会公平:注重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需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和案例 分析,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贡献:提出了城市社会学、 城市政治学、城市经济学等理论, 丰富了城市研究的理论体系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核心理论
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城市发展的保障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城市环境问题 日益严重,需 要加强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
展
城市文化传承 和创新,需要 加强文化保护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的的独断恶化,引发全球变暖、地震海啸等各种灾害频繁发生,急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和承载体,应构建成为一个人类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互惠共生的结构体,应以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理念为核心,发展生态城市,并深入研究完善,创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加以利用。
本文在理解生态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生态城市;概念;规划设计;方法一、引言本文首先解释“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可参考其发展历程进行辅助理解;其次介绍生态城市的几种规划设计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相应特征;最后总结方法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对措施。
通过这一较为系统的分析,为实现城市经济、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生态城市概念(一)含义生态城市从广义上指的是:遵循生态系统规律规划建设的城市;从狭义上指的是: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展开,利用生态学研究出解决方法。
生态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现有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手段、将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和规划学原理结合制定一系列合理措施和决策,人工干预调节和改造城市的发展方向以能动性,构建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历程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是现代生态城市思想的起源,兴起于 19 世纪 80 年代,但对其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更早。
“田园城市”理论要点以环形放射状为基础,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绿地,用城市周边的农田和绿地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直至 19 世纪 90 年代,联合国在环境发展大会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奠基了生态城市概念成为发展的重点。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及特征(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常用方法1. 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规划设计方法:要综合考虑城市经济、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三者看作一个整体。
从这些角度入手展开规划,运用系统性思维进行整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城市”复合系统。
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模式辨析

园林 城市 标准 ( 行) , 明确 提 出 了7 ~般 性 要求 、 暂 》 项 ・
1项基 本指标 的标准 ,并对 “ 9 生态 园林 城 市”的 内涌 进行 了界 定 。在我 国全 面建 设小康社 会 的过程 中,在创建 “ 园 林城市 ”的基础 上,把创 建 “ 态 园林 城市 ”作为建 设生 生
基 、美 国生态学家理查 德 ・ 瑞杰斯特等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 城市 进行 了研 究 。我 国生态 学权威 王 如松研 究员 的定义
“ 园林城市 ”是 在中国这种特殊 的环 境中提 出来 的, 它和我 国传 统的私家 园林 有着 密切 的联 系,它的前身是钱 学森老先 生提 出 的 “ l 城市 ”,有些类似 于欧洲 国家提 I水 I 出的 “ 花 城 市 ”。他们 都 强调城 市 景观 的塑 造 ,规划
是: “ 生态城市是指在 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 围 内运用 生态 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 方法去改变生产和 消费方式 、决策
和管理方法 。挖掘市域 内外一切可 以利用 的资源潜力 ,建
困
维普资讯
图 1我 国 生 态 城 市发 展进 程
为 了表彰 同林 绿化先 进城市 ,推动我 国城市生态 环境
类住区。 ”
生态城 市也是一种实 践,它不仅是理 论界探讨的热 门
谍题 ,也 是各 级政府勇于 实践的热点 。近年 来 ,海南 、湖
1生态城 市
“ 生态城市 ”是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 的 “ 人与生 物圈 ”计划研究过程 中提 出的一个概念 。生态 城市是城市 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是 社会 和谐、经济高效 、生态 良好循 环的人类居住形式 ,是 人类 居住区发展 的高 级阶段,是人 们追求的理想城市模式 。
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与意义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 障所有市民的基本权利,实现
社会公正和包容性发展。
02 建设生态城市的 重要性
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而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优化 资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生态城市建设有 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对未来生态城市建设的展望
1 2
创新发展模式
未来的生态城市建设应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 系,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城市建设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理念和经验,提升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水平 。
THANKS
感谢观看
生态城市建设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 和人才,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 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3 建设生态城市的 积极意义
提升城市形象与品牌价值
01
建设生态城市能够提升城市的绿 色形象,使城市成为宜居、宜业 、宜游的美丽家园,吸引更多的 人才、资本和资源聚集。
02
生态城市建设有助于塑造城市品 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增强城市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 力。
VS
生态城市建设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 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包容性发展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建设生态城市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取 得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的低碳生态城新模式探讨

碳甚 至是零碳 ,从低 效走向高效。
( ) 碳 经济和低碳城 市的关 系 三 低
联合 国政 府 问气 候 变化 专 门委 员会
(P ICC) 分别在 1 9 9 0年 、1 9 9 5年、2 0 01 年和 2 0 0 7年发 表了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 告 ,其中 ,2 0 年 的报告显示,全球气候 07 变暖 由人 类活 动所 引起 的可能 性 已经从
境 污 染 严 重 ,治 理 难 度 加 大 ,工 业 废 物 排
关 键 词 :低 碳 经 济
市 评 价指 标
低碳 城 市
生 态城
以及高 频率 的 其他 活动 等 ,在 落 实低碳
经济 方面有 着不可 替代 的优势 。
低 碳 城 市 的 基 本 内 涵
( )低 碳 城 市 的 概 念 一
生 态 城 市 的 起 源 及 发 展
( )生 态城 市 的起 源 一
目前 ,低碳城 市理论 属 于前沿 领域 , 但 国 内外 尚缺 少综合系统 的定义 ,本 文在 总结多位专家 、学者研 究成 果基 础上 ,提
出低 碳城 市 概 念 :低 碳 城 市 是 发 展 低 碳 经
17 年 1 91 0月 ,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发 起的 “ 人与生物圈 ( MAB) ”计划 中首次提 出了 “ 生态城市”这个词 ,以后开始被 国 际社会 广泛接受。生态城市是在城市生态 学基础 上发展起 来的一种 人居环 境模式 , 发 起于全球 环境 污染和 生态退化 的反思 。 现代 生态城 市的思想起源于霍华德的 田园 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 理论 为我们展示了城 市 与自然平 衡发展的生态魅力 ,英格兰莱 奇沃 思是 由霍 华德设计并于 1 0 3年建成 9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2-1329(2001)01-0059-08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黄肇义杨东援=摘要>首先回顾了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过程,然后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层次的综述,并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极限THE THE O RE TICAL A PP RO ACH OF THE E COL OG ICAL CITY HUANG Zha oyi,YANG Dongyua n AB STRACT:T his pa per e valuate 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 pt of ecological city base d on the latest studies and puts forw 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 search in this respect in t he future.KE YWORD:ecological city;eco-logical threshold=中图分类号>TU912181=文献标识码>A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
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
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英文说法有e-c ocity、ecological city、e copolis、ecoville、ec ovillage等),又称生态社区(eco-c ommunity)。
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1]。
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2],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2]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对策(例如王如松[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城市起源及理论基础摘要:在城市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条件下,市民对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不断增长。
生态城市研究是城市研究的热点之一。
生态城市萌芽于乌托邦,成长于田园城市、卫星城市,1971年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生态城市具有自身的内涵、特征和建设原则。
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
依据理论基础的差异,生态城市形成了不同的建设模式。
关键词:生态城市;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理论基础1.生态城市的起源生态城市,英文由生态学“Ecology”和城市“City”组合而成,即Ecocity,意为一个生态文明的城市。
生态城市是在乌托邦、田园城市、卫星城市之思想、理论和实践,它是人类理想的聚居模式[1]。
1.1 乌托邦的设想近代工业革命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各种问题,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破坏等。
这些问题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病”。
为了治理“城市病”,从工业革命萌芽伊始,西方学者就在探索城市规划的有关问题。
乌托邦(Utopia)是16世纪首先由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7-1535)提出的。
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城市与乡村脱离和对立、土地投机严重等现实,莫尔设想了包括50个城市的乌托邦。
在乌托邦中,为控制城市规模,两个城市相距最远一天也能到达;每户有一半人在乡村工作,住满两年轮换一次,以免城市与乡村脱离;街道宽度定为200英尺,为的是保证城市良好的通风;住户门不上锁,以废弃财产私有的观念;生产的东西存放在公共仓库,每户按需领取,并设公共食堂、公共医院。
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ta,1568-1639)提出了“太阳城”的方案,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工作。
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关于城市的种种设想,尽管多数停留在概念层面,但这些思想成为以后“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理论的渊源。
1.2 田园城市的设想许多学者认为生态城市起源于田园城市的设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的。
针对城市规模增大,人口拥挤,市民隔离感增加,霍华德提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的观念。
他精心刻画了一个“田园城市”的方案:城市人口30000人,用地404.7hm2。
围绕城市的是大片的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业用。
城市部分由公园、林荫道、公建、住宅组成的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大道由中心向城郊放射出去,整个城市绿地占有较大比率。
田园城市理论影响极为广泛,规划界一般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有以下特点:①城市中有较大比例的公园、林荫道,城市中的人更接近自然;②城市外围为永久性绿地,可以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③同心圆结构及由市中心放射出去的6条大道,成为城市结构的一种模式,这种结构利于城市通风,改善城市气候,净化空气。
1.3 卫星城市的设想20世纪初,鉴于大城市的恶性膨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由其追随者昂温(Unwin)发展成为卫星城市的理论。
昂温提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疏散高密度人口,以控制大城市规模。
同一时期,惠依顿也提出,为控制大城市的膨胀,可以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建设工业企业,和中心城市保持一定联系。
卫星城市实际上是大城市周围的一些小城市,与大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在生产生活上与大城市保持紧密联系。
田园城市和卫星城市的设想都已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得到体现。
2.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内涵生态城市概念最早于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
但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生态城市,人们对生态城市内涵的认识依然在不断深化。
苏联生态学家雅尼科斯基(O.Yanitsky,1984)[2]首先给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与发展,居民的身心健康与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的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
美国生态建筑学家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1987)[3]认为,生态城市寻求的是人和自然健康和谐、充满活力及持续力的理想。
美国生态学者罗斯兰德(Roseland,1997)[4]认为,生态城市概念含有可持续发展、健康社区、社区经济发展、优良技术、生物区域主义、土著居民价值观、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意思。
我国城市规划专家黄光宇(1997)[5]认为,生态城市是人类长期以来对理想生活与住区持续探索和追求的结果,它基于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由经济、社会和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而建设的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空间。
陈予群(1997)[6]认为建设生态城市是现代文明和未来理想城市的象征。
生态城市作为一个人工复合系统,存在于特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所属地区的自然资源情况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核心,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制约因素,以城乡协调、环境清洁优美为特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了不同的生态城市概念。
从这些概念中可以概括出生态城市的内涵,主要是:①基于生态学原理;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③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④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经济。
所以,生态城市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生产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
3.生态城市的特征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工业城市的反思,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其特征如下。
1)人文性。
只有拥有文化个性、人文气质的城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应具有人文品质,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要爱护自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身心也能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受益;生态城市应寻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追求平等、民主、尊重、关怀的人文价值。
2)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城市的思想基础。
城市发展需秉持理性价值取向,即限制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
一个只顾“掠夺”性地开发资源,满足眼前需要的城市,不可能持续地发展。
具有战略眼光的城市管理者、规划者能科学地开发、利用资源,合理地配置资源,保持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让城市繁荣的成果惠顾广大的居民。
3)整体性。
生态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在内的复合系统,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要兼顾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整体效益,注重城市质量的整体提高。
4)区域性。
城市不是一个与周围地域隔绝的孤立实体,相反,城市一刻也离不开与其毗连的区域,所以城市是一种区域的概念,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自身独特的区域条件。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是建立在区域平衡基础上;且城市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7]。
4.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雷吉斯特(1984)[8]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四项原则:以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建立高质量的城市、就近出行、小规模地集中化、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健康。
雷吉斯特(1993)提出生态城市设计的十二项原则:恢复退化的土地、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平衡发展、制止城市蔓延、优化能源、发展经济、提高健康和安全、鼓励共享、促进社会公平、尊重历史、丰富文化景观以及恢复生物圈。
5.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生态城市是一种跨学科的城市发展理念,而不是某一种单一的发展形式。
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城市规划理论与循环经济理论等。
5.1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以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其实质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关乎所有人的发展,应以公平为原则,既要保障横向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公平,也要保障纵向上的代际发展公平。
可持续发展本身也是多样性、多模式的多维度发展。
可持续发展可归结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它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
单纯数量的增长有限,而依靠科学和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促进内涵型的经济增长,才能让经济走上良性持续的轨道。
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就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状态。
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使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低于其更新速率,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能够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偿。
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发展不单纯是经济的增长,而且涉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让人们享有平等、自由、受教育的权利并免受暴力。
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
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5.2 城市生态学理论城市生态学是一个交叉学科,由生态学、城市学及人类生态学等学科发展而来,于1925年由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R.E.Park)[9]首先提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城市学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学科的总称。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机制及与其他系统关系的规律,促进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以及环境质量改善,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及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城市”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城市生态学从宏观上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之间关系进行考察,强调城市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生物群落和人类社会、物理生物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把城市作为整个区域范围内的一个有机体,分析各组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人的活动所形成的格局过程。
城市生态学包含的一般规律,如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规律,物质循环与再生的规律,物质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的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是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五大问题的基本理论,是指导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基础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