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城市的本质与内涵
生态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哲学内涵概要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理念”
(霍 因华 解 决德 城的 市田 过园 大城 产 生市 的 问 题 而 生 ) 发展极限 有机平衡 动态管理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 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 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 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 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 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第四部分:
总结
“生态”的定义
狭义:
自然生态
广义:
包含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等多个 方面的整体生态
“生态”一词的起源
“生态”(Eco-)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 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 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的本源是它的广义解释,亦即阐述本体 与其周边整体环境的共生关系,它的核心内涵 就是“关系的和谐”。
朴素理念: 田园城市理论、芝加哥古典生态学理论、有机疏散理论 正式概念: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相关阐述: N· 扬诺斯基(N· Yanitsky,1984)、理查德· 瑞杰斯特(RichardRegister,1987)、 罗斯兰(Roseland,1997)、黄光宇(1992)、马世骏、王如松(1994)、 沈清基(1998)
“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提出过程
“生态城市”不同于“绿色城市”,它是以“人 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环境协调” 为价值取向,实现既能满足今世后代生存与发 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复合生态 系统。
英文说法:
eco-city,ecological city,ecopolis,ecoville,eco-village
可推广的“生态建筑”必须是经济上廉价的(长期运营 的经济、环境、能源总成本最低)
实际案例说明对生态城市的理解5篇范文

实际案例说明对生态城市的理解5篇范文第一篇:实际案例说明对生态城市的理解实际案例说明对生态城市的理解生态城市是人类在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上建立的新的观念,是按照生态学的原则建立起的人和自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的是人能够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同发展,最终使得人和自然环境能够互惠共生。
德国城市弗莱堡有着“绿色之都”的美称,该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有着长时间的探索并且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对弗莱堡的研究可以或多或少了解到所谓的生态城市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弗莱堡通过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鼓励自行车出行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规划后,弗莱堡的公共交通网络,公交换乘网络达到了使市民能够以便宜、方便的公交系统达到城市的各个出行点的目的。
同时政府通过对自行车道路网络的建设、增建自行车停车位等等一系列措施,使得自行车的使用率逐步提高。
凡此总总大大减少了私人汽车的出行,同时起到了保护环境、降低空气污染的目的。
而在能源的使用方面,弗莱堡政府通过提高能源使用价格、开发节能产品、大力发展和利用太阳能等方式减少了居民的能源消耗,推广了新能源、可持续使用能源的利用。
弗莱堡市将城市建设的重点放在硬化地面的透水改造、屋顶绿化和河道自然景观的恢复上。
通过这些改造最终使得该城市的绿化、自然景观等等得到了改善,而这些改变最终都影响到了整个城市的生活坏境的变化,如绿色植物的增多使得热岛效应减少,缓解了太阳辐射,而河道的改造则使得自然环境的变得更加宜人。
通过对弗莱堡市的生态城市的研究可以发现,生态城市其实追求的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城市发展形式。
生态城市就是在增强生态环保的意识上,对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规划,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管理,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对于建筑设施对于人们的生活影响的规划等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生态城市考虑的不仅仅是环境的因素,更多的是要考虑到人和环境的共同利益。
生态城市

我国生态城市的基本状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 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 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 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 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 天津、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 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 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 奋斗目标。
生态城市建设的还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循序渐进 经济政策 评价指标 效益与生态 新城与老城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状况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 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 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 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 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 居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容
城市生命 水资源利用 能源 交通 绿地系统
人居环境 生态建筑 生态景观 生态产业 环境教育
生态城市特点
和谐性 高效性 持续性 整体性
区域性 结构合理 关系协调
Βιβλιοθήκη 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和建议
强调健全的生态服务功能 强调健康的代谢环境。 强调合理布局 强调低能耗、低废弃、高效率。
我国生态城市的基本状况
生态城市的标准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 功能协调;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 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 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 性;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B生态城市的特征内涵

生态城市---是由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次基于1981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保护,建立生态、高度、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
4.生态城市的特征:①健康、和谐:具有和谐的生态秩序,区域生命支持系统能提供正常和稳定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健康的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生产资料呈持续积累和盈余趋势。
②高效、活力:生态城市将改变现代城市“高消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地尽其利、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以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得以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关系协调,呈现发达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
③持续、繁荣: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当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城市呈现持续、繁荣发展态势。
④高度的生态文明:生态城市是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人文环境系统,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生态社区为基本单元,居民具有强烈的生态伦理意识,社会安定祥和。
⑤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不急重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⑥区域性:生态城市是在一定区域空间内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利用完善结合的产物,是城乡融合、互为一体的开放系统,是建立在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3.生态城市的内涵:结构和功能符合生态学原理,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1)生态城市概念的时空定位①从时间角度说,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关系转变的基本结果,城市发展演变必然的趋势,生态文明的基本表征,解决现代城市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核心选择。
什么是生态城市?其基本原则有那些?

什么是“生态城市”?其基本原则有那些?
生态城市,也称生态城(英文:Eco-City),是一种趋向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热、二氧化碳、甲烷与废水的排放的城市。
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八项标准: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生态城市设计理念

生态城市设计理念
生态城市是一种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
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城市设计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在城市规划中要尽量保留和利用自然的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
同时,要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对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其次,生态城市设计要注重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利用。
在城市建设中,要倡导节约型社会和低碳经济的理念,采用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减少非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的使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使城市的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减少对环境的负荷和压力。
再次,生态城市设计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注重人的需求和福祉,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提供各种便利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确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同时,要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遵循法律法规,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后,生态城市设计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需求,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在城市规划中融入循环经济的概念,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生,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素质。
总之,生态城市设计理念是一种注重自然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规划理念。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可以实现城市的绿色、低碳、循环和友好发展,创造出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环境。
这种设计理念符合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生态的内涵

城市生态的内涵1定义城市生态系统是指人类与其城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即人类对其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和改造而形成的复杂结构与特殊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
它一般包括生命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保持整个城市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组成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它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如图1。
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这三大系统之间通过高度密集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其中人类的管理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
3 城市生态系统特点3.1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城市生态系统中,首先是人口高度密集,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城市中生命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其它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城市中的各种设施都是围绕人类的生活便利、舒适等要求营造的。
城市生态系统以人为核心还表现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几乎取决于人类的意向。
3.2具有复杂性与稀缺性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表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能源、物质、人口、信息等的高度集中。
城市生态系统的高度稀缺性表现在生物种类和数量上,由于各种人工设施的逐渐增多,空间被逐渐吞噬,因此栖居在此空间上的生物不断减少,而相对应的生物群落结构也越来越简单,其功能日趋衰弱。
3.3具有不稳定性城市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首先表现在其营养关系的“本末倒置”,如图1所示,自然生态系统中是以绿色植物为主体,能较好的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而城市生态系统正相反,以人类为核心,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大多数需要靠外界供给,一旦供给不利,就会对城市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甚至创伤,因此表现为不稳定。
什么是生态城市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生态城市有哪些特点在当今社会,“生态城市”这个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但究竟什么是生态城市呢?它又具有哪些独特的特点呢?生态城市,简单来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城市发展模式。
它不仅仅是在城市中多种些花草树木,或者加强环境治理,而是从城市的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全方位变革,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高效的资源利用。
在这样的城市中,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都能得到合理的规划和充分的利用。
例如,在能源方面,生态城市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实现能源的高效分配和使用,避免能源的浪费。
在水资源管理上,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污水处理回用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土地资源的利用也会更加科学,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保护好生态敏感区域。
生态城市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城市的生态系统不再仅仅是被开发和利用的对象,而是被视为需要呵护和恢复的生命共同体。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生态空间,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增加生物多样性。
加强对城市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治理和保护,提升水质,恢复水生态。
同时,对受到破坏的山体、矿山等进行生态修复,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生态城市还具有绿色的交通体系。
这意味着鼓励居民选择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
城市会建设完善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提供便捷、舒适的步行和骑行环境。
公共交通系统也会得到优先发展,增加公交线路和车次,提高服务质量,鼓励更多人选择公交出行。
此外,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配套的充电设施,也是生态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城市的产业发展往往是绿色低碳的。
摒弃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浅谈生态城市的本质与内涵
马静
(徐州市规划设计院,江苏徐州 221018)
摘要:在人口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
为人类共同的追求,生态城市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本文在生态城市概念和
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实践,对比分析,浅谈生态城市的内涵
和本质。
关键字:生态城市;实践;内涵; 本质
Abstract: Under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ndition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popula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common pursuit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and Low-carbon City has been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 peopl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eco-city and low-carbon city. Finally,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planning strategies
Key words:ecological city; development; practices; meaning; nature
一、生态城市概述
对于生态城市概念的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机构有着不同的见解。
原苏联生态学家亚尼茨基(Yanitsky,1984)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
模型;美国生态学家查德·雷吉斯特(Register,1987)认为生态城市是生态健
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居的聚居地;澳大利亚学者
唐顿提出生态城市就是人类内部、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的平衡的城市。
在我国,马世骏院士提出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以指导城市
建设;王如松等提出建设生态城市需要满足人类生态学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高
效原则、自然生态学和谐原则;黄光宇先生提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相关理论,
综合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
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建设而成的。
二、发达国家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美国城市伯克利通过建设慢行道、恢复退化河流、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
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造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路线、
提倡以步代车等形式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经过20余年的努力,伯克利走出了一
条比较成功的生态城市建设之路。
德国南部的弗莱堡以生态城市为目标,弗莱堡采取的措施有:街道地面尽量
改造成能通透雨水的生态地面,帮助地下水位回升;山地为树木所覆盖,林中有
为市民提供休闲服务的餐馆和漫步小道;集中了世界领先的太阳能研究和开发机
构,推动了太阳能设施的普及;用植被覆盖水泥坡地降噪降尘;河流两岸保留自
然状态以保护城市河流与河岸的自净作用;菜市场使用的是麦草而不是塑料包
装,减少白色污染;垃圾分类回收,并推广实施堆肥处理系统
日本北九州市提出“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中提
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其具体规划包括:环境产业建设、环
境新技术开发、社会综合开发,市民积极参与,政府鼓励引导,是北九州生态建
设的经验之一。
2
三、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
我国在建设生态城市之前已相继开展“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境
保护模范城市”、“可持续城市”的创建与试点活动;大规模建立各级自然保护
区,广泛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建设生态村、生态镇、
生态示范区(县)。
1986年,江西宜春市在总结我国典型生态农业事例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生态城
市的发展设想及目标;1988年生态城市的试点工作迈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第一
步;1999年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了海南生态省
建设规划纲要,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
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
北京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开展了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平原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实施了京津风沙源的治理工程林业工程、“五河十路”
绿色通道工程、卫星城和中心镇绿化美化工程、中幼林抚育工程、爆破整地造林
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湖南长沙市在20
世纪90年代制定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和远期目标,以生态学理论对城市的
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等进行了分析和规划;2002年福建省第九届人大
第五次会议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投资360亿建设“生态省”的战
略目标,旨在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以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建成一个真正的生态城市,但人
们越来越意识到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生态城市内涵与本质
从内涵上讲,生态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总和性概念,不只
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不是狭义的环境保护,而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自然
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复合系统。
从本质上讲,生态城市应该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生态化。它包括
两项基本内容:一是推进真正具有生态化特征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二是对现有
的城市经济社会模式实行生态化改造。从生态学的观点看,生态城市是根据当地
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生态学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
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
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从经济学的观点看,
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是传统的资源高消耗、传出低效率、污染高排放的城市经济生
态化,包括产业活动生态化和消费方式生态化等,最终使城市发展转向遵循生态
学原理、城市物流良性循环、城市系统中没有浪费和污染的循环型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层含义是要尊重和维护大自然的多样性,为生物的多样性
创造良好的繁衍生息的环境。每个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都有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
生态要素和生态条件,要充分利用各地的差异性来创造有特色的生态环境。合理
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应与自然融合,在充分利用各地的差异性来创造有特色的生
态环境。合理的城市生态建设应与自然融合,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在
城市整体层面上建立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坤民,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鞠美庭,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3]杨荣金,舒俭民.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
3
[4]理查德·瑞吉斯特. 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5]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M]. 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