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学导论
电影学导论

电影学导论一、名词解释电影学导论:电影学导论是一门探讨电影艺术、历史、制作和批评的学科,它为人们提供了对电影领域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二、概念电影学导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是对电影领域的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
它涵盖了电影制作、历史、理论、批评等多个方面,旨在深入剖析电影艺术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
三、电影学发展电影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电影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影的技术和工艺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20世纪6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理论方法的引入,电影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四、电影学导论的作用电影学导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对电影领域的全面认识:电影学导论可以帮助人们全面了解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电影行业的发展脉络。
2.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电影学导论,人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理解电影作品,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
3.指导实践:电影学导论不仅是对理论的探讨,还为电影制作、评论等实践工作提供了指导。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电影制作的过程、技巧和方法,提高制作水平。
4.推动学科发展:电影学导论的研究不断推动着电影学科的发展和完善,为培养更多的电影人才提供了支持。
五、意义电影学导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文化生活:通过学习和研究电影学导论,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从而更好地欣赏电影艺术,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
5.推动艺术创新:电影学导论的研究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艺术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它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推动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6.提高国民素质:通过对电影学导论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从而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7.促进国际交流:电影学导论的研究和发展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学生复习版影视美学导论

影视美学导论第一章绪论一、影视艺术学学科产生的必然性1、电影从杂耍走向艺术,自然须呼唤艺术哲学——美学的关照,由此促进自身更具艺术的品格;影视艺术以熔接美学而提升自身的品位。
2、作为生命存在的价值思考,美学不能不正视影视艺术;因而,美学以容纳影视而扩展自身的学科疆域。
二、影视艺术运动情态的美学层级1、影视艺术美学意识的萌芽期2、影视艺术的美学意识自觉期3、影视艺术的美学心理运化期三、影视艺术美学学科生成的过程1、电影美学早期的朴素思考2、电影美学中期的理性探索3、电影美学后期的学科理论构建四、撰写本书的基本创想思路上编影视美学理论篇第二章影视美学特性第一节影视美学的研究对象一、影视美学的学科性质1、定义影视美学是一门探讨在影视艺术活动中那些能够生成特定审美价值(愉悦与惊憾)的带有根本性或关键性的影视审美现象与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交叉边缘性人文学科。
2、影视美学与美学(1)影视美学是影视艺术与美学学科有机结合的产物;(2)影视美学是由影视艺术的管道进入,厘定于影视艺术之平台,利用美学的眼光审视影视艺术的美学构成价值及其活动之本质规律,以形成自身独立的学科体系,故其应归属于美学范畴。
3、影视艺术与美学的关系影视艺术是艺术类群之一种,是审美价值的集中凝聚与体现;美学是研究审美本体本质、审美价值、审美形态、审美经验与心理等知识的哲学化之学科,其涵盖了影视艺术的存在,故其两者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4、影视美学与影视美的关系(1)影视美学是指一门学科,而影视美是指在整个艺术群中的一个类型艺术美属性,同时也是指影视美学所研究指向的具体内容。
前者是一个学科体系,二后者一种艺术美表现。
(2)影视美属于审美范畴,其是理想美的具体表现之一,是是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构成的基础,影视美学是审视、观照、研究和引领影视美现象及其进步的概括性和指导性理论。
(3)无论是影视美学或是影视美,相比于影视艺术而言其最大特质是站在一个统领性的哲学高度来谈论影视艺术现象的。
电影的艺术与美学

电影的艺术与美学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既能够通过影像和音频给人带来视听的享受,又能够通过故事情节和表演艺术表达思想和情感。
电影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本文将探讨电影的艺术与美学,旨在揭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观众产生的审美体验和影响。
一、电影的视觉艺术电影是一种以影像为基础的艺术形式,通过电影镜头的选取、摄影技术的运用以及特效的加工处理,将故事情节呈现给观众。
视觉元素在电影艺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导演通过摄影师的合作,运用不同的镜头语言、色彩搭配和构图技巧,来创造出独特的影像效果。
例如,黑白电影中鲜明的明暗对比和灰度的运用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彩色电影则能够传达更加丰富多彩的情感和氛围。
二、电影的音频艺术在电影艺术中,音频元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声音的运用能够对观众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鸣。
音效设计师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和音效来丰富电影的听觉体验。
背景音乐的选择和运用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中的情感转变和发展。
同时,音效的运用也能够增强电影的真实感和紧张感,例如利用环绕声技术在电影院中创造具有立体感的音效效果,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电影的故事表达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形式,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塑造来传达导演的观点和主题。
故事的结构和发展对观众的情感投入和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
导演通过剧本的编写以及演员的表演来塑造角色形象和情感冲突,以此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同时,电影还可以通过影像语言和摄影技术来表达情感和意象,例如运用特殊的视觉效果或符号来隐喻某种情感或主题。
四、电影的文化表达电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艺术创作,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形式。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电影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审美态度上都有所差异。
例如,好莱坞电影注重商业性和娱乐性,追求高品质的视觉效果和明星效应,而欧洲电影则更加注重艺术性和思想性,更具有哲思和深度。
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影视美学课件

运动,甚至无生命事物的运动,例如小溪中水的流动或微风 中树叶的摆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这些幻觉的形成:
视觉滞留 更高级的心理活动 在电影世界中,深度和运动对于我们来说是、都不是确定的
事实,而是一种事实和象征的混合品,它们存在,但不在事 物之中。我们给予了它们这种印象。 它的深度和运动与其说是我们看到的,还不如说是我们想象 出来的,我们通过心理功能创造出了这种深度和运动。
人们一般不会以另一种结构来看它我们倾向于看见一些有内在的连续性或者方向的线条我们可以强迫自己看到两个弯曲的有尖顶的图形即ab和cd可是我们倾向于看到的东西是更为自然的格式塔形态即两条相交的曲线ac和bd我们看一个熟悉或者连贯性的模式时如果有某个部分没有了我们会把它加上去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格式塔来感知图9有12个圆圈排成一个椭圆形旁边还有一个圆圈尽管按照接近性原则它靠近12个圆圈中的其中一个但我们仍把12个圆圈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知觉而把单独一个圆圈作为另一个整体来知觉
我们看一个熟悉或者连贯性的模式时,如果有某个部分没有 了,我们会把它加上去,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格式塔来感知 它
我们倾向于把它看作一颗星,而不是五个构成此图的V形
图9有12个圆圈排成一个椭圆形,旁边还有一个圆圈,尽管按照接近性 原则,它靠近12个圆圈中的其中一个,但我们仍把12个圆圈作为一个完 整的整体来知觉,而把单独一个圆圈作为另一个整体来知觉。这种完整 倾向说明知觉者心理的一种推论倾向,即把一种不连贯的有缺口的图形 尽可能在心理上使之趋合,那便是闭合倾向
图10所示。观察者总会将此视作猫头鹰图形,而不会视作其他分别独立 的线条或圆圈。
当相似和不相 似的物体放在 一起时,我们 会把相似的物 体看作一组
电影美学

• 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古老:2500多年的历史 年轻:18世纪中叶
• “美学”
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 ——第一次使用“美学”:希腊词语“埃斯特惕卡 ” (Asthetica)
• 美学对象
美、艺术
美、美感和艺术 “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 心 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 物
• 库里肖夫效应
库里肖夫主张电影工作的素材就 是影片的片断,而构成的方法则 是按着一种特殊的、被创造性地 发现的次序把片断接连起来。他 坚持电影艺术并不开始于演员的 表演和各个不同场面的拍摄,这 些不过是准备素材的阶段而已。 在导演开始把各种不同的片断连 接起来的那一刻,电影艺术才算 开始。由于把片断按照各种不同 的次序和各种各样的组合剪辑起 来,导演就得到各种不同的结果。
• 交叉剪辑
• POV
第三讲
蒙太奇的艺术
片例: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
1 关于爱森斯坦
• 《战舰波将金》
it is a reality. Eisenstein has created the most powerful and artistic film in the whole world。
真实
两大派流
• 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电影美学的两大派 流;
– 蒙太奇(或称形式主义)传统; – 纪实性(或称写实主义)传统;
• 二者的歧异源于电影同现实的关系。电影美学是电影审美意识 的抽象和升华,它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电影艺术的创 作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 基本任务,具体内容包括:电影艺术的审美本质的审美特征; 电影艺术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及其形象描绘过程;电影艺 术的发展历程和电影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兴替嬗变过程; 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电影艺术与其他艺 术的关系;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鉴赏电影艺术的 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和方法等。
影视美学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PPT课件

对手 语义方阵:或称符号学矩阵。
24
4.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方法的论文 顺序:叙事本文中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同想象世
界中事件发展的顺序可能不一致。 时间:叙事本文中的时间一般都短于想象世界中
的时间。 视角:叙事本文中的叙述方法,尤其表现在谁是
叙事者和人物视点变化上。
25
二.电影叙事学
; 六、根据直线叙事组合段中陈述是否中断切分(场景和段
落); 七、根据中断镜头是否有组织性切分(插曲式和普通)。
16
八大组合段:
自主镜头:表现完整情节的镜头段落或被称做组合段 的插入镜头。
非时序性平行组合段:不同画面之间的时间关系并非 真实的时间。
非时序性的括入组合段:几个事件之间有相同的关系, 一般和回忆相关。
就是“某种借助自身和对象酷似的一些特征作为符号发生作用的东西
”,例如照片、地图、肖像画。“指示符号”是“某种根据自己和对
象之间事实的或因果的关系而作为符号起作用的东西”,也就是符号
和它所代表的对象之间并不类似,只有某种经验上的因果联系。例如
敲门声意味着客人到来。“象征符号”是指标志者与被标志者之间并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结构主 义语言学的经典著作。
电影美学导论

《电影美学导论》第一章电影美学的基本内涵第一节电影美学的性质(P4)对于电影美学认识上的误区,自一开始就存在着。
不少人从一开始就混淆了“美”、“审美”、“美学”这三个完全不同含义的概念。
“美”大概可作三个方面的理解。
一是从“美”的本体上去探讨,即“美”不等于“美的”,而是要找出美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也就是要说出“美”的本质。
二是许多人往往将“美”作形容词用,这样,美即美的,大凡好看的、漂亮的、奇观的都可用上“美”这个字眼。
三是相对于“丑”而言,是“丑”的对立面。
而在西方美学史上,西方美学家往往将美与崇高分别视作两个不同的审美范畴,这样,“美”就相当于中国人所言之“优美”,它与崇高相并列,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范畴。
审美则是主体(人)带有主观色彩的对对象是否美、如何美的一种认识判断,亦可说是一种情感态度。
而美学则是一门学问,作为一门学问,它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研究范畴、方法、原理,等等。
第二节电影美学的属性、归类及研究范畴(P10-12)今天的电影美学要得以继续发展,一是不能脱离电影的基本内容,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它给人的启示及其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的认识。
二是今天的电影美学研究必须要同文化流变,特别是必须从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流变中去作出美学的回应。
三是要讨论工业化后电影美学自身的改革与创新。
电影美学的研究范畴至少可归纳为如下向个方面:1、电影美学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电影的审美特性、电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尤其是电影语言、电影思维、电影艺术中超越时空的假定性和电影的审美形态。
(但它更应注重的是电影艺术所内含的思想,电影艺术与现实、与社会、与世界和人的关系。
特别是审美意识形态中的各种复杂的相互纠缠的因素,电影中所显示出来的各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思考及其思想挑战的美学意义。
)2、电影美学还应重点研究电影作品背后的文化哲学思维和文艺思潮,观众与电影艺术间的审美关系。
3、电影美学的研究还应同西方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相联系,特别是研究中国电影,完全脱离中国的特定文化、中国古典美学的根基是不可想象的。
电影中的美学

电影中的美学公元1826年,N·尼埃普斯子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利用暗箱,经过8小时的长时间曝光,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景色》。
虽然这张照片影响粗糙,发光的金属画面上,影像只能利用侧射光才能清晰可见,但是它却是人类利用暗箱和感光材料拍摄而成的第一幅可以永久保存的照片。
从此,开始了摄影艺术慢慢求索的征途。
随着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产生,摄影摄像逐渐走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一次次技术材料的革新都为影像在日后成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创作手段提供了基础。
而从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他们自己拍摄的影片算起,电影诞生距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可以说,她是当今艺术殿堂里最年轻的一个;有关她的美学理论——相比于文学、音乐、绘画这样的“前辈”们——也显得十分幼稚,不充分、不深刻、不全面。
但是,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与综合艺术的结晶,电影发展之快,影响之大,覆盖面之广,观众数量之众多,却是其他任何艺术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当老师要求本学期选择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进行阅读的时候,我便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有关“影视美学”的相关读物。
而把“电影中的美学”作为自己论文的核心,在“投其所好”的同时也必然会冒一定的风险,因为电影美学还太年轻,没有经受过时间的考验与洗练,不如其他艺术的美学理论那样具有独立性、丰富性,所以即使读了书,论文也难免缺乏亮点;但是,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影视艺术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与人民生活接触最频繁的艺术形式,更何况当今有很多学者和实践者都在试图用自己的所学与经验构建中国本土的影视美学理论。
因此,我觉得接近这样一个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是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
一、什么是美学要弄清影视美学研究的范围,让我们先来看看有关美学的定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此可见,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现象的学科,而感受即审美,美学即感受之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美学导论》
第一章电影美学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电影美学的性质
(P4)对于电影美学认识上的误区,自一开始就存在着。
不少人从一开始就混淆了“美”、“审美”、“美学”这三个完全不同含义的概念。
“美”大概可作三个方面的理解。
一是从“美”的本体上去探讨,即“美”不等于“美的”,而是要找出美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也就是要说出“美”的本质。
二是许多人往往将“美”作形容词用,这样,美即美的,大凡好看的、漂亮的、奇观的都可用上“美”这个字眼。
三是相对于“丑”而言,是“丑”的对立面。
而在西方美学史上,西方美学家往往将美与崇高分别视作两个不同的审美范畴,这样,“美”就相当于中国人所言之“优美”,它与崇高相并列,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范畴。
审美则是主体(人)带有主观色彩的对对象是否美、如何美的一种认识判断,亦可说是一种情感态度。
而美学则是一门学问,作为一门学问,它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研究范畴、方法、原理,等等。
第二节电影美学的属性、归类及研究范畴(P10-12)今天的电影美学要得以继续发展,一是不能
脱离电影的基本内容,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它给人的启示及其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的认识。
二是今天的电影美学研究必须要同文化流变,特别是必须从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流变中去作出美学的回应。
三是要讨论工业化后电影美学自身的改革与创新。
电影美学的研究范畴至少可归纳为如下向个方面:
1、电影美学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电影的审美特性、电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尤其是电影语言、电影思维、电影艺术中超越时空的假定性和电影的审美形态。
(但它更应注重的是电影艺术所内含的思想,电影艺术与现实、与社会、与世界和人的关系。
特别是审美意识形态中的各种复杂的相互纠缠的因素,电影中所显示出来的各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思考及其思想挑战的美学意义。
)
2、电影美学还应重点研究电影作品背后的文化哲学思维和文艺思潮,观众与电影艺术间的审美关系。
3、电影美学的研究还应同西方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相联系,特别是研究中国电影,完全脱离中国的特定文化、中国古典美学的根基是不可想象的。
4、电影美学理论理应包括电影诗学、电影哲学。
第三节关于建设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的一些思考
(P14)精神分析学和存在主义作为两大哲学思潮贯穿于西方电影史,乃至影响了全世界的电影美学。
弘扬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真实地展示人的情感的复杂性,艺术地发现人类普遍的价值准则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永远是包括电影在内的一切文艺作品所要关注的美学内涵。
当下,西方的后现代文化、后现代电影对中国电影及其审美接受的冲击极大,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消解崇高、嘲弄秩序、强调解构、强化个人欲望、倡导即兴表演、平面化、无深度、不确定性、游戏化等等,对电影文化乃至整个大众文化的流变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P18)中国电影艺术的审美流变
1930年美国影片《不怕死》在上海放映后引起的极大反响,复旦大学教授兼明星公司编导洪深提交抗议呈文,要求南京国民政府禁映此处,焚毁该片拷贝。
在中国,电影自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其审美属性就含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独特的思想表意功能,这也显示了中国早期看电影者的审美旨趣,它反映了电影美学自身的意义、民族性和艺术思想的统一性。
当然,中国民族电影在起步之初,许多电影人就敏锐地意识到,电影这一来自西方的艺术样式,应该也完全可以成为批判中国旧传统、旧道德的武器。
中国早期电影的优秀导演郑正秋指出:“戏剧必须有主义,无主义之戏剧,尚非目前艺术幼稚之中国所亟需也”。
他主张艺术要有“主义”,他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就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极有地位和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这部社会讽刺剧,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婚姻观和封建礼仪对人性的摧残。
身兼编剧、导演和理论家的侯曜先生,他最主要的电影理论观点恰恰是“为人生”的艺术观,在《影戏剧本作法》中,侯曜明确指出“影戏不但是一种极好的娱乐品,而且是教育上最好的工具”。
作为一名较早从欧美留学归来的艺术家,洪深非常敏感地指出了电影的审美作用:“影戏能使教育普及,提高国民程度”,“能表示国风,沟通国际感情”,并认为“现时代吾人之责任事业,罕有比编演中国影戏更重要者。
”
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解放前的中国电影大概不外乎同种类型:一是具有明显传统文化色彩的伦理片、家庭片;另一种是带有反抗意识,同时又渗透着西化倾向或新思想的爱情片;第三种是既想传承中国传统道德又带有一定神怪色彩的古装片、武侠片;还有一种是娱乐性较强的滑稽片、文艺片;更多的是直接干预生活,反帝反封建的,或含有极深民主精神,同情下层社会,又能自觉融入时代潮流,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的现实主义电影。
第二章电影艺术美学的本质与电影语言
第一节美的本质问题的复杂性
包括电影在内的当代艺术品,仍然还在不断地书写着人的世界、人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反映并提升着人对爱、对美的理解。
对于人的本质的全面认识: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现实情景中展开的,人的自由的、有目的、有意识、(有时也包括由无意识转化而来)的活动所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种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心理要求和生理要求的具体的有机统一。
美:是一种能体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的,或能展示由主体参与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观照到人的才能、思想、智慧、理想、意志、品格、人格、爱欲、性要求、感觉、幻觉等人的本质的,从而能引起人的愉悦之情和美好憧憬的具体可感的客观形象。
而美的本质,正是这种既包括人的思维本质,也包含人的感性愉悦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对象化。
第二节电影艺术美的本质与本体理论
电影美学理论属于电影自身原理的基本理论,其实并不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假定性。
即对现实、生活或过去、未来作假定如此的艺术性演绎。
电影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它所创造的事象、人物、时空都是一种虚构的存在。
即使是纪录片,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做到所谓的“真实再现”,而只是尽量贴近真实,从而去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二是蒙太奇与长镜头理论。
即通过镜头的不同运用,产生不同审美效果而形成的电影本体理论。
三是电影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