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课标)必修1历史练习(含解析)第16课《抗日战争》Word版含答案

(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下图为90多岁的日本老兵多立太郎,前来日本当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地方下跪谢罪。
这个地方是()A.卢沟桥B.柳条湖C.上海D.南京解析: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答案:A2.国民政府组织的下列会战中发生最早的是()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武汉会战D.徐州会战解析: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次大规模的会战。
答案:A3.对下图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证据是()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C.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解析:日本以亚洲各国人民的解放者自居,实际上它对亚洲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便是铁证之一。
答案:C4.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日军宣布投降后,顺溜背负血海深仇,追杀坂田,坂田畏罪自杀。
全面侵华期间日军在中国的累累罪行不包括() A.旅顺大屠杀B.制造潘家峪惨案C.南京大屠杀D.用中国活人做试验解析:旅顺大屠杀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制造的惨案,与“全面侵华期间”这一时间信息不相符,其他三项均发生在日本全面侵华期间。
答案:A5.1942年初,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进入缅甸作战。
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的直接目的是() A.营救被困英军B.对日军形成包围C.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D.配合英美军队反攻日军解析:注意题干中“直接目的”这一限定,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可知C项正确。
答案:C6.“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
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
”此童谣反映了中国抗战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解析:由“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可知D项正确。
答案:DB组(能力题)7.日本统帅部修改的大正时期《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中规定:“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
第16课抗日战争-学易试题君之K三关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1
一、全民族的抗战
1.背景:
(1)九一八事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 ① 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随后,日本入侵中国,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2.实现:面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 ② ,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3.概况
(1)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制定 ③ 抗战路线;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先后组织 ④ 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4.结果
(1)取得平型关、 ⑤ 等战役的胜利。
(2)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3)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 ⑥ 。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 ⑦ 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 ⑧ 人。
2.潘家峪惨案:1941年初,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全村的一千五百多人中有一千二百多人被杀害。
3.细菌战:日本侵略者还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
他们用中国活人作试验,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三、抗战的胜利
1.胜利。
第16课 抗日战争-学易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解析版)

1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卷共1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8年新课标II 卷)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
A
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
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2.有关抗日战争的起始及持续时间的争议颇多:除八年、十四年外,还有四年、十年等。
2017年“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
下列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A .此学术争论就此盖棺定论
B .“十四年抗战”重在肯定国民党的抗战贡献
C .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入侵、求民主的潮流第16课抗日战争测试题知识点:抗战的暴发1.“卢沟桥本无城,明崇祯三年以此为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故筑城池……这第二天军假演习挑衅,此城此桥遂遭恶运,赫赫名城,数百年史迹迭蒙耻辱,可哀也哉!”据此推断这场战争暴发的缘故是( )A.卢沟桥建城B.卢沟桥名望太大C.中国军队与日军交火D.日本军队挑衅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2.以下作品中,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3.以下属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战役有( )①淞沪会战②太原会战③台儿庄战役④百团大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4.全面侵华开始后,日本提出了三个月衰亡中国的打算。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
”材料说明淞沪会战的踊跃作用在于(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成功B.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C.粉碎了日军迅速衰亡中国的打算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5.八路军总部在一道战役预备命令中指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更,国内困难增加……我军应以踊跃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成功的战斗,创建显著的战绩,阻碍全国的抗战局势。
”依照这一命令所开展的军事行动是( )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徐州会战D.百团大战6.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那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咱们应该重兵卒。
”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B.抗击日本入侵者应学习前人的战术C.必需依托政府军队抗战D.中国共产党依托群众,实行全面抗战知识点:日本入侵者的暴行7.“丽水收复后,鼠疫蔓延,一个月来掩埋尸棺已达四百余具。
吴圩一村八十余户,染疫死者八十余人,城郊哭声不断。
”造本钱地鼠疫蔓延最可能的缘故是( )A.国民党忙于内战不顾民生B.外来人口涌入丽水,人口密度太高C.山洪暴发,鼠害蔓延D.日军实行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的结果8.对漫画中的“教科书”观点最有力的驳斥证据是( )A.日本曾遭原子弹轰炸B.日本解放了亚洲人民C.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戮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知识点:抗战成功的缘故及意义9.1937年9月,国民党发布的由中国共产党提交《中共中央为发布国共合作宣言》:“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此刻,只有咱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6课抗日战争一、单选题1.(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
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2.(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背景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历史进程。
比如,我们依据1945年春中国政治发展态势,可以推断中共七大的主要决策是()A.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B.放手发动群众,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C.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乡村转向城市,实行由城市领导乡村的工作方式D.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3.(陕西省山阳县漫川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热潮,组建“禹贡学会”,在“明辨疆域,昭告国人,神州版图,不容强邻侵吞”这表明()A.政府抗战态度不明,疆域史地研究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B.重视国史研究是史学界的传统C.先进知识分子通过研究历史地理来为中国当时的现实服务D.先进知识分子呼吁抵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4.(山东省潍坊市2019届高考一模)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
这一变化主要源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D.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5.(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冲刺)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材料题:第16课抗日战争 含答案

材料题:第16课抗日战争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1937年中共洛川会议材料二读图:请回答:(1)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什么抗战路线?(2)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3)依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材料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三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剑桥中华民国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和日本停战投降的理由。
由此可见,当时日本政府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怎样?(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促使日本最终停战的具体原因。
参考答案1.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题注意回答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3)题要答出根本原因、外因等。
答案:(1)标志: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2)表现:①联共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②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入缅作战等战役;③争取国际援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3)全民族的抗战;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美国、苏联等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参战或世界人民的支持;战争的正义性. 2.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内容提取信息回答日本宣战和停战的理由,并从本质上理解日本政府对这场战争的态度;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联系材料概括出日本投降的原因。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小题专练:第16课 抗日战争 Word版含答案

第16课小题专练1、“十四年抗战”逐渐成为国内史学界的共识,凸现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下列史料,最能印证它的是( )A.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军在长春活埋了200多人B.1931年到1935年,我军在东北共伤亡169660人C.1933年到1937年,中国完成了沿海要塞区的建设D.中国迫使美英在1943年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2、1931年9月23日,蒋介石在《国府告国民书》中声明:“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这反映了( )A.蒋介石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消极抵抗政策B.国民党已经做好持久抗战的准备工作C.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国际形势正确判断D.国民政府对突发事件处理的观望态度3、东北抗日联军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领导人来自全国各地。
如抗联创始人、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是广东人,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是河南人,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是云南人,第二路军政委赵尚志是热河人,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是江苏人,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是四川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中共有组织地领导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B.日本侵略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促进了救亡运动高涨D.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由自发到自觉4、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再生》《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知识界纷纷就“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发表文章,各抒己见。
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A.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B.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C.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D.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5、下表为《抗日战争部分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从中反映了()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要战场B.国民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力军C.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有巨大牺牲D.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6、抗日战争初期,在武汉会战中,日军的《战斗详报》中记载:“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曾有一度陷入焦虑时期……中央部也无增援的余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6课 抗日战争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16课抗日战争一、选择题1.1937年10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道:“今谢晋元死守(上海)闸北一隅,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为荣誉之撤退,不必再作无谓之牺牲矣!”材料所反映的会战()A. 促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B.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C.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D. 首次表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的决心2.某同学制作抗战前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的网页,设置了“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个栏目。
如果要补充一个同类栏目,最恰当的是()A. 平型关大捷B. 百团大战C. 淞沪会战D. 滇缅战役3.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
”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B.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4.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事件是()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 九一八事变C. 卢沟桥事变D. 八一三事变5.“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铸成壕堑,有死无退”该材料直接反映了()A.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B.国共两党合作携手抗战C.中共领导敌后抗战D.抗战相持阶段的不利局面6.1937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
这表明国民政府()A. 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B.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C. 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D. 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7.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抗日战争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7·天津滨海期末)《新中华报》发文称“蒋氏的谈话,指出了团结的深切意义,承认了共产党人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这一文章出现的背景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国民大革命开始
C.抗战的全面爆发
D.国共间十年对峙
解析:C 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及国民大革命开始时蒋介石并非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故A、B两项错误;抗战全面爆发需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故C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民党多次“围剿”共产党的根据地,并不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
2.(2017·浙江湖州期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在亲自审定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敌军根据地,
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
”句中□□处应填入( )
A.南京
B.上海
C.太原
D.武汉
解析:B 根据材料“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对淞沪会战的指导,其中心为上海,B项正确。
3.(2017·云南昭通期中)1937年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奇袭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有力地支援了正在忻口前线阻击日军的国民党中央军。
这说明( )
A.八路军成为抗战的主力
B.国民党抗战完全依赖八路军
C.太原会战成为国共合作的典范
D.国共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矛盾
解析:C 题干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故选C。
A、B、D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
4.(2017·河南洛阳期末)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
”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淞沪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解析:D 通过材料中“华北”“主动”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D项正确。
5.(2017·贵州贵阳月考)1942年初,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进入缅甸作战。
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的直接目的是( )
A.营救被困英军
B.对日军形成包围
C.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D.配合英美军队反攻日军
解析:C 注意题干中“直接目的”这一限定,为了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故选C。
6.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在当年的综合战果报道中指出:“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 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
在交战的200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
在我方所收容的19.9万具敌遗体中,中共军也占半数。
”这表明( )
A.国民党正面战场连续溃败
B.国民党放弃了抗战
C.日本灭亡中国计划被粉碎
D.敌后战场作用重大
解析:D 日军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战占了七成五,“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说明敌后战场的存在,消耗了日军大部分精力,其作用非常巨大,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
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
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
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
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
家。
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战略上、作战方针和抗战路线等方面进行比较。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从主要援助国、援助通道及援助内容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物质、精神等方面分析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第(3)问,材料一反映中国抗战的民族性,国共合作抗日;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抗战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1)体现: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国共产党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国共产党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
(2)变化: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
影响: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特点:民族性: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双重性: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