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

合集下载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启示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分析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不稳定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生产的过剩,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

2. 经济危机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具体表现为:资本积累导致生产力的提高,引发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导致价格下跌,产生资本利润率下降的问题;随着资本利润率的下降,资本家会降低投资额度,这会进一步降低经济体系的运行速度,加剧经济危机的发生,最终导致经济体系的崩溃。

3.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当前的我国经济正在发生转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是,必须认识到资本积累和生产过剩是造成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要加强监管调控,避免过快的、过度的发展,同时注重发展新经济形态,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案例分析1.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并且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迫使政府加强监管,避免重演这场危机。

2.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过热的现象,政府不得不调控。

这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正在逐渐形成,违背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生产过剩的原则。

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监管,试图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避免引发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3. 印度洋国家汇率大幅下跌2018年,在特朗普政府挑起贸易战的背景下,印度洋国家货币的汇率大幅下跌。

这是由于全球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导致的,也反映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资本利润率不断下降的现象。

这一现象对世界各国经济都造成了波动,说明了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4. IPO暂停审核事件近年来,我国股市的IPO审核一度暂停,这是因为我国股市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的问题,违背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生产过剩的问题。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摘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盲目竞争,生产力发展与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主导消费品过剩,批发商业和货币信用的膨胀等。

这些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因此经济危机在我国也有发生的可能性,并不能因为我们消灭了资本主义就消灭了经济危机。

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就有经济危机的可能。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社会每过一定时期就爆发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具体地说,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成果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的表现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发展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爆发经济危机。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要消灭经济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可以说这是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根源的总概括,并将具体原因归结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表现上,但如今的研究目的,更在于揭示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经济现象。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原因的论述(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产生的,只要存在,危机就不可避免。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自1825年英国出现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时间就要发生一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数次经济危机。

表1列举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经济危机的次数。

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危机周期的长短不规则,周期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经济危机的程度有所减弱,但生产过剩和失业却成为周期中的经常现象;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期间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这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过度增发货币和扩大财政赤字造成的,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的论述1、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引发经济危机。

欧洲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对策

欧洲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对策

欧洲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对策欧洲经济危机是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一次重大事件,其影响范围广泛,涉及到欧洲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欧洲经济危机的原因复杂,其导致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欧洲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对策,旨在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欧洲经济危机的原因1.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欧洲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是欧洲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欧洲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危机进一步加剧。

欧洲国家大量借款,使债务水平迅速攀升。

一些欧洲国家的债务已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00%以上,这种债务情况对欧洲经济的影响非常恶劣。

2.高失业率欧洲的高失业率也是欧洲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欧洲的失业率在金融危机后急剧上升,其中西班牙和希腊的失业率甚至高达20%以上,这种失业率对于欧洲经济的发展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3.减少外部投资加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外部投资开始减少,并且对于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欧洲的就业率和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了严重影响。

4.欧债危机欧债危机是欧洲经济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欧债危机是一场债务危机,由于欧盟国家借贷累积外债和财政问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愈演愈烈,随后于2010年七月日爆发至欧盟区,进而引发欧洲的金融危机,促使一些国家被迫申请援助。

欧盟国家中有一些国家,如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因为其债务危机而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这种危机对于欧洲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二、欧洲经济危机的对策1.防范债务问题对于欧洲经济危机,最重要的应对措施是防范债务问题的再次出现。

欧洲各国政府应该长期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避免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不断累积,从而使债务危机不再成为欧洲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2.经济转型欧洲国家应该积极促进经济转型,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转型。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 知识清单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 知识清单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知识清单一、经济危机的背景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一战后的美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新技术和新发明不断涌现,汽车、电器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消费市场日益扩大。

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农产品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农村购买力不足。

其次,工业部门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

新兴工业发展迅速,而传统工业则面临困境。

再者,股票市场的投机狂热盛行。

人们盲目地投资股票,股价被严重高估,远远超出了实际价值。

二、经济危机的爆发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随后,股票市场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加,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正式爆发。

股票市场的崩溃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在危机爆发前,股票价格的上涨主要是依靠投机和信用扩张支撑的,而不是基于企业的实际盈利和经济的基本面。

当市场信心崩溃时,股价一落千丈,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导致股市崩盘。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也是经济危机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

许多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入股市,当股市暴跌时,银行资产大幅缩水,出现大量坏账和挤兑现象。

许多银行因此倒闭,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恐慌。

三、经济危机的表现1、生产急剧下降工业生产大幅萎缩,工厂纷纷倒闭,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

钢铁、汽车、建筑等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急剧减少。

例如,汽车产量从 1929年的 530 多万辆下降到 1933 年的不足 100 万辆。

2、失业人数剧增大量工人失业,失业率飙升至历史最高水平。

据统计,1933 年美国的失业率达到了 25%,约有 1300 万人失业,许多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境。

3、贸易萎缩国际贸易急剧下降,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导致国际贸易陷入混乱。

世界贸易额大幅减少,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关系受到严重破坏。

近代世界的大萧条与经济危机

近代世界的大萧条与经济危机

近代世界的大萧条与经济危机近代世界的大萧条是20世纪30年代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萧条的原因、影响以及对经济学和政策的启示。

一、大萧条的原因大萧条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

在此之前,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段繁荣期,股市投机热潮带动了股票价格的飙升。

然而,这种繁荣是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上,许多投资者借贷购买股票,形成了泡沫经济。

当股市崩盘时,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导致股票价格暴跌,投资者陷入巨大的债务危机。

此外,大萧条还受到了国际贸易的冲击。

1929年股市崩盘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其它国家也受到了波及。

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各国纷纷采取贸易限制措施,进一步削弱了全球经济。

二、大萧条的影响大萧条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许多国家陷入了经济衰退。

失业率飙升,工业产出下降,许多企业倒闭。

人们生活水平下降,贫困和社会不安加剧。

在经济学领域,大萧条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自我调节能够维持经济稳定,但大萧条的发生打破了这种观点。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促进就业和稳定。

政策层面上,大萧条促使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

例如,美国实施了“新政策”,通过公共工程项目和社会保障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国际社会也加强了经济合作,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来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三、大萧条给我们的启示大萧条的教训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往往是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经济结构的脆弱性。

在经济繁荣时期,应该警惕金融泡沫的出现,并采取措施加强监管。

此外,应该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减少对某些行业的过度依赖,以提高经济的韧性。

另外,大萧条也告诉我们国际合作是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各国应加强经济合作,避免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共同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

总之,大萧条是近代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美国经济三大危机及启示

美国经济三大危机及启示

美国经济三大危机及启示引言经济危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中的严重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曾经历了多次危机,其中三次被普遍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文将介绍美国经济的三大危机,包括大萧条、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危机,并总结各个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一、大萧条(1929-1939)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始于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溃。

这场危机导致了长达十年的高失业率、贫困和经济停滞。

经济原因大萧条的主要经济原因是金融体系的崩溃和投资大规模失败。

由于股市投机泡沫的破裂,大量投资者损失了巨额资金,导致资本市场崩溃,进而冲击了整个经济体系。

社会影响大萧条期间,失业率飙升,很多家庭陷入困境,贫困率上升。

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这种社会动荡间接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精神压力增加等。

启示大萧条给我们的启示是,金融市场需要监管,过度的投机行为会破坏整个经济体系。

同时,政府需要采取行动来稳定经济,例如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

二、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

这场危机源于次贷危机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导致全球金融体系陷入混乱。

经济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次贷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大量次贷贷款债务出现违约,金融机构面临破产风险,信用市场崩溃,进而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社会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财富损失。

许多人失去工作,房屋被抵押或被银行收回,个人和家庭陷入了财务困境。

同时,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许多国家也受到了波及。

启示2008年金融危机的启示是金融市场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和规范,以防止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

此外,金融教育和风险意识的提升也是重要的,个人和机构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财务和投资。

三、2020年新冠疫情危机2020年的新冠疫情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不例外。

欧美经济危机的启示与思考

欧美经济危机的启示与思考

欧美经济危机的启示与思考近年来,欧美经济危机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这场危机始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启示。

一、危机的根源欧美经济危机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的泡沫,二是政府的管制松散。

在次贷危机期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已经明显,但是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制约,导致泡沫的膨胀,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同时,政府的管制松散也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

政府应当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对金融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管,防止产生类似次贷危机的事件。

二、全球化所带来的危机全球化对于接受了全球化的欧美国家也带来了危机的风险。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使得资金和资源的流动更加灵活便捷,但是同时也使得全球经济的扰动更加频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生产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原先的制造业将在发展中国家转移,而金融资本则变得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变化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都带来了更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三、政府角色的思考危机期间,许多欧美国家的政府不得不采取挽救措施,包括银行救助、货币政策和经济刺激政策等。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挽回危机所造成的损失,使得国家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必须掌握经济命脉,加强对经济的监管和管理,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金融纪律,使得能够更加稳健地面对全球经济的挑战。

四、多元化的经济发展因为欧美经济危机是由金融市场的泡沫引发的,所以多元化的经济发展也是未来必须加强的一项措施。

过度依赖金融市场和投资活动很容易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

因此,政府应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制造业和其他实体经济行业的支持,以稳定经济的发展。

五、完善金融监管机制金融监管机制是确保金融市场稳健和金融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此,在未来各国政府应加强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细谈2008年经济危机

细谈2008年经济危机

细谈2008年经济危机细谈2008年经济危机一、引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是近代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

该危机由房地产市场泡沫和金融业的不良贷款及其衍生品交易引发,最终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本文旨在探讨2008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和教训。

二、原因分析1.房地产市场泡沫形成的原因2.金融业不良贷款及其衍生品交易的原因3.政府宏观调控不当三、影响分析1.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2.全球经济衰退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四、教训1.金融业监管的重要性2.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五、结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是一次教训深刻的事件,各国政府和企业应从中汲取教训,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宏观调控政策、重视企业风险管理,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摘要:2008年经济危机是自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

该危机的爆发源于美国次贷危机,其后果波及全球。

该危机引起了对全球经济体系的质疑,加速了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的批评浪潮。

2008年经济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房地产繁荣期。

此时,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通过推出一系列政策来刺激房地产市场。

此举导致了大量贷款的发放,其中包括“次贷”,即高风险的房贷。

这些次贷被捆绑成了各种金融衍生品,被投资者购买并转售。

这些金融衍生品的价值最初很高,但是当次贷违约率增加时,它们的价值迅速下降,许多投资者因此遭受巨大的损失。

当次贷违约率上升时,房价开始下跌,这使得一些借款人无法支付他们的房贷。

这些拖欠贷款的借款人无法继续支付房贷,导致了更多的违约,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迅速恶化,许多大银行宣布破产或被迫接受联邦政府的援助。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全球股市和货币市场下跌。

这使得其他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也陷入了困境,尤其是在欧洲和亚洲。

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这场危机很快波及了全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发挥竞争的作用同时要克服盲目
我国采取了许多防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 性, 这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
机的措施。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十年之后, 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 市场
据 世 界 银 行 数 据 显 示 , 2006 年 , 中 国 经 济 的作用不断增加, 竞争也越来越激 烈, 其
增长率超过 10 个百分点。
力的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大规 的生产者等。所有这些人的再生产同样要
模的生产, 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是在这样的 遭到破坏, 因为棉布的再生产是它们再生
条 件 下 进 行 的 : 一 方 面 , 广 大 生 产 者 的 消 产的条件。“即使在他们自己的生产领域
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 另一方面, 资本 里没有生产过剩, 就是说, 即使那里生产的
三 、市 场 经 济 必 然 存 在 经 济 危 机
产与消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时, 终于爆发
1997 年 7 月 爆 发 的 亚 洲 危 机 已 导 致 了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 并且波及到泰国、印度尼西 亚、
( 二) 在发挥竞争的作用同时要克服
日本和俄罗斯等国, 对我国也产生了负面 盲目性
影响, 既有金融影响, 又有经济影响, 为此
向运 动”。我 们 已 认 识 到 , 并 不 能 因 为 我 用, 为此国家必须加强货币金融手 段对经
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就可以对亚洲等金融 济的宏观调控力度, 控制信贷总规模。对
危机置之不理, 而这又进一步说明了经济 巨额借贷资本的虚假需求, 又促进了生产
危机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的恶性循环, 掩盖了生产的“过剩 ”, 当生
第五次
1969~1970 1970~1971
1971
1971~1972
第六次
1973~1975 1973~1975 1974~1975 1973~1975
第七次
1980~1982
1981
1980~1982 1979~1982
资 料 来 源 : 刑 涛 , 纪 江 红 :《世 界 上 下 五 千 年( 近 现 代 卷 ) 》北 京 出 版 社 ,
马克思的 《资本论》 和剩余价值学 危机的各种原因。
说, 包括其断言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
( 一) 加大对大型国有银行的监管
危 机的不 可避免论 , 都 反 映 为“自 由 资 本
1997 年 爆 发 的 东 南 亚 金 融 危 机 的 原
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值规律自然的 因, 部分来自于银行的风险监管缺乏经验
经济危机
美国 7 次
日本 7 次
德国 7 次
英国 7 次
第一次
1948~1949
1954
1952
1951~1952
第二次
1953~1954 1957~1958
1958
1957~1958
第三次
1957~1958
1962
1961
1961~1962
第四次
1960~1961
1965
1966~1967
1966
( 四) 正确处理积累基金内部生产性 建设中新增固定资本和新增流动资本的 关系
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和我国 的经验看, 在安排生产性建设时, 特别要 注意新增固定资本和新增流动资本之间 的合理比例, 不能只注意固定资本的投资 而忽视相应的新增流动资本的需要。否 则, 新增固定资本投产后, 将由于缺乏应 有的新增流动资本而无法正常扩大生产, 造成固定资本生产过剩, 生产力浪费, 从 而诱发经济危机。
2004 年 1 月
越频繁的资 本主义经济 危机表明, 资 本主义社会 和之间存在 着不可克服 的矛盾。
二、社 会 主义制度国 家也会出现 经济危机
马克思
2、盲目的竞争导致经济危机。恩格斯 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 , 因
说:“大 工 业 的 必 然 后 果— ——自 由 竞 争 很 而 便 有 了 要 消 灭 危 机 就 必 须 先 消 灭 资 本
的 交 换 能 力 , 限 制 工 人 的 工 资 ”, 以 便 最 滞, 就会使织布厂主的再生产遭到破坏, 除
大 限 度 地 增 加 剩 余 价 值 。 马 克 思 指 出 : 此以外, 还会影响别的生产者: 纺 纱者、棉
“构成现 代生产 过 剩 的 基 础 的 , 正 是 生 产 花种植业者、纱锭和织机的生产者、铁和煤
家为刺激经济增长, 过度增发货币和扩大 过需求; 供应不是太多, 就是太少, 它和需
财政赤字造成的, 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资本 求是永远不相适应的。”
主义基本矛盾。
3、 生 产 力 发 展 与 市 场 相 对 狭 小 导 致
( 经济危机。马 克思说:“以 资本为基 础的
收, 于是第四次经济危机爆发。
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发生经济危机的现实
表 2 1958~1995 年中国四次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
危机发生
经济萧条
经济复苏
经济高涨
第一次 1958~1960 年 1960~1962 年 1962~1963 年 1963~1966 年
( 1958~1968 年)
第二次 1978~1979 年 1980~1981 年 1982~1983 年 1984~1986 年
人是消费品的主要消费者, 另一方面, 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
“每一个 资本家 都 知 道 , 他 同 他 的 工 人 的 的概念本身中”。
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 并且希
4、主要消费品过剩导致经济危机。以
望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费, 即限制工人 棉布为例, 如果棉布充斥市场, 造成市场停
失业却成为周期中的经常现象; 经济危机 律是: 供和求总是力图互相适应, 但是正
与通货膨胀相结合。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 因为如此, 就从来不会互相 适应。双方 又
济危机期间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 重新脱节, 并转而成为尖锐的对立。供应
并存的“滞胀”局面。这是由 资本主义 国 总是紧跟着需求, 然而从来没有 刚好满足
在促进我们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重
市场经济给予我国很多商机和无限的 复建设问题。重复建设体现了竞争的盲目
机会, 商业服务业繁荣昌盛, 过分乐观的 性。因此, 从中央到地方到企业都要建立
G D P 增长率, 让国人很是欣慰地重复着已 有 效 的 市 场 调 查 机 制 、预 测 机 制 , 及 时 掌
关键词: 经济危机; 市场经济; 社会主 义制度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社会每过一 定时期就爆发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马克 思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 具 体地说, 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即生产 的社会性与生产成果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 它的表现是: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 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 盾; 生产力发展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 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 程度就必然爆发经济危机。因此在马克思 看来, 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是 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要消灭经济危 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可以说这是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根源的总概括, 并将具 体原因归结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表 现上, 但如今的研究目的, 更在于揭示经济 危机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经济现象。
正向运动规律的结果” 是一个科学的结 及合适的制度。近几年全国经济繁荣, 生
论。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也包括社会主 产企业在市场规模的作用下按照自身的
义 社 会 , 它 干 预 市 场 的 做 法 , 在 政 治 经 济 规律不断发展和膨胀。而在企业 、商业膨
学原理 上, 则反 映 为“推 动 价 值 规 律 的 逆 胀发展中, 银行信用又起了推波助澜的 作
已吃掉了国有银行全部自有资本金, 使金 商品生产社会都普遍存在的现象, 其结论
融系统 100% 负债。同时, 向国营企业倾斜 对所有的这类社会都适用。
和“贷款发工资”等保稳定的政 治任务又
四 、关 于 经 济 危 机 的 应 对 政 策
进一步迫使银行贷出的资金逾期难以回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 社会主义市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马克 思关于 经济危机原因的论述
( 一)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 产生的, 只要存在, 危机就不可避免。从资 本主义发 展的历史 看, 自 1825 年英 国出 现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以 来, 每隔一定时间就要发生一次。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 了数次经济危机。表 1 列举了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战后经济危机的次数。 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 危机周期的长 短不规则, 周期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经济危机的程度有所减弱, 但生产过剩和
有越来 越频繁的 特征 。其 中 , 1994~1995 济危机突发的时候。有效地避免和弱化经
年爆发的第四次危机与前三次滞涨型危 济危机, 是政府所必须面对的。马克思的
机不同, 这是一次信用过度膨胀导致的 通 《资本论》研究的其实不单是 个性的自 由
涨型危机, 连续八年的财政向银行透支, 资本主义社会, 而是共性的自然状态下的
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生产扩大与 数量没有超过棉布工业销路畅通时所确定
工人消费低水平并存, 这样, 一旦生产普 的合理的数量, 这种情况也会发生。”
遍超过了主要来自工人的有限需求和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很
费, 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多, 以上仅从四个方面加以阐明。而越来
表 1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发生次数
快 就 达 到 十 分 剧 烈 的 地 步 ”,“ 竞 争 的 规 主义的结论。若是这样, 消灭了 资本主义
5 8 2008
经济观察
制度, 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 不代表没有危机, 只要有市场竞争就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