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_罗跃嘉

合集下载

心理学进展心理学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实践

心理学进展心理学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实践

心理学进展心理学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实践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不断地取得进展,并涌现出前沿的理论和实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方面的新理论和实践。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进展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认知过程与神经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研究者通过使用脑成像技术和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揭示人类思维和感知的神经基础。

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关于大脑可塑性的发现。

大脑可塑性是指大脑的神经元和神经连接能够根据环境刺激和经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研究发现,大脑可塑性在学习、记忆和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认知神经科学还揭示了乐器训练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即学习音乐乐器能够促进大脑活动和处理音乐的能力。

另外,认知神经科学也在探索人类感知和认知的新理论。

比如,在面孔识别领域,研究者提出了“级联神经元模型”,该模型认为人脑中的神经元在识别面孔时是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工作的,从而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够准确地辨认出不同的面孔。

二、社会心理学的进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情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近年来,社会心理学研究在探索群体行为和跨文化心理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群体行为研究重点关注群体决策和合作行为。

一项关于群体智慧的研究表明,当群体中具有多样性的成员进行决策时,往往能够得出更具有准确性和创新性的决策。

这是因为多样性能够带来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从而促进群体的集体智慧。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则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过程。

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价值观念、情感表达和决策行为上存在差异。

例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体主义和自主性。

这些差异对人们的认知和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心理治疗的前沿实践心理治疗是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过程。

在心理治疗领域,一些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正在不断涌现。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认识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发展取得了大量的进步。

人们对于自身身体和心理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对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和探索也越来越广泛。

认知神经科学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以精神、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学为主要研究领域。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现状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知功能和大脑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

这个领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使用脑成像技术,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一个人在进行某项认知任务时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

目前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许多领域。

例如,在婴幼儿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人员会研究婴幼儿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以及其大脑神经系统的发展情况。

在注意力、学习和记忆等领域,研究人员会通过脑成像技术研究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

还有其他研究领域涉及情绪、决策制定、意识和语言等方面。

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趋势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未来,这个领域的研究将继续拓展,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未来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趋势。

1. 神经再生技术神经再生技术是最新的热门课题之一,它可以帮助治疗突发性的大脑损伤,如中风、脑震荡等,从而恢复神经功能。

通过神经再生技术,科学家们可以使用再生细胞、脑干细胞和神经细胞等,培养和发展出新的神经元,从而修复大脑。

2. 认知计算认知计算是一种结合了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学科。

它尝试模拟人类大脑的认知过程,发现人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所采用的思考方式。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脑的认知过程,同时也可以构建出更好的人工智能。

3. 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有了更多的数据进行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也不例外,人们使用大数据的方法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更多的神经元、神经元联结的情况,并发现关键的活动模式。

神经科学与精神疾病研究的新进展

神经科学与精神疾病研究的新进展

神经科学与精神疾病研究的新进展近年来,神经科学与精神疾病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进展。

通过深入研究大脑的结构与功能,科学家们对于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介绍神经科学在精神疾病研究方面的新发现,并探讨这些进展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一、基因与精神疾病过去几十年来,基因研究在精神疾病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人员发现许多精神疾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双生子研究揭示了精神疾病的遗传风险,特别是对于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特定基因变异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等神经发育相关的疾病存在联系。

这些研究为精神疾病的病因解析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大脑成像技术的发展随着大脑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能够更加直观地研究精神疾病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观察到不同精神疾病患者的大脑活动模式的差异。

例如,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执行认知任务时,大脑的连接性模式出现异常。

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精神疾病的脑机制,并为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神经递质与精神疾病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化学信使分子。

研究表明,神经递质在精神疾病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多巴胺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的关键神经递质之一。

通过研究多巴胺系统异常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这些发现在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四、脑电图与脑磁图的应用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是记录大脑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技术。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诊断癫痫等脑电活动异常的疾病,也可以用于研究精神疾病的神经电活动模式。

通过对大脑电活动的监测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精神疾病患者特有的脑电波纹。

这些发现为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五、深度脑刺激技术的应用深度脑刺激(DBS)技术是一种通过向大脑特定区域传递电刺激来调节神经活动的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突破神经病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突破神经病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突破神经病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突破:神经病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神经学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这些新突破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为您介绍神经病学研究领域中的最新成果。

1. 基因治疗的突破性进展基因治疗是近年来神经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

通过修改患者的基因,科学家们试图纠正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异常基因表达。

例如,在遗传性疾病中,通过修正患者的DNA序列,可以阻止疾病进展。

在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利用CRISPR技术定向编辑基因,有望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2. 人工智能在神经病学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热门话题。

神经病学领域也不例外,人工智能的应用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研究人员可以分析海量的病例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还缩短了诊断的时间,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机会。

3. 光遗传学的应用光遗传学是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已经在神经病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果。

通过使用遗传编码的光敏蛋白质,研究人员可以精确操纵和控制神经元的活动。

这一技术为我们深入了解神经回路的功能和异常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研究人员利用光遗传学技术,成功地解决了一些难以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为神经病学治疗的新方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4. 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神经影像技术在神经病学的诊断和研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全面、准确的疾病评估和诊断手段。

通过融合结构、功能和代谢等多种影像信息,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机制,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可以非侵入性地评估神经纤维的完整性,为白质病变的检测和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

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

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简版评论作者:崔芳南云罗跃嘉时间:2010年9月02日来源: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路径:首页» 心理咨询» 经典精神分析» 共情Empathy标签:共情脑成像神经基础精神障碍认知神经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250~254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50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崔芳南云罗跃嘉(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摘要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感受及理解,它在人类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脑成像技术为研究共情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发现了共情的关键功能脑区。

基础与临床的实验证据表明,更好地理解共情的神经机制对于孤独症、反社会人格等精神障碍有重要的意义。

该文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共情,神经基础,脑成像,精神障碍。

分类号B8421什么是共情1.1 共情的定义共情(Empathy)指的是对他人情绪和精神状态的理解及对其行为的推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

Singer 提出共情是指这样的能力:1)产生共情的人处于一种情绪状态下;2)这种情绪与另一个人的情绪是同形的;3)这种情绪是通过观察或者模仿另一个人的情绪而产生的;4)产生共情的人能意识到自己当前情绪产生的原因在于他人而非自身[1]。

对共情的认识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其中Gladstein于1983年提出的两成分理论影响最大。

这种理论认为共情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其中前者指的是对他人目的、企图、信仰的理解;后者指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受[2]。

对共情的定义及划分存在着很多不同看法。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共情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是研究者的出发点不同。

相信这种争议在短期内很难结束。

只有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去寻求更加贴切,更加本质的理论解释。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也不断深入。

其中,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大脑与心理认知的学科,对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潜力。

本文将从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概念、研究方法、应用前景三个方向,全面探讨这门学科的现状和未来。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概念认知神经科学是指研究大脑的神经机制和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大脑和认知过程被看作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即认知过程就是脑功能的表现。

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情感、语言、注意、思维等方面,这些方面都是由大脑神经元间连接和信息传递实现的。

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中,脑成像技术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可以通过扫描人脑的活动来了解人类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

目前,常用的脑成像技术有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脑电图(EEG)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等。

这些技术能够直观地显示脑的结构和功能,并能够探究某些认知事件与脑区之间的功能关系。

除了脑成像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行为研究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中。

比如,使用眼动仪来研究人类的注意力、学习、感知等认知特征;利用反应时间、反应精准度、错误率等指标,来研究人类的记忆、情感、决策等认知特征。

三、认知神经科学的应用前景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它的应用前景也愈来愈广阔。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应用方向。

1.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脑神经系统逐渐退化、功能下降、失去正常功能的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等。

认知神经科学能够通过对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及时发现疾病的病理变化,并能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比如使用脑-机接口技术,能够实现将人工智能算法通过脑-机接口无缝连接到人的感觉、运动与认知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实现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

2.互联网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需求也与日俱增。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趋势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趋势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趋势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认知的一门科学。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不仅促进了我们对大脑和心理健康的理解,也实现了诸如大脑机器界面等领域的技术进步。

然而,认知神经科学仍在发展、进化和创新。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有望看到什么样的重大突破。

I. 神经成像技术将继续发展神经成像技术已被用于许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并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大脑神经基础。

仪器例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以及电生理学记录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科学实验,鉴别在神经系统中的活动和计算。

但是,这些设备仍在不断改进,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很可能能够看到更精确的神经成像技术。

II. 机器学习挖掘神经数据由于神经科学实验产生的数据已经越来越大,且与原始的神经科学问题强相关,因此发展机器学习算法来处理这些大型数据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向。

机器学习能够发现重要的模式和结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怎样这些模式和结构与心理功能和行为相关。

这种类型的数据分析也无疑将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

III. 神经修饰和药物治疗当我们理解大脑中的神经环路时,人们也逐渐了解可用的药物,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这些环路。

还有正在研究的新方法,例如光遗传学和光学记录,这些方法可以用于特定的突触单元,以精确地操纵它们。

在未来几年,这些方法可能会导致更精确的神经修饰技术和更多有效的药物治疗。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帮助某些心理病患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以及提高某些人的认知能力,如工作记忆、学习记忆等。

IV. 大脑机器接触:未来的科技应用神经机器接口技术是指将人体神经系统与外部设备接口连接,使人类能够控制外部设备或者外部设备能够读取脑信号并做出相应的控制。

脑机接口技术有望被用于许多应用,如智能假肢、脑电游戏、远程控制智能设备等。

脑机接口技术还有望实现肢体残疾患者的康复,使其能够通过意识来控制假肢等。

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名单(共27个分会)2012年6月20日调整,带*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哲学与社会学分会(11人)主席:韩震副主席:杨耕*委员:张曙光李祥俊廖申白江怡严春友朱红文徐文明李建会吴玉军秘书:吴向东2.经济与工商管理学分会(13人)主席:赖德胜副主席:沈越委员:杨澄宇赵春明高明华王善迈李翀李实贺力平杨晓维李宝元胡必亮张琦秘书:赵敏3.法学分会(13人)主席:赵秉志*副主席:卢建平熊跃敏委员:韩赤风李希慧刘志伟宋英辉吴海航吴宗宪夏利民徐胜萍张桂红张远煌秘书:张红4.政治学分会(7人)主席:李兴副主席:张胜军孙津委员:马振清尚九玉孙秀民张汝立秘书:邢爱玲5.教育学一分会(13人)主席:郑新蓉副主席:李家永委员:杜育红洪成文刘焱刘宝存毛亚庆庞丽娟韦小满肖非俞启定徐勇王工斌秘书:黄欣6.教育学二分会(15人)主席:丛立新副主席:刘恩山毛振明委员:郭华郭玉英刘淼李晓东马卫东王本陆王磊王民王蔷张小梅朱文芳秘书:黄欣7.心理学分会(13人)主席:陈英和副主席:周仁来委员:车宏生金盛华刘力刘儒德刘翔平姚梅林方晓义舒华许燕伍新春辛涛秘书:马瑞杰8..认知神经科学分会(11人)主席:舒华委员:林崇德罗跃嘉董奇* 王耘刘嘉姚力李武陶沙李小俚朱朝喆秘书:陈灵娟9.体育学分会(11人)主席:毛振明副主席:杨国庆委员:殷恒婵乔德才张建华王建华姚明焰贾齐张德福高嵘孙璞秘书:宋湘勤10.中国语言文学分会(15人)主席:张健副主席:李国英过常宝委员:李春青董晓萍* 蒋原伦邹红刁晏斌李运富郭英德荣晶刘洪涛张和生朱志平韩格平秘书:李秋月11.外国语言文学分会(9人)主席:程晓堂副主席:苗兴伟委员:王焱华王蔷张冰张政宛金章武尊民夏忠宪章燕翟东娜秘书:李继强12.艺术学分会(11人)主席:周星*副主席:路春艳委员:于丹黄会林郭兰兰肖向荣邓宝剑古棕张智华史可扬周雯秘书:邵峰13.历史学分会(9人)主席:杨共乐副主席:李帆委员:郑师渠瞿林东晁福林* 耿向东易宁张越宁欣秘书:臧文旭14.数学分会(9人)主席:保继光副主席:洪文明委员:邓邦明丁勇黄海洋李杰权李仲来卢广存袁荣秘书:王琦15.物理学分会(11人)主席:冯世平*副主席:韩德俊委员:张丰收程国安郭新恒谢柏松郑志刚郭文安马永革聂家财周静秘书:王一红16.化学分会(15人)主席:方维海副主席:刘正平成莹委员:赵孔双黄元河范楼珍胡劲波谢孟峡汪辉亮杨晓晶王科志张俊波贾红梅郑积敏卢忠林秘书:李红霞17.天文学分会(7人)主席:何香涛委员:张保洲朱宗宏陈黎毕少兰付建宁张同杰秘书:张竹梅18.地理学分会(9人)主席:刘宝元副主席:李晓兵葛岳静委员:戴永久方修琦杨胜天史培军高尚玉高琼秘书:董瑾19.生物学分会(13人)主席:任海云*副主席:翟永功成员: 王英典何大澄张俊杰邱小波崔宗杰韩生成魏群樊小龙朱旭东张雁云张金屯秘书:黄晨西20.系统科学分会(7人)主席:狄增如*副主席:郑志刚委员:李红刚王有贵李克强韩战钢樊瑛秘书:樊瑛(兼)21.信息科学分会(9人)主席:周明全副主席:黄荣怀委员:何克抗姚力孙波冯速郭平余先川陈丽秘书:刘金彪22.环境科学与工程一分会(13人)主席:杨志峰*副主席:沈珍瑶竺建荣委员:刘新会何孟常毛显强杨晓华林春野全向春欧阳威李迎霞白军红张妍秘书:苏俐雅23.环境科学与工程二分会(11人)主席:许新宜副主席:宋永会王金生委员:郑丙辉李发生刘征涛徐宗学王红旗丁爱中王会肖滕彦国秘书:滕彦国(兼)24.管理学分会(11人)主席:唐任伍副主席:张秀兰委员:杨冠琼汪大海董藩王建民李永瑞耿骞靖培栋徐月宾胡晓江秘书:宋晓娟25.统计学学位分会名单(7人)--2012年1月新增主席:邱东副主席:李勇成员:尹恒张永林宋旭光张余辉郑小谷秘书:吕光明26.生态学学位分会名单(11人)--2012年1月新增主席:张大勇副主席:刘静玲成员:张正旺林魁牟溥牛登科郑光美娄安如葛剑平牛翠娟唐海萍27.专业学位分会(21人)主席:董奇副主席:石中英周明全委员:马健生郑国民唐任伍张秀兰毛振明王宜文沈珍瑶李晓兵程凤春高明华赵秉志* 张和生苗兴伟赵孟营李勇赵春明许燕过常宝秘书:白海玲挂靠单位:研究生院(注:专业学位分会下设15个评审组,具体名单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3):430~43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430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罗跃嘉1,2 古若雷1 陈 华1 黄 淼2(1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2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摘 要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社会认知现象的交叉学科,目前已经形成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生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

该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情绪、情绪障碍、自我意识、经济决策、道德等方面的脑机制研究,临床研究和脑成像研究表明,恐惧、厌恶、愤怒、惊讶、快乐、悲伤等基本情绪在表达和识别上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孤独症与“男性脑”的特征相关,抗抑郁药百忧解对抑郁症儿童的治疗作用;在自我意识的研究领域,自我概念产生的脑区定位、灵长类的自我意象、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概念变化等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决策的研究最近成为亮点之一,主要包括强互惠合作、风险决策、跨期选择以及品牌决策等方面;在道德的脑机制研究中,重点涉及了道德判断与捐赠行为的神经基础。

文章最后展望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情绪调控,情绪障碍,自我意识,经济决策,道德。

分类号 B845;C91社会认知神经科学(Social cognitive neuro- science, SCN )是一门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社会认知现象的交叉学科。

通过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从社会、认知和神经三个水平研究纷繁复杂的社会情绪现象[1]。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主要指功能性脑成像(fMRI, EEG/ ERP, MEG , PET )、神经心理学病人的临床分析;社会认知现象包括情绪调控、态度改变、刻板印象、决策、道德、自我意识,以及情感障碍和各种社会认知障碍等。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越来越受各国研究者的重视。

2006年初创刊了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杂志;2007年10月在美国召开的心理生理学年会的17个专题研讨中,就有10个是社会认知的内容;在美国MIT 、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NIMH 、芝加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伦敦大学学院(ULC )等国际知名院校都相继成立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所、系、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国内也在近年开始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并出现了一些良好的势头:①开展研究的单位越来越多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收稿日期:2007-12-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698, 30325026),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重点项目(106025)资助。

通讯作者:罗跃嘉,E-mail: luoyj@重点实验室开展了情绪与认知、情绪调控及其情绪障碍干预、人格、社会认知与行为的发展、青少年的异常社会行为等研究,建立了中国情感材料库,近3年来发表了20多篇相关国际论文;北京大学心理系在自我意识、共情、归因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经济决策行为、国民心理和谐指数的构建等方面也在进行研究;其他,例如西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以及一些医学院校也开始进行此类研究。

②国家投入增加 目前,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在863项目、国家支撑项目、重点项目方面,针对情绪疾病、社会认知开始安排了一些项目。

③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目前,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经建立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向,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了10余位教授和研究人员,建立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心理所也有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室;西南大学建立了以认知与人格为研究核心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Neurosci, Neuron, PNAS 等最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发表了有关情绪、情绪障碍、自我意识、经济决策、道德等方面的脑机制研究报告以及部分综述,反映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

1 情绪与情绪调控的神经基础恐惧、厌恶、愤怒、惊讶、快乐、悲伤等六种基本情绪在表达和识别上具有普遍性,近年来研究第16卷第3期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431-不同情绪识别的神经基础及其部分分离的临床研究和脑成像研究逐渐增多[2]。

恐惧:当个体产生恐惧体验时,海马(外显记忆功能区),杏仁核(情绪唤醒区),前额皮层(工作记忆区)这三个脑区在起作用;很可能是即时呈现的恐惧刺激,激活了海马和杏仁核,然后在前额皮层中同时表征、相互整合后而产生的,其中杏仁核是恐惧情绪体验中一个相当关键的结构。

厌恶:通过脑损毁和fMRI等手段发现,厌恶情绪激活的脑区有脑岛,基底神经节,纹状体。

惊奇:惊奇根据刺激的不同,其激活的脑区有所区别:如果刺激物是负性的,那么激活的脑区为杏仁核右腹侧;如果刺激物是正性的,那么激活的脑区为腹内侧前额叶皮质。

悲伤:被试在悲伤的情绪中,前额叶皮层中部,额下回,颞上回,楔前叶(precuneus),杏仁核,丘脑等活动都有所增强。

愉快:在愉快的情绪下参与活动的脑区有:下丘脑(hypothalamus)前额叶皮层(PFC),杏仁核,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

额前回,前额叶背外侧,后扣带回,颞叶,海马,丘脑,尾状核(caudate)。

愤怒:对于愤怒的研究表明愤怒与杏仁核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更多的是把愤怒和恐惧联系在一起研究,单纯研究愤怒脑机制的很少,也不成熟,有人认为与额叶、扣带前回有关。

2 情绪障碍2.1 有关孤独症的研究孤独症患者最突出的特征是存在人际交往的巨大障碍,他们往往存在语言问题,不会撒谎,语言单调;言行举止像低龄化,60%智力落后、20%的智商低于35,能感知细节和理解事实,但不能感知整体和理解概念,不能知觉面部表情。

Hans Asperger 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关于孤独症的一个理论——极端男性脑(Extreme Male Brain, EMB)理论,认为孤独症患者的脑是典型的男性脑。

fMRI研究证实,孤独症儿童的大脑皮层较正常儿童大,而且其扩张部分是由于灰质、而不是灰质的增多,他们的杏仁核也增长较快,提供了支持EMB的证据。

出生前如置于雄激素的环境,女性脑也会呈现男性化的倾向,而男性和女性在脑结构上的区别和出生前雄激素的多少有关[3]。

EMB是否和出生前的雄激素异常有关?目前还在研究中。

孤独症患者的脑区中,支持高级认知功能的连接较少;在尸检和脑扫描中发现,孤独症患者脑部的杏仁核、海马区域较小,但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孤独症与遗传明显有关,估计有5到20个基因与孤独症有关,现已重复得到的结果是第7对染色体上的基因与孤独症相连(有趣的是,这个区域已经被公认和语言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之中[4]。

2.2 有关抑郁症的研究Couzin通过个案探讨了抗抑郁药百忧解(Pazoc)对抑郁症儿童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5]。

抗抑郁药通常仅能帮助70%的服用者,这些药物是通过增加神经递质5-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的量来实现其疗效的。

这些年对抑郁症的病因依然还处于探索中,临床上只能通过各种不同的药物来进行尝试。

2.3 脑损伤的性别差异两性之间在精神障碍上存在不争的差异:女性易患抑郁症,男性易患精神分裂症;女性有更多的焦虑,男性表现出更多的反社会行为;男性易成嗜酒和吸毒,女性有更多的进食障碍;甚至在自杀上也存在差异,女性更多地尝试,男性的自杀成功率高。

这些差异和两性脑的差异有关。

女性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

研究表明,应激反应和性激素有关,其中,一定水平的睾丸素对于应激反应有重要的作用,用动物和人所做的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脑成像研究发现,当呈现恐惧面孔时,女性比男性激活了更多的杏仁核;在处于应激状态时,女性的前额叶皮层区有更强烈的反应,而该区域是产生焦虑、抑郁的一个关键。

此外,性激素和攻击性有关,在认知方面两性脑也存在着差别。

脑的性别差异所导致的两性情绪障碍的差异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这对于了解不同情绪障碍的脑区域定位、神经递质等有重要的帮助[6]。

3 自我意识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的是个人认知中与自己本身有关的内容,是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个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一般认为,自我概念包括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意象、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内容。

近年的热点包括以下几个方向:自我概念产生的脑区定位;灵长类的自我意象;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概念变化。

Lou等[7]使用PET与TMS技术,在与自我评价有关的脑区研究中,呈现一系列形容词,要求被试判断这些词是否适于形容被试自己、被试好友或公众人物。

结果发现,做出的判断与被试自身密切程度越高,在回忆时,顶叶皮层内侧的激活程度就越高。

类似的fMRI实验发现与自我评价相关的主要脑区-432-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是内侧额回[8]或腹内侧前额叶[9]。

Friederich 等人[10]向年轻女性被试呈现杂志上的模特儿照片,要求被试比较自己与照片人物的体形。

fMRI 扫描发现,被试在作体形比较时,显著激活了梭状回外侧、右顶叶内侧、内侧额回以及扣带前回。

图1 自我意象的动物实验 [11]2岁以上的人类或猿类(包括黑猩猩和大猩猩)在面对镜子时,未经训练就能意识到镜中的是自己,即具有自我意象(self-image )。

在一项动物实验中[11],要求猴必须通过实时视频观察自己的动作,以取得食物(图1)。

他们在狐猴脑部植入电极,监测到了顶叶内侧脑区的体觉和视觉神经元的激活。

这些神经元对应于特定感受野,与狐猴直接观察自己的手时激活的神经元是一致的。

对精神病患者调查发现,病人的自我概念与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印象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病人的自我评价越高,医护人员对他的合作性和情绪稳定性的评价越差,表明精神病患者的自我概念是扭曲的。

让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评价。

结果发现,其中40%的病人高估了自己,24%低估自己。

低估者的抑郁程度普遍较高,而他们的认知能力受损程度反比高估者小[12]。

4 经济决策的脑成像研究近年来,经济决策的脑成像研究成为大家关注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强互惠合作、风险决策、跨期选择以及品牌决策等方面。

常用实验范式包括信任游戏、最后通牒游戏、讨价还价、赌博游戏、公共产品、免费搭便车等。

在“强互惠合作”研究中,在信任游戏中,King-Casas 等[13]发现尾状核活动的峰值时间会随着游戏的进程发生改变,当决策双方在游戏初期彼此没有任何了解时,尾核活动的峰值出现于当对家做出信任决策时;而当对家逐渐建立声望,尾核活动的峰值提前到预期对家会给出信任决策时;实验结果拓展了社会偏好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