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流域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

合集下载

云南高原湖泊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的分布

云南高原湖泊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的分布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体理化指标 6个湖泊不同样点的理化指标的平均值 (表 1)
显示 , 研究期间滇池的总磷 (TP)、总氮 (TN)和 chla 均高于其它湖泊 , 依据 Lowe[ 10] 等的标准 , 这些湖泊 的营养状况不同 , 从寡营养型到超富营养型都存在 其中 。 2.2 底栖藻类的现存量 (Chla)和底栖硅藻密度
BenthicAlgalCommunitiesDistributioninthe LittoralZoneofYunnanPlateauLakes
PEIGuo-Feng1, 2 , HUZheng-Yu1 , LIUGuo-Xiang1 *
(1.InstituteofHydrobiology, 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Wuhan 430072, China; 2.CollageofLifeSciences, 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2, China)
指标 Indices
TN(mg/L) NO3 -N(mg/L) TP(mg/L) PO -P(mg/L)
4
pH 温度 (℃) Temperature 电导率 (μs/cm2 ) Conduction Chla(μg/L)
表 1 6个湖泊的理化参数 Table1 Physicaland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the6 lakes
阳宗海 YangzongLake
0.192 ±0.002 0.059 ±0.002 0.018 ±0.002 0.006 ±0.002
8.2 ±0.5
16 ±1.2
17 ±2
17 ±1.5

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

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

第33卷第4期2012年 7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ofHydroecologyVol.33,No.4 Jul. 2012 收稿日期:2012-05-03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105 01 001)。

作者简介:卫志宏,1961年生,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生态和水环境研究。

E mail:dlzsts@yahoo.com.cn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卫志宏,张利仙,杨四坤,吕兴菊,朱 江,窦嘉顺(中国大理洱海湖泊研究中心,云南大理 671000)摘要: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对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进行了周年调查。

结果表明,洱海常见浮游植物有7门、80属、115种;其中,蓝藻门24种,硅藻门16种,绿藻门65种,金藻门和隐藻门各2种,甲藻门和裸藻门各3种。

春季以钝脆杆藻(Fragilariacapucina)、直链藻(Melosira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acuta)为优势种;夏季以直链藻、小环藻(Cyclotellasp.)、转板藻(Mougeotiasp.)、尖尾蓝隐藻、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wesen bergii)、乌龙藻(Woronichiniasp.)为优势种;秋季以乌龙藻、游丝藻(Planctonemalauterbornii)为优势种;冬季以游丝藻、水华束丝藻(Aphanizonmenonflos aquae)、钝脆杆藻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低,最高值出现在11月,达5899.17×104个/L,最低值出现在2月,为339.21×104个/L。

与历史资料相比,近年来洱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降低,蓝藻水华优势种由鱼腥藻转变为微囊藻和乌龙藻,绿藻门细胞数量占浮游植物细胞总数量的比例持续增加。

关键词: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演替中图分类号:Q1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075(2012)04-0021-05 浮游植物作为湖泊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在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湖泊的水质状况;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演替变化与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息息相关,其群落的组成和分布对湖泊环境的变化起指示作用(沈会涛和刘存歧,2008)。

洱海湖滨带底泥氮、磷及有机质

洱海湖滨带底泥氮、磷及有机质

洱海湖滨带底泥全氮、全磷及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摘要:研究了TN、TP和OM在洱海湖滨带底泥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w(TN)、w(TP)、w(OM)均值分别为1832mg/kg、866mg/kg、17.0g/kg。

大湖湾及周边村落密集的湖滨区总氮、有机质含量较高,周边村落密集的湖滨区总磷含量较高。

洱海湖滨带沉积物污染层平均深度为14cm,湖湾及废弃鱼塘沉积物较厚,平均达107cm。

湖湾及废弃鱼塘区底泥在表层40cm范围内,总氮和有机质的累积约1.5倍、2倍,村落密集区湖滨带的沉积物在40cm范围内,总氮和有机质的累积近3.2倍和6.8倍。

关键词:洱海湖滨带底泥空间分布特征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s,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in Sediment of Lake Erhai's LakeshoreYin Yanzhen1,Wang Miao1,Zheng Zhao21.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Nanyang,4730002.Nanya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Nanyang,473000Abstract:Spatial variations oftotal nitrogen(TN), total phosphorus(TP) and organic matters(OM) in sediment were investigated in lakeshore of Lake Erhai in 2009.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sediments pollution are high that the mean value of w(TN),w(TP) and w(OM) (10cm)was 1832 mg/kg, 866 mg/kg and 17.0 g/kg.Sediments had high total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concentration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large bays and the places closed tothe villages whilesediments has high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places closed to villages.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ickness of pollution sediments is thin which the mean thickness is only 14 cm. Sediments from the bay and abandoned fish pond has higher thickness pollution layer. The pollution layer reached 40cm mean value. Accumulation of total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in 0- 40 cm depths sediments from the lake bay and abandoned fish ponds was about 1.5 times and 2 times, and it was nearly 3.2 times and 6.8 times respectively from the lakeshore surrounded by intensive villages .Keywords: Lake Erhai; Lakeshore;Sedi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湖泊底泥不仅是水体营养盐的汇,一定条件下,还能再释放营养盐,从成为上覆水体富营养化的源。

洱海水质与底栖动物多样性监测科考报告

洱海水质与底栖动物多样性监测科考报告

洱海水质与底栖动物多样性监测科考报告作者:李卓然王政杰李汉卿史宇航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6期摘; 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水源地湖泊之中,对茈碧湖、西湖、海西海三个湖泊的底栖动物多样性监测和水质关系进行研究。

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与水质营养水平呈现反趋势。

关键词:底栖动物;水质;物种多样性;多样性指数滇池作为云南省第一大淡水湖,昆明市位于滇池上游,生活污水大量排放至滇池导致滇池近年来污染严重。

而洱海作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来水质也不断下降,同时,洱海位于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地区。

所以保护洱海的同时也保护了滇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故而我们开展了此次“水质与底栖动物多样性监测”科考活动。

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类群。

底栖动物具有区域性强,迁移力弱,不同种类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等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底栖动物在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加速水滴碎屑的分解,促进泥水界面的物质交换和水体的自净。

所以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是评判水质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对其生活的水质的影响规律。

同时,我们也提出假设,水质与底栖动物多样性成正相关。

I; 研究方法1.1 研究地点洱海水源地湖泊(茈碧湖、海西海、西湖)1.2 研究工具彼得逊采泥器、手持式水质监测仪、分层采水器、索博网1.3底栖动物的采集和后处理首先在洱海的源头湖泊,从Google Earth上在三个湖泊中标明8个不同的样点,后坐船到个个样点。

首先使用采泥器在湖底取泥,用索博网洗泥以至于网兜里只剩下沙子与底栖生物。

同时使用水质检测仪实时监测水质,使用采水器测量个个样点的湖底深度并取水。

在实验室里,从沙子中找出底栖生物配合显微镜辨别物种,同时分析水质。

1.4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在实验室里,从沙子中找出底栖生物配合显微镜辨别物种,同时分析水质。

洱海沉水植物空间分布及生物量估算

洱海沉水植物空间分布及生物量估算

沉水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
收稿日期: 2013 - 03 - 01 004 ) 作者简介: 储昭升( 1973 - ) , 男, 安徽安庆人, 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 chuzs@ craes. org. cn. 湖泊富营养化研究, 修订日期: 2013 - 10 - 30
者, 其种类丰富、 分布面积广, 为鱼类、 底栖动物等营 造了重要的栖息环境, 对稳定湖泊生态系统起到了重 要作用. 同时, 沉水植物也对保持湖泊清水状态起到 重要作用, 不少研究认为, 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占据
合沉水植物的分布范围、 洱海水下地形图和不同季节 典型断面沉水植物生物量, 采用“基底高程处面积 × 平均生物量” 积分的方法, 估算洱海沉水植物在一般 湖滨区及大湖湾区的生物量, 然后估算全湖总生物 way ANOVA ) 统计分析差 量. 通过单因素方差 ( one异性.

[14 ]

20 世纪 洱海是一个典型的富营养化初期湖泊, 90 年代水生植物分布面积 近 40% , 2003 年 水 华 暴 发, 使沉水植物发生大面积退化, 目前, 处于草型与藻 型的重要转型期. 沉水植物对稳定湖泊生态, 使湖泊 向良性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然而, 目前有关洱 海沉水植物分布的研究仍较缺乏. 该研究利用超声 波回声探测的方法研究了洱海沉水植物的分布 , 同时 结合样方调查研究了典型湖滨断面不同基底高程下 沉水植物生物量的变化, 根据洱海高精度水下地形图 估算了洱海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及洱海湖滨水生植物 分布特征, 并探讨了洱海沉水植物变化的驱动因素, 以期为洱海沉水植物恢复提供基础 .
第 27 卷 第 1 期 2014 年 1 月
环 境 科 学 研 究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云南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

云南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

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摘要】:云南大理苍山洱海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该区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资源、优美的地理地质环境和优雅的人文气息,是个旅游胜地。

但由于经济的过度增长和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使得该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本文通过对该区的相关信息进行描述,并对保护区的环境治理问题提出了相关办法。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关键字】:保护对象,地理气候特征,多样性,保护对策,资源开发保护区简介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大理市,面积79700公顷,1981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原谈水湖泊及水生动植物、南北动植物过渡带自然景观、冰川遗迹。

本区地处滇中高原西部与横断山脉南端交汇处,主峰点苍山位于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顶端保存着完整的典型冰融地貌。

区内具有明显的七大植物垂直带谱,保存着从南亚热带到高山冰漠带和各种植被类型,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富有的地区。

本区已鉴定的高等植物有284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6种,同时还是数百种植物模式标本的产地。

洱海为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泊,水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有鱼类31种,其中特有种8种,底栖动物33种,水禽类59种。

此外本区还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

苍山洱海保护区集自然景观、地质地貌、生物资源与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特色为一体,在国内比较少见,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1】。

自然保护区类型依据《自然保护区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同时兼属自然遗迹类别,其中包含三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和地质遗迹类型。

因此,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大容量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2】。

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典型生态特征和重要科研价值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国在城市近郊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自然保护区的典型。

洱海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洱海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中文名 穿叶眼子菜 微齿眼子菜 篦齿眼子菜 马来眼子菜
菹草 光叶眼子菜 穗状狐尾藻
水毛茛 金鱼藻 轮叶黑藻 伊乐藻
苦草 海菜花
随着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升高,其透明 度下降,大型水生植被分布及组成也随之发生变 化[12-14]。本文分别于 2014年夏季和 2015年春季 对洱海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进行调查,并结合历史 文献分析其演变趋势,旨在揭示洱海大型水生植被 的发展趋势,为了解洱海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及 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1 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11 调查时间
轮藻 丽藻 浮叶眼子菜 两栖蓼 野菱 黄花荇菜 浮萍 紫萍 满江红 槐叶萍 凤眼莲
收稿日期:2019-09-17 基金项目: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自立项目 “高原深水湖泊 沉水植物生物量对越冬水鸟取食行为的响应机理研究 -以泸沽湖 为例”;云南省环境保护厅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项目 “泸沽湖、洱 海、抚仙湖三大高原湖泊水生态调查与评估”。 作者简介:赵海光 (1981-),男,山东临沂人,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湖泊水生态研究。
— 20—
物多样性比 20世纪 80年代初在增加[4-6];胡小贞 等 (2005) 发现 1种沉水植物,水生植物群落类 型为 12种,其中苦草群落和微齿眼子菜群落为全 湖广布种,角果藻 (Zannichelliapalustris) 为分布 最深的植物,海菜花 (Otteliaacuminata) 群落为 原生群 落 消 失 后 由 人 工 移 栽 种 植 形 成 的 次 生 群 落[7];施俊美 (2006) 等将洱海湖滨带的湿地植 被划分为 2个植被型组、4个植被型及 27个群系, 并详细介绍其中 14个植被群系的概况[8];厉恩华 等 (2011) 共记录 55种水生植物,75种 湿 生 分为 14个群落类型[9];鲁静等 (2011) 采集 到 44种水生植物进行植物氮磷特征分析,其中所 采集的新增水生 植 物 大 多 为 湿 生 草 本[10]; 张 桂 彬 等 (2011) 开展洱海流域水生被子植物区系研究, 共计发现 38科 100余种,其中热带植物类群占显 著优势[11]。

云南洱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云南洱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猱艺科枚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16期2020年8月云南洱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进展黄明雨(大理州洱海湖泊研究院,云南 大理671000)摘要:对建国以来国内关于洱海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扌旨出了截至目前,关于洱海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圭要集中在物种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影响因子以及水质生物学评价等方面。

为此,提出了还应该更深■入地进行洱海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洱海保护治理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演变的研究,并且应加强运用大型底栖动物对洱海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价的建议。

关键词:洱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综述中图分类号:Q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0)16-0152-031引言目前,洱海水质的监测更多的是注重理化指标的监测,而且已具有比较先进的监测手段和方法,可以快速而灵敏地测试出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

但是这些监测手段只能反映水体瞬时的污染物浓度;同时,现有分析手段很难监测出复合污染产生的复杂效应。

生物监测却能在这方面显示出优势,它能够反映环境中各种污染因子对生物的综合作用和累积效应,能对污染物的短期和历史性的影响作出反应。

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栖息于水体底部、石块上或水草上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

作为水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底栖动物在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生长繁殖、种类组成和现存量在不同水体和区域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水环境的监测与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山。

底栖动物种类多,生活周期长,活动场所比较固定,易于采集,不同种类对水质的敏感性差异大,受外界干扰后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预测。

因此,深入而持续地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对于洱海保护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洱海流域及水质概况洱海(25°36'〜25°58'N,100°5'〜100°18'E)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境内,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 敏等: 洱海流域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
169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北,是云南第二大淡水 湖泊,隶属澜沧江水系。流域面积 2565 km2 ,位于 25°25'N—26°16' N,99°32' E—100°27' E,呈狭长形 分布。南北长 42. 5 km,最大湖宽 9. 2 km,平均湖宽 5. 8 km,湖泊面积 250 km2 ,最高水位海拔 1974 m ( 海防高程) ,平均水深 10. 2 m( 金相灿,1995) 。随 着湖区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显著, 洱海流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湖泊富营养化步伐加 快( 杜宝汉,1992; 潘红玺等,1999) 。到 1985 年,洱 海水质已经由贫 营 养 状 态 转 变 为 贫-中 营 养,1988 年又变为中营养状态( 杜宝汉,1992) 。而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洱海水质各项营养盐指标监测值均呈 上升趋势,表明洱海水质正由中营养状态向中-富营 养状态演变( 韩涛等,2005) 。日益加重的富营养化 程度必定引起破坏原有的生物多样性结构,造成生 态系统各组分的改变。
1 材料与方法 1. 1 样点设置
海西海、茈碧湖和西湖均位于洱海北部( 图 1) 。 海西海湖泊面积 2. 24 km2 ,南北长平均 4 km,东西 平均 1. 6 km,平均水深 10 m,最大水深 16 m( 王真 等,2006) ,经弥苴河流入洱海。茈碧湖湖泊面积约 8 km2 ,平均水深 3 m,最深 32 m; 湖呈狭长形,南北 长 6 km,东西宽 3 km( 邓辉等,1995) ; 出水汇入弥 苴河 最 终 注 入 洱 海,水 质 属 较 清 洁 级 ( 白 建 坤, 2003) 。西湖湖面 4. 66 km2 ,最大水深 8. 3 m,一般 水深 2 ~ 3 m( 杜宝汉,1998) ,西湖水源主要来自弥 苴河、绿 玉 池、山 溪、湖 中 地 下 水,经 罗 时 江 汇 入 洱 海,水质属Ⅲ级( 白建坤,2003) ,是洱海的重要水源 之一。
由于洱海流域所处云贵高原的地域特殊性,针 对该流域已经开展了诸多研究,涵盖了水质( 郑国 强等,2004; 韩 涛 等,2005 ) 、水 生 生 物 ( 潘 红 玺 等, 1999; 董云仙,2003; 吕兴菊等,2010) 、沉积环境( 张 振克等,2001) 等各个领域。其中,水生生物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浮游藻类、大型水生植物以及浮游动物 等方面,对生存在水底的底栖动物研究相对较少,仅 在吴庆龙和王云飞( 1999) 对洱海生物群落的历史 演变分析中有所提及。而底栖动物作为水生态系统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充当着消费者的角色,以底 泥中的着生藻类为食( Kornijów et al. ,1990; Cattaneo et al. ,1998) ; 又充当着分解者的角色,分解各种有 机及无机碎屑( Murphy & Giller,2000) ; 同时,底栖 动物的活动( 生物扰动) 也会改变底泥中营养物质 吸附释放的条件( Svensson & Leonardson,1996) ; 因 而在物 质 循 环 及 能 量 流 动 中 都 发 挥 着 重 要 作 用 ( Covich et al. ,1999; Vanni,2002) 。此外,底栖动物 的某些种类( 如颤蚓科) 是另外一些经济型底栖动 物( 如软体 动 物) 以 及 一 些 鱼 类 的 主 要 饵 料 资 源 ( Schilling et al. ,2009) ,因此,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的研究也有助于了解经济型水生动物的饵料资源分 布,有助于合理养殖。本文于 2009 年 5 月对洱海及 其流域内几个湖泊: 海西海、茈碧湖及西湖进行了相 关调查,以期阐明洱海流域湖泊中底栖动物群落结 构现状,为流域的综合管理提供依据。
于 2009 年 5 月在洱海流域进行采样。其中,洱 海湖区共设置 15 个样点进行采集; 其余 3 个湖泊分 别设置 2 个样点。样点分布见图 1。
图 1 洱海及周边 3 个湖泊样点分布示意图 Fig. 1 Sampling sites of the Erhai lake and three other lakes around
摘 要 2009 年 5 月对洱海及其流域内的海西海、茈碧湖和西湖 3 个小型湖泊进行底栖动 物群落结构调查,以期阐明该流域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与水环境因子关系。结 果表明: 洱海底栖动物密度为 1556 ind·m-2 ,生物量 8. 9 g·m-2 。主要以摇蚊、霍甫水丝蚓 和萝卜螺为密度优势种,相对丰度分别为 43. 5% 、39. 5% 和 8. 6% ; 生物量优势种为刻纹 蚬、萝卜螺和摇蚊。GIS 插值显示,洱海北部密度最高,中部沿岸区生物量最高,南部密度和 生物量均较低,Shannon 多样性指数以湖岸区较高。其余 3 个湖泊以线虫、摇蚊科、颤蚓科 和幽蚊科为主,其中以茈碧湖的密度和生物量最高( 260. 8 ind·m-2 和 1. 14 g·m-2 ) 。CCA 分析表明: 洱海底栖动物主要受水体 TP 和 Ca2+ 浓度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 34% 和 27% ; 西 湖与洱海群落组成最相似,主要由水体中较高的 TN 含量引起。对比历史数据可知,洱海寡 毛类和摇蚊科比例继续增加,表明湖泊有机污染进一步加重。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空间分布; 高原湖泊; 洱海; 群落相似 中图分类号 Q178.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 2011) 8-1696-07 Macrobenthos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Erhai watershed lakes. ZHANG Min1,2 ,CAI Qing-hua1** ,TANG Tao1 ,WANG Xiong-zhong1,2 ,YANG Shun-yi1,2 , KONG Ling-hui1 (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reshwater Ecology and Biotechnology,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 430072,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11,30( 8) : 1696 -1702 . Abstract: In May 2009,an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macrobenthos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wat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Erhai Lake and in three small lakes ( Haixihai,Cibihu and Xihu) in Erhai watershed. In Erhai Lake,the mean density of macrobenthos was 1556 ind·m-2 ,and the biomass was 8. 9 g·m-2 . The macrobenthos community was dominated by Chironomus sp. ,Limnodrilus hoffmeisteri,and Radix sp. ,with the relative abundance being 43. 5% ,39. 5% ,and 8. 6% respectively. The biomass was mainly contributed by Corbicula largillierti,Radix sp. ,and Chironomus sp.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crobenthos community based on GIS interpolation showed that the density was the highest in the north region of Erhai Lake,the biomass was the highest in the littoral zone of the middle region, both the density and the biomass were relatively low in the south region,and the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was higher in the littoral zone. In the three small lakes,the main taxa were Nematoda, Chironomidae,Tubificidae and Chaoboridae. Both the density and the biomass had the maximum values ( 260. 8 ind·m-2 and 1. 14 g·m-2 ,respectively) in Cibihu Lake. CC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otal phosphorous and Ca2+ concentrations in water body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macrobenthos community,with the contribution rate being 34% and 27% ,respectively. The Xihu Lake nearest to Erhai had the similar macrobenthos community type as Erhai Lake,mainly 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high total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the water.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data,the proportions of Oligochaete and Chironomid in Erhai Lake continued to increase,which implied that the organic pollution in the Lake was further intensifi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