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合集下载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措施共4页文档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措施共4页文档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措施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做出的违反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和自己学习,最终影响全班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效率下降的行为。

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问题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

几乎每节课都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而且可能发生在每位学生身上。

为此,本文拟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作初步讨论。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概括起来,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10种类型:(1)顶嘴、插话或接话;(2)吵嚷、起哄;(3)交头接耳;(4)玩弄手中物品;(5)相互打闹;(6)注意力不集中;(7)无精打采、神情疲倦;(8)羞怯、害怕回答问题;(9)静坐不发言;(10)反应迟钝。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1.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关。

例如,有的教师讲课之初就说:“今天我心情不好,都小心点儿。

”显然,这种说法是陈旧教育观念的体现,课堂上仍要保持以教师为中心,维护教师的“权威”。

这与新课改强调“师生平等,以学生为主体”背道而驰。

另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上。

2.教师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例如,一位教师讲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讲完等腰三角形后,要求学生以前后4人一组,讨论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这时各组学生便开始相互交谈,互相打闹。

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管理几个小组,但另外的小组仍继续交谈、开玩笑。

老师花费近15分钟的时间来控制课堂。

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初衷是好的,但由于对课堂的掌控不当,使课堂秩序难以维持。

3.教师管理措施不当教师对学生施以体罚,会使学生因压力过大而爆发出过激性行为。

虽然惩罚能暂时控制课堂,但这显然不是维持课堂秩序的好方法。

这样不仅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怨恨情绪,诱发攻击性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4.学生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均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易被外界新鲜事物所吸引,从而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年长儿童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他们的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因此,瑞格等人捡出有24%的学生思想开小差;在廖全明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学生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儿童的自我控制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善的趋势。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

而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那么,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这些问题行为呢?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可以让孩子的学习情绪稳定,学习动力强。

很多时候,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和谐或者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导致一些学生性格叛逆、情绪不稳定,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出问题行为。

2.自身情绪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许多情绪问题的干扰,如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焦虑等,这些情绪问题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问题行为,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大声喧哗等。

3.社交压力社交压力是学生学习中的一大困扰,长期以来,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关系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比如有时学生会为了取悦同学而表现出问题行为,以此来获得同学的认可。

4.缺乏自制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制能力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而在课堂上,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会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比如缺乏耐心、自我放纵、爱玩、不尊重他人等。

5.教学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采用一些不当的教学方式,比如单一的讲授、过分的批评等,这些教学方式可能会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

1.家校合作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为了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合作,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定期进行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2.情感教育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力度,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从而减少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3.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规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保持有效的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管理策略探究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管理策略探究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管理策略探究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可以多种多样,但通常可以归结为以下一些因素:1.学生个体因素: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都可能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

2.学习环境因素:课堂氛围、教师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和难度等都可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3.社交因素: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同学间的群体行为等对课堂行为产生影响。

4.外部因素:例如,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社会事件等都可能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产生影响。

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管理策略:1.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创建一个鼓励互动和合作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安全和受到尊重。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奖励机制,以鼓励学生的参与和积极行为。

2.设计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制定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保持注意力。

•提供具有适度难度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考能力。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建立信任和尊重。

•注意个别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4.实施行为管理策略:•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预期的行为和责任。

•建立一套奖惩机制,对于符合规定和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纠正和学习反思。

5.针对个体学生的问题:•识别并解决个别学生可能存在的特殊需求或问题。

例如,提供额外的支持,与家长沟通等。

6.及时沟通:•与学生和家长保持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鼓励和支持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管理策略。

具体的管理策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应用。

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和被关心。

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1. 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2. 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3. 家庭和社会背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4.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5. 如何应对课堂问题行为6.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措施7.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课堂问题行为8. 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及活动,促进学习与发展9.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10. 开展与家长的沟通协调,共同解决问题1. 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1. 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在教室内,学生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们和他人的学习体验。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任何不当或不适当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 不听讲: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例如玩手机、聊天或做其他事情。

* 说话打断: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打断他,或者在同学讲课时不尊重他的发言权。

* 不尊重他人:学生在课堂上不尊重他人的感受或权利,例如辱骂、嘲笑或威胁他人。

* 不遵守纪律: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学校的纪律规定,例如迟到、早退或未经允许离开教室。

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课堂的混乱,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效率,并给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

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应该遵守纪律,尊重他人,认真听讲,并尽力参与课堂学习。

2. 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1. 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在教室内,学生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们和他人的学习体验。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任何不当或不适当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 不听讲: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例如玩手机、聊天或做其他事情。

* 说话打断: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打断他,或者在同学讲课时不尊重他的发言权。

* 不尊重他人:学生在课堂上不尊重他人的感受或权利,例如辱骂、嘲笑或威胁他人。

* 不遵守纪律: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学校的纪律规定,例如迟到、早退或未经允许离开教室。

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课堂的混乱,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效率,并给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

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应该遵守纪律,尊重他人,认真听讲,并尽力参与课堂学习。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优选稿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优选稿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

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上出现的不符合教学规范、影响教学秩序的行为。

这类行为可能源于学生个体心理因素或环境因素,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包括:睡觉、调皮、吵闹、抄作业、打架、抢答等。

要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需要从学生的个体特征、心理状态、学习方式、学习动机、人际关系等方面入手。

例如,学生睡觉可能是因为缺乏睡眠,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调皮可能是因为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导致无聊;吵闹可能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冲突或竞争,导致情绪不稳定等。

应对策略是指在分析完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之后,采取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常见的应对策略包括:
1.调整教学方式: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方式、形式等,提
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减少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

2.建立规则和惩罚机制:通过建立纪律规范,明确课堂行
为规范,并对违反规范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以促进学生自觉遵守规范。

1.及时调节学生情绪: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及时采取
调节学生情绪的措施,例如,认真倾听学生的感受,引导学
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安抚情绪。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促进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
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身心锻炼,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
情感体验。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良的行为,比如打闹、吵闹、不守纪律等问题。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教学秩序,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影响整个教学氛围。

了解问题行为的原因,以及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问题行为的原因1. 个体原因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往往存在一些个体原因。

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不稳定,导致学生情绪波动,进而影响到在学校的表现;也可能是学生自身性格特点,比如好动、不听话等;还有可能是学习成绩不佳,因此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这些个体原因都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

除了个体因素外,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还与群体因素密切相关。

学生在团体中会产生相互影响,如果周围的同学都在打闹、吵闹,就会勾起学生的跟风心理,导致他们也跟着参与其中。

这种群体效应会进一步放大问题行为的范围和影响力。

3. 教学原因课堂问题行为还可能与教学本身存在一定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教学内容单一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教学环境杂乱无序,学生会容易产生不尊重的行为。

教师自身也有一定的责任和影响力。

二、预防策略探讨针对以上的问题行为原因,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有效的预防策略,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1. 个体因素的关怀与引导对于个体原因导致的问题行为,我们需要重视起来。

可以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关怀和引导方案。

对于家庭环境不稳定的学生,可以加强他们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对于好动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与体育活动,释放过多的能量;对于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辅导和考试指导。

针对群体因素产生的问题行为,我们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可以通过班级会议、家长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不良行为的危害,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
因和干预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
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
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

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年长儿童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他们的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

因此,瑞格等人捡出有24%的学生思想开小差;在廖全明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学生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儿童的自我控制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善的趋势。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指向目标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

“讲废话”、“随便走动”、“小动作”等就是自我控制差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面对的是很多个学生,教师很少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行为。

因此,学生的自我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一般有自我控制力
的儿童,愿意延缓立即得到的奖励。

他相对的比较成熟,有责任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更能遵守规则,即使在无人的情况下。

因此,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培养儿童的延缓满足能力,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2.学生不健康的需要
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

课堂中的学生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关注。

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的学生,会用自己学业的成功获得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赞赏;而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能获得成功的学生,则会以学习以外的其他方式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这种关注,即使是消极的,也比忽视自己存在的结果要强。

奥芦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动机有三个组成部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笔者认为,这三种内驱力不仅指向学习活动,也指向学习以外的其他活动。

有些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检测”老师对于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是否真的惩罚和给予何种惩罚。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限度检测”。

因此,戴·冯塔纳(D.Fontana)建议教师用一些建设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告诫,使学生尽量避免企图进行“限度检测的倾向”。

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企图通过实施课堂问题行为,吸引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关注来巩固自己在同
伴集体中的威望,以使自己尽快被非正式的小群体所接纳,满足自己已经转移了的附属内驱力。

3.学生对教师某些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教育手段的“报复”和“逃避”
学生的任务是学习,但当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学习能力时,学生会因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境而苦恼,其行为表现要么退缩或躲避,企图避免引入注意,要么采取过激行为或故意触犯行为。

教师对这些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和帮助时,学生的问题行为会增多,强度会加深,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只有教师改变自己对学生的想法,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学生的行为才能有所改变。

要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使之朝向良性方向发展,需要成人社会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
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就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行为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

我国有研究者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把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的攻击型行为,如活动过度、行为粗暴、逃学等;二是内向性的退缩型行为,如沉默
寡言、孤僻离群、烦躁不安、过度焦虑等。

笔者认为,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干预,首先要运用行为疗法,减少不符合教学要求、违反课堂规则、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这里主要指对外向性的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其次,运用情感疗法,加强班体的凝聚力,感化和转化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等退缩性行为;第三,加强班级管理,建立班级常规,尽量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1.干预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降低行为发生率,减少行为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消极影响
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指向外部对象,包括自己、其他同学乃至教师。

有着明显的攻击性和破坏性。

对于这类行为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消退、暂停和反应代价。

消退就是为了达到降低某特定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或者为了达到使它不再发生的目的,在该行为发生后不再给予任何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比如,大声说话、讲废话等课堂问题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对他的社会性注意。

当教师和别的同学对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予关注时,他们的行为自然会很快消失。

因此,教师本人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被这些问题行为影响,而且更要把自己的课上得绘声绘色,使绝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

暂停,也叫强化暂停,是为了抑制某特定行为的发生或使它的发生率下降,而让行为者在一段时间里得不到对行为的任何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当学生出现故意大笑或者打架等问题行为时,上述的消退策略可能效果甚微,因此可以责令该学生离开教室一段时间,让他在无任何社会刺激的地方反省,使问题行为逐渐消失。

反应代价,是为了使某种特定的行为不再发生或尽可能减少发生,在该行为发生后,使行为者失去原本拥有的部分强化物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当学生故意违反规则而且屡教不改时,就可以采取撤销部分其余行为的正强化办法使该问题行为得到及时终止。

当学生经常侮辱同学或者侮辱教师时,可以使用该种干预方案,即对于该同学其他表现突出的地方不予表扬和奖励。

但是,教师要在进行干预时摆事实、讲道理,以免学生误解,加深师生之间的矛盾。

2.干预退缩性课堂问题行为,加大对行为主体的情感教育,提高积极行为的发生率
干预内向性的退缩性行为,要充分利用阳性强化或者阴性强化,帮助学生减少退缩等内向性行为。

阳性强化或阴性强化的原理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后伴随的是使他感到满意的结果,减少或不再体验到那些厌恶刺激,那么这种行为的发生率自然
就会提高。

同时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加大教师和其余同学对行为主体的情感投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心理安全感和充实感。

引导行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积极归因,增强自信心。

使胆怯、害羞、孤僻、不合群的同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改变自己的消极否定的自我评价,加强与同学的交往。

3.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1)增强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帮助所有的学生获得归属感。

这样,学生就会把自己当做班级的主人,认真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努力为班级服务,努力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改善自己的学习。

(2)根据学生中的强项来组织自己的教学,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了成功,他会用更加努力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帮助给予回报;另外,学生学习的成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在后续的学习中付出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

(3)建立并强化简单的班级常规。

班级常规要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记忆,并自觉遵照执行。

经常口头提醒学生遵守班级规则,要用肯定的句式提醒学生。

比如“小明,请认真听讲”就比“小明,不要讲话”更能提醒学生改善问题行为。

(4)确保教师行为的一贯与公平。

教师要尽量保持公平,对优等生的问题行为也要严肃处理。

倾听和关注每一位学生,对于家庭关怀不够的学生更要给予爱和关注。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技术,比如眼神暗示,及时处理一些小的课堂问题行为,帮助问题学生保持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样班级学风浓厚,师生关系融洽,课堂管理秩序井然,学生就会得到快乐而健康的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