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认知活动和过程。

文化翻译是再创造的过程,是译者对原著的认知活动。

从认知过程来看,认知语言学关注创造性以及体验性,这一理论认为,认知过程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

同时,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离开文化背景的翻译很难取得成功。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文化意识培养,充分认识到认知语言学对文化翻译教学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是对大脑中相关语言机制进行研究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80年代到90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经变成为当前新兴的主流语言学流派之一。

通常情况下,学者们认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这三派的相关学者也被看成是英语国家在认知语言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1)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部分生成语义学家,例如lakoff以及langacker等人。

(2)从功能或认知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相关学者,例如dirven以及taylor等,这些学者认为利用较为普遍的认知方法对语言的功能以及形式进行研究,能够使得人们对语言表达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相关人类学家、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等,主要包括了gibbs、johnson以及putnam等学者。

国内知名学者王寅对国内外知名的认知语言学家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如下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学科,强调通过自我认知以及身体经验、借助知识结构以及认知方式等,合理地解释隐藏在语言事实中的认知规律。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在现实体验的形势下,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凭借自身所参与的多种互动,在对原文本进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在译作中将原作者所刻画的现实世界以及认知世界反映出来。

认知语言学十分注重体验以及认知所发挥的制约性作用,关注作者、文本、译者以及读者间存在的多重互动关系,期待达到“翻译的和谐性”以及“解释的合理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到从事翻译活动的相关认知主体之间互动性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研究语言认知与语言运用的学科。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CIT)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认知模型,它尝试通过将“概念向量化”与“融合概念”两种过程结合起来来解释人类的概念形成与语言理解活动。

本文将重点介绍CIT理论,并探讨它对翻译的启示。

CIT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类概念的形成与语言理解不是简单地将逻辑思维与概念按照常规方式进行表达。

相反,它们是通过“概念向量化”和“融合概念”这两种过程来完成的。

所谓概念向量化,是指将概念视为独立的概率分布,每个维度表示概念的特征或属性,而且它们的权重代表了概念的相对重要性。

与此同时,融合概念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概念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概念。

在这种过程中,首先要消去原来概念不相容的部分,然后将它们合成新的结构,并创造新的构造体来支持这种合成。

CIT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结合了康奈尔大学的格兰特·约翰逊(Mark Turner)和伯克利大学的乔治·蕾克(Gilles Fauconnier)的两种认知理论,分别是概念像素(Conceptual Pixels)和嵌套结构(Nested Structure)。

在概念像素理论中,概念被清晰地分解为许多独立的要素,这些要素被人们视为更小的单位,进而组成了较大的对象。

而在嵌套结构理论中,人们将概念和概念的关系视为嵌套结构子集之间的叠加,这些嵌套结构约束人们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理解世界。

CIT理论可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人类能够理解语言,并产生语言理解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并且它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

在这一理论中,语言被视为融合概念的产物,其阐释过程依赖于概念向量化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意思的工具,而且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反映。

那么,CIT理论对于翻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首先,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它的本质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思维过程上的转换。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1. 引言1.1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理论的关系在翻译理论的发展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和观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理论体系,拓展了研究范畴,促进了翻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翻译活动涉及的认知机制和语言加工过程,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1.2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应用意义认知语言学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认知及交流机制,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翻译人员可以深入探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义和语用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翻译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这有助于避免翻译过程中的歧义和误解,提高翻译质量。

认知语言学还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际和交流,提升翻译的文化适应性和信达性。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翻译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运用规律和交际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

这有助于确保翻译作品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流畅传达和有效传播。

2. 正文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个体思维的体现,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

在翻译中,译者不仅仅是进行语言转换,更是在进行思维转换,理解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并将其重新表达出来。

认知语言学为译者提供了更深入的思维层面的理解,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习得的认知机制,这对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和语言表达至关重要。

译者需要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合适的语言选择,理解源语言中隐藏的信息并准确表达出来。

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认知机制,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工作。

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对跨文化翻译尤为重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语义表达方式,避免语言和文化的歧义。

认知语言学的文化认知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跨文化翻译中的挑战,并找到更合适的翻译策略。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探讨语言知觉与认知的学科,在翻译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以及对翻译工作者的启示。

1. 词汇翻译在英语翻译领域,词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针对英语中存在的词义模糊、语义多义等问题,认知语言学提出了“词汇语义网络”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词在人的认知系统中不仅仅是一组音、形、义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在认知网络中紧密相连的概念,各个概念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网络关系。

因此,通过对词汇的认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语言、文化及社会背景,并在翻译中更好地还原原文意思。

2. 句子结构分析英语句子的结构非常灵活多样,往往因为语言结构的不同而导致翻译的难度和失误。

而认知语言学提出了“框架结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系统具有明确的指令和规则,这些指令和规则构成了一种关于语言结构的框架。

在翻译时,可以利用这些框架,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3. 联想记忆理论联想记忆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该理论认为记忆是一种联想过程,人们在输入信息时会自动建立一种联系。

因此,翻译过程中应该利用这种自然的联系,通过联想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例如,使用联想的方式对翻译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和解决,能够更好地还原原文的意思。

二、认知语言学对翻译工作者的启示传统的翻译方式往往是通过广泛阅读和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英文翻译水平。

而认知语言学则告诉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还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还原原文意思。

这意味着,翻译工作者需要改变以往单纯的语言学习方式,发展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2. 利用认知科学的方法认知科学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效的认知方法,非常适用于翻译工作者。

例如,通过识别关键词、利用联想、分析句子结构等方法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3. 加强对语言背景的理解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加强对英语及其背后文化的了解非常重要。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义结构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在英语翻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现状和启示两个方面探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现状表现为对翻译思维的重视。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语言形式的对等,而忽视了语义结构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研究翻译思维,认为翻译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传递的认知活动。

它通过分析原文和译文的语义结构及其关系,揭示了翻译思维的规律和特点。

这为翻译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原文的线索,帮助翻译者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和语义。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现状表现为对语言理解和产出的研究。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涉及到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理解和产出。

认知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揭示了语言的运作机制和内在规律。

这使得翻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义结构和表达方式,并通过合适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也关注翻译中的语言生成过程,即如何将源语言表达转换为目标语言表达。

认知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产出过程,提供了一些翻译技巧和策略,帮助翻译者更有效地完成翻译任务。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给我们启示了几个方面。

我们应该重视翻译思维的研究,提高对原文的理解和重建能力。

我们应该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义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理解和产出的能力。

我们应该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义结构。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它将起到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一、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现状1. 认知翻译理论认知翻译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主要应用之一,它认为翻译是一个认知过程,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认知因素的影响。

在英语翻译中,认知翻译理论给了翻译研究者一个新的思路,可以通过翻译者的认知加工过程来解释翻译现象,提供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2. 语言认知及翻译难点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语言认知在翻译难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词义翻译、句法结构、文化差异等问题,都需要依赖翻译者的语言认知能力来解决。

认知语言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框架,通过对语言认知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翻译难点。

3. 翻译教学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翻译学习,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认知语言学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可以促进翻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1. 强调认知翻译能力的培养在英语翻译领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培养翻译者的认知翻译能力。

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认知能力,翻译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翻译者的认知水平,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认知翻译支持。

结语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框架和理论视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难题。

通过加强认知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翻译者的认知翻译能力,推动翻译教学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作用,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和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章字数: 672】。

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

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王薇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摘要: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进行概述,分析当前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翻译能力的培养,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官;翻译能力;培养1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本质上来说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结合产物。

其对翻译教学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对翻译划分,可将其分为三方面内容:①时间影响问题。

现在发生的事情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②认知主体所接收到的各种互动作用所重合而成的。

这是影响翻译较大的因素。

③读者可否有效理解所接受的知识架构。

如此分析一来 ,可以知道翻译最终结果是由诸多行为集合产生的,而并非由翻译者本身所造成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侧重于认知与体验的制约上,而且更为注重互动,例如读者与作品、作者与作者、作者与作品间等。

这里就更能看出其侧重的是“翻译的和谐性”和“解释的合理性”的实现。

在认知语言学中主要重视主体性的表现,并将主体的作用充分凸显出来,重视译者对现实的互动与体验,并且其理论基础就是体验性的哲理。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活动的开展情况,而认知最终是以译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忽视读者的影响力,要想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认同,则必须要有效结合作者、作品与读者这三方面内容,处理好其互动关系,才能更好的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将与作者主旨相贴合的文本内容翻译出来。

总的来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尽可能精准的定位作者原文中的认知世界与客观世界。

才能够准确的重现文本内容。

这在翻译角度来说,不仅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还提供了一个标准。

2当前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弊端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多是按照教师-学生-教师的流程来进行。

具体来说就是先由教师提供材料,由学生进行翻译,接着由教师仔细讲解译文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评判。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一、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理论研究中的贡献认知语言学提出了多种关于语言认知结构的理论和模型,这些理论和模型可以为英语翻译的理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网络理论、联结主义模型、心理句法学等理论和模型都可以为英语翻译研究提供启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认知结构和信息处理机制。

认知语言学还强调了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心理机制,这对英语翻译理论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不断地进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语言习得和使用能力。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过程中的语言习得和使用心理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者的认知和语言能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目前,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发展趋势与挑战。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英语翻译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其理论和方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未来英语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需要不断地吸收和借鉴认知语言学的最新成果,以期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对英语翻译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英语翻译领域需要更多地培养具备良好语言习得和使用能力的翻译人才,以满足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翻译需求。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和实践也需要与其他相关领域进行深度的交叉与融合,以期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更丰富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与认知语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与这些领域进行深度的交叉与融合,可以为英语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从而推动整个翻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月第24卷 第1期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Jan.,2008Vol.24 No.1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吴 波(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上海 200062)提 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能力;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1-0056-05A Cogn iti ve L i n gu isti c Perspecti ve on Tran sl a ti on and its En li ghtenm en tOn the D evelop m en t of Tran sl a ti on Ab iliti esWU B oAbstract: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on translati on p r ovides a ne w outl ook on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teaching:the core of translati on teaching is t o devel op translati on abilities which are cl osely related t o the translat or’s cognitive activities.A translati on teaching mode with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will hopefully facilitate the devel opment of translati on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eli m inati on of p r oble m s in current translati on teaching.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translati on abilities;translati on teaching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

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

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却一直以来在翻译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同时,相比解构主义、阐释学和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等强调译者(即解构者或阐释者)本身的视域、经验和立场等主体性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发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即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 581),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

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承认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角,同时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

鉴于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重视认知所产生的结果,笔者认为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将会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和教师在翻译教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有新的发现,比如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模式,翻译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的标准等。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模式和支持。

二、翻译能力: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全面介入以及译者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已获得广泛承认。

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吴波,2006),笔者认为翻译教学的总体远景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译者,而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

但需要指出分析原文并非仅仅分析原文的语言代码,而是要深入分析原文所体现的思维和认知活动,理解客观世界和认知主体的思维活动是如何通过内容得到体现的。

翻译处理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体现语言所反映的世界。

因此,翻译能力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涵盖着多个方面的内容。

综观整个翻译过程:翻译能力首先是译者认知能力的展现,在其中译者依靠自己对世界的体验来理解原文及其所反映的世界;其次是译者在译文中重构原文世界的能力,当中体现出译者的创造力;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把握翻译效果,因而必须具备确定翻译目的、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能力,以及和其他翻译活动参与者(如赞助人、目标读者等)的沟通能力;此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应具备自我控制、把握自己的立场和各种主体性因素的能力,以便有效地主导翻译过程,达到翻译目的。

一言概之,我们认为翻译能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并包括译者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翻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

翻译能力———译者的职业能力是翻译教学的目标。

三、当前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缺失 当前虽然部分高校外语院系已经设立了翻译本科专业,但数量不多。

大多数英语专业还是按传统把翻译教学视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项目。

根据穆雷(1999:35)的调查:“基本上所有的外语院系都把翻译当作本科生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

以英语为例,课型主要有汉译英和英译汉……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分开上的学校多一些,但也有一些学校把英汉互译作为一门课来设置。

”目前情况也依然如此。

翻译课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提供原文,学生做出译文之后,教师根据参考译文对有关的翻译问题进行讲解,评价学生翻译的得失。

这种“纠错”式(刘彤、陈学斌,2006)的教学法自身的缺点在于只进行语言训练,而不包含让学生进行信息提取、选择,根据既定的目的来创造译文等翻译能力的训练。

从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笔译教学方式至少存在着两个严重的局限性:其一,由于翻译这个行业一直以来在我们国家的职业化程度都不高,大学里的翻译教师并不一定有过长期担任职业译者的经历;有的只是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母语和外语功底和偶尔从事兼职翻译的经历。

这些教师在授课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参考译文,囿于评析语言转换的得失,使翻译课无形之中变为语言学习的辅助课程,而非提高翻译能力的专业课程。

其二,即使教师本人具有足够的职业背景,重在点评和纠错的授课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经验主义的烙印,不足以全面揭示翻译的要义和本质,有限的课时又难以让学生有广泛而大量练习的机会。

传统的笔译教学缺乏系统组织和理论指导,远不能满足翻译实践对翻译教学的要求。

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翻译学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它一直以来仅是语言文学专业下的一门科目,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

翻译课时十分有限,并和其它诸如写作、听力等课程一般被视为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修养的手段之一,翻译活动的独立性和价值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没有获得承认。

二是因为我们对翻译活动的内涵认识不足。

很久以来我们只认识到翻译活动中语言转换的一面,没有看到社会文化环境、译者、翻译目的等因素对翻译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忽视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目的性,因而在翻译教学模式上过于简单化、机械化。

美国学者唐纳德・克拉力归纳了翻译教学中主要存在的9个问题,笔者认为在其中他既描述了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缺失的现状(如1、4、5、6),又指出了其原因(如2、3、7、8),同时也暗示了改进教学的方法:1.缺少教学和翻译理论相结合的有系统的翻译教学模式。

2.在译员培训中未能使用其它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和现代翻译学的研究成果。

3.对翻译过程的认识肤浅,过分强调语言转换,忽视职业翻译中包含的社会和认知等因素。

4.在教学中未能把阐释和文化教学模式与语法教学模式相结合。

5.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

6.学生(甚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

7.未能对翻译过程进行实验性研究,从而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关于翻译和译者能力的模式,并进而确立翻译教学的方法。

8.未能明确译者能力的组成要素,从而不能区分持双语者的语言能力和译者的职业能力。

9.对于现有的和计划中的翻译课程缺少评价标准,不能评价课程的实用性、效果和某个特定课程(如把母语译成外语)的教学方式。

(Donald C. Kiraly,1995:181笔者译)由此,笔者以为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作为自成体系的理论,因其对翻译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关注,可以发展成一种可行的翻译教学模式,为解决当前翻译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一条新途径。

四、译者的翻译能力和认知活动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现实—认知—语言”,将现实和认知视为语言(或内容)的本源,人类通过认知活动使现实得以在语言中体现,即认知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本身,同样关注语言习得和学得的整个过程。

同样的思路映射到翻译活动上,即形成了“现实—(体验)认知—翻译”的翻译形成模式。

这个模式指明翻译不光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对于现实的体验和认知的结果。

每一次新的认知活动都是建立在认知主体先前的认知基础之上。

在翻译活动中,认知的直接对象就是原作:译者借助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去理解原作所反映的世界,然后把它重现出来。

我们现以王维的《鹿柴》诗的多个译本为例,来观察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并讨论这种活动如何影响译文的形成。

王维因其作品的诗情画意,平畅易晓,鲜有典故而成为被翻译成英文最多的中国古代诗人,因而对王维诗不同译文的比较解读总会带来有趣的发现,引人深思。

Eli ot W einberger (1987)的《19种视角解读王维》(N ineteen W ays of L ook ing a t W ang W ei)一书列出并分析了王维《鹿柴》一诗的19个文本,原诗是书中所举的第一个文本,此外有两种法语译文和一个西班牙语译文,剩余15个英语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