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质联用

合集下载

液质联用仪器标准

液质联用仪器标准

液质联用仪器标准液质联用仪器是一种将液相色谱(LC)和质谱(MS)技术结合使用的分析仪器,具有高分离能力、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

下面是关于液质联用仪器标准的详细介绍。

一、液质联用仪器概述液质联用仪器是一种将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结合使用的分析仪器,其基本结构包括液相色谱部分、接口部分和质谱部分。

液相色谱部分主要负责分离样品中的各组分,接口部分则将分离后的组分传输到质谱部分。

质谱部分则对组分进行鉴定和测量,提供关于分子量、分子式、分子结构等信息。

二、液质联用仪器标准1. 性能指标液质联用仪器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灵敏度、分辨率、扫描速度、检测限等。

其中,灵敏度是指仪器对样品中微量组分的检测能力;分辨率是指仪器对相邻两个峰的分辨能力;扫描速度是指仪器在单位时间内扫描的次数;检测限则是指仪器能够检测到的最低浓度。

2. 测试方法对于液质联用仪器的测试方法,主要采用标准品进行测试,通过对标准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仪器的性能指标。

此外,还可以采用已知浓度的样品进行测试,以验证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仪器校准对于液质联用仪器,需要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其性能指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准方法主要包括对仪器灵敏度、分辨率、扫描速度、检测限等指标进行测试,并与标准品进行比较,以评估仪器的性能。

同时,还需要对仪器的接口部分和质谱部分进行维护和保养,以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

4. 样品处理在液质联用分析中,样品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于不同的样品类型和处理方法,需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以获得最佳的分析结果。

例如,对于生物样品,需要进行蛋白质沉淀、过滤等处理步骤;对于环境样品,需要进行萃取、浓缩等处理步骤。

同时,还需要注意样品的稳定性、基质效应等问题,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三、应用领域1. 化学领域:液质联用仪器在化学领域中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

例如,可以对药物、香料、染料等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液质联用的应用及原理

液质联用的应用及原理

液质联用的应用及原理一、什么是液质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C-MS)简称液质联用,是一种将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

液相色谱用于样品的分离和纯化,质谱则用于对分离后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二、液质联用的原理液质联用的原理基于两个关键步骤:样品的分离和化合物的检测。

2.1 样品的分离样品的分离通常通过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LC)实现。

在液相色谱中,混合样品溶液被推动通过柱子,其中的化合物依据其相互作用力的差异而分离。

这些相互作用力包括极性、疏水性和亲和力等。

分离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质谱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2.2 化合物的检测分离后的化合物通过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进行检测。

质谱仪通过将化合物转化为离子并测量其质量-荷电比(mass-to-charge ratio, m/z),从而确定其分子结构和组成。

质谱检测的灵敏度非常高,可以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化合物。

三、液质联用的应用3.1 生命科学研究液质联用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于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

通过液质联用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分析复杂样品的代谢产物、鉴定蛋白质组中的不同成分以及研究基因组中的多态性。

3.2 药物开发液质联用技术在药物开发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估和药物分析等方面。

通过液质联用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3.3 环境监测液质联用技术在环境监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检测水、土壤和大气中的污染物。

通过液质联用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环境样品中的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评估环境质量。

四、液质联用技术的优势和挑战4.1 优势•高灵敏度:液质联用技术可以检测到极低浓度的化合物,对于分析复杂样品非常有优势。

液质联用原理

液质联用原理

液质联用原理液质联用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通过将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联用,可以对复杂样品进行高效、快速和准确的分析。

液相色谱(HPLC) 是一种基于溶液中分离和测定化合物的方法。

它通过将混合物溶解在溶剂中,然后通过一个带有固定相的柱子,利用溶剂的移动和溶质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将样品中的化合物分离开来。

液相色谱在分离复杂样品中表现出色选择性和分辨率,使其成为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工具。

质谱 (MS) 是一种通过测量化合物的质量和分子结构,来确定其分子式和结构的技术。

它通过将化合物离子化并加速至高速,然后在磁场中进行偏转,最终测量离子的质量和相对丰度。

质谱在分析化学中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选择性的优势,可以明确地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化合物。

液质联用就是将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在液质联用中,液相色谱将样品分离成不同的化合物,然后将这些化合物逐个引入质谱仪中进行分析。

这种联用的方式,既能充分利用液相色谱的分离能力,又能利用质谱的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从而提高整体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液质联用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样品处理、色谱分离、质谱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步骤。

首先,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准备和预处理,以便提取出目标化合物。

然后,将提取的样品溶液输入液相色谱系统,经过柱子分离后进入质谱仪进行质谱分析。

在质谱分析过程中,通过测量化合物的离子质量和相对丰度,可以确定目标物质的分子式和结构。

最后,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以得到最终的分析结果。

液质联用在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分析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药物、代谢产物等。

通过液质联用技术,可以实现对复杂样品的高通量分析,同时还能提供有关目标化合物结构和代谢途径的重要信息。

因此,液质联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的科研和实验室分析工作中,为化学分析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手段。

液质联用技术原理

液质联用技术原理

液质联用技术原理液质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简称LC-MS)是一种结合了高效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LC)和质谱(Mass Spectrometry,简称MS)的分析方法。

它的原理基于两种仪器的分析原理,通过将样品先通过LC进行分离,再通过MS进行检测和分析。

LC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离方法,可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开来。

它利用了溶液在固定相上的吸附和色谱柱上的分配作用,通过在不同程度上吸附或分配的速度差异实现分离。

LC在分析样品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分离柱和溶剂体系,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

MS是一种将化学物质转化为离子,并通过质量-荷电比对离子进行筛选的技术。

MS可以通过对离子的质量和反应行为进行检测和分析。

它能提供化合物的分子量、结构信息和化合物的相对丰度等。

LC-MS的原理是将LC和MS两个仪器串联在一起。

在液相色谱仪中,样品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不同的化合物会以不同的速率通过柱子,并分离出来。

然后,这些化合物会以一个连续的流动方式进入质谱仪,并通过电离部分转化为离子。

离子会被质谱仪的质量分析仪器进行筛选,质荷比谱图将会通过检测器进行记录。

LC-MS技术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能够实现对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和高灵敏度的检测。

其次,它对各种物质的检测和定量分析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再次,LC-MS能够提供化合物的结构和分子量等信息,对于化学和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LC-MS还可以应用于药物代谢研究、环境污染物检测等领域。

在使用LC-MS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点。

首先,样品的准备和提取过程必须正确无误,以确保样品的纯度和稳定性。

其次,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和溶剂体系,对于实现最佳的分离效果至关重要。

然后,需要进行标准曲线建立和仪器的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仪器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以避免意外发生。

液质联用操作方法

液质联用操作方法

液质联用操作方法
液质联用(LC-MS)是一种结合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技术的方法,用于分析和鉴定化合物。

液相色谱(LC)部分步骤如下:
1. 样品预处理:将待测样品制备成液态,并进行适当的前处理(如提取、浓缩)。

2. 样品注射:将处理好的样品注射到液相色谱柱中。

3. 色谱分离:使用适当的流动相在柱上进行色谱分离。

根据样品的特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柱材和分离条件。

4. 数据采集:使用色谱检测器对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检测,并记录数据。

质谱(MS)部分步骤如下:
1. 离子化:通过引入电离源,将色谱分离出的化合物转化为带电荷的离子。

2. 分析:使用质谱仪分析离子的质量-荷比,并进行质谱图的记录和解释。

3. 数据处理:对质谱数据进行处理和解析,包括离子识别、质量准确度计算、离子结构推测等。

液质联用操作方法一般如下:
1. 准备样品并进行前处理。

2. 将样品注射到液相色谱装置中,进行色谱分离。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柱材和分离条件。

3. 将分离出的化合物引入质谱仪中,进行质谱分析。

可以选择不同的离子化方
式和质谱分析模式。

4. 记录和解释质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的鉴定和定量分析。

5. 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析,进行结果的报告和解释。

液质联用方法在化学、生物、药物等领域中广泛应用,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代谢研究、蛋白质组学研究等。

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根据实验需求和仪器设备的不同进行调整和优化。

液质联用原理

液质联用原理

液质联用原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是一种高效、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液质联用原理是指将液相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分离和检测样品中的化合物,从而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分析和鉴定。

首先,液相色谱技术是一种基于化学分离原理的分析方法。

它利用不同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通过在固定相上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而质谱技术则是一种基于化学物质的质量-电荷比的分析技术,它通过将化合物转化为离子,然后根据离子的质量-电荷比来进行检测和鉴定。

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对样品中化合物的高效分离和灵敏检测。

其次,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原理是在液相色谱柱后连接一个质谱检测器,将色谱柱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直接送入质谱检测器进行分析。

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对样品中不同化合物的分离和检测,从而得到化合物的质谱图谱。

通过对质谱图谱的分析,可以准确鉴定样品中的化合物,包括其分子结构、分子量、碎片离子等信息。

最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实现对样品中复杂混合物的分析和鉴定,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其次,它可以实现对不同化合物的同时分离和检测,提高了分析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它还可以实现对化合物的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总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一种高效、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将液相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分离、检测和鉴定,为化学分析领域带来了重大的突破和进步。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会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液质联用_精品文档

液质联用_精品文档

液质联用摘要:液质联用是一种分析方法,在液相色谱(LC)与质谱(MS)的联用之下,可以实现样品的分离与定性分析。

本文将介绍液质联用的原理、方法和应用领域,并探讨其在分析化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引言液质联用是液相色谱与质谱技术的有机结合,自从20世纪70年代引入以来,已经成为分析化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技术。

液质联用的出现解决了传统的液相色谱技术无法解决的复杂样品中成分分离和定性分析的问题。

液质联用技术的出现不仅扩大了色谱技术的应用领域,同时也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一、液质联用的原理液质联用是通过将液相色谱分析系统(包括流动相送进层析管柱)与质谱仪连接,将色谱分离物根据其保留时间通过电离源送入质谱仪,然后通过质谱仪对物质进行离子化,进一步分析和鉴定物质结构。

这种联用技术将色谱分离和质谱检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液相色谱分离与质谱检测同步进行,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一)色谱分离液相色谱分离是液质联用的第一步,它通过色谱柱的分离作用将复杂的样品分离成不同的成分。

在液质联用中,常用的色谱柱有反相柱、离子交换柱和亲和柱等。

色谱柱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样品的性质和分析目的。

(二)质谱检测质谱仪的作用是对物质进行离子化和鉴定。

通过电离源对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电离,生成荷质比,然后通过质量分析仪分析质荷比。

质谱仪的检测器有质量分析器、荷质比分析器和飞行时间质谱仪等,根据不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测器。

二、液质联用的方法液质联用有几种常用的方法,包括离子化方式、接口结构和离子来源。

(一)离子化方式常见的离子化方式有电喷雾离子化(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等。

ESI是指将液相色谱分离后的化合物通过电喷雾离子源离子化,形成带电状态;APCI则是将气相组分通过大气压离子源离子化。

根据样品的特性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离子化方式。

(二)接口结构接口是将液相色谱分离柱与质谱仪相连接的部分,主要有引导管、雾化室和渗透区等。

接口结构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液质联用的效果,需要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接口结构。

液质联用

液质联用

实验名称: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的各种模式探索一、实验目的1、了解LC-MS的主要构造和基本原理;2、学习LC-MS的基本操作方法;3、掌握LC-MS的六种操作模式的特点及应用。

二、实验原理1、液质基本原理及模式介绍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将应用范围极广的分离方法——液相色谱法与灵敏、专属、能提供分子量和结构信息的质谱法结合起来,必然成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分离分析技术。

但是,LC是液相分离技术,而MS是在真空条件下工作的方法,因而难以相互匹配。

LC-MS经过了约30年的发展,直至采用了大气压离子化技术(Atmospheric pressure ionization,API)之后,才发展成为可常规应用的重要分离分析方法。

现在,在生物、医药、化工、农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组合化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工作中,LC-MS已经成为最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质谱仪作为整套仪器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常规分析模式有全扫描模式(Scan)、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

(一)全扫描模式方式(Scan):最常用的扫描方式之一,扫描的质量范围覆盖被测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的质量,得到的是化合物的全谱,可以用来进行谱库检索,一般用于未知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实例:(Q1 = 100-259m/z)(二)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elective Ion Monitoring,SIM):不是连续扫描某一质量范围,而是跳跃式地扫描某几个选定的质量,得到的不是化合物的全谱。

主要用于目标化合物检测和复杂混合物中杂质的定量分析。

实例:(Q1 = 259m/z)本实验采用三重四极杆质谱仪(Q1:质量分析器;Q2:碰撞活化室;Q3:质量分析器),由于多了Q2、Q3的存在,在分析测试的模式上又多了四种选择:(三)子离子扫描模式(Product Scan):第一个质量分析器固定扫描电压,选择某一质量离子(母离子)进入碰撞室,发生碰撞解离产生碎片离子,第二个质量分析器进行全扫描,得到的所有碎片离子都是由选定的母离子产生的子离子,没有其它的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相色谱的流动相

反相色谱法的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 通常是用甲醇、乙腈或四氢呋喃等极性溶 剂与底剂水组成二元或多元流动相。
在反相色谱中,由于固定相是非极性的, 所以溶剂的极性增加,分离结构相近的组 分时,极性大的组分先出柱。

液相色谱的检测方法



紫外-可见光检测器 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荧光检测器 电化学检测器 化学发光检测器 红外光谱检测器等
大气压化学电离源
**ESI和APCI的异同
离子产生的方式 1.APCI利用电晕放电离子化,气相离子 化。 2.ESI利用液相离子化,带电液滴溶剂蒸 发形成离子。 能被分析的化合物类型不同 1.APCI 弱极性,小分子化合物,且具有 一定的挥发性 2.ESI 极性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

ESI和APCI的异同

仪器适用范围
仪器配备决定其适用范围

液相色谱的条件(色谱柱) 离子源的类型
仪器测试条件的选择

液相色谱条件
质谱条件

HPLC条件的选择(流动相)
根据化合物类型选择流动相组成,甲醇-水,乙 腈-水或甲醇-乙腈-水(**DMF、DMSO、 DCSO、THF ) 某些化合物只有某种流动相体系才出峰 一般正离子方式用甲醇,负离子方式用乙腈好 些 梯度的设定:梯度变化太快对离子化效率影响 很大,相应源参数也应该改变,所以恒定比例 流动相能满足分离分析要求时,尽量不用梯度, 尤其定量分析时
12C
m=43.0184Da的离子 必定是C2H3O+, 不可能是C3H7+(m=43.0058) 或 C2H5N+(m=42.9984), 或CH3N2+(m=43.0296)。
为了区分这四个离子,测量的质量的准确度需达 到130 ppm。即小数点后第四位是准确的。 ▼ 元素组成信息随着质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地上升, 对质谱质量的测定准确度要求更高。

ESI离子源的检测条件
ESI一般用于极性物质的检测 碱性化合物(-NH2) (M+H)+ 酸性化合物(-CO2H, -OH) (M-H)正离子方式–分析碱性化合物用有机酸调 整pH 值如:甲酸或乙酸 负离子方式–分析酸性化合物用碱调整pH 值如:氨水
扫描类型选择
Full-Scan Mass Spectrometry Single Ion Monitoring (SIM) Selected Reaction Monitoring (SRM)
液质联用(HPLC/MS/MS)
液质联用(HPLC/MS/MS)
仪器构造
HPLC/MS/MS分析测试原理及功能 仪器适用范围 测试条件的选择 谱图分析
HPLC/MS/MS示意图(**)
自动进样器
色谱柱
离子化室
质量分析器
PDA (阵列二极管检测器)
检测器
计算机
液相色谱
质谱
液质联用仪器结构
质谱
离子化室
液质联用仪器结构
溶剂瓶箱
PDA检测器 柱温箱 四元泵(包括 真空脱气机)
自动 进样器
高效液相系统
液相色谱流程图
PUMP
Detector W
Data station (Recorder)
or Collection
高效液相系统
储液罐 过滤与脱气装臵 高压输液泵 梯度洗脱装臵 进样系统

1)过滤与脱气装臵(**) 洗脱液进入高压泵前应充分脱气, 不脱气的影响:气泡留在泵中影响泵的正 常工作,使洗脱液压力不稳定,增加基线 的噪声;洗脱液中溶解的氧能破坏样品, 同时氧在190-230nm有弱的吸收,从而减 小检测器的灵敏度;当洗脱液流出色谱柱 进入检测器样品池时由于洗脱压力下降生 成气泡影响检测器的正常工作。

流动相的选择


流动相中加入甲酸、乙酸等可提高正离子化效 率 (**)液质联用中,流动相有时需要加入缓冲盐 A CH3COONH4 B HCOONH4 C KH2PO3 是否加酸不是绝对的,具体应根据LC的分离情 况、样品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等决定 (**)通常pH值低时,[M+H]+比率高; pH值高 时,[M+Na] + 、[M+K] +,或[M+NH4] +比率高
电喷雾电离
在强电场下溶液带电 形成带电液滴
带电液滴体积不断缩小 (溶剂蒸发,不断发生库仑爆炸)
离子逸出表面,蒸发进入空间
电喷雾电离的实质:电荷浓缩效应 电喷雾电离的实质:电荷浓缩效应
电喷雾电离(ESI)***
带电液滴 蒸发 + + + _ + _ __ + + + + + 小液滴
+
+ +_ + + _ _ + _ ++ ++ +
[M+Na]+
[M+H]+
MW=582
[M+K]+
900 m/z
离子源的选择
质量分析器
将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按其质量和电荷比 (m/z)的不同进行分离,得到按质荷比 (m/z)排列而成的质谱图 质量分析器的种类很多:有磁质量分析器, 四级质量分析器(四级杆滤质器),飞行 时间质量分析器,离子阱质量分析器等 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

TSQ 质谱组件
Detection System
Ion Source Interface
QOO QO
Q1 Hyperquad
Q3 Hyperquad
Heated Capillary
Mass Analyzer
Q2 Collision Cell
Dynode
Turbo
Q3
Q2
Q1
Q0
仪器主要功能


反相色谱分离原理

疏溶剂理论:当一个非极性溶质或溶质分子中 的非极性部分与极性溶剂相接触时,相互产生 斥力,自由能(G)增加,熵减小,不稳定性增 加。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不稳定到稳定 是自发的。因此,为了弥补熵的损失,溶质分 子中的非极性基的取向,将导致在溶剂中形成 一个“空腔”,这种效应称为疏溶剂或疏水效 应。该理论认为,在键合相反相色谱法中溶质 的保留主要不是由于溶质分子与键合相间的色 散力,而是溶质分子与极性溶剂分子间的排斥 力,促使溶质分子与键合相的烃基发生疏水缔 合。
ESI离子源质谱图
090905-taoyang-3 #39 RT: 0.55 AV: 1 T: + c Q1MS [ 400.00-1500.00] 605.08 100 95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400 503.10 500 600 563.19 621.07 662.26 663.26 767.28 700 800 855.00 896.70 966.00 1000 1081.65 1100 1187.72 1200 1326.69 1300 583.09 606.08 NL: 1.44E7

Full-Scan Mass Spectrometry
Scanning Pass All Pass All

Advantage Provides MW Information

Disadvantage

Low duty cycle
Full-Scan MS of Buspirone
100
(M+H)+
定性分析(混合物)样品中的物质:分子 量、分子结构、相对含量
定量分析样品中的物质含量 精密质量数的测定

高分辨质谱进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素组成分析
任何一种同位素的质量并不是正好的整数。 = 12.00000000 , 1H = 1.007782506, 14N = 14.00307407, 16O = 15.99491475
386
O N N N
N N
Relative Abundance
75
O
Buspirone
50
25
(M+Na)+
408
(丁螺环酮 ) C21H31N5O2
MW = 385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m/z
Single Ion Monitoring (SIM)
Fixed m/z Pass All Pass All
a 高压梯度洗脱 将溶剂经高压泵加压后再混合的梯度装臵。 洗脱流量精度高,重复性好,不易产生气泡。
混合器
A泵 B泵
梯度程序控制
b 低压梯度洗脱装臵 在常压下,按预先设定的比例混合,再由高 压泵输入色谱柱。重现性好,精度高,仪器组 合简单,但混和前必须高度脱气。
混合器
高压输液
四通
分离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ESI离子蒸发机理
大气压化学电离源
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APCI) APCI 离子化过程 1. 高电压放电针与载气和溶剂反应产生初级的离子 O2 + e → O2+ + 2e N2 + e → N2+ + 2e 2.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初级离子与溶剂分子反应生 成溶剂离子 H3O+ and CH3OH2+ 3. 溶剂离子与待分析物分子形成(M+H)+或者 (M-H)H3O+ + M → (M+H)+ + H2O OH• + M → (M-H)- + H2O **比较ESI EI APCI电离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