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系统节能分析
集中供热热网系统的节能措施

集中供热热网系统的节能措施在当前的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大背景下,节能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关注点。
而集中供热热网系统作为一个能源消耗较大的系统,在节能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集中供热热网系统的节能措施,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定期清洗管道集中供热热网系统中的管道是热量传输的重要通道,但长期使用容易产生水垢和污垢,导致管道内壁粗糙度增加,传热效率降低。
因此,定期清洗管道是一个有效的节能措施。
清洗管道可以采用化学清洗和机械清洗相结合的方式,将管道内的沉积物彻底清理,提高传热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2. 提高换热器效率换热器是集中供热热网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件,它起到加热供暖水的作用。
为了提高换热器的效率,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 清洗换热器管道:定期检查和清洗换热器管道,确保其内部畅通无阻,减少管道壁垢和污垢的堆积,提高传热效率。
(2) 优化换热器结构:设计合理的换热器结构,增加传热面积,改善传热条件,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效率。
3. 合理运行调整运行调整是保证集中供热热网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
合理的运行调整可以减少系统的能耗,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运行调整措施:(1) 调整供热水温度: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室内温度要求,合理调整供热水温度,避免供热过热或不足,以减少能源的浪费。
(2) 控制水泵的运行:合理控制水泵的启停和运行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同时保证供暖的舒适度。
4. 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也为集中供热热网系统的节能提供了更多可能。
以下是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建议:(1) 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作为集中供热热网系统的补充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系统的能耗。
(2) 使用节能设备:选择高效节能的设备,如高效换热器、节能水泵等,可以有效减少能源的消耗。
(3) 应用智能控制系统: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集中供热热网系统的精确控制和管理,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能源的浪费。
略谈城市的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措施

略谈城市的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措施引言现阶段的我国在发展中,能源浪费现象已经变得尤为突出,我国目前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消耗国家,这些能源消耗中,供暖采暖占有的比例是非常大的。
集中供热系统由于其能源利用率高、污染小、减少运行人员、易于管理、供热质量高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但是,现在中国城市的集中供暖模式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了,但是在供暖过程中,还是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能耗问题,这些问题急需改善。
1城市集中供热系统耗能分析一般来说,单纯的采暖供热系统要经过热制备、转换、输送以及用热这几个主要环节实现供热。
锅炉房的主要耗能设备是锅炉、鼓风机、水处理和机泵等,一般来说,以上耗能设备所消耗的能源是燃料、电力和水。
而供热网管主要承担输送热能的任务,这个环节主要消耗的能量是散热的热损失。
在能量转换环节,是热力站的热交换器将一级网的热量送至二级网并且将其输送至用户。
而在用热环节,主要的耗能是采暖散热器。
因为在整个供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进入能量和输出能量都是相等的。
因此运行的每一个环节的耗能都是极为重要。
所以可挖掘的节能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因此,需要在供热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节能措施的落实,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2城市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措施2.1优化集中供热系统热源在技术方面,需要对集中供热系统热源进行优化,在优化时需要与国家的节能减排制度进行结合,将环保监测技术应用在管理过程中,减少供热系统对于大气的污染,并逐步提升新型清洁能源的使用份额,推广沼气供热、核能供热与地热等可再生供热技术的使用。
此外,还要发展相关的热电联产项目,该种项目对于保证供热系统稳定性、节约能源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
而国家方面也需要对此提供政策性支持,根据系统的热负荷情况确定好热电联项目的规模,积极应用洁净燃煤技术,对传统的发电机组与工业锅炉实施技术改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分散的热源点实施联网管理,提升对整个供热系统的管理水平。
2.2改善锅炉系统的严密性如果锅炉系统没有足够的严密性就会导致过剩空气系数较大,而锅炉内燃料的燃烧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锅炉中过剩空气系数的影响,当过剩的空气系数处在相应的标准时,锅炉内的燃烧情况最为经济。
集中供热热网系统节能分析

集中供热热网系统节能分析明涛(鹤岗市热力公司,黑龙江鹤岗154100)应用科技喃耍]本文对热网管道热损失、热网水力失调度、热网实施变流量运行、热网运行补水牵进行了节能分析,并提出改造和完善的节措施。
[关键词]供热热网;节能;分析集中供热系统的能耗主要由热、电、水几部分组成。
其中热、电、水在整个能耗中所占比例在98%以上,所以在供热运行中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是供热企业节能降耗的主要途径。
1热网管道热损失分析供热系统的热能输送由管网承担,管道敷设有架空、管沟和直埋三种方式。
冀热能损失主要产生原因是由于管道保温不好或管道附件未保温造成的,管道保温不好和管道泄漏时介质带走热量损失。
一次网高温水所占比例很大,占总热损失的80%左右。
对于二次网低温水的热损失,主要是由于管网泄漏时热介质损失所带走的热量损耗,这部分损失在一次网总热量损失占的比例有700/o 左右,所以在二次低温管网的管理t.应以控制失水为主。
一般热网效率应大于90~95%,而架空和管沟敷设管道都达不到要求,其热损失远大于10%。
由于地沟不防水或失效,造成积水管道泡水,保温性能遭到破坏,其损失甚至大于裸管。
为了解决供热管道地沟敷设的种种弊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国外一些技术发达国家的预制保温管和直埋技术。
经过研究、试验、应用,1998年国家颁布了儆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81—98)。
经过十余年的应用证明,供熟管道直埋敷设具有良好的节能效益。
主要表现在热损失小,节约能源。
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吸水率小于10%,是其他保温材料不可比拟的。
低导热率和吸水率,聚氨醋保温层9卜力口高密度聚乙烯防水保护壳,大大减:珍了供热管道的整体损失。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测试,“氰聚塑直埋供热管道”的热损失。
比普通保温材料保温得直埋管道,热损失刚氏400/o~600/o,聚氯醋硬质泡沫塑料保温管,是采用沥青珍珠岩、水泥珍珠岩敛保温材料的保温管热损失的25%~400/o,聚氨醋硬质泡沫塑料保温管,每千米降温1—2℃。
集中供热热网系统节能分析

供热系统 的热 能 输 送 由管 网承 担 ,管道 敷设 有 架 空、 管沟和直埋三种方式 。 其热 能消耗主要是沿程热损失和泄露热损失 。 管网热损失主要产 生原 因是 由于管道保 温不好或 管道 附件末保 温造成 的 ,管 道保 温不 好和管道泄 漏时介 质带走 热量 损失 ,一 次 网高 温水 所 占 比例很 大 ,占总 热损 失 的
【 关键词 ] 供 热热 网; 节能 ; 分析
En r y— S vng Anay i fCe t a a i u p y Ne y tm eg — a i lssO n r lHe tng S p l tS se
Li if u Jn a
( rpr r pO aig e l m A nn t tn P et G u f qn t e & iir i ) o y o D P r u o sa o
8 %左 右 0
年代 ,我国开始引进 国外~些技 术发达 国家的预 制保温 管
和 直 埋 技 术 。经 过 研 究 、 试 验 、应 用 , 19 98年 国 家 颁 布 了
《 城镇 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J T 1 8 。经过 l CJ 8 —9 ) / O
余 年 的应 用 证 明 ,供 热 管 道 直 埋敷 设 具 有 良好 的 节 能 效 益 。 主 要 表 现 在 热 损 失 小 ,节 约 能 源 。聚 氨 酯 硬 质 泡 沫 塑 料 吸
( ]戴永庆 . 3 溴化锂 吸 收式制冷 空调技 术 实用手 册 ,机械
工 业 出 版 社 , 19 9 9.
‘
来 稿 日期 :20 —0 —2 08 2 0
[ ]王应 明 . 术经济学 . 4 技 北京 :中 国经济出版社 ,19 . 98
浅谈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潜力分析和措施

取技术上 可行 、 经济上合 理, 优化 系统和设备 以及用户 能接 受的 措施后, 可取得的节能效益( 减少能耗量或降低能耗 率) 。 2 . 2与先进评估指标的差距体现节能 的潜力:节能的潜力是 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的。 目标 是指各个耗能环节现有 的耗能指标提
风机、 水泵采用调速技术 , 可 以及时地把流量 、 扬程调整到需 要 的数值上, 消除多余的电能消耗。一般都能达到 3 0 %以上的节 电效果 。但对压送 能力过大的水泵 , 采用调速技术来 降低水泵扬 程, 将导致水泵在低效 区工作, 达不到预期 的节 能效 果, 因此 , 应 根据实际运行资料的分析更换水泵。
公 共 管 理
浅 谈 集 中供 热 系 统 节 能 潜 力 分析 和 措 施
秦 岭
【 摘 要】 本文从论述供热系统能耗环 节; 分析供 热系统能耗悬殊 的原 因; 提 出依靠科技技术, 改造和完善系统挖掘节能潜力; 再对
供热 节能 措 施 供 热 系统 提 出具 体 节 能技 术 措 施 方 案 。 【 关 键 词】 城市
2 . 依靠科技技术提高供热能源利用 率 2 . 1 利 用 科 技 技 术 提 高 能源 利 用 率 : 所谓 ‘ 节能潜力 ’ 是 预 测
一
定时期 内, 耗能系统和设备 的各个环节 , 利用 当前科技技术 , 采
技术后 , 锅炉 出力提 高了 4 . 4 %, 排烟温度 降低 了 3 0  ̄ C。 3 . 6风机 、 水泵采用调速技术 , 更换压送能力过大 的水泵 , 节
1 . 1 设备效率的不同:
锅炉热效率是衡量热源子系统热能利用率的指标。 体现燃料
热 被 有 效 利 用 的 程 度 。 目前 , 燃 煤 供 热 锅 炉 的 设 计 热 效 率 7 Mw) 一 般在 7 5 ~8 5 %( 燃油 、 汽供 热 锅 炉 热 效 率 在 9 0 %左 右) 。 但
集中供热热网系统节能分析

水率 小于 1 %,是其 他保温 材料 不可 比拟 的。低 导热率 和 0 吸水率 ,聚氨酯保 温层 外加 高 密度 聚乙烯 防水保 护壳 ,大
大减少 了供热管道 的整体热 损失。
统流 量平衡 ,也必须 实行 变流 量运行 。此 外 ,质 调 节耗 电 多 ,不利于节能 ,特别是特别大 的供热 系统 尤为突 出。
3 结 论
在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 C D时 ,回流 1mn与 2 O 5i h的测
定值基本一致 ,可 以缩短测定时 间。
水 中染料和助剂含量与排 放废水 中化学耗 氧量 ( O ) C D
值成直线关系 。只要 知道染 料 的上 染率 、助 剂投量 ,就 可
根据 C D ( g1 O m/ )染 料浓 度 的关 系数表 或关 系 曲线 ,预 测 染液 中的化学耗氧量 ( O )值 。 CD 来稿 日期 :20 —0 —2 08 9 2
2o 0. o4 08v 1 0N . 4
林
业
科
技
情
报
・4 3・
《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 规程》( J/ 8 —9 ) CJT 1 8 。经过 十
余年 的应用证 明 ,供热管道 直埋敷设具有 良好 的节能效益。 主要表现在热损失 小 ,节约 能源 。聚氨 酯硬质 泡沫 塑料 吸
・
4 2・
林
业
科
技
情
报
2O o.0N . 08V 1 o4 4
集 中供 ’' ’ J 节 能 分 析 , , 网 , 热 热 系 t II 、 ' 、 统 f
刘金 发 赵 永 太
( 大庆石 油 管理 局物 业 集 团) ( 黑龙 江省 林业设 计研 究 院热 电规 划设 计 院)
热力公司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方式分析与应用

热力公司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方式分析与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下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于周围的环境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引发的节能意识也是随着得到长足的体现和发展,在当下的热力公司集中供热系统中,如何高效供热并实现节能则是热力公司为社会提供热力资源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
为更好的维持热力公司运营,有必要对供热系统中各个系统环节给与细致分析,在管理方面给与重视,从而能够很好的提高各个环节中的热力资源利用效率,所以提高热力公司供热系统中的热力管理,开展集中供热系统中的节能降耗措施,将有利于当下热力公司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集中供热;节能减排;热力资源;热力公司1 前言对于热电集中供热系统汇总,主要是借助背压式或者抽凝式供热机来进行热力资源的传输,通过上述装置可以将内部含有的热力资源传输给热网。
对于分布其中的输热管道,可以将其分为管沟式和直埋式、架空式[1]。
在上述装置中,对于能量消耗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热泄漏和热损失两种方式。
对于管网系统中,其末端的用热设备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室内,由此产生的能量损失则是由管网布设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温度,以及房屋的保温结构等造成的。
2 供热系统分析2.1 负荷预测系统。
对于供热系统中的负荷预测系统,主要包含有气候模型系统。
该系统主要依据就是气象预报及历史经验数据,同时通过分析计算,能够借此得到具有最优功能系统的网源负荷分析模型[2]。
在该系统中,主要基础数据则是室外温度、供热面积、室内热负荷需求和历史数据等,通过上述数据实现对系统所需热量的准确预测和供给。
2.2 全网平衡控制系统。
在该系统中,开展全网控制,其理念则是通过热力站二级网供回水,从而实现对平均温度的控制,并以此作为调控目标。
在上述基础下,通过自动调整不同站点的一网分布式变频,则可以实现将热源生产的热量给与平衡分配,使得所有的换热站得到满足需求的热量,从而让全部用户能够得到足够的热量,实现按需分配热量的目的[3]。
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潜力分析

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潜力分析摘要:本文从提高能源利用率出发,论述系统能耗环节和评估;已运行系统能源浪费的表现和程度;分析能耗悬殊的原因;提出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和完善系统挖掘节能潜力。
关键词:供热;原因分析;热源利用1.供热系统消耗能量的环节供热系统由热源反热能送达热用户,一般都要经过热制备、转换、输送和用热这几个环节。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热制备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的区域锅炉房和城市热电厂。
区域锅炉房的主要耗能设备是锅炉、燃料输送及灰渣清除机械、鼓风机和引风机、水制备和输配系统的水泵,它们耗用的能源是燃料、电力、水和热;通常可以用单位供热量的消耗量来评定耗能水平。
热电厂是由抽凝式、或背压式供热机组排(抽)汽通过热能转换装置传递给热网系统;首站是供热系统的热源,主要耗能设备是热交换器、输配系统的水泵。
它们耗用的能源是蒸汽、电力、水和热;通常可能用单位供热量的消耗量来评定耗能水平。
热能输送由热网承担,供热管道由钢管、保温层和保护层组成,其结构依敷设而异。
管道敷设有架空、管沟和直埋三种方式。
它们的能量消耗是沿途散热的热损失和泄漏的水、热损失。
一般可用热网热效率来表示其保温效果和保热程度;热网补水率来表示热网水泄漏的程度。
在热网管线上有时还设置中间加压泵,以降低和改善系统水力工况(设置在非空载干线上,还能节省输送电耗),它的能量消耗设备是水泵,可用单位供热量的耗电量来评定耗能水平。
2.供热系统能耗悬殊的原因分析2.1.设备效率的不同锅炉热效率是衡量热源子系统热能利用率的指标。
体现燃料热被有效利用的程度。
目前,燃煤供热锅炉的设计热效率(≥7mw)一般在75-85 %(燃油、汽供热锅炉热效率在90%左右)。
但在使用时,由于锅炉结构、燃料供应、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不同的原因,使锅炉的运行效率差别很大。
好的,能达到设计热效率,保证锅炉出力。
差的,燃烧不完全、排烟温度高、各项热损失大,热效率不及50%,锅炉出力大幅降低;导致能源浪费,大气环境污染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中供热系统节能分析
简介:本文从提高设计及企业技术人员认识出发,论述系统能耗环节和评估。
通过分析造成高能耗的原因,提出依靠科技技术改造和完善系统的措施,从而挖掘节能潜力。
关键词:供热系统改进措施水力平衡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一些先进的供热企业供热系统每平方建筑面积的电耗只有0.7
元~1.2元。
而许多供热企业却超过了先进企业的几倍,电能浪费非常严重。
而对这些情况往往又错误的认为是正常的,甚至错误地认为电费只占供热成本的一小部分,不用计较,许多企业的领导或工程技术人员又“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处在一种麻木的状态下。
他们不去同其它企业比较,不向先进企业学习,使企业一直处在高电耗的情况中,造成了运行成本过高。
所以我们必须转变目前对电能浪费的麻木性、严重性和普遍性的观念,提高认识。
2、集中供热系统高耗电中的人为因素
2.1、不合理的设计及设备选型造成电能浪费
一些设计人员“墨守成规”或生搬硬套,凭经验不加分析、计算地搞设计。
如多台泵并联或水泵扬程偏高,脱离实际需要等问题。
2.2、不合理的技术整改措施造成的电能浪费
一些供热企业的有关人员在供热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而影响供热质量时,不做认真的分析研究,而是凭经验、凭感觉采取了更换用电设备或盲目增加用电设备的方法。
虽然使问题有了一
定程度的改善,却进一步浪费了大量的电能。
如热网水力失调,不去调网,却增加循环水泵台数或更换大泵。
2.3、运行管理不善造成的电能浪费
还有一些其它原因,如对供热设备的使用条件认识不清或运行管理不到位,造成系统循环阻力增加等,都可造成电能白白浪费掉。
由以上的情况可知,供热系统的节电潜力是非常大的,必须引起重视。
但要想节电还必须从供热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如:热源、热网、热力站、热用户,从供热系统的各个环节如:设计、施工、以及运行管理、技术改造等全方位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找出各方面的主要矛盾,从而采取综合措施,达到最大程度的节约电能。
3、集中供热节能改进措施
3.1、合理控制供热系统的水力失调
所谓水力失调,就是管网各处实际流量与所需流量不一致。
任何一个供热系统都不可能通过设计、水力计算、管径、管件及设备选型等,彻底解决运行时的水力失调问题。
任何一个供热系统都必须在系统运行时进行认真地调节,才有可能逐步接近水力平衡。
如果调节水力平衡的设备选择不当,使用不当,调节的手段不先进,不合格,甚至不进行运行调节,供热系统就一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力失调问题。
从而造成部分热用户室温过高而浪费了热能,部分用户室温不达标,影响了供热质量。
而此时,许多供热部门往往又错误的采用更换循环水泵、加大循环水流量等办法解决。
虽然使水力工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水力失调状况有所减轻,但由此却
带来了电能的大量浪费,使供热企业的运行成本大大提高,同时使其它的节电措施无法实施。
应该从根本上消除热网的水利失调,才能确保用户的供热质量。
但以前消除水利失调的方法——人工调节关断阀、调节阀或平衡阀的方法,不但给运行调节人员带来相当大的工作量,而且根本无法使管网的水力失调得到彻底改善。
采用自动控制的方法又大大提高了热网建设资金的投入。
目前最好的办法,是最近几年来已开始普及的,在每个热用户的入口安装恒流量调节阀或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方法。
只要按每个热用户需要的流量,一次性调节好,就可保证全网的水力平衡。
它不但可保证流入每个热用户的循环水量与设计或实际需要一致,而且还会自动消除热网的剩余压头,保证热网有良好的水力工况。
3.2、合理控制供回水温差
根据热量计算公式:q=g×c×(tg-th)可知,当供热系统向热用户提供相同的热量q时,供回水温差△t=tg-th与循环水量g成反比例关系。
在供热系统管网一定的情况下当供回水温差提高到原来的两倍时,系统循环水量也降至原来的二分之一,而循环水泵的功率要降至原来的八分之一(循环流量与水泵电功率成三次方关系)。
由此可看出,提高供热系统的供回水温差,可大大降低运行电耗。
目前,直供系统或间供系统的二次管网,也都存在着运行温差过小的问题。
用户的室内采暖系统一般都按供回水温差25℃设计,但实际运行的温差都在20℃以下,有的甚至只有10℃左右。
因此
存在着大量电能浪费问题。
二次管网和室内采暖系统的节能潜力也很大。
3.3、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的选型及安装
3.3.1、循环水泵扬程应符合实际
循环水泵扬程过高既造成了电能浪费,有时还使泵在超流量工况下工作,使电机过载,不得不在关小水泵出口阀门的状况下工作,进一步造成了电能的浪费,可以使电耗超过实际需要的三倍以上。
造成水泵扬程偏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
3.3.1.1错误地把楼房高度加在循环水泵的扬程中
一些人错误地把采暖系统的楼房高度,作为选择循环水泵扬程的依据。
他们把循环水泵的作用和补水定压泵的作用混到了一起,不知道循环水泵的扬程只是用来克服采暖系统的循环阻力,而补水定压泵的扬程是维持采暖系统所需静水压强。
循环水泵的扬程不应负担楼房的高度。
这种错误在某些地方还普遍存在着,是供热理论和供热常识普及不够的结果。
3.3.1.2设计人员“宁大勿小”心理和习惯的后果
一般的设计人员都存在一个“宁大勿小”的心理,认为所选的设备、各方面的参数大一些总比小了好,这样不会出问题。
而且有的人一直“墨守成规”,或不加思索,不加研究和鉴别地去参考别人的设计,或随着大多数状况走,这样可不动脑,可少犯错误。
这样在选择设备时就会死搬规程,或层层加码,最后再乘以一个安全系数,使所选水泵的扬程超过实际很多。
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
费,而且往往给运行带来很大困难。
如不关小出口阀门,电机就会超载。
一般情况下,热力站循环水泵扬程大多都在8m--13m之间,供热半径大的也不超过18m,最小的只有6m左右。
3.3.2、应该选择单台变频水泵运行
由泵的并联工况可知,单台泵运行效率要高于多台泵并联运行。
但目前许多设计者都习惯选择二开一备、三开一备,甚至多开一备的方式,有时不但达不到所需要流量,而且造成了电能的巨大浪费。
合理的设计是在每种工况下都是单台泵运行。
因此可根据运行的工况调节变频器的频率(改变水泵的转速),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运行参数。
3.3.3、循环水泵出口可不设止回阀
在给排水系统中,给水泵或排水泵出口设止回阀是必要的。
因为这些系统都是开式系统,都是把水由低处往高处送,或者把水从低压处送往高压处。
停泵时如果没有止回阀,则水会倒流。
而供热系统是一个闭式系统,循环水泵的作用是克服网路的循环阻力,使水在网路中循环。
当水泵停止工作时,水泵两侧的压力相等,不会作反向流动。
因此安装止回阀只会增加网路的阻力,无谓的消耗电能,没有任何作用。
热源和换热站的循环水泵出口都可不设止回阀,但直供混水系统的混水泵和回水加压泵,同补水系统与给水系统一样,泵的出口应设止回阀。
3.4、热力站内的节电措施
3.4.1、换热设备的选型
换热设备的选型也影响着二次网循环水泵的电耗。
应尽量减小换热器的水循环阻力。
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板式换热器中水的流速应控制在0.2-0.5m/s。
也就是在选取板式换热器时,使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大一些,达到每平方米换热面积供450-700m2的建筑面积为最佳。
3.4.2、应在热力站的一、二次网的除污器前后加装压力表
运行人员应经常视察除污器前后的压差,当压差超过0.02mpa 时,应及时清掏或反冲除污器,以降低阻力损失,节约电耗。
3.4.3、分集水器应拆除
目前在许多热力站还都设有分水器和集水器,它不但增加了管网和热力站的施工难度提高了造价,而且增加了运行电耗。
当热网水力工况利用恒流量调节阀或自力式流量控制阀进行水力平衡调节时,已不需要分层次调节各分支点的调节阀了,只是在用户终端一次性调节恒流量调节阀的流量,就可以使全网达到水力平衡。
因此分集水器就更没有必要继续存在下去了。
3.5、供热系统设计中的节电措施
3.5.1、供热系统最好不要采用直供形式,尽量采用间供形式或直供混水形式,才能减少循环水泵的运行电耗。
3.5.2、供热管网的管径大小与建设投资成正比,与运行电耗成反比。
但同时也与城市供热发展规划密切相关,有时供热的发展会超出规划的设想。
因此为了节电,为了给今后供热发展留出充分的空间,热网的管径在建设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大一些,经济
比摩阻最好控制在30-50pa/m。
这样还可以同时提高管网的水力稳定性。
3.5.3、采用环状管网供热
环状管网不但可以自动优化水利工况,平衡供热效果,同时还可以减少管网事故对供热的影响。
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支状管网连成环状管网,也相当于加大了某些管段的管径,既有利于节电,又可提高供热质量。
3.5.4、采用多热源联合供热
多热源联合供热可以在供热初、末期充分发挥主热源的热效率,同时由于全网的循环水量小,调峰热源不启运,从而大大节约了电能。
而在供热尖峰期启运调峰热源后,使主热源的供热半径和循环水量均缩小,节约了水泵的电耗。
所以对于中、大型供热系统一定要采用多热源联合供热的形式。